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人间好 醉美故乡情

阿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学川 撰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阿 米 配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乡土,对于中国人来说,远不是一种概念就能将其囊括尽述的。一个人的命运,自呱呱坠地的一瞬便与“乡”形成了紧密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少年书生意气,立志走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中年身许家国,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壶浊酒,万千离绪。暮年循天道,功成而身退,常思落叶归根,魂回桑梓。</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乡土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骨架,寄托了中国人对孝、悌、忠、信、礼、义、仁传统价值的原初理解。</p> <p class="ql-block">  福清龙田镇锦美村是外祖父的故乡,是年近九旬的外祖父时常心心向往的地方。外祖父原不出生于此,1941的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尚在襁褓之中的外祖父便经历了骨肉离散之苦,由锦美村人抚育长大,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玩伴,在世的也已鬓发尽白,心手相握间,仿佛时空穿梭。回到城里,外祖父不止一次翻看起相册,村中石碾;阡陌街巷;祖厅老厝;古早味的铁匠铺、印染坊;还有田埂间恣意漫步、神态慵懒的牛羊......怎么回味,都是不够。</p> <p class="ql-block">  纵使向海讨生活的游子商行天下、远隔重洋,终是怀抱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投报故里的期许。那些红瓦石墙,用一种静默却饱含力量的言语,记录历史的烟云,向来往其间的后生、旅者讲述“莫欺少年穷,男儿当自强”的乡情记忆。</p> <p class="ql-block">  乡土,从来就不仅是个地理概念,也不为血缘、婚配所定义。更多时候,它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融和一个人关于人生起点的终极诠释。西方的贤哲柏拉图曾说,时间能带走一切,经年累月将改变你的名字、容颜、性格,以至命运。</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论断,在与雅典相距万里的东方,却不能全然适用。少小离家,老大而还,鬓毛衰颓,而乡音未改,那种植根于乡土的文化记忆,似有一种凝刻时间的魔力。</p> <p class="ql-block">  仲尼居,曾子侍,二人谈及古圣先王所以文治武功、安定天下的法则,孔子告诉曾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一方乡土,居住着哺育我们成长的父母,埋葬着肇创门第的先祖,家与国的统一,孝与忠的辩证,恰与福清这片山水的雅称一般,“融”于这乡土之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锦美村部</p> <p class="ql-block">  锦美村,又名景美、江尾,位于福清市龙田镇西部,始于宋末从莆田阳城景美迁入。现有江尾、东旦、华山三个自然村,全村共866户,总人口3267人(旅居海外500余人),共有17个村民小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锦美村现代民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锦美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锦美记忆:传统农耕文化</p> <p class="ql-block">  锦美记忆:古时盛产甘蔗、制糖;传统手工艺有木匠、石匠、铁匠、染布匠、挑锅、补锅、裁缝、橄榄串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代景美林氏祠堂、<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清代乾隆年间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国时期砖土木结构“南洋番客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阿米的父辈农忙耕作、农闲肩挑贩卖锅鼎,勤俭持家,不仅养活一家九口,还分别于1954年、1964年率先建造了“解放厝”、“四扇厝”,谱写了那个时代的创业奋斗之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土木“四扇厝”</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