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钟鼓楼

何岩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西安市标志性的建筑,闻名遐迩,斐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  走近钟鼓楼,是一个秋雨霏霏的早晨,散散漫漫的小雨,漫不经心的从天际飘落,不疾不徐,点点滴滴,雨水落下,湿润了街道,湿润了城市,也温润了人们的心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面对历尽沧桑的钟鼓两座楼阁,沉甸甸的历史的画卷,似乎迎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西安钟鼓楼是西安钟楼和西安鼓楼的合称,位于西安市中心,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结晶的标志性建筑物,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钟鼓楼楹联写到:鼓振长安华章梦溢,楼瞻九域秀气云腾。</p> <p class="ql-block">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面对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四条大街交会于此,绕楼而过。</p><p class="ql-block"> 钟楼之上置大钟一口,名为“景云钟”,唐代所铸,是国宝级文物,钟楼上的大钟是个复制品,真正的国宝级“景云钟”原物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不过,钟楼上的 “景云钟”复制品外观与原钟近似,高2.45米,重6.5吨,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p> <p class="ql-block">  西安鼓楼位于钟楼的西侧,相距200多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鼓楼除有大鼓、二十四节气鼓和鼓的展厅之外,令人感兴趣的是鼓楼上的两块匾额。在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文武盛地”匾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的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文革”时期,两牌匾被毁,可以与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媲美的西安鼓楼就只有“声闻于天”匾了。2005年4月29日两块匾额重新悬挂在鼓楼之上,再现昔日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鼓展及二十四节气鼓。</p> <p class="ql-block">  淅淅沥沥的秋雨中,登斯楼也,面对古城,面对八百里秦川,你不能不飞扬思绪,有所感悟,有所感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想晨曦初露,朝霞涌动的时候,迎着冉冉初升,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悠扬的钟声,穿过清新的空气,缓缓的传播开来,唤醒古老的城市,迎来崭新的一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当傍晚来临,落日西下,晚霞璀璨,鼓楼之上,敲响了那面大鼓,低沉的鼓声送走落山的夕阳,拉下夜晚的幕布,迎来华灯初上的绚丽和夜生活的喧闹……。</p> <p class="ql-block">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日子在轮回中度过,钟鼓楼洗尽铅华,在喧嚣和繁华中,续写着未来的岁月,尽管周围的喧嚣和繁华,是对古老钟鼓楼的亵渎和玷污,如此尴尬,如此相悖,然而,日子还得过下去,如同我们的生活,如同人生!正如景云钟题联:五千年城关仍雄河山永固,八百里钟声犹壮岁月长新(景云钟)</p> <p class="ql-block">  愿古老的钟鼓楼,不再尴尬,不再老去,永葆青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