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司令部遗址——东湖新村,浓缩的一段广西铁路史

铁流诗词雨荷

第一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铁道兵司令部遗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湖新村 浓缩的一段广西铁路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东湖新村,这是解放前的名称,解放后改称铁路新村,正式名称是贵铁新村,</b>位于市区东北角,距汽车东站不远。东湖新村自始至终,都跟铁路有关,期间也曾作为四野45军军部驻地,45军即是解放贵县的我军部队。而在东湖新村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则是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关办公驻地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36年,国民政府决定修筑湘桂铁路,线路从粤汉铁路的衡阳起,至当时广西省会桂林,全长375公里</b>。翌年七月,全面抗战爆发,为了军事需要,交通部成立湘桂铁路局加速推进湘桂铁路施工建设,10月,湘桂铁路开始施工,到1938年9月,不足一年便全线通车,创下旧中国修筑铁路最快速度。随着抗战形势的恶化,东南沿海被日军封锁,中央政府为开辟西南陆路国际通道,决定将湘桂铁路延长至中越边境的镇南关,与越南铁路相连,以越南海防港为出入海港,开辟国际运输大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湘桂铁路延长线分成三段:桂柳段、柳邕段、邕镇段,</b>其中桂柳与柳邕两段同时施工建设,其中,桂柳段于1939年12月建成通车,时正值日军入侵桂南,形势危急,国军杜聿明第五军机械化部队通过桂柳线火速增援前线,攻克昆仑关。而此时,受战局影响,施工期间颇受日军战机狂轰滥炸,柳邕段被迫停工,完成路基80%,桥梁30%,1941年4月该段复工,但由于日军已占领越南,原计划修筑到镇南关连接越南海防港出海的战略企图宣告流产。9月,柳邕段只铺设到来宾即停工,这一停就停到了抗日战争结束,这样,湘桂铁路延长线最南端便在来宾暂时止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将湘桂铁路延长线的终点改在了广东省湛江,变更成来湛线,由湛江出海。1947年,国民政府启动来湛线施工,分成桂境工程处和粤境工程处,其中桂境工程处设在贵县,这样大批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及家属陆续来到贵县,在县城东北角郊区,选择风景秀丽的东湖近郊,建设一个办公区与家属区的新村,命名为东湖新村,占地数十亩。建筑房屋全部用木材建成,平房结构,以木板悬空作地面防潮,每一套两三间,整齐划一,高低相同,一排排,一行行,自成一体,古色古香,颇似洋房,成为当时引领贵县城的时尚住房,当时居住着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及家属上千人。当年10月,来湛线完成勘测任务,但工程进度极其缓慢,时国共第三次内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国民政府已无力顾及铁路建设,桂境工程处运作陷入停顿状态,工程人员及家属成为被政府遗忘的群体。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北平发生的美国大兵强奸女大学生的“沈崇事件”,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反美学潮,并最终导致美国对国民政府援助终止,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国民政府的跨台。而沈崇的父亲沈劭正是时在贵县的桂境工程处负责人。翌年,沈劭辞职,衡阳铁路局又未派人接替,桂境工程处上千工作人员及家属更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4日,贵县解放。四野45军开进贵县,军部驻地设在东湖新村。1950年1月,衡阳铁路局派出军代表接管了桂境工程处,并按衡阳铁路局指示,除少数留守人员外,其他人员全部北返。此时,国内外形势又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湘桂铁路延长线的走向,又进行了调整:来宾经南宁到凭祥的湘桂铁路延长线照旧修筑,并于1953年修筑到凭祥,1954年由凭祥修筑到友谊关(镇南关),1955年开通中越铁路国际联运。这样,始于1937年的湘桂铁路延长线,历经反复停顿,终告完工,直抵印度支那半岛,并在上世纪60年代的抗美援越战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至此,笔者想到了国际政治的风云际会:中国抗战期间希望通过湘桂铁路延长线连接越南海防港,打通国际援华物资通道,而最后这条铁路延长线却成为了越南的中国援越物资大通道,历史,有时总会开一些不小不大的冷玩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3年7月,中美两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议后,美国第七舰队游弋于西北太平洋,美国战略企图是以北起朝鲜半岛,南至台湾岛这座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为末端,对新中国进行海上封锁,切断了我国对外贸易通道,妄图扼杀年轻的人民共和国。面对从黄海到东海半弧形被封锁的海防窘境,为了打破海洋封锁,开辟出海通道,毛泽东将目光投向了南海,投向了湛江,投向了台湾海峡。两个月后,1953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签发命令,将源于解放战争中的铁道纵队的铁道兵团改建,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正式将铁道兵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1954年3月,在北京成立铁道兵司令部,由王震出任铁道兵司令兼政委,8月,中央军委命令王震率领铁道兵开赴南方突击抢建317公里的黎湛铁路和近700公里的鹰厦铁路,这两条铁路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华南的黎湛线直接指向海南岛,东南的鹰厦线指向台湾岛,并明确先修黎湛,后修鹰厦。黎湛铁路的终点是湛江,这也是国民党时代来湛线的一个翻版,开辟湛江作为南方新港口,目标是打破外贸封锁。鹰厦铁路的终点是厦门,与台湾蒋帮控制的金门岛近在咫尺,修筑鹰厦铁路的意义,军事战争意义更为明显,那个年代“解放台湾”显然并不是一句政治口号。当时有外界评论道,修建这两条铁路,很难界定是属于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建设,抑或是军事行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黎湛铁路是铁道兵建国后修筑的第一条铁路</b>,按常规计算,以黎湛铁路317公里的长度,<b>最快也是三年通车,但王震却向中央军委保证用三年时间完成这两条铁路的修筑,其中黎湛线计划10个月完成,鹰厦铁路用二年多一点时间完成。军令如山倒,王震作为这两场抢建铁路战役的领导者,他用了非凡的意志与思维来领导这场战役</b>,首先,他提议把设在北京的铁路兵领导机关,包括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统统搬到前线——黎湛线工地贵县,就近指挥部署战斗,在北京只留下一个象征性的留守处。王震的提议,很快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尽管之前这一提议被苏联专家冷嘲热讽之极。<b>将铁道兵司令部由北京搬到贵县工地就近直接领导指挥,无疑能够加快工程的推进速度。</b>事实上,这种方式与国民党时代的来湛线在贵县设立桂境工程处,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之所以设在贵县,最大的因素就是黎湛铁路的咽喉工程,全线核心关键性工程-郁江铁路桥在贵县。这个因素,无论是国民党时代的来湛线,还是共产党时代的黎湛线,都是相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道兵部队从1954年8月即开赴贵县,9月25日,黎湛线全线开工,全长317公里的线路上,车水马龙,分段施工,边测量,边设计,边施工,并通过开展劳动竞赛的方式,铁道兵部队以战斗的姿态,并与沿线十万民工日以继夜的进行抢建大会战,这组织领导这场大会战的神经中枢所在地,铁道兵司令部和政治部就设在东湖新村,其他各处包括文工团则分驻贵县各地。<b>1955年5月,仅用9个月时间,黎湛铁路全线铺通,7月1日通车,7月4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建设湛江港的决定》。1955年5月,黎湛铁路全线铺通时,铁路兵部队即开赴下一个战场鹰厦铁路,铁路兵司令部也由贵县迁往福建南平,至此铁路兵司令部在贵县结束了她的历史使命。</b>1954年8月-1955年5月,这十个月时间,贵县东湖新村作为铁道兵司令部驻地,可以说是东湖新村历史上最为光辉,最为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鹰厦铁路1955年5月开工,1956年12月建成通车,比原计划时间提前了一年。无论是黎湛铁路,还是鹰厦铁路的修筑,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而言,无疑都是两场恶战,两场硬战。1957年3月,铁道兵司令部由南平迁回北京,结束了铁道兵兵部领导机关长达二年半的驻外历史。1983年,中共中共宣布,解放军百万大裁军,铁路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部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再后来,各工程局改制成为中国铁建公司,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铁道兵的“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精神仍在中国铁建延续传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5年7月1日,黎湛铁路建成通车,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与华南各界视察黎湛线关键性工程-贵县郁江铁路桥。这个点也成为贵港的地图坐标:郁江与黎湛线的交汇处。资料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4年下半年建成的贵县火车站,火车站建筑风格为苏联式风格。资料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5年7月,建成通车的黎湛铁路贵港站,使得贵港纳入了中国铁路网。黎湛线贵县段的修筑过程,也掀开了贵港汉墓大规模挖掘的开端,这个意外的收获,使得贵港成为广西乃至岭南地区汉墓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湖新村,现在的铁路新村旧房。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杨旭乐图/文】</p><p class="ql-block">原文地址:贵港文化遗产之八十 铁道兵司令部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第二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贵港这座有60几年历史的铁路桥,如今依旧在使用</b></p> <p class="ql-block">1955年,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和参加黎湛线铁路通车典礼的华南各界人民代表参观郁江大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2年11月,铁道部衡阳铁路局黎(塘)湛(江)铁路勘测队奉命扩充为第16总队,全面开展黎湛铁路工程的测量设计工作。1953年12月29日,国家建委正式批准黎湛铁路建设计划,并确定黎湛铁路的主要走向,全长315.8公里。1954年9月21日,粤西区委黎湛铁路筑路委员会成立,刘田夫任主任。9月25日,黎湛铁路正式动工,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和两广沿线10多万民工同时在300多公里的铁路上筑路。1955年7月1日,黎湛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是日,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和华南备界代表在湛江南站广场举行庆祝大会,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出席了大会。7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发来电报表示祝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4年8月征尘未洗的铁道兵部队从祖国各地,日夜兼程开赴黎湛线工地。铁道兵领导机关由北京移驻贵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黎湛铁路纵贯桂粤两省区,北起湘桂线的黎塘站,经贵县(今贵港市)、玉林、陆川、河唇、廉江、遂溪,到达南方重要港口——湛江。</b>全长315.6公里。1954年9月25日开工,先后投入一师、二师、四师、六师、十师、十一师及独立桥梁团施工。1955年7月1日通车。1955年5月19日,黎湛铁路提前6个月全线铺通,7月1日正式通车,创造了中国铁路建筑史奇迹。人们称之为“ 革命的速度”, 铁道兵被誉为“祖国铁路建设的突击队”。1955年5月下旬,黎湛铁路通车前一个月,铁道兵机关来不及参加通车庆典,由广西贵县移师福建南平,指挥抢建鹰厦铁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黎湛铁路贵港郁江大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黎湛铁路贵港郁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黎湛铁路贵港郁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黎湛铁路贵港郁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黎湛铁路贵港郁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车仪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资料和图片转自互联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