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自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父诞逢春今又是,高香一炷献悼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龛前轻奠展视频,凝眸无语已拽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人人都过20岁,年年过“生儿”味不同。但父亲20岁生日那一天,却迎来的是“宜瓦战役”最关键的一天,是将自己一生最光彩的一天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天。他在冰天雪地的宜川城下也许忘了那天是他自己的生日,但历史已将这光辉的一天载入史册:那一天是1948年2月28日,农历正月十九!瓦子街战役的纪念日,也是父亲的生日,宜瓦大捷是送给父亲最珍贵最隆重的成人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晋绥野战军是入陕后西北野战军的主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继一纵二纵入陕后的1947年8月,三纵的五旅丶二旅也进入陕北作战。一过河便北上一打榆林,南奔葭芦河畔救出“声东击西”的陕北中央于危难之中,最后各纵取得沙家店战斗的空前胜利,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二打榆林,清涧、宜川瓦子街丶澄郃丶荔北战役,就这一时期的陕北外线作战中,仅当年的父亲战斗生活过的西野三纵五旅十四团(神五支队)的历次战役中,献出近两千人的生命,再不断从晋绥边区补充兵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有县志记载有烈士证的各村英烈,还有众多的无名无牺牲地杳无音信的好男儿至今下落不明,一个大后生就在亲人的泪洒惜别后,永远消失在八十年前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觉悟跟立场是人的立身之夲,至古忠孝不能两全。父亲总是手脚麻利的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也手脚麻利的走了。人生就像一场赌局,特别是那种每天的生死考验,大多数人是“保注”。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父亲都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中挑战,应该感谢这段烽火岁月的历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是一年春来到,父亲的生日也随着他的离去慢慢被遗忘,我却不由得想起当年在陕北那沟沟岔岔中受尽磨难的父亲,以及侄儿那艰辛的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总想着当年日寇的绳索不能将十六岁的父亲绑定,他却义无反顾的加入到了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之中,这是什么力量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也可说是人的良知和一种民族大义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但他的生命历程是曲折精彩的。这是前年国庆大阅兵时我写的一篇纪念文,略有改动。谨以此文向父亲和侄儿以及所有军人表达我最诚挚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代军旅情结</b></p> <p class="ql-block">〔烽火岁月中父亲的随身文件包〕</p> <p class="ql-block">父亲于随军地图简历记载如下:</p> <p class="ql-block">拓展资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宜瓦战役是1948年1月20中央西北野战军前委在地主庄园米脂杨家沟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是西北野战军由被动转入外线歼敌的一次重大胜利,它直接影响了后来挺进关中的一系列重大战役的顺利进行,那是一次围城打援的经典战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父亲所在的三纵队于2月24日(一九四八年正月十五)执行了彭总的一号进攻令,已完成对宜川县城的攻势,据说年轻的战士一度打入县城又退了出来,围而不夺打来援之敌,是这次战役的主旨。三纵后于3月1日反向从宜川城下和兄弟纵队从四面八方齐会县城西南的瓦子街东西20多里长,南北不足10里的狭长地带。此役将国民党王牌二十九军全歼,上至军长、师长、旅长等伤亡无数,父亲说军长刘戡用日本小瓜手雷自爆身亡。敌伤俘、亡近3万人,而我军自损5千余人。残酷的战斗是在瓦子街,将逃窜之敌堵在这一狭长地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还是国军的精锐。西北野战军在此伤亡很重,上至团长丶参谋长丶营长,下至战士,5287名烈士长眠于瓦子街烈士陵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冰天雪地的1948年3月(农历正月),宜川战役中二十岁的父亲为三纵五旅十四团六连通信员。经历了这次枪林弹雨的考验,1948年5月父又调十四团二营任营通信员,代营长记得是党玉小,指导员郝海明。1948年8月调团直属通侦连任通信员,不仅又调到团长李嘉夫身边任贴身警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年8月到10月,3纵参加了澄(城)郃〈阳)战役,荔(大荔)北战役,歼灭战与运动战并重,考验着年轻的战士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四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许光达任司令员的晋绥二分区独五旅(贺炳炎上将)十四团(李嘉夫,政委王展,解放后任武汉军区副政委)。十四团的前身又是由晋绥二分区战斗在神池的独立营和神池、五寨武工队、游击队组成的神五支队组建,李嘉夫任队长,王展政委。到了西北野战军为三纵五旅十四团,雁北支队为五旅十三团,忻郭支队为五旅十五团。三纵又是由晋绥二分区(独二旅丶独五旅)演变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跟随李嘉夫参加完荔北战役,李嘉夫腿部负伤。1948年11月,李调往三纵留守处任主任,父跟其去往山西河津干夹林整训。李嘉夫后为天水军区丶甘南武都军区司令员,参加了甘南剿匪斗争,1955年授衔为大校,后于身体原因(风湿病)62年离职,副军级待遇,他是荆州石首人,享年79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加夫,1908年出生在荆楚大地之石首县大垸乡柴码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父母双亡,10岁给地主当长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8年春,李加夫加入农民赤卫队。1929年3月,转入著名的湘鄂农运领袖段玉林的游击队。1929年冬从石首随贺龙部参加红军,次年入党任红三军九师警卫连长。1935年10月随红二方面军长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3月,李加夫进教导团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春,调120师警备六团任一营营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0年9月,任晋绥二军分区独二旅714团一营营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3年后,从二分区警卫营长到神池独立营长以及46年的五旅十四团团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7年8月,随五旅过黄河保卫党中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8年冬留守河东,随后转战关中,兰州战役后挺进甘肃酒泉、張掖、武威剿匪留任武都军区`天水军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打过津市,长征后参加百团大战,他从抗日战争晋冀察到解放战争陕甘宁,在炮火销烟的战场上奋勇杀敌,九死一生;重伤不下火线,身上前后九处留下永久的伤痛,后无奈留守。1955年大授衔为大校,曾任甘肃天水、武都军分区司令员。他晚年又患严重的风湿病,瘫痪在床,不得辞退工作,62年到家乡荆州干休所疗养,副军级待遇。1987年李加夫病逝,走完他光辉的一生,享年79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0年12月1日,晋绥二分区成立(岢岚丶五寨丶神池丶河曲、保德、偏关、朔州五区平鲁一带)。司令员彭绍辉,后许光达。部队有独二旅(新358旅包括一二0师由忻崞独立团组建的7l4团,一二0师留守警备6团(9团)以及暂一师包括36丶37团,雁北6支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5年4月18日,抗战一直战斗在家乡的警6团三营曾经历1940年7月平鲁大林山突围战,解放八角后,警6团调入绥蒙军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绍辉的新358旅一直战斗在晋西北。晋绥二分区成立后编为独二旅到三纵的独二旅和五旅于1947年8月入陕作战。三纵二旅的36团(一军三师20团)在1952年冬入朝的抗美援朝的《奇袭白虎团》和西海岸线老秃山到临江津的防御中,拼出20团8连的“二级英雄连”和21团1营长(傅全友)坚守198高地一战成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張宗逊的老358旅(715丶716团)于1938年秋转入冀州,在百团大战中,由冀中返回晋西三分区,战斗在忻县到娄烦吕梁山区,1943年6月入陕保卫陕北,演变成西北野战军主力一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立于1938年1月的新编一二0师714团也由彭旅转入張旅,一雪大虫窝前耻,1948年正月血战宜川东南山,拼尽最后一滴血,涌现出“硬骨头六连”的英雄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暂一师活动在神池东境的37团〈五支队〉,还有抗战后期从保德到岢岚丶五寨丶神池的36团(高永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抗战初的1940年4月的独二旅〈新358旅〉714团下辖三个营,一营李加夫,二营莲金海参加了阳方口奔袭战,大虫窝突围战。三营在邻近的石板沟村同样遭袭。714团1938年l月成立,1939年留守晋归彭旅,5年后又归老358旅入陕为一纵714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15丶716团仍为老358旅主力直到一纵主力,西野一纵仍保留714丶715、716番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嘉夫在“百团大战”那会儿为独二旅(彭绍辉)714团一营营长,1940年8月末714团从河曲长奔夜袭阳方口大胜后,转移身困朔州張蔡庄大虫窝,1940年9月4日,伤亡惨重的714团突围大虫窝。独二旅714团一部,于9月14日再次配合参加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战斗,任务完成后从烈堡南下50里,9月15日晚集结九仁村,四十亩沟,到16日晚南去集结太平庄西岭,水泉梁。根据《独臂上将彭绍辉日记》曾路居九仁村,南上管涔山。此次损失还有9月5日温岭公社石板沟的突围战,因714团3营11连连长叛敌告密,10连遭遇日寇袭击于石板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资料说他在“百团大战”的大松寓战斗中身负重伤,肠子都流了出来,但很难在网上查到;倒有这次大虫窝突围战记录,可能为一地误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这说来,父亲人生中的贵人李加夫或许还在1940年带着重伤曾路居九仁村。8年后,西北战场上当了自己警卫员的白祯祥的老家九仁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他也许当时还在昏迷中,或是在担架上,故乡的土炕上,支撑着虚弱的伤体饮过家乡东沟的甘泉,滋润着他那干裂得嘴唇吃过家乡的莜豆面,但他绝不会想到:八年后,这个村的小娃娃他看中当了自己的警卫员,这就是缘份吧!他们也许在以后相处的日子里,在那难忘珍惜的半年多的时光里由于战事频繁,他们还没顾下叙旧,有文化的父亲就被他选派住军部教导团离他而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这也许是他们心中永远的迷,也是他们心中那份不舍和永远的伤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百团大战”后,抗战初由359旅派曾丶毛二同志在忻县丶崞阳上阳武以及阳曲发展起来的游击队被充入二分区二旅号称一团丶五团,〈谁为团长,有待考证,李在40年9月确实为7l4团一营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1940年11月,二旅五团番号变为晋绥二分区警卫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1943年12月,李加夫担任晋绥二军分区警卫营营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1945年初,警卫营一部与神池4大队于八角三道沟成立独立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1945年8月,独立营与神五武工队和游击合编为神(池)五(寨)支队,李加夫任神五支队长,政委王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46年春,神五支队改为雁门军区独立一团;11月,改为五旅十四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l947年8月,晋绥野战军三纵在许光达司令员的率领下,二旅丶五旅全部西渡黄河保卫陕北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加夫为西北野战军三纵(许光达)五旅十四团团长,直至为三军留守处主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49年2月,三纵改为三军,十四团番号为三军9师26团(杨平,政委王展)李加夫也离团留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52年6月,26团番号为7师〈9师归入7师〉303炮兵团,统归一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69年12月,26团改为一军3师(3纵)炮兵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75年6月,3师由河南信阳移驻浙江金华,从武汉军区转入南京军区〈八大军区对调〉,后为摩步第三旅,隶属东部战区73集团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里走出西北战场上屡立战功,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中再创新功的一军军长傅全友〈三纵二旅二十一团〉。邓公点名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后兰州军区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授上将军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军服</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军服</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军服</p> <p class="ql-block">情景再现:回村当会计的父亲如有这套办公桌,那该多高兴啊!他将算盘中最难的“狮子滚绣球”打得从容不迫,也将那香炉腿炕桌割的灵巧端庄,在平淡的岁月中常常遇到当年的战友,轻轻的谈论着他们的过往以及牺牲了的战友,临终前的日子里,还仔细端祥着我给他的记录家乡战事的书籍,我理解他的那份心境。</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在二00六年九月二十一日晚亥时,一次意外的感冒夺走了父亲的生命,病逝于自家南城窑,享年七十八岁,十一天后归葬祖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