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河之源——箕山

富满莒沂边

<p class="ql-block">潍河之源——箕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箕山,是一座古老而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山。箕山,因许由辞尧禅让、隐居箕山、挂瓢洗耳而闻名于世。据河南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王道生先生多年探访与考证,全国的箕山有11座,且散落河南、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其中河南登封,山西平陆、襄汾、左权,江苏沛县,河北行唐,山东青州,浙江临安,安徽巢湖等地的9座箕山,有着古高士许由的遗迹遗物、民间传说与史志记载。</p><p class="ql-block">在山东省沂水县富官庄镇驻地南6公里也有一座箕山。此山虽然没有关于许由的传说,但它却是潍河发源地。潍河发源于箕山西北麓、经箕山之阴东流至杨廷山西址南流入莒县境,从五莲北部进入潍坊市,流经诸城、高密、安丘、坊子、寒亭6市区,在昌邑市下营镇入渤海莱州湾。干流全长246公里,潍河总流域面积6376平方公里,是潍坊的主要河流,也是潍坊市的母亲河。因此说,箕山也是一座古老的山,一座与潍河同生共存的山。</p><p class="ql-block">潍河,古称潍水,又称淮河(“潍”或“淮”字,《地理志》和《说文》皆读作“维”)。有关潍河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尚书 •禹贡》,但它只简单记载了潍河和淄河两条河的名字:“潍淄其道”。关于潍河的发源地,见诸于其后的史籍、志书。《水经》:“潍水导源潍山”,《太平寰宇记》沿袭了《水经》的说法:“潍水源出(莒)县东北潍山,去县八十三里,东北流入诸城县境”。《地理志》、《说文》:“潍水出琅琊箕屋山”。《元代的《齐乘》载:“箕县潍山,今清风山,在莒州北百里”。清乾隆《山东通志》载:“潍水自莒州西北箕屋山发源,东北流经古箕城又东北。”《淮南子》:“潍山曰箕屋山、覆舟山,盖一山三名也”。</p><p class="ql-block">潍河,在很多史籍与志书中记载为发源于潍山、箕屋山、覆舟山等,可为什么说它发源于箕山呢?箕山,就是《水经注》所说的潍山,潍水由此发源,亦以潍名,这是我国现代历史学家、金石考古学家、文献学家王献唐先生所下的定论。他在《山东古国考》中说:因时代久远,地名更迭,一山多名也是有的。潍山也好,箕屋山、覆舟山也好,清风山也好,位置就是古代的箕县境内,今莒县北部。《水经》谓潍水出箕县潍山,现尚找不到潍山所在。《山东通志》谓即沂水县东北泉头庄的西山,未免揣测,因为西山并不叫潍山,且和现下潍源不合。《重修莒志》谓潍有南北两源,北源出莒县西北约百里地带的箕山,南源出相距不远的屋山,盖广异名也。一个箕山,一个屋山,由这两山发源的水,汇而为潍。可见,《汉志》以下箕屋山名称,应当分作箕山和屋山来解,并非箕屋为一名。箕山乃潍水北源,照现在水流情况,应是正源,屋山南源的水,是以后汇入的。《水经》所指潍山,是北源的箕山。《汉志》所指箕屋山,是合箕山、屋山而言的。《淮南子》所说的覆舟山,既不是潍山,也不是箕屋山,而且应当是屋山。山以屋名,或是象形,屋形也可以说象复舟,因又以覆舟呼之,这是一解。古音侯、幽两部音近相通,屋隶侯而复、周而幽,今山东人谓覆盖音如屋盖,缓读可为覆舟,急读则为屋,这又是一解。两解总归于屋山就是覆舟山。</p><p class="ql-block">“箕山水出诸县西箕山,西南流注沭”,这是《水经•沭水注》中的一句话,所以,有人由此认为,此箕山乃是潍河的源头的箕山。《重修莒志》在“箕山”条下做了大段的叙述:箕山,在州北一百里。《水经注》:箕山水出诸县西箕山,西南流注沭。《隋书•地理志》:东莞县有箕山,《齐乘》作琪山。(《一通志》)、《汉书•地理志》:琅琊郡有箕县,以山名也。《齐乘》作琪。《赵•通志》、《岳•通志》作基,以声同而误。《沂州府志》、《莒州志》作起,则又音转之误。《水经•沭水注》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出东诸县西箕山。箕山在县境五区,西与沂水县连界。山左右诸泉,为潍水发源,东北流入诸城县界。沭水来自沂水县界,西南入临沂县界。道元所谓箕山水,非潍水也。考《通志》沂水县箕山水下注云:今(沂水)县东北凤鸣山,与箕山峰峦相连,古当统称箕山。此山发源之水,土人称绣针河。西南流经方家沟、汞丹山庄,西南入沭水,当即郦亭所斥之箕山水也,云云。莒之秀珍河有二:东入日照县者曰绣针;西自沂水县入境者,别名绣珍。绣珍河发源于沂水县连界之金华山,此山北与箕屋诸山接连。而秀珍河自沂水县入境,于大小诸汉村东南入沭,与《通志》所言,全不相符,岂沂水县入沭者,又一绣针河欤。</p><p class="ql-block">从以上文字当中可以得到五个信息。一、箕曾经有“箕、基”和“起、琪”两种读音、四种写法。明嘉靖垛庄《王氏宗派之图》碑文中,“其地山环水绕,东有羊亭山,南至淮河龙王祠,西接基屋山,北距九岭”,是对其村庄坐落的描述。据此说明,至少在明嘉靖年间箕山的“箕”写作“基”,潍河称为“淮河”,今天的杨廷山写作“羊亭山”。二、箕山水并非潍水,而是沭河支流马站河(古称大岘水)的一条支流,此河经流经沂水县马站镇书堂旺村,南、北郭家湖、徐家官庄,合葫芦岭水,南流入马站河,抵杨庄镇孟母村的孟母墓西入沭河。三、绣珍河发源于沂水县杨庄镇的鸡叫山(又称凤鸣山),经方家沟、汞丹山,至南仉林入沭河。四、鸡叫山(凤鸣山)与箕山峰峦相连,古当统称箕山。五、今沂水县有两座箕山。一座是潍河源头,民国以前隶属于莒(国、州|、县),现在沂水县富官庄镇境内。另一座是马站河一支流的发源地,古今均属于沂水县,今在马站镇境内,今称簸箕山。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舆地志》载:“箕山,县北偏东百里,诸峰罗列,望若列屏,中有石壁开张,若箕,故名。</p><p class="ql-block">箕山之名由来已久,但箕名之源尚存二说。</p><p class="ql-block">一是山因国(县)名。在潍河上游,商代曾有箕国,汉代在此设立箕县,箕国故址所在尚无定论,但汉箕县遗址就在离箕山不远的的莒县东莞镇大沈庄村附近。箕山因地处箕国(县)中心地带,故而得名。箕国是商代古国,姜姓,因与周王朝有姻亲关系,所以在周代得以存国。西周时期,占据莒城周围大片疆域。春秋初,其大部疆域为莒所夺,箕国退居箕山一带山丘地区,国也降到附庸地位,其宗祀得以延续。战国初为楚所灭。据专家考证,箕国地望,在今莒县东莞镇后石崮后、门楼、大沈庄和沂水县富官庄镇的垛庄、箕山为中心的潍河源流地区。后石崮后村北二里处的古城遗址,大沈庄村附近发现的多处古墓,都是箕国(县)的遗存。西汉时在此设箕县,隶属徐州琅琊郡,东汉时与灵门、析泉三县并入东莞。</p><p class="ql-block">二是国(县)因山名。《太平寰宇记》:箕县,盖因山为名。《沂水县地名志》载:箕山,位于官庄区(今沂水县富官庄镇)驻地南6公里。远望此地像个簸箕,故名箕山。但是,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指出:箕县境内有箕山,《太平寰宇记》谓“盖因山为名”。这样箕地是否就是箕国旧壤,从以得名?一个小山,本不足以构成县名。过去一般地名通例,凡是全部以山水为名的,类加山水字样,如山东的兰山县、沂水县等;若是依照山水方位为名,则附加其方位,如山东的莱阳县、济阳县等。先后县名变迁虽多,但是第一个县名为如箕,并没有经过改变,若由箕山得名,应称箕山县而不只称箕。《寰宇记》仅说为“盖”,乃揣测之词,不足为据。不论那一说,都有它的道理。</p><p class="ql-block">箕屋山乃箕山与屋山的合称。箕山就是箕山,屋山就是屋山,但因箕山是潍河北源,屋山是潍河南源,很多史籍将其记做箕屋山,当地史料、碑碣以及有人将箕山或屋山称为箕屋山。</p><p class="ql-block">箕山,在今沂水县富官庄镇境内,海拔343.2米,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山体呈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在群山叠峦中,独树一帜。古代在附近曾建有“圣水寺”。箕山主峰东侧建有“老母庙”(又称“碧霞宫”),相传香火旺盛。山前还建有“石亭子”等名胜。可惜的是,这些名胜古迹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荡然遗存。箕山东、北、西南分别建有宋家箕山、王家箕山、宝山坡三个村庄,南为莒县地界。</p><p class="ql-block">宋家箕山村,西靠箕山,北濒潍河。据传早年祁、聂、穆、王等姓在此定居,后它迁,今尚存茔坟残迹。明初宋姓来居。《宋氏家谱》载:“吾宋氏原籍东海十八里村,明初迁山东莒北箕山东,遂居焉”。取名宋家箕山。“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是山海关孟姜女庙门前那副著名的楹联,其作者宋朴山先生就是宋家箕山人。据宋学民先生所撰《孟姜女庙联作者与“无名氏”其人其事》介绍,宋朴山,名荆玉,字朴山。生于一八八四年,卒于一九六二年,出生于宋家箕山村一个没落地主家庭。他善诗文,工书法,喜交游,且才思敏捷,擅长应对。清末曾应乡试不第,以后以教书为业。一九二二年春,其父宋功远客死于吉林抚松,家人雇马车送灵柩归葬箕山故里,宋朴山先生与亲友前往山海关迎灵。在此等候期间后,每日早出晚归,登高遥望,但见早潮汹涌,骤涨骤落涨落有时;西天落霞浮动,时聚时散,变幻莫测。一连七日,却不见亡父的灵柩到来。加之时局动荡,人心惶惶,先生悲忧交加。晚归客店后,向店家借来笔墨,挥笔题此联与客店影壁之上。联中叠用七个“朝”字和“长”字,一字两韵,一语双关,且读法不同,意思各异。时任山海关某道台发现此联后,因爱朴山先生之才,欲留在府上擢用。为父守孝三年满后,朴山先生依约又到山海关,但道台已调任关外(一说卸任后不知去向),但那副楹联,道台已出资请人刻石立于附近孟姜女庙门前保存,并传至今日。</p><p class="ql-block">宝山,因山上茅草甚多曾称茅山,后演变为现名。宝山,东近箕山,西连五山,南交莒县界,也是箕屋山脉合的中心地带。水由山而发源,山因水而灵秀,曾是文人雅士经常游历的好地方。明临江(今江西新余市)举人陈重器有诗赞箕屋山曰:</p><p class="ql-block">连绵山势相延属,皎皎青辉散林木。</p><p class="ql-block">野老凌晨砺斧斤,村童向暮驱牛犊。</p><p class="ql-block">坐招远树来清风,结伴闲云出幽谷。</p><p class="ql-block">数声短笛手中吹,尽是人间太平曲。</p><p class="ql-block">屋山,今称五山,在箕山西南约三公里处,是沂水县杨庄镇与莒县东莞镇的界山。《沂水县地名志》载:五山,位于杨庄区(今沂水县杨庄镇)驻地东南2公里。海拔451.8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以其上五峰罗列而得名。五山西麓的沂水县杨庄镇有一村庄因此名曰五山,“屋”何时演变为“五”,恐怕一时难以考证。发源于屋山东南麓的河今称石河,是潍水南源。蜿蜒曲折,东南流到库山乡源河村前折而东北流,至库山村前与潍水合流。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家乡就在屋山脚下的莒县东莞镇大沈庄村,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人居住。有人考证:屋山,志乘所见,有箕山、屋山、峿山、潍山、覆舟山五山诸名之沿革。《字林》《广舆记》、《说文解字》皆载:潍水出箕屋山。五山之阳,有始建于唐的三清三官庙,壁画碑碣可证。此庙是道教全真派基地。一九八四年时,三清三官庙残址尚存,古碑数通皆已拓制档存。庙阳有清澈水池,口面积约20平方米。泉旺水涌,溢出之水顺涧溪蜿蜒东南。池畔有残碑曰:“沉流泉”。土人谓此泉是潍水南源。历经实地考察,始知自此北去3.8公里处,有与此山连麓之峰,今称箕山。箕山西麓有泉,略大于沉流泉,土人称当年泉畔有碑,碑载此泉乃潍水北源,东南流数里而入峰底,至五山之阳沉流复出,曰:“沉流泉”。《重修箕屋山三清三官庙碑》曰:“莒北百二十里有屋山者,地界莒沂两境,环山名胜堪述者备矣。然未详山名之所自始。说者为五峰排列而五名。盖后人不知所本,屋五同音之误也。考之《广舆本记》,潍水源于箕屋山。箕者山踞若箕,屋者山阴有洞若屋,古人取其形诚为可据也。则箕屋之名由来已久矣。......” 箕山西北麓泉头村确有其泉,五山之阳沉流复出应是妄传。《山东省古地名辞典》:箕屋山 今称五山。在莒县城阳镇东北51.5公里处。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451.8米。山形若箕,山阴有洞如屋,《字林》、《说文解字》皆称箕屋山。后谐音为今称。山阳有沉流泉,系潍水之南源。山体为石灰岩构成。植被为松、柏、刺槐及果树。南麓有唐代三清三官庙遗址。</p><p class="ql-block">箕山,地处沂水县富官庄镇境,其西北麓就是潍河的正源。可是现下很多新出版物当中,仍沿用潍河“发源于莒县箕屋山”或“莒县东北箕山”的说法,潍河所流经的各县县志记载潍河的发源地,也都指称莒县北部的潍山、箕山或箕屋山,甚至还有源出五莲县西南箕屋山之说。就连沂水县的有关史志、资料,对这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箕山,以及流淌了几千年的潍河,几乎没有一点信息,且鲜为人知。维基百科:“潍河,又称潍水,山东省潍坊市主要河流之一。潍河发源于沂水县箕山西北麓,流经沂水县,莒县,五莲县,诸城市,高密市,安丘市,昌邑市,注入渤海”,这是目前所见唯一的正确说法。因此,箕山文化、潍河上游或者叫淮河头文化、齐长城文化的深挖掘与整理、保护与开发,作为沂水人、作为富官庄人责无旁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