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那一定得先说说电影《地道战》。这部影片讲述了1942~~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冀中人民团结一心,利用地道战来消灭侵略者的故事。正是受这部电影的影响,人们才知道有这样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小村庄。从那时起,冉庄地道战名闻天下,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冉庄走进了千万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冉庄最著名的地标,莫过于十字街口的两棵大槐树。它们现在虽然已不再枝繁叶茂,只留下干枯的枝干无言地伸向天空,大槐树上的古钟,高高地悬挂在枝桠上,仿佛还在警示着人们。大槐树是冉庄地道战威武不屈精神的象征,它阅尽千年沧桑,在生命的晚期,依然高擎铁钟,为抗击日军侵略做出了卓著的贡献。而今留下的不朽身躯,已化作文物,仿佛是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课本,供后代子孙景仰学习。这两棵大槐树,传说是明代山西人移民来到冉庄带来的树种,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据说在拍电影之前它们已经死亡,但在电影拍摄时却奇迹般地复活,又有人说大槐树本来是枝繁叶茂的,在拍完电影之后,却逐渐死去了。总之,在人们心目中,大槐树是有灵性的,它的生死都含有寓意。其实,它真正死亡的原因,是当年挖地道时已经破坏了它的根系组织,大槐树才逐渐枯萎而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到冉庄参观的中外游客每年都超过50万人次,高峰期一天超过三千多人。冉庄村民已经告别了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三千多村民中,出外打工的就有一千多人。旅游服务成了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大部分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几年前我曾到冉庄参观游览,村口的那颗大槐树,尤其记忆深刻,至今还时常在脑海里浮现,使人久久难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对于冉庄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电影“地道战”。那棵挂着古钟的大槐树,遍布全村的地道、石碾、锅台、井台下的枪眼,叫敌人防不胜防。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侵华日军采取“铁壁合围”的清剿战术,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进行惨绝人寰的“大扫荡”。仅在6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挖封锁沟8878公里,把冀中平原分割成2670多块。形成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上,冉庄人民加强防御,保存自己,打击敌人,开始挖地洞,在斗争实践中,用智慧和艰苦的劳动创造奇迹,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初,人们自发地挖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是地道的雏形。以后把单口洞改成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中共冀中区党委发现了群众的发明创造,1942年1月,对挖掘地道的组织领导、技术规模等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规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开,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地道战从此诞生。抗日战争时期,冉庄地道发挥了巨大威力,对敌作战157次,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四条干线,二十多条支线,还有连通村外的地道,全长十六公里。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的出入口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下,有的修在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使敌人很难发现。冉庄地道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种,具有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工事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边、街道和院内纵横交叉的火力网,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阵地。这些洞洞相连、户户相接、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下长城,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吃尽苦头的小鬼子,甚至总结出“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的所谓教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建于1959年,1991年、1997年又重新进行了改造升级。杨成武将军为纪念馆题写了匾额,吕正操、张爱萍、魏巍等老一辈革命家、作家等亲临遗址参观并题字留念。1961年,地道战遗址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2005年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在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的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锅台、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保留着当年作战的地道3000多米,以及卡口、翻杯、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作战设施。地道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在两米深的地下开挖16公里长的地道,对当时只有4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的小村子,特别是在当时工具十分简陋的情况下,遇上的困难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曾经顽强战斗和令日寇胆战心惊的地道之中,不熟悉的人们就像进了迷宫。尽管点亮着一盏盏小灯,反而让人感到阴森可怕。在昏暗的灯光中,想起《地道战》中展现的烽火岁月,联想到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根据地军民与日寇斗智斗勇,坚贞不屈,绝地重生。最终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护了自己的家园,不由地激起对冉庄人民的敬佩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口街头的那棵老槐树,历经沧桑却枯而不朽。电影《地道战》里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一村人性命的老支书,敲响的就是这口钟。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军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掩护村民疏散逃离,不顾个人安危,孤身跑到村里的大槐树下,为村民敲钟报警。不幸被日军发现,山田开枪打伤了他,高老忠挣扎着站起来继续敲钟,最后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客都喜欢在大槐树下留影,回味电影里有关的场景。出演高老忠的演员王炳彧,很多人都还不认识他的名字,毕竟"彧"看着就复杂,这个字读"yu",是有文采、茂盛、趣味高雅的寓意。王炳彧1935年出生在陕西,他的少年成长没有太多的资料记载,195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当时学校是淘汰制,并不像现在考上大学之后,能拿到文凭就万事大吉。1960年他毕业时,原本招收的33个学生,已经只有18名了。王炳彧勤奋刻苦,认真学习表演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演技。毕业后,他凭借着出色的成绩,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3年时,他出演了《小兵张嘎》,这是由崔嵬执导的一部经典儿童影片,剧中除了嘎子,胖墩等小朋友,老罗叔、老钟叔的形象也令人记忆犹新。王炳彧先后出演《北大荒人》中的车向阳,《锦上添花》的铁英父亲,《停战以后》的李连长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地道战》中,王炳彧饰演高家庄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是民兵队长高传宝的父亲。他成熟、稳重,是高家庄人的主心骨,他组织抗日骨干学习《论持久战》,发动群众挖地道,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多口地道。正因为有他前期的筹划,才有了高传宝的英勇事迹。高老忠在生命的最后,仍紧紧抓着绳子继续敲钟,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舍身取义的精神令人动容。当时王炳彧才30岁,比饰演高传宝的朱广龙大4岁,却在剧中饰演对方的父亲而毫无违和感。他从20多岁刚出道时,便是出演一些老司机、老地下工作者,仿佛在剧中从未年轻过。如果没有娴熟的演技、深厚的生活积累,尤其是对老年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揣摩,无论是表情神态,还是举手投足的举动,以及说话的语气腔调等,都很容易成为角色最大的败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炳彧在剧中从没出过岔子,他刻画的人物活灵活现,丰富饱满,仿佛他早已步入了老年,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在1978年底,43岁的他与夫人移居香港,之后在香港凤凰影业公司当起了演员,他对表演的热爱,从未曾变过。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如此优秀的演员,却在1982年因心脏病与世长辞,年仅47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家庄民兵队长高传宝,他的原型叫刘傻子,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很鲁很愣。高传宝在赵区长的教育下,将地窖改造成地道,形成既可以藏身又可以打击敌人的地下长城。对黑风口展开了麻雀战、破袭战、爆竹战等战术,大败敌军走向胜利。《地道战》一经播出,高传宝一跃成为观众心中的偶像,他在剧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略台词,也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部电影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史上观影人数最多的电影,还曾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截止2012年,已经创造了30亿人次的观看纪录,重播次数超过2000次。电影《地道战》让冉庄地道战遗址变得家喻户晓,而后的《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十多部爱国主义影片,更让冉庄成为著名的电影拍摄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道战, 嗨 ,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1966年《地道战》公映,风靡全国。影片中的“高家庄”家喻户晓。但冀中平原上的不少村庄,都说自己就是“高家庄”的原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片《地道战》的创作历时两年,几易其稿。在创作第二稿时,曾领导冀中地区开展地道战的杨成武上将,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提供了一份《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材料。对地道战产生的前后历史以及战斗设施、战斗过程都有详尽描述,成为影片至关重要的参考资料。1965年5月影片正式开拍,外景选在河北清苑县的冉庄、唐庄和李庄这三个村庄。那口让高老忠付出生命的大铁钟,在审查影片时杨成武提出了意见,认为树上的大钟不合理,敌人不会让它存在。那时候都是用线拉铃来进行联络,不过他没有反对艺术加工,电影上也可以表现有这么一口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片《地道战》上映不久爆发“文革”,影片中的许多台词观众倒背如流:“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开火!”“水是宝贵的,应该把它送回原处;烟是有毒的,不能放进一丝一缕”……影片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很多观众耳熟能详。影片从迎着阳光伫立的高传宝,切换到薄云中一轮半出的太阳,傅庚辰作曲,邓玉华演唱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响起。拍摄这组镜头时,由于交通工具落后,没能赶上拍日出,而是在日落的时候拍摄的。“文革”时这成了导演任旭东的一条“罪状”,批判他是“假装宣传毛泽东思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道战》的导演任旭东回忆,1963年5月,总参谋部指令八一厂“以故事片的形式拍一个关于地道战的民兵教育片”。他带领创作组走遍冀中平原的几十个村庄,在河北正定县高平村采访后,决定以高平村为原型,取名高家庄。以高平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为原型,写一个民兵队长,取名高传宝。《地道战》的定位是教育片,又明确要求“按故事片来编,要有观赏性”。任旭东从来没有拍过故事片,他的优势是“脑子里没有什么框框”,很会编故事,假武工队在村公所围着桌子吃饭这场戏就编得尤为精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旭东还突出地表现了对敌人的“开涮”:炮楼里,山田队长走到地图前,指着说:“高家庄、赵庄……马家河子,明白?”汤丙会恭维地回答说:“高,高,夜袭高家庄、赵庄、马家河子。这样一举两得。既可以端土八路的老窝,又可解西平之围,高,实在是高……”刘江扮演的汤司令这句“高,高,实在是高”,是拍戏时即兴加上去的,这句经典台词,至今还挂在人们的口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观了冉庄地道战遗址,回忆了经典影片《地道战》,既是一次祖国河山的风光浏览,更是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真是收获满满,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