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虎踞龙盘今胜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舒滨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侄女很聪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南京,毕业后工作事业有成,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独资数百万元在南京明园社区购房安居乐业,乔迁之喜,大吉大利!孩子的父母邀请我来喝酒并畅游南京,用铜陵话讲:姑大大能不高兴吗?特别是我这个小侄女,很有个性,有思想、有品位,格局还很大,我能为有这样一个优秀的侄女感到骄傲和自豪。于是,2022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我们一行五人驱车来到了美丽的南京,共襄盛事辞旧迎新,因此,一段美好的故事便由此展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博爱之都”闻名海内外。它位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主要是丘陵盆地地形,城区附近东有紫金山,西有清凉山,南有牛首山,北有栖霞山。紫金山由东向西延伸,从南京城中横穿而过,使南京城南城北形成了两条水系,南为秦淮河,北为金川河。除此之外,还有玄武湖和莫愁湖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京的城东和城西。山与水的交织,共同造就了地形险要,山水壮丽的南京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南京城山环水绕,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最早在此建城,也就有了南京的第一个名字“越城”。从越城算起,南京的建城史已有近2500年。古城南京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位列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在此定都的朝代有:东吴、东晋、南朝时的宋、齐、梁、陈、以及后来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故而南京又被称作“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朝历代为南京留下了许多名字,如:金陵、秣陵、建邺、建康、蒋州、江宁、昇州、集庆、应天、天京等,有些名字作为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南京的得名来源于明朝初年,当时的南京叫应天府,朱元璋曾经打算把都城迁到开封,将开封命名为北京,应天府称南京,后来国都虽然没有迁成,但是南京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下来。中国的近代史从南京开始,也在南京结束。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下关的江面上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一ー《南京条约》。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全新时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侄女的新家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附近,鞍马劳顿,我们也顾不上休息,选择第一站就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了解历史,祭奠同胞,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因为心情太过沉重,所以这篇文章的背景音乐我选择了《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南京之行分四个章节展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南京之行——血泪控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南京之行——人民必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南京之行——总 统 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四:南京之行——明 孝 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南京之行——血泪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尊雕塑遇难者的头颅高2.7米,直径为2.5米,重达2吨,是用青铜浇铸而成的,它圆睁着不屈的双眼,张开着含冤的嘴巴,脸颊因被刀砍开一条深深的缺口而痉挛的抽搐着。那座用青铜铸造的手臂长7米、高2.75米、重5吨,意为被活埋的遇难者从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那只挣扎着的大手仍紧紧地抓住南京的土地。这两尊青铜雕塑,是由南京青年雕塑家吴显林设计,整座雕塑寓意为:站在历史的桥梁上,回眸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古城南京的特大惨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纪念馆新馆的外面,该馆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这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高的船头造型。新馆的建筑设计是由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南京江东门的侵华日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侵占南京后,在长达六周的时间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万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永远铭记这血的历史教训,反对战争,维护和平,1985年南京市就在原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的江东门建起了这座纪念馆。该馆由两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教授担任总体建筑设计,后经1994年至1995年,2005至2007年两次扩建,现在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达9800平方米,新馆于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之际建成开放,分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四个功能性区域,是一座纪念性的遗址型历史博物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集体枪杀,刀劈、活埋、火烧等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了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达三十多万人。他们还大肆抢劫、放火,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房屋被焚毁,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顿时间成了人间的地狱,魔鬼的天堂,那模糊的只有黑白色彩的图片看得我心惊胆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滴…………嗒……….滴…………嗒…….….”,不知是什么声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出一点声响,像水滴的声音。随着这声音的发源的方向,我渐渐地看见了三个大字“十二秒”,我很好奇,便走了进去。里面比较黑暗,墙上也后很多很小的照片,总是一闪一闪的,还散发着微弱的亮光,看了注释后才明白一﹣墙上那小小的模糊得看不清的照片,应该是被杀者的照片吧,而每隔12秒,一个照片就将在墙上消失一落下,并发出像水滴落下的声音,这样就代表这个人从人时间结束了宝贵的生命。因为一如果用日本亲罗这杀人总数数亿杀人用的总时间,那么,每个十二秒他们就会杀死一个人。我看完后,给我的震撼非常大,这是太残忍了!它们仿佛像一道闪电从我的心头划过,把我的心划痛,也让我留下了深深的仇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雕塑:《家破人亡》——这尊雕塑为吴为山所作,像高11.3米,一个被兽兵侮辱的母亲横抱着刚被鬼子杀害的幼子,绝望地向苍天呼号,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不知有多少家庭在日军的铁蹄下家破人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雕塑《市民逃难》——每个雕像都略大于真人,形象再现当年大屠杀开始后,无辜百姓逃难求生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的凝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冤魂呐喊》——高12米,长19.9米,以劈成两块的三角形为造型。请看右手的这半边,表现的是无辜百姓被屠杀的场面;另半边,山顶上一只巨手直指苍穹,那是千千万万冤魂在不屈的呐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馆展览陈列分两部分:一楼基本陈列的是《人类的浩劫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主要分《南京沦陷前的中国形势》、《日军从上海攻向南京》、《日军入侵南京与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等十一个部分,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陈列面积约4200平方米。 二楼专题展览为《胜利1945》,陈列面积约1700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南京沦陷前的形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日本明治维新后,随着国力的增强,军国主义思想逐渐抬头,逐步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又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向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日军侵占上海后,向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进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团结起来,一致抵抗日本侵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日军向南京进犯——日军侵占上海后,为扩大侵华战争,继续向南京进犯,先后侵占金山、嘉兴、苏州、无锡、湖州、常州、广德、江阴、镇江、芜湖等地,大肆烧杀淫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日军飞机空袭南京——1937年8月15日,日军飞机对南京进行了空袭。此后,南京城遭受了近四个月的持续轰炸,损失惨重。中国空军及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虽英勇作战,终因力量悬殊,逐步丧失了制空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易安华:(1900-1937)江西宜春人,时任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少将旅长。1937年12月,他毅然写下“告妻儿书”,参加南京保卫战,并奉命守卫光华门一带。12月12日,日军猛攻光华门,易安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8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江东门一带是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有代表性的遗址之一,也是“万人坑”遗址之一。据史料记载和幸存者的回忆,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屠杀10000多名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平民百姓,后经南京慈善团体收尸掩埋于两大土坑内。因此,纪念馆主体建筑呈纪念性墓地的风格。墓地广场上鹅卵石铺地,寸草不生,象征着白骨累累,象征着死亡;而两边翠绿的草坪和院墙外的常青树又象征着生命力和抗争精神,生与死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生与死的主题展示在一线之间。那几株枯树既代表着南京城当年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烧毁,又点缀了凄惨的氛围。远处的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用青灰色花岗岩贴面,外形如同棺椁,室内陈列着从“万人坑”挖出来的部分遇难同胞的遗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最为悲惨的事件,在南京有五万多名已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军战俘和二十五万至三十万名手无寸铁的平民,其中包括妇女、老人和儿童,被攻城日军血腥屠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野蛮的屠杀其持续时间约三周之久,根据国民政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1947年查证,日军集体屠杀共28案,死难人数为十九万人以上,分散屠杀共2000多案,遇难人数共15万多人,日军在杀人时采用了奸杀、枪杀、烧杀、刺杀、阉杀、人靶、铡杀、活埋、压杀等残暴的手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京:在历史的褶皱里读懂悲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舒滨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近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很火,许多家长想带小孩子去参观一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由于门票很难约到,都难以成行,为此,老舒我用数周时间写了一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游记,用四个部分全景展开,让你先睹为快,从文字中感受一下南京大屠杀的悲壮,2022年的某个夏日,我终究在一个阴雨天走进了纪念馆。没有刻意的渲染,灰色的建筑在雨里沉默着,像一块浸了血泪的石碑。馆内很静,连呼吸声都被放大。墙上的照片大多是黑白的,有老人的皱纹,有孩子的笑脸,还有突然被定格的惊恐。玻璃柜里陈列着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磨损的布鞋,甚至还有带着弹孔的衣角。讲解员的声音很轻,每一个数字都像锤子敲在心上:“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持续六周的屠杀,遇难人数超过三十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到“万人坑”遗址时,我看到几位家长正弯腰对孩子说:“你看,这些都是曾经活生生的人。”孩子大概七八岁,攥着家长的衣角,眼睛睁得很大,没有哭闹,只是安静地看着那些层层叠叠的白骨。阳光从高处的窗棂照进来,在骨头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光里没有暖意,只有彻骨的悲凉。原来有些历史,不需要太多言语,就能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知道痛,才懂得珍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馆的出口处,有一堵墙写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来时雨停了,街角的包子铺冒着热气,老人牵着孩子的手走过,自行车铃叮铃作响。这人间烟火,与馆内的沉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忽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想带孩子来这里,不是要传递仇恨,而是要让他们知道,如今的平静有多来之不易,不是要记住苦难,而是要明白,忘记历史,就是对那些逝去生命的背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京的街头,梧桐树影婆娑,秦淮河波光粼粼。这座城市一半是温柔,一半是坚韧。就像纪念馆外那片盛开的花,根扎在曾经的焦土上,却依然朝着阳光生长。有些记忆,注定要刻在骨子里——不是为了回望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8月8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