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篇:理发师传奇

陈春林

<p class="ql-block">  平常都去文化路上一个小小的理发店理发的。理发师是一位七十四岁高龄的老理发师,从艺四十年,技艺精湛,价格便宜,甚是令人佩服。然而他还不是传奇,他说,从他的店往北走不远还有一个“老年理发店”,那才是传奇,理发师都八十有三了。</p> <p class="ql-block">  根据路人的指引,我找到了这家“老年理发店”。葡萄架下,几个老人正在葡萄架下喝茶。而旁边的小屋就是我要找的“老年理发店。看来平时这里还是人气很旺的。</p> <p class="ql-block">  老人名叫赵春元,八十三岁耳不聋、眼不花,一双老手依然是那么的麻利,动作娴熟,技术到位。老人的手艺远近闻名,街坊四邻不在话下,数十里外的老头腿脚不便也要叫孩子们用车送来,享受一下老人家的手艺。</p> <p class="ql-block">  里里外外,理发、烧水都有老人一人忙活。忙多了也累,但身体还受得起,有一帮老兄弟们陪着,老人也乐呵着呢!闲下来,喝喝茶、聊聊天、看看报,不也悠哉?</p> <p class="ql-block">  老人出生于黄河北岸的惠民县胡集镇,1953年迁来高青,成了地道的高青人。说起胡集,那是有名的评书之乡,老人更是神采飞扬,回想起童年往事,天天生活在评书的海洋里,包括后来的刘兰芳、单田芳等大家光临胡集,助兴献艺都说的头头是道。</p> <p class="ql-block">  从学徒到现在,老人干了一辈子理发,算来已经68年了。说起了为什么学理发,老人说:既不是爱好,也不是生计所迫,而是因为躲避运动、动乱。一九四五年,老人家完小毕业,这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有文化的人了。毕业以后何去何从?老人的父亲为了孩子不被学坏,决定让孩子还是学门手艺,学门技术。那时到处打仗,到处土改,炮声隆隆,口号震天,老人的父亲觉得还是本本分分做一个农民、做一个手艺人牢靠、实在,所以让孩子学了理发,干了理发。这一决定,决定了老人的一生,决定了老人干了一辈子理发。无论是在合作社、生产队,还是改革开放开起了自己的理发店,老人始终在用自己的手艺为居民百姓、街坊四邻服务。一双苍老变形的手,记录了老人平凡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在美容美发厅廊遍地的大市场环境下,传统的理发、剃头、刮脸,似乎走向了市场的边缘。来老年理发店的顾客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理一次发,刮一次脸,只需要区区的五六块钱,收费真不是一般的低。老人说,不图挣几个钱 发家致富,只希望老伙计们来到他的理发店理理发、刮刮脸,说说话,拉拉呱,喝喝茶,一天下来十来个,挣个饭前还是足够的。</p> <p class="ql-block">  老人有四个孩子,两儿两女,如今已是四世同堂。老伴十五年前就已去世,儿女们都很孝顺,但老人家还是尽量不去给儿女们添麻烦,自己挣自己花,倒也落得个逍遥自在。九年前,二儿子得了癌症,需要二次手术,债台高筑的二儿子几乎要放弃治疗,老人家倾全力帮助儿子解决了手术费,救了儿子一条命,又帮助儿子开起了服装门头,还清了债务。如今鞭炮又放到了家门口,老人家喜得重孙,一家人数十口要到饭店喝喜酒了!</p> <p class="ql-block">(本文原创于2015年7月7日,发于QQ空间,现重发于美篇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