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艺女子到民族英雄 — 记阿根廷贝隆夫人

潘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来过阿根廷两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一次是三, 四年前, 去巴塔哥尼亚 (Patagonia) 高原中的Fiz Roy山区徒步露营摄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而这一次则是因半个月前的南极大陆之行. 阿根廷的小城乌斯怀亚(Ushuaia), 位于南美洲最南端, 是距南极洲的最近点, 是所有破冰船的启航港. 要去南极大陆, 必须要先来阿根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转机时, 下了出租车抬头望着要入住的酒店, 不免有些疑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酒店在城中的位置是沒说的, 入住地点一定要便捷, 这一直是旅行中的习惯, 可这夹在居民楼中的古朴建筑物外貌, 与Booking.com预订时所标的五星级应是有些差距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走近, 刚要推门而入<span class="ql-cursor"></span>, 忽见门口左侧的墙上钉有一铜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来, 伊娃·杜阿尔特·德·贝隆 (西班牙语:Eva Duarte de Perón), 常被称为的贝隆夫人或艾薇塔 (Evita) 1942至1944年期间, 在当时这座被称为"金色住宅"的楼中居住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果对贝隆夫人的名字不熟悉, 但你也许听过《阿根廷, 不要为我哭泣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这首歌. 1975年, 英国音乐大师安德鲁·韦伯 (Andrew Webber) 以贝隆夫人为主角创作了一部著名的音乐剧, 名字就叫《艾薇塔 (Evita)》. 而脍炙人口的名曲《阿根廷, 不要为我哭泣》, 就是剧中贝隆夫人的独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艾薇塔·贝隆夫人是胡安·贝隆 (Juan Perón)的第二任妻子, 俩人共同创立了目前阿根廷最大的政党 - 正义党(Partido Justicialista). 1946年, 胡安·贝隆当选为阿根廷总统,她身为第一夫人积极介入国政, 与丈夫并列为贝隆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 阿根廷民众对她的个人崇拜在阿根廷历史上影响深远, 是其永远的偶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艾薇塔·贝隆堪称是一传奇女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艾薇塔·贝隆1919年出生于农村, 母亲是乡下一穷裁缝, 她是母亲与一农夫未婚而生的五个子女中最小的.一岁时全家即遭生父抛弃, 所有人甚至只能挤在一间屋内栖身, 在极端贫困中挣扎求生... 学校中就喜爱表演的艾薇塔, 十五岁时孤身进城, 来到当时被称为"南美洲的巴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闯荡江湖, 开始了播音、舞台与银幕的演艺生涯, 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栋她曾居住过的建筑物内, 四处悬挂其照片, 容貌与气质不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4年, 在丧偶的陆军上校胡安·贝隆主持的一次赈灾募捐会上, 两人相识. 在随后的日子里, 贝隆夫人便随夫君投身于政治运动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俩人所创立的正义党所推行的贝隆主义, 其理念是社会财富公平再分配. 正义党的核心支持阶层, 为草根阶层、妇女及工人阶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酒店电梯里的LED屏幕里, 反复滚动播放的都是贝隆夫人当年活跃政坛的历史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6年阿根廷总统选举中, 贝隆夫人极力支持她身为前副总统的丈夫, 在她每周播出的广播节目中她号召穷人投票贝隆. 虽然她的演艺生涯为她带来了不少财富, 但她一直强调她的出身穷苦, 来加强她与下层阶级的团结. 由于她的出身和她对他们的同情,贝隆夫人认为她是支持贝隆的劳苦民众的当然领袖, 并得到了极大的拥护, 对贝隆的当选及后来新政府的执政, 都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她建立了阿根廷最大的基金会, 专门用来"扶贫", 并成立了首个妇女政党. 在当时, 她已经成为阿根廷除贝隆总统以外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曾一度是付总统的人选. 并成为首位南美洲第一夫人上了《时代》周刊封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阿根廷的平民百姓崇拜她, 但富有阶层和亲英美的中产阶级对她恨之入骨. 他们鄙视她的出身, 批评她早年的浪荡生涯. 许多人认为作为一个妇女她在政坛上的角色太高了. 与此同时, 贝隆夫人也很仇恨这些上层阶级的人物, 这种仇恨也表现为对政敌的迫害和对媒体的封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2年, 胡安·贝隆当选连任总统后, 贝隆夫人癌症病情日益严重. 6月4日, 第二任期总統就职典礼时, 贝隆夫人抱病勉强出席, 服用了大剂量镇痛药, 并以貂皮大衣遮掩支撑身体的支架. 7月26日, 贝隆夫人去世, 年仅33岁. 举国哀悼. 阿根廷政府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并授以"国家精神领袖 (The Spirit Leader of the Nation)" 的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百姓们彻夜不眠, 驻立街头, 颇有十里长街送夫人的情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转眼间,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阿根廷与世界一起,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贝隆夫人的影响力并沒消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贯穿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大街, 以独立日命名, 叫七月九日大街, 非常宽阔, 类似北京的长安街, 纽约的第五大道. 由机场进城, 从高速路下来一进入大街, 迎面最高的一座建筑物上是一巨幅壁画 (另一方向是不同的另一幅). 我问出租车司机: 这应是贝隆夫人吧? 得到的, 是肯定的答复. 后来晚间再路过, 发现这是灯光壁画, 夜色中, 巨大的头像极为醒目耀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2年, 在其去世六十周年时, 阿根廷政府发行了新的一百元比索大票, 上面印的是她的头像. 在离开阿根廷花掉前, 当时心中已有了写这篇拙文的想法, 在柜台上, 专门拍了这张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要知道, 美元上印的可是华盛顿和林肯等总统们的头像, 而人民币上印的则是俗成四个老人的四大领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1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书, 书名叫《震撼世界的女领袖》, 艾薇塔·贝隆与英国的撒切尔, 德国的默克尔, 美国的希拉里一起名列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几年前, 第一次来布宜诺斯艾利斯时, 因时间短促, 只去了两处地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去的是一打卡景点, 位于博卡区五彩缤纷的卡迷弥多街(El Caminito). 在一个卖旅游记念品商舖的门口, 贝隆夫人的塑像与阿根廷的足球英雄老马并列其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接下来, 就专门去了位于城市北侧历史悠久的雷科莱塔公墓 (Cementerio de la Recoleta). 这里是阿根廷历史上英雄与政要人物, 名人与显贵的长眠之地. 或是因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习俗的影响, 西方的墓地常常是少了些冷阴的气氛, 多了些艺术的气息, 这是墓地一角.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慕名看一下贝隆夫人颇有故事的墓地. 在入口处, 问管理人员: 艾薇塔·贝隆的墓室在哪儿? 得到的答复是: 朝人多的地方走就没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贝隆夫人去世后, 其遗体做了防腐处理, 阿根廷政府决定建立纪念堂以便永久瞻仰. 纪念堂的形式据说与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相似, 但刚才开始, 政府就被一场军事政变推翻, 贝隆总统从此流亡海外. 而贝隆夫人遗体竟不翼而飞, 无人知晓下落. 近二十年过去了, 有些损坏的遗体在意大利米兰一所教堂的地下室里被人发现了. 贝隆随即将遗体运到当时与第三妻子流放在西班牙的家中, 放在了歺厅桌旁的平台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3年, 贝隆结束了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涯返回阿根廷, 东山再起, 第三次当选了总统, 但仅一年后就病逝在任上. 这也是一位堪称世界政坛上的传奇人物. 就在这时, 阿根廷一信奉贝隆主义的激进组织, 用被其绑架并杀害的当年主导军事政变将军的遗体, 做要挟与交换的条件, 要求将贝隆夫人遗体返回祖国. 这时刚继任成总统的付总统、贝隆的第三任妻子伊莎丽白·贝隆 (也曾是演艺界人士), 同意其要求, 运回遗体并与刚去世的贝隆总统并排摆放, 由人们瞻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一整段历史的戏剧性, 电视剧的编剧们都写不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之后, 贝隆夫人的遗体来到雷科莱塔公墓这里, 与家族成员葬在一起, 最终入室为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2年, BBC曾有篇长文, 专门描述其来龙去脉, 题目叫 "The 20-year odyssey of Eva Peron's body (艾薇塔·贝隆遗体20年的艰辛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天烈日当空, 我躲在墓室对面的阴凉处, 观察着络绎不绝前来寄托追思的人们. 发现在充满敬仰之意的人群中, 年轻人居多, 他们应是第二, 三代的人了. 如套用一句咱们宣传部门常用的句式, "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可以用在这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人评论, 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与魅力, 贝隆夫人比她的阿根廷男同胞: 切·格瓦拉有过之而不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今中外, 演艺女子、风尘之花中, 不乏流名青史或遗笑千古之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民国初年的小风仙, 与革命英雄蔡锷两情相倦, 为蔡仗义, 巧施脱逃袁世凯之计,蔡旋与革命党结合,起义反袁,促成二次革命成功. 小风仙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 并改编成不少文艺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个月, 法国人将已去世四十多年的黑人女星Josephine Baker (约瑟芬·贝克)的灵柩, 以国礼形式移入巴黎的万神殿 (Panthéon at Paris). 当晚正好在欧洲, 酒店电视上进行直播, 与对贝隆夫人的有所了解不同, 我对约瑟芬·贝克的名字一无所知, 但仪式的宏大场面, 让我不禁一边看一边上网查: 这谁呀?这一查不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世纪初, 同样家境贫困的约瑟芬·贝克出生在美国, 然而由于种族歧视, 难以在故土立足, 便来到法国闯荡, 结果她杰出的音乐与舞蹈的才华在巴黎舞台大放异彩, 并激发了欧洲人对黑人音乐和爵士乐的热情, 也成为当时全世界身价最高、曝光率最高的明星之一. 尽管在那年代, 约瑟芬的性感舞蹈和暴露的服装遭到众多非议,但世界一些著名艺术家、作家如毕加索、海明威等, 纷纷为她正名并为之倾倒.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让她进入万神殿, 得到与大文豪雨果、科学家居里夫人等一系列名人等同的殊荣, 其艺术成就只是其一, 更重要的是在二战中她竟成为法国军队的秘密谍报人员, 利用自身的巨星地位, 为法国反法西斯战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她周旋于德国军政界上流社会中, 获得并冒危险传送大量重要情报, 并为地下抵抗组织提供巨额财力资助. 她说: 法国成就了我, 我要为法兰西而战. 战后, 法国总统戴高乐亲授约瑟芬·贝克 "战争十字勋章". 这又是一传奇女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马克龙总统当晚在万神殿仪式上致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让国人记忆犹新并深受其害, 莫过于文革中的那位女旗手. 一个当年上海滩的三流演员, 搖身一变, 竟成了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红都女皇, 兴风做浪, 祸国殃民... 但在其夫君离世仅数周后, 就铛锒入狱, 成了阶下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 消息传来, 正身在北大荒, 与众多知青聚集在打谷场, 同天安门广场上游行的群众一起, 庆祝那一时刻. 全国百姓一扫心头阴霾, 由衷欢庆的口号声, 好像仍在耳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此, 中国社会告别十年浩劫, 进入了日新月异并势不可挡的新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五月广场的阿根廷总统府, 因其浅红色又被称作玫瑰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楼的阳台, 是贝隆夫人向聚集在广场上的民众发表演说的重要政治舞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由音乐剧《艾薇塔 (Evita)》改编的同名电影中, 流行音乐名星麦当娜, 在有爭议中出演贝隆夫人, 在片中唱《阿根廷, 不要为我哭泣》那首名曲, 向阿根廷民众深情告白时, 就是再现了这个夜晚中玫瑰宫阳台上演讲的场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影片中麦当娜饰演贝隆夫人的剧照, 她也凭借片中出色的表演与演唱, 获金球奖奖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影片中麦当娜演唱该名曲的视频链接: </span><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NPZlRmxzJb8IdpvNI4eYLw"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歌曲链接</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相信我, 无论以前是否曾听过, 此时再听, 肯定会对这首名曲的歌词, 曲调及人物刻画有更多的体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头看去, 对贝隆夫人的评说, 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 也是众说纷纭, 拥戴者赞美有加, 而政敌对手则鞭挞不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众多过往风云人物的历史, 无论是黑是白, 都是自己书写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百姓都看在眼里, 记在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2年新年之际, 写于波士顿郊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记: 南极与阿根廷之行后, 在下笔之前, 为捋顺文中所描述的事件, 搜索查阅了不少文章与报导, 包括维基百科 (Wikipedia) 与百度百科. 文中图片除自拍外, 其历史照片均来自网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