慈河:灵寿县的母亲河

马东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图:马东明</span></p> 目录及慈河分段特点 <p class="ql-block"><b>1.慈河驼梁段:</b></p><p class="ql-block">慈河主源,奇观云集</p><p class="ql-block"><b>2.慈河南营段:</b></p><p class="ql-block">峡谷幽深,景色优美</p><p class="ql-block"><b>3.慈河寨头段:</b></p><p class="ql-block">红古绿新,窗口凸显</p><p class="ql-block"><b>4.慈河陈庄段:</b></p><p class="ql-block">红色厚重,山川钟秀</p><p class="ql-block"><b>5.慈河横山湖:</b></p><p class="ql-block">英雄之湖,抗日烽火</p><p class="ql-block"><b>6.慈河岔头段:</b></p><p class="ql-block">稻香漫川,革命硝烟</p><p class="ql-block"><b>7.慈河谭庄段:</b></p><p class="ql-block">文山晚照,乐氏故里</p><p class="ql-block"><b>8.慈河燕川段:</b></p><p class="ql-block">湖光山色,燎原星火</p><p class="ql-block"><b>9.慈河慈峪段:</b></p><p class="ql-block">历史悠久,英雄之镇</p><p class="ql-block"><b>10.慈河母亲河:</b></p><p class="ql-block">人文慈河,灵寿母亲</p> 1.慈河驼梁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出自名门,源于太行山脉中最古老的变质岩、五台山系的东台支系、著名的国家级生态风景名胜区驼梁之东麓。驼梁,又称南驼,因山顶形似驼峰而得名,主峰海拔2281米;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石家庄、保定和忻州三区结合部,灵寿、五台、平山、阜平四县交汇点,居于“两省三区四县”之地,森林植被茂密,山泉资源丰富,是众川之源、灵寿水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源头,层峦叠翠,峡谷幽深,云海频出,溪瀑竞秀,纳千种盛景于一处,集万般奇观于一身,堪为世上仙境,人间天堂。对于慈河源头的探寻,亦多见于古史书记述。先秦奇书《山海经·北次三经》有云“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最早记载了慈河之源;《汉书·地理志》有载“牛饮山白陉谷,滋水所出”,记载了慈河源头河谷穿越太行的要道关口作用;清康熙《灵寿县志》有记“灵寿滋水,自五台交界之墨黑坨山而来”“墨黑坨一山,东阜平、西平山、北五台、南灵寿”,记载了慈河源于四县交界之地的墨黑坨山,即今之驼梁山。两晋训诂学家郭璞注“滋,音慈。滋河者,母亲河也”。古史书的记载,阐述了慈河源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功能属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自驼梁东麓破岩而出,一路东去,穿群山、纳众川,润沃土、育生灵,造福着沿岸黎民,塑造着两岸文化。慈河,成就了灵寿,见证了历史,历经了沧桑,璀璨了人文,被亲切地唤为“母亲河”。孔子有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所聚,方为洞天。灵寿,因太行而成福地,因慈河而为明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东出驼梁后,在草房庄上纳入第一条支流五岳寨河。草房,又名草房子,明代建庄,初房顶皆用山中茅草防漏,故名草房,是大地行政村最早发展旅游经济的一个自然庄。五岳寨河发源于海拔1946.5米的五岳寨主峰北麓,滋养了五岳寨的绝佳生态,成就了五岳寨的康养美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岳寨因五座山峰并立,分别赋名为小恒山、小泰山、小华山、小嵩山、小衡山,且曾于山中建有山寨,而得名五岳寨;现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区,拥有太行山区保存最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燕赵大地落差最大的天然瀑布-燕赵第一瀑、灵寿县最雄奇的高山峡谷-通岳奇峡,站在了灵寿绿色发展的最高端。</span></p> 2.慈河南营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过草房后,流出五岳寨主景区,流过大地庄,于驼沟庄口纳入驼沟河。大地,建村于明初,因周围高峰林立,独中间有较大一块平地,故名大地,是大地行政村最大的一个自然庄。驼沟庄是灵寿县唯一一个得名于驼梁的自然庄。驼沟河发源于驼梁东南余脉老林尖脚下,沿途流经日卜、前阳、芦芽沟、宽潭、庄窝等已无人居住的庄落,成为了迷失原野的桃源之地,在驼沟庄口注入慈河。驼沟河、驼沟庄皆得名于驼梁。日卜,因向阳、日照充足和地形地貌、结合口语发音而得名;前阳,因位于山前之阳,而得名;芦芽沟,因泉水充足,滋生芦苇,春多芦芽而得名;宽潭,因山谷中有一较宽水潭而得名;庄窝,四周高山林立,中间平坦宽阔,形似鸟窝,而得名。概为清末难民建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驼沟河小沟域林荫蔽日、古木参天、峽谷幽深、潭瀑相间、空气清新,基本保留着太行深山的原始风貌。抗战时期,驼沟河小流域的日卜庄是《人民日报》社前身之一的《晋察冀日报》社的驻扎地,是邓拓、张志祥、娄凝先等革命前辈战斗工作过的地方。《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曾写有《忆日卜》诗,记录了在日卜的战斗岁月。这里保留着灵寿县海拔最高的晋察冀边区后方机关驻地遗址和灵寿县海拔最高的红色教育资源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纳入驼沟河后,经魏家湾,出桃树湾,流出大地村界。魏家湾和桃树湾两庄均归辖于大地行政村,皆位于慈河拐弯处,因魏姓建村和多山桃树而得名。大地村是灵寿县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也是灵寿旅游第一村。慈河在大地村外纳入要关石河,又名花溪谷河。要关石河发源于五岳寨主峰西北麓寨倾谷底。寨倾曾是灵寿县海拔最高的自然村落,抗战时期,是平山、阜平、五台、灵寿之间的红色交通站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现村民外迁,独留遗址。要关石一带古时为白草口,是太行关隘、晋冀锁钥、交通要冲,故得名;史书有载,明代,官府在此筑有城垣,置军戎守;现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山地公园花溪谷风景区所在地,建有亚洲最大的玻璃漂流设施。花溪谷的靓丽名片惊艳了灵寿的旅游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纳入要关石河后,继续穿高山、越峡谷,在漫山大石桥下纳入漫山河。漫山河发源于猴崖山北麓,绕漫山古村落缓缓北流,哼着古老的歌,走着生态的路。漫山,清初建村,呈盆地地形,周围全是大山,植被茂密,故名满山,后演变为漫山。漫山古村落为白家古宅,是灵寿县早期的共产党员、漫山乡农救会主任、灵寿县老县长白兴道的故乡;古村内四合院落就山势层层布局,青石板路随村落蛇行蜿蜒,“毛主席思想光辉普照全世界”“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时刻不忘阶级斗争”等极具时代印记的红色标语,在青石板路铺就的街道两侧的土坯墙上时隐时现,是灵寿县少有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太行深山古村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在漫山村口最窄处纳入桃卜洼河。桃卜洼河发源于漫山岭南麓,流经桃卜洼深山小庄落,已辟为“古道人家”景区。抗战时期,漫山岭是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等后方机关,转移于灵寿和平山之间的红色通道,在多位革命前辈的回忆录中都记载了翻越漫山岭的艰辛岁月。桃卜洼庄因居于深山洼地之中,清溪潺潺,山桃成林,而得庄名。慈河过桃卜洼庄口,进入抓麻村境。抓麻,因明代营盘地驻军来此地抓回跑出的军马而得名抓马村,后改为抓麻村。抓麻村分大抓麻、小抓麻、窑沟、城南庄、苇地洼五个自然庄。慈河,在大抓麻与窑沟结合的咽喉部位流过保存至今的北齐古长城遗址--城墙后,在窑沟庄口纳入城南庄河。窑沟庄得名于古代碳窑,城南庄得名于古长城和古城墙,苇地洼得名于山中洼地芦苇丛生。慈河流过窑沟庄后,出抓麻村境,在抓麻村下纳入横岭湾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横岭湾河发源于驼梁东南麓阜平三官一带,沿阜平三官沟峪南流,出大东沟,入灵寿界,在油盆村后纳入源于驼梁余脉老林尖东麓小驼峰脚下、流经古石板房小沟域的小驼河,南出山洞口,在油盆村东北角山脊上形成了油盆大瀑布,过油盆主村,在大西沟口纳入大西沟河后,流出油盆地界,流入庙台村境;在庙台村口纳入发源于磨子坨北麓的庙台河和发源于磨子坨西麓的小坨河后,绕过横岭,流入横岭湾自然庄,形成横岭湾河,二次穿越山洞,过正南公路洞口桥汇入慈河。横岭湾河,横跨石家庄灵寿和保定阜平两县,水量充沛,水质清澈,是慈河纳入的第一条支流水系,也是慈河流域唯一一条跨地区的支流水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石,得名于远古时代的一块古老巨石;板房,古时村内多大树,建村时多用木板建房,故得名板房;大西沟,因位于油盆以西沟谷之中,故得名,与大东沟相对;油盆,呈山涧小盆地地形,周围分布有大油坨、小油坨、香山坨三座山峰,皆与“油”有关,故名油盆,也寄予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石、板房、大西沟、油盆四个自然庄组成了油盆行政村。庙台村,原名黄土台,因居住在黄土高台之上而得名,后因革命需要改为庙台,沿用至今;辖磨子坨、横山背、横岭湾、庙台四个自然庄,庄名多来源于地形。磨子坨,因山顶立有一块天然巨石,中间裂缝,形似磨盘而得名;横山背,因位于横山之背而得名;横岭湾,因一山岭横亘于山谷之中,形成了河道的大拐弯,故名横岭湾。油盆、庙台明初建村,至今尚有古迹遗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横岭湾河小流域,是灵寿县少有的红色资源富集区;抗战时期,是中国人民银行前身之一的晋察冀边区印刷局驻地,保留着灵寿县最大规模的红色旧居群,留下了彭真、吕东、罗琪等革命前辈的红色足迹。当时,古石改名为傅家庄、板房改名为新庄,是边区印刷局部分机关科室驻地;油盆村改名为李家沟,是边区银行加印部和印刷局局部驻地;大西沟改名为石家寨,是印刷局三分局驻地;黄土台改名为庙台,是印刷局一分局驻地,庙台村名沿用至今;印刷局二分局驻大东沟,即今阜平县三官一带。由于保密措施到位,党政军民齐心用力,晋察冀边区的红色印钞事业在油盆期间进入了比较稳定的系统发展阶段,创造了印刷局发展史上的“油盆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90年代初,油盆村修通了连接油盆主村和大地村芦芽沟自然庄、全长13.5公里的“太行七贤路”,诞生了“太行七贤”精神,《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刊登报道,总编辑范敬宜亲自撰写编者按;省里在此召开了现场会,号召全省干部群众学习“七贤”精神,并命名为“七贤路”;市里拍摄了《太行七贤》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进行了播出,修路壮举轰动全国;县里掀起了学“七贤”、做“七贤”和修渠、修路、治理荒山荒滩工作的新热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纳横岭湾河后顺流而下,在明代的营盘地北营村口纳入高士河。高士河发源于木佛塔山北麓,滋养了整个北营西沟。据清康熙年间《灵寿县志》载:“白草口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有石城”。这里是晋冀关隘,军事要地,历代都有官兵守之,其营盘地在距白草口东南八里的慈河北岸。明初,有人在营盘地以北建立了村庄,故取名北营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建村历史。抗战时期,邓拓、张志祥、娄凝先领导的《人民日报》社前身之一的《晋察冀日报》社曾在北营“古衙署”一带与“扫荡”的日伪军遭遇,激战后突围至深山日卜庄,史称“北营战斗”。1944年,邓拓社长写了《忆北营之变》诗,记载了当时极度危险、极度紧张的战况和无比牵肠挂肚的夫妻深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出北营后,在南营村南口纳入水泉溪。南营村因位于明代营盘地慈河南岸,而得名南营;是太行古村落,历史文化村,至今村内还生长有4棵明代龙鳞松,存有多处百年古宅院。水泉溪原名木佛塔河,上世纪90年代在木佛塔沟峪开发了水泉溪自然风景区,随改名为水泉溪。水泉溪源于木佛塔神仙洞东侧山脊断裂处,为一泉眼破岩而生。明代该地建有寺院和佛塔,寺内供奉木佛,现寺没塔毁佛存,村以寺内木佛而得名木佛塔村。抗战时期,木佛塔村海拔最高的自然庄苇地塔是晋察冀军区被服厂驻地,在反抗日伪军“扫荡”过程中,被服厂指导员申荣花为掩护战友转移,保护机关安全,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英勇牺牲。战友和乡亲们曾在其墓前置片瓦,刻烈士英名,被颂为“片瓦英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纳入水泉溪后,东流而下,在石牛沟桥下接入石牛沟河。石牛沟河发源于磨子坨东南麓,顺山谷而下,冲出一道小沟域,为石牛沟-西槐树沟沟域,属南营村所辖自然庄。西槐树沟村因一古槐而得名;石牛沟庄因一牛状巨石,而得名。慈河过石牛沟桥后继续东流进入东寺岭,据传,隋末该地山岭上建有洪门寺,村庄位于寺院之下,慈河东岸,故名东寺岭村,拥有灵寿县面积最大的五岳寨茶叶种植基地,抗战时期该村为晋察冀边区银行驻扎地。过东寺岭后,慈河依次纳入西寺岭河与杨家台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寺岭河发源于大砣山西北麓,潺潺而出,经大沟掌、大沙地、杨树底下、栗树台等自然庄,在西寺岭村口,过西寺岭桥后注入慈河。该沟峪内自然庄因地形和树木而得名。西寺岭村得名同于东寺岭,与东寺岭地理相对,分位于慈河东西两岸。杨家台河发源于灵寿与阜平交界处谷家沟核桃树一带,在银洞庄口纳入银洞河,在槐树沟村口纳入闫家沟河,在杨家台村外接入二道河后,在石猪口村上注入慈河。杨家台河小水系拥有慈河支流中最好的矿泉水质,即东槐树沟村的自喷泉-五岳山泉,“低钠富锶”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家台河冲出了杨家台小沟域,为原杨家台公社辖地,现辖于南营乡,因沟内盛产核桃,上世界90年代被河北省原外贸局誉为“核桃公社”。沟峪内谷家沟源于谷姓建庄,核桃树因多核桃树而得庄名,银洞多银、得名于银矿洞,该三个庄归辖于东槐树沟行政村。东槐树沟村与西槐树沟得名相同,地理位置相对;村内存有植于明代的核桃王树一棵,村后山谷之中,存有多处古人生活遗迹,据传始于秦汉,有“世外桃源”之誉。闫家沟,因闫姓在沟内建庄而得名,分上、下闫家沟,归辖于张家沟行政村。张家沟,清时张姓在此建村而得名;杨家台村,唐时杨姓立村于高台之上而得名;石猪口,明代建村,因村口慈河河道中有一猪状巨石,且位于灵寿通往阜平的交通关口要道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纳入杨家台河,出石猪口大石桥南流而下,纳入丑泥口东沟河和西沟河后,在银洞桥下纳入银洞河。丑泥口村建村于明,当时村内出过丑妮子,且位于晋冀交通的关口要道上,而得村名丑妮口,后改为丑泥口,是南营乡的三大中心村之一。东沟河与西沟河原如两条玉带,缠绕于丑泥口村周围;后因矿山开采,已不见原本河貌。银洞河发源于银洞尖南麓,滋养了整个银洞沟域,缓缓南流,穿村而过,在村口注入慈河。银洞村始建于明初,得名于银矿洞;村庄坐北面南,沟谷开阔,独占一道沟域,俗名“朝阳沟”;银洞古村在银洞尖脚下,解放后迁于现址;在市、县原农工委的大力帮扶下,建成了美丽乡村,实现了转型发展。这里有灵寿县唯一的农民军山寨遗址马家寨和慈河上游的第一座大石桥银洞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银洞村后山体状似巨龙,龙头部位,异峰凸起,四面临崖,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小路,顺着悬崖缝隙,能够登顶。峰顶,地势开阔,植被茂密,一汪清泉汩汩流淌。明末清初,一股义军为躲避灾祸,在马姓头领带领下,登上峰顶,安营扎寨,筑屋建房,修建寨墙,保护人员。时人感戴马姓头领,即以其姓氏取山寨名:马家寨。如今,斯人已远,古迹尚存,寨顶尚有不少碎砖片瓦、筑石遗存,是灵寿县探古觅奇、登高凭栏、感叹历史的一个好去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银洞大石桥,为三拱十四孔桥、全石结构,是灵寿山区慈河干流上的第一座大石桥;修建大桥的总负责人为共产党员冯占胜,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1977年9月3日开工修建,历时2年零29天“小村修大桥”的艰苦奋斗历程,于1979年10月1日建国30周年之日竣工通行;共用工24000多个、采用一搂粗大树150棵、50公分粗洋槐树3000棵、拔钉和螺丝栓8000斤、块石2256方(其中口石1032块)、老人们奉献土板27副,结束了整个银洞沟域无桥难行的历史,筑起了银洞通往外界的桥梁。如今,建桥主持人已经作古,银洞大石桥巍然屹立,树立起了一座党领导人民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实干丰碑,成为了慈河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纳入银洞河后,流入团泊口村,在团泊口村中部纳入砣河。团泊口建村于明,处于砣河和慈河交汇之地,曾为一团水泊,处于晋冀交通关口,故名团泊口。砣河,是慈河在南营乡境内流域最广、流支最长、流量最大的一条支流水系,也是慈河流出南营乡境前纳入的最后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五岳寨南支山脉主峰大砣山东麓,故得名砣河;顺流而下,沿途纳入西沟掌河、庄窝河、枪杆河,自成一脉水系,独造一道沟峪,名为车谷砣沟域,是南营乡沟峪面积最大、千年古树资源最丰富、人文历史最悠久、红色教育氛围最浓厚、整体规划最齐全的沟峪,是古代车轱辘坨口所在地,是晋冀关隘、交通要冲、军事要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谷砣沟峪是历史悠久的沟峪。北齐赵郡王高叡曾在砣河源头大砣山中督军修筑长城,抵御强敌,据传黄土梁村高氏为其一支后裔,现已发展为黄土梁村大姓;五代后周将军李晋卿曾在此地带兵御敌,驻境防边,守护安全。这里有河北排名第二、灵寿排名第一的最美千年古树-流苏树,又美名曰“千年古茶树”,每年五一节后,盛开满树,繁花似海,堪为奇观。沟域内,南寺村生长有灵寿县最古老的千年槲栎树和千年蒙古栎树,南枪杆村生长有灵寿县最古老的千年古桑树,此三棵古树据传为唐代南山寺遗物;还有黄土梁村的古柿树亦自成一道生态人文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谷砣沟域是文化浓郁的沟域。沟域成员村中,南寺村因唐代南山寺而得村名;南枪杆建村于明末,因一条枪杆子得村名;黄土梁建村于明,因建于黄土山梁之上而得村名;团泊口亦建村于明,得名于地形、水泊和交通关口。车谷砣,原名车轱辘坨,得名于大砣山主峰顶部状似车轱辘的一块巨石;抗战时期,为掩护后方机关安全,而改名为车谷砣,并沿用至今;村内有灵寿县深山区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四合院落--李家大宅院,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位著名工人诗人李学鳌,现已辟为李学鳌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谷砣沟峪是红色厚重的沟峪。抗战时期,是晋察冀边区银行、边区印刷厂、军区后方医院、抗大二分校、汽笛文学社、冀西二分区作战指挥所、晋察冀军区四分区5团伤兵连等机关和军队驻扎地;陈庄歼灭战后,聂荣臻司令员曾在此慰问伤员;是新时代“太行新愚公”精神的诞生地,创设了灵寿县第一个沟域联合党总支,建成了灵寿县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楼,成为了灵寿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两山理论”的试验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谷砣沟峪是产业独特的沟峪。沟域大体呈东西走向,海拔350米到1880米不等,沟谷开阔,沙质土壤,光照充足,砣河水四季长流,利用沟峪内丰富的野生猕猴桃资源,嫁接培育了特色猕猴桃品种,发展了500多亩的猕猴桃产业带,已有三十多年的猕猴桃栽培历史;该沟峪猕猴桃果肉细嫩如玉、肉质甘甜似蜜、果汁丰富欲滴、口感清爽如怡,维生素C、膳食纤维、氨基酸以及钙、铁、镁、钾等矿物质均比其他地区生产的更加丰富,具备了更好的食用与药用价值,被誉为“人间仙果”、“果中之王”。车谷砣猕猴桃野,黄土梁猕猴桃多,南寺猕猴桃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谷砣沟峪是人居美丽的沟峪。车谷砣、黄土梁、南寺村、南枪杆、团泊口分布在新愚公路两侧,各具特色。黄土梁、团泊口两村是石家庄市易地扶贫搬迁村,在上级大力支持下,建成了易地扶贫搬迁楼,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南寺村建设了南营乡第一批新民居,成为了南营乡最早实现搬迁、集中居住的村;车谷砣村自主建设了新民居,告别了危旧狭小的旧屋子、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结束了烟熏火燎的旧日子、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新生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联合党总支凝心聚力带领下,车谷砣沟峪旧貌换新颜,建成了灵寿县深山区脱贫攻坚和人居环境提升的示范园,成为了石家庄乡村振兴示范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谷砣沟峪是艰苦奋斗的沟峪。在上级大力支持下,车谷砣党支部书记</span><b style="font-size:20px;">陈春芳</b><span style="font-size:20px;">,带领沟峪党员群众,发扬老区精神和愚公精神,克服崇山峻岭的天堑阻隔,从2014年1月1日开始修路,历时2年6个月零29天的艰苦奋斗,将沟峪内长9.75公里、原宽不足3米的乡村道路,全部拓宽到了8米,2016年6月29日完成了拓宽工程,后全线建成了柏油马路,为车谷砣沟域内5个行政村的绿色振兴事业铺平了前进的道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谷砣沟域是人才辈出的沟域。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产生了晋察冀边区著名的拥军模范聂荣福;建国时期,走出了新中国第一位著名工人诗人李学鳌;新时代,涌现出了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修建“新愚公路”的牵头人、被誉为新时代“太行新愚公”的车谷砣党支部书记陈春芳,为纪念新愚公路建设者、发扬新愚公精神,该条公路被命名为“新愚公路”。慈河在车谷砣沟峪出口处纳入砣河后,南流出南营乡境,流入寨头乡辖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营乡</b><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河北省全域旅游示范乡镇创建单位,石家庄乡村振兴示范区,灵寿县唯一的两省三区四县之地、灵寿县旅游资源最富集的乡镇、拥有灵寿县最大的乡域面积和山场面积,是灵寿护林防火重镇、全域旅游之乡。</span></p> 3.慈河寨头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流入寨头乡境后,依次在河北岸纳入范家沟河、水峪河,在河南岸纳入枣树沟河、杨树沟河。范家沟,因范氏建村于此而得名,如今村庄迁移,物是人非,难觅旧貌。水峪村,得名于泉水淙淙,沟峪地貌。枣树沟,得名于沟内枣树成林;杨树沟村,得名于沟内杨树成林。这一带建村于明末清初。抗战时期,水峪村和杨树沟村曾是国民党晋察冀边区的党部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过杨树沟后,在河北岸纳入麒麟院河,又名祁林院河,发源于砂子洞大道梁南麓,流进沙子洞村和麒麟院村,在砂子洞村后建有小水库,在麒麟院村口、过麒麟院大桥后注入慈河。西阜高速跨砂子洞水库而过,居高俯瞰,自成一道景观。麒麟院,据传因出过麒麟而得名,因位于祁林山下,又名祁林院;砂子洞,因产金刚砂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史载,北齐赵郡王高叡曾在朱山之阳的砂子洞村扩建皇家寺院幽居寺,又名祁林寺,香火鼎盛;后人员迁居,渐成村落。灵寿八景第八景“祁林环翠”即是此地。元代时重修幽居寺,幽居寺成为了官办寺院,建立起了与五台山的密切宗教关系,成为了五台山寿宁寺的下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战前期,幽居寺尚存有部分殿阁僧宿古建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伪军多次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将幽居寺剩余古建筑焚毁,幽居寺塔幸存,屹立村东,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诉说着昔日的皇家光荣和日军罪恶的侵华历史。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贸易局驻砂子洞村,晋察冀军区被服厂曾在幽居寺内驻扎;麒麟院村曾为晋察冀边区政府、抗大二分校、抗大总校所在地,彭真、聂荣臻、罗瑞卿、刘澜涛、孙毅、宋邵文、成仿吾等革命先辈曾长期在此居住办公、领导边区革命,目前村内保存有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庄歼灭战后,晋察冀边区、八路军120师、晋察冀军区和抗大总校、抗大二分校、华北联大、西北战地服务团等曾在麒麟院和张家庄之间的空地上隆重举办了祝捷大会。目前,该处建成了灵寿山区唯一的高速路口,建成了灵寿县游客服务中心,创建了锦绣大明川景区和石家庄唯一的树桥公园,灵寿八景第五景“明川错锦”在此重现,成为了灵寿山区的旅游地标、游客眼中的打卡胜地、高速路口的休闲景区。多难兴邦,山河无恙,盛世如愿,凤凰华丽涅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出大明川景区后,在寨头乡任家庄村南、牛庄大桥西侧纳入寨头乡辖区内慈河的最大支流水系寨头河。唐代,寨头是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关口,官府在山头建立营寨,置军驻守,故名寨头;抗日战争时期,是抗大二分校政治部的重要驻扎地。任家庄,亦建村于唐,得名于香客任氏。寨头河发源于康回头山东麓,自西东流,沿途纳入彭家庄河、尹家庄河等小支流,冲积出寨头乡最大的沟峪寨头沟域,也是慈河上游地势最开阔的沟域。彭家庄、尹家庄建村于明代,得名于姓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寨头沟域内山谷纵横,清川间行,沟壑相连,6个行政村25个自然庄星罗棋布、点缀其间;地势开阔,交通便利,良田阡陌,经济繁荣,民风淳朴,有207国道与陈庄、平山相通;寨头集为典型的山区农贸市场,每月一、六逢集;沟域底部的苏家庄村为寨头乡党委、政府驻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战时期,灵寿县委曾在寨头沟峪苏家庄一带驻扎;苏家庄因明末苏姓在此建村而得名;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曾经过该沟峪到达平山县西柏坡,建立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后一个中央总部机构农村驻扎地;建国时期,曾是太行山小三线工程“国营河北第一机械厂”所在地,拥有灵寿县唯一的红色三线文化资源,凝聚了灵寿县唯一的红色三线精神;目前,建成了“慈河谷·红色三线文化博物馆”,成为了石家庄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灵寿县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补上了灵寿县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推动了当地经济转型跨越,引领了寨头特色红色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纳入寨头河后,流出了深山峡谷区,进入了山间平原带,河面顿时变宽,水流逐渐变缓,形成了慈河上游少有的寨头至横山岭一带的十公里肥沃平川,即古时所称锦绣大明川的主体地域。钦定《四库全书》畿辅通志卷二十三载:“大明川,在灵寿县西北九十里,横山岭西团泊口东,俗呼为锦绣大明川,其地两山夹峙中有平原数十里多产花木故名”。抗战时期,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抗大二分校、晋察冀边区政府等军队和后方机关进驻大明川,建立根据地,进行抗日战争,陈庄歼灭战即发生在大明川腹地。大明川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英雄的“锦绣大明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在牛庄村东北隅纳入漆油河。牛庄,全名牛郎庄,得名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辖牛庄主村和南沟庄;抗战时期,抗大二分校校部、华北联大法政学院等后方机关曾在该村驻扎。漆油河,发源于世界最大的王母娘娘文化集聚地、千年道教名山、王母文化之源的王母山北麓,是慈河水系当中最具美丽神话色彩的支流水系。王母山,又称王母观、天台山、铁山,古称房山,为平山与灵寿的界山,是道教圣山、文化名山,最高海拔1252米,有“王母观离天二尺半”之誉;史书记载,汉武帝刘彻曾在山上立祠、奉祭王母、赐名“王母山”;汉章帝刘炟,曾于灵寿祭祀房山;山中至今存有唐代石刻和唐代寺院甘泉寺遗址,供后人凭吊,给游客以无限遐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漆油河源出王母山北麓,一路北流,汇沟域内众多泉溪而成河,又美名曰:银河,出漆油沟口后,接入牛庄南沟河,过牛庄中桥,在牛庄东北隅注入慈河。据传,漆油河是王母娘娘用自己的头簪划出的一条河,又称天河,因头簪上带有的木漆和头油漂落在了河面上,故名漆油河,漆油沟也因此而得名;抗战时期,日军曾在漆油沟山脊上修有多个炮楼,是晋察冀边区抗击日军的最前沿,至今炮楼历历,露于荒野,成为了日军侵华罪恶历史最直接的实物证据。牛庄南沟因位于牛庄之南而得名,沟内清幽,泉水常流,发展了生态产业,享有生态美名。目前,漆油沟依托丰富的生态人文与传说资源,建成了七女山风景区,发展了旅游业,走上了致富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漆油河隔开了牛郎与织女,却造就了七月初七的爱情文化节,历代的当地人都是听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慢慢长大,成为了口授相传的乡愁记忆。记得小时候,每年的七月初七晚上,在老人们的“撺掇”下,天真地带着小伙伴们,悄悄地爬在黄瓜架底下,默默地抬头仰望银河,甘愿蚊虫叮咬而一动不动、静静地偷听牛郎织女诉说衷肠。这一带也被视为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发祥地,留下了牛郎墓、织女池、白龙岭、神龟山、八角井、天眼石、黑虎峪等富于美丽神话色彩的地名遗迹。2009年3月,灵寿县织女山七夕节列入石家庄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列入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流过牛庄村后,进入女庄和女东庄境内,成为寨头乡与陈庄镇的界河,河南属寨头,河北归陈庄。女庄,据传建村于明,全名织女庄,与牛郎庄相对,亦得名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女东庄,因位于女庄村东,而得村名,传于清时建村,隔河与女庄相望。该两村是革命老区村,抗战时期,是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和华北联大法政学院等后方机关驻地,是抗大系统中唯一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军事学校抗大二分校附属中学的诞生地,是聂荣臻、宋邵文、陈伯钧、孙毅、李志民、成仿吾、余涤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在两村结合部,慈河纳入发源于王母山余脉东北麓的女庄河后,流出寨头乡境,流入陈庄镇辖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寨头乡</b><span style="font-size:20px;">处于灵寿与平山两县结合部,是灵寿县面积最大的四个乡镇之一,是灵寿山区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拥有灵寿山区唯一的高速路口西阜高速五岳寨出入口、灵寿山区唯一的外流水系九岭河水系、灵寿县唯一的树桥公园、灵寿县唯一的红色“三线”文化资源景区和灵寿县唯一的皇家寺院北齐幽居寺遗址,建有灵寿县游客服务中心、发挥着展现灵寿旅游形象的窗口作用。</span></p> 4.慈河陈庄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流出寨头乡流入陈庄镇辖区后,在河北岸依次纳入大湾河和西湾河。大湾、西湾两村,传建村于明代。西湾,处于陈庄村西、慈河拐湾处而得名;大湾,位于西湾之西,山谷为大湾型,成月牙状,故得名。两河均发源于茅羽尖山南麓,水量不大,水流平缓,四季淙淙,自北南流,注入慈河。抗战时期,周巍峙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曾在大湾长期驻扎,创作了大量的抗日作品,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孙毅、黄励率领的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曾在陈庄西湾一带驻扎,恢复党的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壮大红色抗日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过西湾后纳入陈庄镇辖区内慈河的最大支流水系新开河。新开河发源于土岭、桑树湾一带,是慈河上游流域最广、流量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重要支流,浇灌了陈庄镇近一半的土地面积,形成了新开大沟峪;沟阔谷深,水源丰富,植被茂密,生态良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原新开乡所在地;207国道贯穿整个沟域,交通便利,是灵寿通往省外的重要通道;沟峪底部建有后山水库,发展了山水景观业,走上了绿色振兴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开沟域内,村庄星罗棋布,各具特色。水泉村,建村于明初,因村后泉水长流,得名水泉;抗战时期,是国民党冀西办事处驻地,刘奠基、胡仁奎等在此积极宣传抗日。大庄上,因位于新开河上游,人员聚集,庄子较大,故名大庄上,清初渐成村落;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第二中学曾在此驻扎,边办学,边革命。玉泉庄村,原名难熬,得名于贫苦生活,后人鄙其意,改为南熬;抗战时期,灵寿县政府曾在此驻扎,为迷惑敌人,寓意美好生活,孙毅将军将南熬改为玉泉庄,沿用至今。龙堂,建村于明,因修有龙皇堂而得村名。功德,亦建村于明,修建龙皇堂时积有功德而得名。龙门沟,建村于唐,因村后山体形似巨龙,村庄位于山沟门户位置,而得名龙门沟;灵寿县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中金集团石湖公司即位于沟内。芝麻沟,清初建村,因盛产芝麻而得沟名;1932年慈峪暴动后,马文耀曾带领队伍来到芝麻沟一带,在当地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武装斗争,试图建立红色根据地。寒巴村,因清初韩姓和巴姓在此建村而得名韩巴,后改为寒巴;1935年7月,寒巴村地下党员杜喜成领导了陈庄跑轿子、砸盐店事件,1939年11月晋察冀第四地委在寒巴村召开县委领导干部会议,传达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党的决定》精神,巩固整顿党组织,洗刷不合格党员,提高了党员质量、阶级觉悟、政治水平和战斗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开,建村于清朝中期,在周围村庄中建村较晚,有新开辟村庄之意,故名新开村。西庄窝,建村于明,因地形和方位而得名。新开沟峪是慈河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沟域,是灵寿县最早的建党地区之一,建立了灵寿山区最早的两个党支部西庄窝党支部和新开党支部,是灵寿县党领导群众运动的先行地,揭开了陈庄建党的光辉序幕,成为了灵寿山区的建党中心,直接推动了灵寿县委的成立,产生了灵寿第一任县委书记陈庄人周有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开河出庄窝村后,从西坡村口流过。西坡,建村于明初,得名于地形,为灵寿历史文化名村,辖瓦窑、南庄、北庄、侯家庄、寨阳五个自然庄。西坡村后山体,崖高数丈,崖顶平坦,水草丰美,易守难攻。据传,北宋年间,辽军南下侵宋,杨五郎曾在此建寨抗辽,至今山中还遗留有北门、东门、南门、西门和多处先民居住遗迹,后杨五郎离开此地出家五台山,搭起了西坡和五台山的文化桥梁。后人为纪念杨五郎,将此山命名为五郎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开河在陈庄大桥(双曲拱桥)西侧注入慈河主河道,形成了宽阔的支流汇入口。陈庄大桥由原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承建,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也是灵寿县境内慈河上最大的一座跨河桥。全桥7孔,桥长214.2米,宽7米,高16.5米,跨径27.94米,1971年1月开工,1972年11月竣工,连接了正南路和207国道,成为了慈河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座跨河桥。如今,因年代久远等故,在双曲拱桥东侧新建了一座牢固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接续建桥初心,保障往来畅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庄双曲拱大桥印刻着一代代人的乡愁回忆。陈庄每月逢二、七集,小时候每遇陈庄集市,双曲拱大桥下就成了灵寿山区闻名遐迩的牛市。远近贩卖牛、羊、驴等牲畜的商户和农村饲养户云集于此,进行着灵寿山区规模最大的牲畜贸易,推动了山区农业文明的发展。炸麻糖的、卖羊杂汤的、做缸炉烧饼的、卖馄饨汤的等食品小摊点,点缀在慈河北岸、牛市之旁,供应着来往客商的早点和午餐,助力着时代的繁华,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成为了几代灵寿山区人民抹不掉的家乡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多少次曾被当过八路军的爷爷耳搂着,穿行于陈庄大桥下繁华的牛市中间,饿了买两个带腥的麻糖,爷爷总是舍不得吃,就全部进了我的肚子,吃完后还把手上沾的油腻放到嘴里舔一舔,舔不完的就涂抹在头发上,好让头发产生油腻的光泽,成了和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如今,斯人已逝,牛市不在,慈河恒流,大桥闲搁;每过此桥时,儿时被爷爷耳搂的画面总是重现眼前,心中徒生无尽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陈庄大桥后,沿正南路上坡,到达陈庄后岭沟。后岭沟口,正南路坡顶,一座灰砖瓦房建筑矗立路旁,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陈庄新华书店旧址,当时是很多山区学生购买学习读物的地方;古色古香、略带清秀的模样,记录着这座建筑的过往。后岭沟,清初形成村落,位于陈庄岭后,而得名;北靠凤凰山,南依陈庄岭,中间地势开阔,土地平坦,物产丰富;正南路穿村口而过,交通便利;毗邻陈庄集市,区位凸显。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公安总局曾在该地长期驻扎,保卫边区,清匪除奸,坚决抗日,在广大抗日民众的大力支持下,踊跃配合八路军和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英勇参加了陈庄歼灭战等十余次对日作战,歼灭日伪军,追歼残逃敌,保卫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从陈庄大桥下穿过,继续东流,在陈庄南沟口纳入陈庄南沟河。南沟因位于陈庄之南,而得沟名;南沟十里,桥八座,路盘山,乔灌丛生,成为了南沟村的一大特色。陈庄南沟河发源于长峪岭北麓,因沟得河名;抗战时期,日军曾在陈庄南沟山脊上建有炮楼,威胁着边区的后方安全,是晋察冀边区军民抗击日军“扫荡”的前沿阵地。长峪,得名于地形,抗战时期,灵寿县抗日民主政府曾在该村驻扎。慈河在南沟村下不远处注入灵寿县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横山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横山湖原名横山岭水库,得名于横山岭;为纪念1939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的陈庄歼灭战,故又名“八·一五”水库。慈河在横山湖内先后纳入七祖院南沟河、贾峪河、鹿沟河、北庄河、下庄河、朱家背河、花园河后,于二里坡分水岭至花园河口一线附近漫出陈庄镇辖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祖院南沟河,发源于历史文化名山楸山北麓,顺七祖院南沟缓缓北流,河水清澈见底,浇灌了沿岸田陌,在慈河入湖口注入横山湖。七祖院南沟翠林环绕,沟壑纵深,民居错落有致,环境清幽静雅,村风淳厚朴素,因位于七祖院之南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贾峪河源于凤凰山一带,出贾峪村,穿正南路,过七祖院村,在七祖院村东注入横山湖。贾峪,建村于清中期,最初为高姓居住,名高家峪;高姓迁走后,简称家峪,后演化为贾峪村。村内盛产苹果,口感香脆,汁多味美,得益于河水的滋养、充足的光照和肥沃的砂质土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祖院村处于三水两山一路之地,北依贾峪河,南临慈河水,东傍横山湖,西挽正南路;南隔横山湖而望楸山,北越贾峪河而观凤凰,西跨正南路而达陈庄;村口法桐成林,村内街道平直,户前田园风光,集山、水、林、田、湖于一身,地势平坦,风景优美,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村居整洁,人杰地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在横山湖纳入贾峪河后,在湖北岸不远处纳入鹿沟河。鹿沟河发源于鹿沟山谷底部,清水淙淙,四季常流,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建村于清朝中期,因沟中常有野鹿出没,而得名鹿沟。1945年6月,冀晋中学在鹿沟村设立招生点,招生了首批来自冀晋地区的会计学员,为冀晋地区基层财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庄河发源于风景名胜三梦山西南麓栗树台一带,纳入野鸡铺河、喇嘛寺沟河、西石门河等小支流,经高丰台等地,在北庄村下注入横山湖。北庄成村以明代,因位于韩信台村北而得庄名。高丰台得名于曾建于高处平台上的周代烽火台,原名高烽台,后演化为高丰台。西石门,因村后山谷形似山门,巨石矗立,结合方位,得名西石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0师后方医院一、二、三所分驻高丰台、东庄窝等地,抗大二分校校部驻韩信台、政治部驻大庄上;解放战争时期,冀晋中学曾在西石门、高丰台、韩信台一带办学;是贺龙、聂荣臻、宋劭文、孙毅、李志民、李学鳌等革命前辈战斗工作过的地方。北庄河小沟峪为原北庄乡辖地,地势开阔,物产丰富,绿色生态,环境优美。北庄河是慈河在横山湖区纳入的最大一条支流水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携北庄河漫入横山湖,在湖北岸纳入北来之下庄河。下庄河发源于下庄村后山谷,顺下庄小沟域而下,穿韩信台桥后注入横山湖。清朝道光年间,东石门几户迁居于此,因位于东石门庄下,而得名下庄。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将军韩信曾在这一带筑台点将,征战赵地,韩信台村名即来源于此。抗日战争时期,抗大二分校校部曾在韩信台驻扎,校长孙毅将军在该村工作和生活,留下了浓郁的红色村史。下庄河是慈河流经陈庄镇后在横山湖北岸纳入的最后一条小支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横山湖南岸朱家背河缓缓而来,在陈庄与岔头结合部左侧注入横山湖。朱家背河发源于历史文化名山和风景名胜区楸山北麓,沿朱家背沟峪顺流而下,经后花园而下,注入横山湖。朱家背,建村于明初,山明水秀,沟谷开阔,生态康养,因位于楸山之背,朱家居住,得名朱家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在横山湖南岸纳入朱家背河后,在湖南岸陈庄与岔头两镇交界处,纳入花园河。花园河发源于楸山北麓,沿花园小沟域顺流而下,缓缓北流,在前花园沟口注入横山湖。前花园,因位于山前,山花如园,而得名。花园村,山美、水美、人更美,民风淳朴,心似花园。花园河,清澈见底,汩汩流淌,亦美如其名,是慈河流经陈庄镇后在横山湖内纳入的最后一条小支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大二分校、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晋冀中学等后方机关和学校曾在高丰台、韩信台、西石门一带坚持办学,是陈庄歼灭战的重要战场,贺龙、聂荣臻、关向应、周士第、甘泗淇、孙毅、李志民、杨献珍、周学鳌等革命先辈曾在这一带战斗工作。现在横山湖北岸建有陈庄歼灭战陈列馆(抗大二分校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庄</b><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战国时期形成定居点,西汉初年建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区位凸显,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处于207国道、201省道和慈河大道交汇处,毗邻西阜高速五岳寨出入口,建有灵寿山区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和灵寿山区唯一的职业高中;该村两山南北夹峙,慈河东西奔流,田野平坦肥沃,横岭十里碧波,扼守太行要冲,占据了锦绣大明川的锁钥之地,享有“山川钟秀”之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庄镇,</b><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灵寿山区的建党中心,晋察冀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抗战堡垒,晋察冀军区干部的摇篮,河北第一店“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的创建地,灵寿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筹备地,太行山区的交通要枢;是灵寿县的红色之镇、革命之镇、英雄之镇,被誉为“边区重镇”“冀西明珠”。</span></p> 5.慈河横山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横山湖,为陈庄镇和岔头镇的界湖,借横山地理之势、集慈河上游水系而成湖,故名横山湖;始建于1958年农历8月15日,竣工于1960年6月6日;库域面积24平方公里,库容2.1亿立方米,控域面积440平方公里,是灵寿县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慈河水系的精华所在、灵寿八景第三景“横岭晴岚”的揽胜之地,是被誉为“抗战以来最模范之歼灭战”陈庄歼灭战的主战场,现已建成集生态观光、红色教育、休闲娱乐、湖水养殖等于一体的横山湖旅游度假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横山湖景区内建有陈庄歼灭战陈列馆(抗大二分校纪念馆)、陈庄歼灭战纪念碑、孙毅将军骨灰撒放处、烈士纪念碑、灵寿县规模最大的烈士墓群等红色教育群,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党史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流逝,历史如昨,先烈不朽,我辈自强。灵寿太多的抗日人物和抗日历史大多安住在充满革命硝烟的书页里,任后人随意翻阅。青山有幸埋忠骨,铸就了英雄的横山湖。当我们来到这里,感念山河,缅怀英烈时,可曾想到:在国家危难时刻、民族存亡之际,一众热血儿女抛家舍业,毅然投身抗日救国大业,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民族救亡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永远的红色纪念与崇高的红色敬仰。这是灵寿的骄傲,更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这片由无数英烈为我们托起的家乡热土和热土上整齐排列的一座座英雄墓碑,传递着的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跨越时空的民族呐喊和舍身救国的伟大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寸寸山河,滴滴鲜血;巍巍丰碑,殷殷热土。当我们身临横山湖畔,崇高庄严的革命气韵弥漫于身心,面对用生命和鲜血托起的红色土地、面对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英烈丰碑、面对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的民族尊严、面对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救国历史,享受着和平年代生活美好、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巨大宏利的我们,不能不受到强烈震撼!来到这里,你就会明白,爱国就在当下。愿每一位灵寿人、每一位成长在祖国花园里的花朵们,都能来到这里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奋发自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横山湖</b><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红色湖、革命湖、英雄湖、爱国湖、生态湖、旅游湖、富民湖,拥有灵寿最突出、最浓郁的红色革命资源,是灵寿的抗日革命圣地、全县最大的山水文教景观区,带动了湖域周边多个村庄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慈左渠和慈右渠浇灌了丘陵、平原区的万顷良田,为燕栖湖、松阳河注入了山区优质碧波,推动了县域整体发展和县城生态建设,为新时代滨河生态新城、现代美丽灵寿的高质量发展输送着清洁水源和精神力量!</span></p> 6.慈河岔头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出横山湖后,流出山间平原区,进入山地丘陵过度带,河面进一步开阔,流速进一步变缓;在河南北两岸先后纳入坡门口河和岸沟河。坡门口河发源于楸山北麓,是慈河出横山湖后纳入的第一条支流,穿慈右渠,过坡门口村,在村口注入慈河。坡门口,因位于两山坡之间入口处,形似山门,而得名坡门口;是冀5团在陈庄歼灭战中打响坡门口阻击战的主战场,日寇水源旅团长在此被英勇的八路军冀5团战士击毙(当时冀5团的指挥所设在石佛峪)。村口正对着横山湖大坝,“毛泽东思想万岁”几个大字赫然醒目,自成一景,昭示着当地的光辉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岸沟河,发源于岸沟村后山谷,顺岸沟小沟域而下,经岸沟、台头等村,在慈河大道穿台头桥后注入慈河。岸沟,成村于唐初,居于沟壑岸下,而得名岸沟。陈庄歼灭战时,岸沟一带是八路军120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歼灭日军的重要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继续东流,在岔头村外纳入岔河。岔河,清初叫汊河;岔头因位于汊河下游,西岭东头,故名汊头,后演化为岔头。岔河是东岔头和西岔头两村的界河,是岔头镇第一大河,发源于三梦山脚下,流过瓦房台、寨南、刘家沟、大南地、大夫庄、东西岔头等村后,穿岔河大桥,注入慈河。瓦房台,建村于唐初,因在台地上建有瓦房而得名;寨南,因位于大寨山之南,而名寨南;刘家沟,元末刘姓在此建村而得名;大南地,清末建村,因村南有大块土地,而名大南地;大夫庄,因历史上出过“大夫”官员,故名大夫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岔河小流域,在战国时代已初见繁荣。上世纪80年代在西岔头村战国古墓中曾出土纯金贝4枚,含金量高达92%,在中国货币史上极为罕见珍贵,现收藏于国家钱币博物馆;抗战时期,岔河沟峪刘家沟村曾是八路军120师指挥部所在地,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周士第参谋长、甘泗淇主任在此指挥了响彻中外的陈庄歼灭战,坐落在刘家沟的“陈庄歼灭战贺龙指挥部旧址”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建国后,陈毅元帅曾莅临该沟峪的瓦房台村指导工作,上世纪70年代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村,是河北省农业生产红旗单位,在此召开了河北省山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凝结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瓦房台精神,被《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和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等报刊进行了刊登报道,多个国家代表团慕名而来、参观采访,瓦房台美名远扬海内外;新时代,岔头镇大夫庄村在市主要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建成了美丽乡村,成为了人居亮点;这里还利用沟域内丰富的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建成了“三梦山风景区”,发展起了富民旅游业,阔步走上了生态振兴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岔头镇</b><span style="font-size:20px;">,居于灵寿丘陵区和深山区的过度地带,扼守灵寿山门,把控慈河水阀,虎踞龙盘,地理形胜;处于灵寿通往阜平的交通要道上,是灵寿县重要的水稻景观区,拥有慈河上最美的晨雾山水景观带;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曾出土战国时期的纯金币4枚,已被国家钱币博物馆珍藏,代表了当时岔头一带的经济发展水平;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毛主席,从阜平经岔河沟峪走向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建立了新中国。</span></p> 7.慈河谭庄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出岔头境,流入桥塘沿村,进入了慈裕镇、岔头镇和谭庄乡两镇一乡交界处;在慈峪镇桥塘沿村后形成了一道宽阔的河中湖塘景观,桥塘沿因河、桥而得名。慈河过桥塘沿,流经山门口,创造了灵寿八景第二景“慈水秋涛”后,流出灵寿山门,成为了慈峪镇和谭庄乡的界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出山门后,纳入的第一条支流为谭庄梁前沟河。梁前沟河,发源于行唐西部山区,是慈河流域内第二条跨县支流,绕文山缓缓而下,过刘库池、梁前沟、山门口,出慈河大道,在山门口大桥下注入慈河。梁前沟河上游建有谭庄乡最大的水库梁前沟水库,又名刘库池水库,发展了淡水养殖,浇灌了附近良田。文山,是灵寿历史文化名山,史载灵寿八景第一景“文山晚照”即是此地;据传,西周初年周文王曾在此安营驻扎,而得山名;又据元代《正定府志》载,战国时,赵国灭中山后,在此山上建有赵惠文王庙,故得名文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流过文山后,在慈峪桥头纳入从谭庄流出的历史文化名河乐羊河。谭庄因战国谭姓于此建庄而得名;乐羊河因战国领兵伐灭中山国的魏国名将乐羊而得名。伐灭中山后,魏文侯封乐羊于灵寿,称“灵寿君”,以威慑中山。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乐氏后人在此安家。战国后期,燕国名将乐毅,即为乐羊后人。谭庄乡辖区内的南羊沟、北羊沟等村,皆得村名于乐氏。抗战时期,陈庄歼灭战打响后,晋察冀第四军分区5团曾在谭庄一带阻击日军,为陈庄歼灭战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两岸是故乡,稻花香里丰收忙。上世纪90年代之前,谭庄至陈庄慈河两岸曾是蜿蜒几十里的水稻田,间有长势茂盛的青纱帐。每到收获季节,水稻田里人员攒动,忙着收成,呈现着“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丰收景象。端午节前,青纱帐里勤劳的“半边天”们,提着篮子,戴着草帽,穿梭其中,打着苇叶,准备着包粽子的原材料,给家人制作着过端午节的美食。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跟着妈妈到青纱帐里打苇叶,追着爸爸去水稻田里抓青蛙。不知道什么时候,慈河两岸不见了青纱帐,不见了忙碌的水稻田,一起不见的还有那留在童年记忆里的乡愁景象。“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如今,诗一样的青纱帐,只能遗落在一代人的记忆梦乡里,不知道下一代人还能否拾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谭庄乡</b><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灵寿县面积最小的四个乡镇之一,南守慈河左岸交通要道,北控灵寿进山大门,扼守灵寿通往行唐的重要通道,是灵寿山区和丘陵的分界点、灵寿“乐氏文化”的发祥地。慈河大道谭庄段,绿树成荫,道路笔直,打造出了一道靓丽风景线。</span></p> 8.慈河燕川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过山门后,在慈峪镇西北部慈河西岸纳入燕川河。燕川河发源于灵寿历史文化名山楸山东南麓,沿途纳入白家沟河、营里河、万寺院河后,在东庄下注入燕川水库,又名燕栖湖,出水库后纳入官庄河;自西伍河流入慈峪镇辖区,在北伍河村外,注入慈河。燕川河是慈河在灵寿境内流域最广的一条支流水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燕川河的发源地楸山,位于陈庄镇东南角,横山湖南岸,是陈庄、慈裕、燕川三个乡镇的界山;历史上,山中楸林密布,绿树成荫,故得名楸山。公元前406年,魏国军队与中山国军队在此对峙,魏国名将乐羊命先锋西门豹带兵火烧楸山,大败中山军,扫除了攻灭中山国的最后一道外围屏障。如今,这里建成了楸山自然生态风景区,发展了山村旅游业,挣上了旅游钱,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振兴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燕川河流域内村庄棋布,多富于史。白家沟,明初因白姓建村而得名,抗战时期,灵寿县委曾驻该村;营里,元时叫曹家营,清初曹姓迁走改为营里;万寺院,唐末该地多寺院,而名万寺院,抗战时期,灵寿县公安局和警卫队曾在该村驻扎训练,踊跃配合八路军和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英勇参加了陈庄歼灭战等多起对敌作战,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东庄,建村于元代,因位于河东而得名东庄;伍河,建村于元,因五水在此潆洄而得名,后村庄扩大,人员集聚,沿燕川河两岸分布,以方位分为南伍河、北伍河、中伍河、西伍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柏山,是燕川河流域最富历史文化特质的名山,相传因鲁国世子在此修道而得名;古时鲁柏山上青松翠柏,山下禅定寺掩,山中沟壑明秀,山前晨岚缭绕,山后慈水远眺,史载灵寿八景第六景“鲁柏凝烟”即为此地盛景;土地革命时期,是“慈峪暴动”工农红军赤卫队的重要转战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是陈庄歼灭战鲁柏山大战的主战场,见证了灵寿的英雄红色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燕川村,</b><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灵寿的建党先驱、灵寿本土发展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刘鸣霄的故乡,创建了灵寿县第一个党支部南燕川党支部,揭开了灵寿建党伟业的大幕,树起了灵寿红色阵地的旗帜。陈庄歼灭战时,县委书记齐文俭曾带领县基干队在燕川、刘庄一带配合晋察冀第四军分区5团作战。燕川河还拥有灵寿县慈河上最大的支流水库燕川水库,又名燕栖湖。燕栖湖,是集山水风光、人文历史、红色文化、湖水养殖、生态休闲、美丽乡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度假区,是灵寿县全域旅游的一张新名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燕川乡</b><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燕粮川”而得名;是灵寿山区和丘陵的过渡地带;是灵寿县最早建立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地方,点燃了灵寿革命的星星之火,树起了共产党领导灵寿革命的伟大旗帜,是慈峪暴动队伍的重要活动区域,具有光荣而厚重的红色革命历史。</span></p> 9.慈河慈峪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过谭庄辖区后,在慈峪镇东南隅,纳入灵寿县境内的最后一条支流小水系小南河。小南河发源于西刘庄一带,徐家疃水库以上称刘庄河;刘庄河流经西刘庄、东刘庄、苏家庄、杨家庄,在徐家疃村上注入徐家疃水库,在水库内接入石坎河,出徐家疃水库后称小南河;再经徐家疃、土头、慈峪,过慈峪小桥,东流至卢家洼村外,接入源于慈峪东南与青同交界处岭岗地带的卢家洼河后,折北而流,出岭北村,过岭北大桥后,注入慈河。刘庄,建村于明初,以姓氏取名刘庄,后村庄扩大,分为东刘庄与西刘庄。苏家庄,唐初建村,因苏姓得名苏家庄。杨家庄,明末杨氏居住于此,故得村名。石坎,明初建村,因地形坎坷,存有巨石,得村名石坎。徐家疃,唐末徐姓居此,故得村名;徐家疃水库坐落于此,在灵寿平原与丘陵结合部营造出了一汪生态碧波。土头,唐初建村,因居于土岸南头,得名土头村;抗战时期是灵寿县兵工厂所在地。卢家洼,清初卢姓从平山迁居于此,地势呈洼地地形,故得名卢家洼村;抗战时期,该村成立了卢家洼连,多次与日寇作战取得胜利,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村史。岭北,清康熙年间建村,位于岭岗北侧,故名岭北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慈峪</b><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慈河而得名;西周时,已有人员居住,后渐成村落;春秋时,已显繁荣;战国时,先后为中山、赵国要地;隋初,属燕州;北宋时,建镇;明中期,建城;扼守燕川谷和慈河湾,是冀西平原通往太行山区的咽喉要道;1932年,建立了党组织,是灵寿县建党最早的村镇之一;抗战时期,组建了慈峪营,英勇抗日;建国后,慈峪经济繁荣发展,慈峪集市为灵寿县第二大集市。慈峪,是慈河流域山区丘陵地带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是由灵寿独享慈河到与邻县共有慈河的分界点,是灵寿县唯一以“慈”命名的村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慈裕镇</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千年古镇、燕南雄镇、灵寿重镇,是红色之镇、革命之镇、英雄之镇;土地革命时期,是灵寿农民革命的摇篮,是灵寿建党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慈峪暴动”的发生地,打响了石家庄地区党领导农民运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抗战时期,是边区抗战的中心之一,是灵寿县委的驻扎地、灵寿县抗日民主政府的诞生地、灵寿县兵工厂的创建地、是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八区队的成立地。这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是“慈峪暴动”总指挥马文耀、共和国上将徐信等红色英雄人物和开国功勋的故乡。</span></p> 10.慈河母亲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在中霍营出谭庄乡,过慈河大桥后,告别了山区丘陵地带进入了广阔的华北平原,成为了慈峪、青同、南寨、北洼与行唐县的界河。中霍营,因燕国霍姓将领在此建有兵营,而得名霍营;唐时,村庄扩大,一分为三,该村居中,故名中霍营。青同,建村于唐,因当时村内建有青幽观,观内供奉铜铸神像,而得名青铜,后演化为青同。南寨,据传因春秋时,乐羊伐中山,在此按扎营寨两个,南侧的名曰南寨,北侧的得名北寨,后在营寨附近建立村庄,即以寨名;北寨村外慈河南岸,至今保留有大禹治卫水的远古痕迹,在此留下了深深的禹王足迹。北洼,据传东汉时建村,因位于慈河河道的洼地北侧,而名北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过灵寿与行唐的界桥慈河大桥后,在北洼乡党家庄东南隅流出县境,在灵寿境内流长83公里,流经南营、寨头、陈庄、岔头、燕川、谭庄、慈峪、青同、南寨、北洼10个乡镇,沿途纳入大小支流40余条,流域面积753平方公里,占灵寿总面积的71%;是灵寿境内第一大河、灵寿平原的主要缔造者、灵寿人民名副其实的母亲河,书写了悠久厚重的灵寿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灵寿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流出灵寿县境后,变为季节河和泄洪河,多处断流,甚至长期无水。慈河经行唐、正定、新乐、藁城、无极、深泽等地,在保定安国汇入大沙河,在衡水安平北郭村与孟良河汇合后称潴龙河,经蠡县、高阳、安新与众多河流汇入白洋淀,出白洋淀后称大清河,在天津汇入海河后,注入渤海,架起了巍巍太行和茫茫大海的水系桥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富饶的慈河,在灵寿境内四季长流,以她母亲般的博大胸怀,哺育了历代的灵寿人民,成为了一代代灵寿人和在灵寿慈河流域奋斗过的外乡人共同的乡愁记忆和儿时的梦里水乡。慈河在无极被亲切的称为滋川。清嘉庆年间《无极县志》记载:无极,慈河水足,鱼虾鲜活,河面往来,全靠舟渡;两岸良田万顷,村村皆是粮仓。慈河,承载了无极悠久的人文历史,塑造了无极厚重的地域文化,孕育了无极大批的杰出人物,成为了无极历代的乡愁记忆。如今,写慈河美文最多的也是无极人。无极,有慈河,却无慈河水,美文历历,多为乡愁,深深回忆的是老人们口述传下来的富饶慈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灵寿境内的慈河依然淙淙流淌,四季依然有涨有落,两岸依然花红柳绿,我们依然沉浸在慈河无私馈赠的廉价幸福里、躺在慈河慷慨赠与的温暖怀抱里;但河中却渐渐淡去了生机富饶的模样,鱼翔沙底、虾聚浅滩、水草丰茂、芦苇成帐的富饶景象正在从我们的视野中慢慢远去。小时候,慈河的很多支流清水四季长流,可在水里浣衣洗菜;如今,一些支流已经干涸、地是物非,一些支流水量变小、开始断流;河道淤积和人为因素,给慈河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情殇,破坏了慈河水族群落的快乐天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河,浇灌了灵寿大地,塑造了灵寿历史,培育了灵寿人杰,孕育了灵寿人文,记录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慈河故事,从远古流淌至今,在灵寿人的乡愁记忆里从未模糊、从未远去。如今,慈河不老,慈河却在喘气,在自我恢复,在自我生息。让我们像珍爱自己的母亲那样,珍爱慈河,让慈河早日恢复曾经生机勃勃、美丽快乐的富饶模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