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给大家介绍了百山祖国家公园核心区斋郎一带已消逝的白谷,今天给大家介绍当地另一种地方珍惜老品种——红芒谷。<br>红芒谷,产于浙江省庆元县百山祖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斋郎、枫树坪、龙岩、合湖、三堆等村,也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地方老品种水稻,属粳米类,长着长长的红色谷芒,故名“红芒谷”;碾出来的稻米呈红色,又称“红米谷”,米叫“红米”或“红谷米”。<br>百山祖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浙江省西南边陲,南与福建接壤,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8°57′49″—119°22′9″,北纬27°32′25″—27°58′28″。横跨浙西南庆元、龙泉、景宁三县市。山体系洞宫山脉腹地,地貌类型为深切割中山,以侵蚀地貌为主。绝大部分土地在海拔8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91.57%,核心区1500米以上山峰30余座,主峰百山祖1856.7米,整个地势特点是以百山祖和黄茅尖为中心,向四周倾斜,山地坡度大多在30度以上,峡谷深切,奇峰林立,涧深坡陡,相对地势较高,堪称“浙江屋脊”也是华东最大的生态屏障之一。<br>百山祖国家森林公园集名山、名树、名兽、名水、名人、名地为一处,名山即江浙第二高峰——百山祖,主峰海拔1856.7米;名树即百山祖冷杉,属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素有活化石之称,被世界物种委员会(SSC)确认为世界上12种最频危植物之一;名兽即华南虎,被世界物种委员会(SSC)收录为世界上10种最频危动物之一;名水即三江之源,百山祖是瓯江、闽江、福安江的发源地,素有“一山之水达三江”的美誉;名人即香菇鼻祖吴三公,是世界上香菇砍花栽培法的发明人;名地即革命老区,是当年工农红军战斗过的红土地。1935年栗裕、刘英将军带领红军挺进师打胜了著名的斋郎战斗,称之为红军挺进浙西南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关键性一仗。<br>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百山祖国家森林公园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红芒谷,便是这种特殊环境里形成的一种水稻地方老品种。<br>我们小的时候,由于生态环境特别好,山里野猪、黄麂等动物很多,常常成群闯进农田为害。红芒谷由于其谷芒特别长,连野猪、黄麂也不敢吃,靠近山边的农田只有种植红芒谷,才不会遭到兽害,所以,老百姓特意在当地称为“山垄田”的山边农田种上这种水稻,因而红芒谷又称为“野猪怕”。<br>红芒谷还因其生长期缓慢、生长环境要求高、不耐化肥农药等特性,使其稻米营养成份远远高于其他品种的稻米,品质极优,不但是做黄粿的好稻原料,蒸起米饭来也特别的香,软糯可口,而且其米饭呈红色,具有喜庆的意味,当地就形成一个风俗,但凡娶亲嫁女或乔迁之喜,就要做红米粿、吃红米饭,以示喜庆之意。平时家里来了重要客人,也给客人煮红米饭、磨豆腐娘、炒南瓜籽,算是最高礼遇。<br>最绝的是拿来煮粥,当地有一句谚语叫“慢火熬肉骨、急火煮红粥”,急火煮出来的红米粥香喷喷、甜糯糯,特别的好喝,以前我们老家有人生病了,养病的时候就要喝红米粥,既爽口开胃又有丰富的营养,以利病人更快地恢复身体。<br>红芒谷不但野猪怕,我们小时候也很怕这种稻谷:以前我们打稻谷的时候,都要把割下来的稻丛集中到一个地方去脱粒,脱粒的地方叫桶壇,古时候打稻,都拿一个大木桶,里面放个梯状的木制脱谷器,叫“谷梯”,有的地方将谷桶放进田里拉过来拉过去,百山祖一带的田深,不方便,就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叫“桶壇”,后来有了人力或电动的齿轮打稻机,更是集中到一块脱粒,我们就要把割好的稻丛背到桶壇去,长长的谷芒很容易落进脖子,又痒又痛,没有一个小孩子愿意背这种稻丛。<br>村里还有一个人特别怕这种稻谷,那就是我们村的老电工光汉叔,他年轻的时候担任村里的电工,负责村里的小水电厂发电兼给百姓碾米。村里的碾米厂在社室(村里最早的办公场所,集体化时社队办公室,当地群众习惯称为“社室”)边上,用的是一台十几千瓦的电动机和一台滚筒式碾米机,两台机器间用一条宽宽的老式皮带传送动力,由于红芒谷谷芒太长,老是把碾米机的滚筒给噎住,这种皮带很落后,一旦碾米机被噎住,就会打滑脱落,强劲地飞甩出去,非常危险,所以靠皮带的一边是绝不敢站人的,碾米厂里的木板墙壁上,随处可见一道道被皮带和皮带钉砸破的伤痕。<br>滚筒式碾米机的漏斗与滚筒之间有一块小铁闸,用来控制漏斗里的稻谷送往滚筒的进量,由于红芒谷的谷芒特别长,容易在闸口处结在一起,铁片闸口放小了,谷粒下不去;放大了,又成团地被卷到滚筒里,导致滚筒里的碾轴被噎住而停车。每当碾米机被噎住时,“呜”的一声,碾米机这边停住了,电动机停不住,皮带一打滑,“啪”地一响,脱落的皮带飞出老远,光汉叔赶紧把电闸一关,然后拆开碾米机滚筒一点一点掏,掏好了装上,接上皮带继续碾。有时候一两百斤稻谷呛个三、四回碾米机,把光汉叔气得脸色铁青。幸亏他不骂人,要不然那些上碾米厂碾红芒谷的妇女们可够受的。后来,光汉叔就想了个办法,要求妇女们在晒红芒谷的时候,先在篾簟上用脚揉踩一遍,将长长的谷芒踩断,再放进风扇里把谷芒扇去,或在晒簟上用畚箕扬去谷芒,以减少谷芒噎机的机会,于是,过去秋后晒谷季节的傍晚时分,常常可以看到一群妇女在自家晒架的篾簟上扭着身子踩谷芒,像极如今的广舞,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br>百山祖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一带,一直有生产红芒谷米的传统,但过去因其生长周期长、且产量低,农民们只是在林边野猪经常出没的山垄田种植,产量十分有限。其稻种也濒临灭绝的边缘。<br>随着绿色消费渐成时尚,百山祖国家公园的创建和红色斋郎、龙岩吴三公故里等旅游事业的发展,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利用独特的生态资源开发红芒谷米的路子,把红芒谷米生产推广作为解决留守老人就业问题的“富民工程”来抓,老农们也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开始扩大种植面积。农业技术部门因势利导,建立起水、肥、气、药等全系统和从育秧到加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大力推广农家有机肥的使用,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有力地推进了红芒谷的恢复种植,种植面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与扩大。<br>一些当地涉旅个体经营户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红谷米进行大力宣传,使红芒谷稻米渐渐被外人所认识,并使之得到很多的城里人青睐,近年来,红芒谷稻米每公斤卖到二、三十元还供不应求,如百山祖斋郎村的红宝斋农家乐,利用其接待之便和良好的信誉,一年销售的红谷米一、两万斤,成为红谷米销售的重要窗口,据红宝斋主人叶隆锋介绍,红宝斋买红米,目前已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销售渠道与消费群体。<br>尽管在当地政府鼓励政策之下,近年来这个优良的传统水稻品种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随着国家公园核心区的留守老人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又不想回家种田,如果没有产业化的发展,这种扩大可能只是暂时性的,随着留守老人的老去,红芒谷能不能继续种植下去,会不会出现有市无货,甚至象白谷一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话题。 本文图片除封面照片外均由叶照妫姑姑提供,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