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个偶然机会使我与焦山结缘。不是短暂邂逅,而是在焦山小住了数日。</p><p class="ql-block"> 那是1972年5月末,我所在的生产大队让时任民兵营长的我,带队到焦山割青草。当时大队在河塘里养鱼和培育珍珠蚌,需经常投放青草当饲料。农村长年积肥,草长不起来,只能到外地寻草源。经熟人联系,与焦山公园达成协议,我们免费为公园除草,割下的草归我们所有。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10人来到焦山。我带上公社开的介绍信和一点小礼品(一包熟菜),找到公园管委会主任。主任是行伍出身,虽严肃但还算热情。他安排我们住自然庵楼上,并将食堂大灶让给我们做饭。</p> <p class="ql-block"> 早就慕名焦山。老家太平洲与镇江近在咫尺,但一江之隔使我们很少有机会到焦山。虽然没有到过焦山,但听人讲过焦山,也通过一些文章诗词间接了解焦山。我想象中的焦山是古树参天,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佛音绕梁。雕刻着各种花纹的大雄宝殿,与天宫一样鲜艳夺目。曾读过李白《焦山望松寥山》,对焦山有一种人间仙境的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但是,来到焦山看到的情景却令人失望。经过文革破坏,大雄宝殿朱漆斑驳,菩萨佛像多有残缺。碑林石刻有的被油漆涂抹,有的被掀翻在地。历史景点或被封闭,或成断壁残垣。山路石径坑洼不平……。焦山就像一个满目疮痍、疾病缠身的垂暮老人,没有一点精气神。当年游客在石壁上题写了一首打油诗,“焦山八面空,游人在当中。耳闻天下景,观后一场梦。”游客对焦山的失望之情也是当年我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虽然第一次结缘焦山不是很美好,但焦山作为名山古刹的基本要素还在。我从古寺庙、古树木、古碑刻、古崖刻、古军事重地等历史古迹以及独特的自然风景,领略到焦山的厚重与神韵。我还是很感谢这第一次结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住在自然庵。当年的自然庵虽年久失修,梁柱地板等木结构油漆已脱落殆尽,粉墙黛瓦也尽显沧桑,但高爽敞亮。二楼是一间通长的大厅,十多人在地板上打通铺睡觉,既干燥平整,人员又集中,便于相互照应。焦山四面临江竹木环绕,夜梦中常听到山风摆弄林竹的沙沙声,江浪拍岸的哗啦声,时起时伏的船笛声以及虫叫声、鸟鸣声。开始觉得吵杂,习惯了反而成为疲劳后的催眠曲。微风拂窗,浓浓的含有湿度的草木清香随风入室,很温馨。</span></p> <p class="ql-block"> 焦山作为佛教圣地遭文革破坏严重,但焦山的土地经过春气催发披上绿装,到了初夏则绿叶成荫,芳草萋萋。草的种类很多,有叫得出名的,如狗尾巴草、兔丝子、艾蒿、芦蒿、灰灰菜、车前草、马齿苋、马兰头、牛筋草、蓬草等等。更多的叫不出名,形态各异。有的挺拔,有的蓬松;有的厚实,有的稀疏;有的缠木,有的趴地,都长得非常繁茂,矮的埋脚踝,高的及膝盖,山上山下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草长得这么好,我们如获至宝,但园方却因野草疯长而犯愁。可见面对同一事物,出发点不同,价值判断就截然相反。</p><p class="ql-block"> 我们十多人,除了一人烧饭俩人运草,其他人都到公园指定的地方割草。早晨六点不到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磨镰刀。每人至少备有三把镰刀,都磨得很锋利。刀锋利割得快割得多,省力省工。套用俗话磨刀不误割草工。来焦山的都是割草快手,一天至少能割五六百斤。割下来的草集中堆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并用草帘覆盖,防止晒干风干,运送前打包装船。</p><p class="ql-block"> 到焦山割草,园我双方各得其所。期间应园方要求,我们还帮助公园拔除滩涂及沟渠两边的蚕豆秸秆。为此,我们原定在焦山割草一周的计划,延长了两天。公园很感谢并希望长期合作。不过,来年我去省城读书,后来的情况就不甚了解。</p> <p class="ql-block"> 草割下来了,运输遇到难题,船只不好找。事前曾咨询过,苏北路平政桥旁的镇江地区轮船公司有木船租。当我们来到轮船公司,被告知三天后才有船。草不等船,三天后鲜嫩的青草会腐烂。任凭我们怎样恳求,公司调度始终无动于衷。木船水运在当时是货运的绝对主力,粥少僧多,情况特殊也得排队。无奈之时,有人提醒我们到一桥之隔的轮联公司看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到了轮联公司,也没有船。工作人员体谅我们的难处,想办法调度。我们是短途运输,来回只要半天时间。他调度即将回镇的船只插档帮我们运一趟。事情谈妥已是傍晚,我们一行俩人也没有回焦山,买了几块烧饼当晚饭,在轮联公司调度大厅席地倚墙坐了一晚,第二天随船到焦山。有了这次经历,剩下的运输就顺利了。后来才知道轮船公司是国有企业,轮联公司是集体企业,前者经营机制僵化,后者相对灵活,能帮助客户解决急难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运输问题解决了,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象考试考了满分的学生心生喜悦,一身轻松。第一批青草由我跟船运回。在这之前,红卫兵大串联时乘过客轮,随木帆船行驶长江还是第一次。那天天色蔚蓝,轻风徐徐,坐在船上感觉到六月长江万里晴,扬帆一道带风轻的诗意。舟行很快,两个多小时就运抵栏杆桥码头。看着机干民兵肩挑车推运走一包包青草,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 在焦山割草,每天劳作时间长,很辛苦,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伙食。<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产队补贴每人每天1.5斤粮3角钱菜金,超过部分自补。早晚</span>稀饭萝卜干,中午干饭加烧青菜、萝卜、土豆之类的蔬菜,隔三差五买一两斤肥肉掺杂着烧一烧,就算改善伙食。活儿累,消耗大,没油水,每人每顿干饭八两米稀饭半斤米,饭量大的也只能吃个八分饱。</p><p class="ql-block"> 割草期间,除联系运输,没人去过市区,也没有什么娱乐。客观上交通不便,主观上要多割草。晴好天气晚饭后会到渡口栈桥上抽烟啦呱看风景。抽的烟多半是经济牌,7分钱一包。有人有一两包大前门牌的,舍不得一人发一支,而是两三个人合抽一支。抽着烟,说说笑话,开开玩笑。也有人有点知识会讲故事。还记得讲过乾隆皇帝微服私访,遇见吹喇叭抬花轿的迎亲队伍,随口吟诗:呜啦呜啦又呜啦,谁家女儿配谁家?今夜洞房花烛夜……吟到此一时想不来合适的下一句。在反复吟诵时,一轿夫脱口而出:玉柱冲破牡丹花。乾隆皇帝拍手叫好。雅中有俗,素中隐荤,诙谐幽默。大家在笑声中消除疲劳。</p><p class="ql-block"> 几个十八九岁的小年轻,经常捡些瓦片迎着夕阳打水漂。夕阳余晖下的江面色彩斑斓,瓦片用力打出,跳跃着犁出一串串美丽的涟漪,宛如迎风飘动的彩带。互比高下,不亦乐乎。 </p><p class="ql-block"> 镇江是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南来北往的船只很多,并且都要经过焦山旁的江面到达镇江码头。我们常在晚饭后兴致勃勃地去看江中行船。大家赞叹大客轮豪华,惊叹拖轮是水中火车,也惊讶一叶扁舟的小渔船,在波涛中如履平地。船过焦山,江道狭窄,鸣笛声此起彼伏并随船渐远。这种夕阳映照下的情景,是另版的《渔舟唱晚》。</p> <p class="ql-block"> 50年前,初出茅庐与焦山结缘。学校毕业后又来到镇江工作和生活,至今已46年。“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生我养我的故乡,从未在记忆中遗失。热情包容的镇江是他乡也是故乡。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云蒸霞蔚早已深深镌刻在心中。无论是旧事谈笑还是新事闲侃,无论是写诗还是撰文,故乡情结都会悄然渗透在或高谈阔论或低声细语中,以及渗透在诗情画意中。故乡是永远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