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独处》

洛城老马

<p class="ql-block">  很喜欢窦文涛主持的谈话节目《圆桌派》,几乎每期都看,有一期他们谈的话题是;你喜欢独处吗?参加话题的人有周轶君,马未都,梁文道,马家辉。各位来宾按自己的喜好和观察,畅聊独处的好处,自己是否喜欢独处,有多少现代人喜欢独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独处,独处未来的走势。</p><p class="ql-block"> 搜狐百科给独处的定义有三个含义:A、独处是一种处世的态度,独处可以是一种爱好,独处时可以思考,可以回归本真,可以使身心得到应有的调节。B、独处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C,独居(不婚)。</p><p class="ql-block"> 搜狐对独处的解释是褒义的,我赞成它对独处的解释,因为我也喜欢独处。但也有不少朋友对独处的解释是贬义的,如孤僻,清高,不合群,自以为是,而且他们也不喜欢独处。</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独处并非独居,我是个已有家庭的人,我所谓的独处只是一种爱好或追求。我享受一个人读书,“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周国平《独处的充实》)我也喜欢一个人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同上)除此之外我还喜欢独自散步,购物,静坐,喝茶,听音乐。很幸运的是我老伴也是个独处的爱好者,这让我们有了共鸣和理解。所以我们的生活模式很像一个花生壳里的两粒花生米,尽管共处于一个壳里,但时刻保持着距离与空间,两者始终是相对独立的。比如我们都有各自的卧室,卫生间和工作室,吃饭,看电视,聊天那是我们每天共处的时间,除此之外就是各自的独处。我和老伴逛街多半不是你跟我随,携手并肩,一进入商业区,我们就会约好几个小时后几时几分在哪里集合,然后分手各奔东西,各自独逛。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国外的朋友圈子里一大半朋友都有着与我们相同的“花生壳式”的独立,一开始大家还都对此讳莫如深,生怕别人误解夫妻感情不好,后来你探我试地发现原来大家都过着一样的日子,有着一样的想法,比如睡觉,尤其是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一个人睡还失眠,就甭说俩人睡一起,更是互相影响。说开了大家从此都心照不宣,皆大欢喜并且好像找到了知音一样地开心。我不喜欢三天两头地聚会,尤其是与不生不熟人的聚会,更不喜欢与不生不熟的人搭话,准确地说就是那句,“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绝不会因为没有聚会或玩伴,话伴,酒伴而扫兴,憋闷,寂寞,相反地我会因独处所带来的自由自在而倍感轻松与遐意,乐此不疲。我肯定社会上与我们有同样爱好独处的人一定也有不少,像参加这期《圆桌派》的马家辉,他还年轻,夫妻感情也很好,但为了自由自在,夫妻两人也是一个屋檐下,各居各屋,还有窦文涛和梁文道,两个人都属于独居,独到把生活伴侣也独没了。他们喜欢独处,谈起独处的好处如数家珍,津津乐道,有关独处的利与弊他们这样说,当你享受独处自由自在的时候你必须适应寂寞,当你享受与人为伴的时候,你必失去自由和独立。想想看,在你与任何一个他人相伴的时候你就必须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你必须要呵护,相随,尊重别人的意愿,情感和举止言谈,这个时候你不可能有完全的独立和自我,所以我宁愿寂寞,也不愿失去独立和自我。</p><p class="ql-block"> 喜欢独来独往,除了喜欢自由自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高效率,谁都知道工作高效率是来源于团队的密切配合,然而个人生活的高效率却往往来自于独处。比如逛街,旅游,吃饭,如果两三个人一起,他(她)想买,想看的,想吃的,不是你想买想看想吃的,所以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精力是奉陪。如果是你一个人,你完全可以独立自由地买你想买的,看你想看的,吃你想吃的,直奔主题何乐而不为。再比如你和任何一个人共处的时候,你必须得没话找话说,否则就会冷场,陷入尴尬,这时你得听你不一定想听得话,出于礼貌还得摆出一副躬听随和的样子,想想要是一个人独处,不但这一切应酬荡然无存,你还可以做你想做想思考的任何事。所以说如果不是和你想呆在一起的人在一起的话,那实在是空耗时间与精力。</p><p class="ql-block"> 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独处,也有好多朋友酷爱聚会而不喜欢独处。一次单位里组织外出旅游度假,一位女同事在白天游玩的时候总是无精打采,大家问她为什么?她说睡不好,为什么睡不好?她说我在家里习惯和老公一起睡,而且老公的脚必须要和我的脚挨着,否则就睡不着,现在连老公人都不在,更不用说脚了。她这爱好和直率让在场的朋友们会意地发笑,一位老兄调侃回应:亲,别忘了,下次出来带一个假脚放在旅行袋里。我认识的其中一些朋友,他们把独处当作难以忍受的事,做任何事都要与人结伴儿。聚会是三天两头地搞从不倦怠,上街旅游之前必呼朋唤友结伴而行,他们喜欢你一句我一句的人声鼎沸,喜欢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你敬我喝的气氛,他们喜欢与人相聚的时光,喜欢热闹,喜欢喧嚣,他们把人气看做是一种充实,同时在那个时刻他们感觉到自己好人缘在尽情彰显。可见喜欢独和喜欢聚,无好坏高下之分,有的是性格使然,有的是个人的习惯,喜好而已,如同有人喜欢吃辣椒,有人不喜欢吃一样地自然。</p><p class="ql-block"> 但也不尽然,从好多的书本介绍来看,是否喜欢独处还有普通人与非普通人的区别,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否喜欢独处无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追求,但对于那些圣贤名流,学者大咖来说独处似乎是必然和绝配。中外名人以独居独处为后人所知的太多了,如中国的庄子,陶渊明和诸葛亮,外国的歌德,卢梭和居里夫人,他们分别为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个个著作等身,其思想与文章还有科研成果流传后世影响深远。这似乎说明了他们的思想和学术成就与他们喜欢独处有着必然的联系。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李大师这句话把圣人的独处说绝了,好像谁不独处谁就不配当圣贤。叔本华说:“才思卓越之士,孤独是他们生活的必须”。德国诗人歌德自己总结创作体验时说:人生寂寞是一种力量,经得起寂寞,就能获得自由;灵感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法国哲学家卢梭对他的读者说:“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我无法考证所有成就非凡人士是否都喜欢独居或独处,但从以上所列举的实例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非凡的成就必有非凡的努力和付出,这努力和付出就这包括用寂寞和孤独换取思想精神的解放,自由与独立。有关学人独处的好处,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有一段话可以说为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注脚:“希望我们在漫漫一生中,学会与自己握手言和,学会认清自己,学会在独处的时候沉淀智慧,远离喧嚣,活出最好的自己.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和最美好的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独自沉思的时候,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自己与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我们说了老半天要如何如何独处,但我们又不得不回归到人不可抗拒的归宿即哲学给人的定义:人是社会的产物,人是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了半天如何独处,其实人是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成为一个完全独处的人,独处仅仅是相对的,而与他人共处则是绝对的。所谓社会性动物的含义:1,人是群居动物,人类一诞生她就以群居的方式生存直至今天,这是人的自然属性要求和生存环境所必须的,人类要繁殖,繁殖要生存,生存要劳作,劳作要分工,繁殖有了夫妻,子女和家并在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了家庭关系,家与家之间又有了社会,社会中的每个人之间又形成了统治与被统治关系,领导与被领导,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以及雇佣关系,买卖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各种各样的关系,没有谁可以没有这种这种关系而生存。2,每个人的思想,情感,意识,文化,道德规范,举止言行无一不受所处社会的影响并皆来源于社会。最简单最常见的例子是每个人都有国籍,都有民族归属,你是中国人,他是德国人,你是汉族,他是日耳曼族,中国人就有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而德国人则有德国人的文化传统,各自所处的社会决定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3,人不能脱离社会生存。从精神层面上面来说没有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生存,人本能地排斥惧怕绝对的寂寞和孤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身处一个陌生环境,如果在可见距离内看不到一个人影,你不免会感到局促而失去安全感。在监狱里给犯人最重的惩罚就是关入单间牢房,几天后人就会崩溃。从物质层面来说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从社会中得到衣食住行的满足和供应,即使鲁滨逊式的独自生活也是迫于无奈并最终还得回归社会。可见我们津津乐道所说的独处是典型的叶公好龙,真要是让你绝对的孤独和独处,你会即刻举手投降。</p><p class="ql-block"> 最后还是回到《圆桌派》那四个高谈阔论独处的嘉宾,尽管他们自称如何喜欢独处,他们又无不从几个人相聚畅谈中得到快乐,启迪,交流,共鸣。我也说自己喜欢独处,但同时我也向往并享受与亲朋好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所以说对我们这些号称喜欢独处的人来说,独处只不过是享受和追求生活中一段平静自在的时刻,独处只是一时的,相对的,不能无限,所谓的独处都是在不脱离社会不摆脱多种社会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独处的结果不是寂寞而是充实与自由,相聚的内容不是应酬而是无拘无束的交心与欢畅。我们不是圣贤,喜欢静,喜欢独的朋友,尽情地去寻找你的那块乐土,喜欢闹,喜欢聚的朋友撒开了去呼朋唤友共享与人为伴的欢乐。</p><p class="ql-block"> 2022年冬于洛杉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