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试题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B 解析:A. 选项中“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有误,后文未见照应。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强调其“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小说后文并没有写与“王木匠手巧”的相关情节内容,就是结束处写到他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那也是干他的老本行,并不是“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因此也就不存在伏笔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讲石门阵故事前王木匠说过:“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讲完故事时补充“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我们不难看出,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是一次军民团结一致击退日本鬼子来村子扫荡的故事,王木匠是听到这个故事的,他并没有参加战斗。政治指导员的报告就是“一点新闻”,“八阵图”是王木匠讲述整个故事的切入点。因而这句话没有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C. 选项中“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为了把这场战斗讲述得生动逼真些,王木匠进行了“再创作”,“麻子”“八字胡子”“小耳朵”这些日本鬼子是王木匠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虚拟出来的人物。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既然是小说,虚构是其重要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 王木匠发出感慨的真实原因不是“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感叹的是自己虽然有一双勤劳的手,但是只是用于木匠手艺还不够,因为面对侵略者,这双手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保家卫国。他坚信,只有赶走了侵略者,自己的木匠手艺才能得到发挥。因此我们可以说,王木匠能做出精致的衣橱,而是因为战乱才无法做出。小说的结尾是重点,不能停留在阅读的表面,要看深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D 解析:“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小说是战争题材,红色主题,表现的是革命文化,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向望和平,反对战争,军民同心,保家卫国,因此小说主旨没有多元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析:首先找出文中使用了反复手法的地方,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体会其作用。因为反复手法是王木匠讲故事过程中出现,分析效果时可从王木匠讲和听众听的角度,以及对表现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使用反复手法,强调小鬼子進村前反复确认八路军已经全部撤走了,生动刻画出小鬼子的胆怯和色厉内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处,“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运用反复手法,活画出鬼子丑陋的内心和行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处,“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这里连用数个“石头门”,写出小鬼子遇到了“石门阵”的惊慌失措,同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调动了听众的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析:此题考查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梳理文本,由浅入深思考。首先在文中找出写“门”的几个地方:“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再进行分类梳理,文中的“门”有三类:木门、石头门、没有门夜不闭户。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分别写出这三类门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头门”,如“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这里的“门”是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时摆的“石门阵”,代表着老百姓抗日的智慧和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指石头门,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是指众志成城把侵略者挡在国门外。这里的“大门”指的是“国门”,“二门”指的是“老百姓自家的门”。也就是国家强大了,守护住了国门,没有人敢来侵略,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关自家的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是代指没有门,“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是老百姓对和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望,是全国人民用智慧想出的抗击侵略者的方法和策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