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咱们雍家人</p><p class="ql-block">古代帝王家有立嫡长子的规章。还别说,现代基因技术的发展,证实这个规章有点科学性。有人说,因为男性Y染色体的遗传性,血脉相传,500年内你的后世子孙,会有一个相貌、声音乃至是性格和你很像的人出现。仿佛就是你的重生再世。我不是生物学家,真假与否没法验证。但是地摊文学中关于此的有趣故事却非常多。什么在兵马俑可以找到和陈道明长一样的人,什么盗墓贼遇上死者子孙,以为死者来索命。如此种种,种种如此,也着实有趣得很。</p><p class="ql-block">遗传肯定是有的,所以有遗传学。在与各地雍氏宗亲的交流中,我发现尽管许多未曾谋面,天各一方。但是性情爱好等等方面,居然彼此那么相似。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也许,这就是雍家人吧!也许我们身上都有来自共同祖先的遗传基因密码。</p><p class="ql-block">传说春秋时,雍国为晋所灭。灭亡的时候雍国国君丝毫不惧刀兵武力。他从容不迫、气质十足。没有半点亡国之君怂样。晋兵顿时震住了。于是乎有了雍容典雅这个词。</p><p class="ql-block">几千年前的事,当然无法复原。但是,有时我不禁妄自揣测当日的场景。雍国国君为什么这么从容呢?</p><p class="ql-block">我以为首先是骄傲。我黄帝后裔、文王子孙。王子王孙自有王室之气度。国已经亡了,怂包软蛋不是我高贵王孙的作为。这份根植于骨子里的骄傲,同样体现在雍齿、雍闿身上。史书都是帝王的家谱,我从不承认雍齿数叛刘邦,更不承认雍闿反蜀。风水轮流转,皇帝到我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何况我是雍姓,黄帝文王之后。我是沛县豪强。豪强是什么?就是咱有钱有势、咱家族有人有力量。你刘季算什么?不过一个混吃混玩的混混。不是时局变了,你充其量一个亭长。沛公,哼哼!凭你也配对我吆三喝四?刘备更不要讲了,织席贩履小儿。你还皇叔?夺自己宗亲家业称帝。我堂堂什邡侯之后,一方之太守。生时惧你,死了你家个阿斗扶不起。咱也试试![呲牙]</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骄傲!不甘人驱使,不惧武力强权的骄傲。国灭了,事败了又怎样?人生一世,不挺起脊梁,不野心一把。活了又做甚?</p><p class="ql-block">又或许,当日雍国国君是超然物外,所以生死不惧。雍家人是豁达超脱的。中国自己的宗教:道教与雍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传说张天师夫人就是雍氏,夫妻二人得道成仙。李白有首诗,寻雍尊师。这个雍姓尊师活神仙,居然让我们诗仙如此崇拜,可想道行之深。李白是谁?那可是在长安让高力士、国舅权贵,脱靴磨墨的狂人啊!陆游的笔记记了一个才子神仙:雍孝闻。孝闻本状元之材,20岁就会试第一。因为正直殿试时痛斥奸臣,得罪了皇帝,由是入道成仙。</p><p class="ql-block">看见沒?洒脱超然,这就是雍家人。道可道,非常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既然无可避免,何不看开?</p><p class="ql-block">这份洒脱,不拘泥于名利世俗。看得开才可欣赏大千世界真正的美好。所以,雍家又出诗人。雍陶、雍裕之、雍焯……《题君山》为唐诗写洞庭君山之最佳上作。诗好自然书法美术等艺术细胞也不差。雍家自古就有书法家画家,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超然洒脱的雍家人又意外有了别的收获。</p><p class="ql-block">又或许,当日雍国国君是正气凛然,所以不惧!本来嘛,你晋也是姬姓,始封之君你晋还要叫我雍伯叔父。今日灭我国,尔致祖家何地?还有周礼乎?</p><p class="ql-block">正!正气,邪不压正!怕你作甚?雍家人正直。历史上雍家出了几个御史。御史干嘛的?代天子朝廷监督各级官员的。品级不高,责任重大。雍泰、雍焯都做过御史。因为这个正。雍家御史们不惧权贵,敢为民请命、造福一方。每读《明史》看到雍泰杖打太原知府尹珍,我就拍案叫好。看!这就是正气凛然的雍家人。读雍孝闻殿试痛斥奸臣,我又由衷感叹:咱雍家人,正!</p><p class="ql-block">是的,我们虽然人不太多,却从来只有与奸臣作对的雍家人,没有出过秦桧潘美式的奸臣!</p><p class="ql-block">正!</p><p class="ql-block">雍容典雅的雍国国君,除了气质高雅,想来容貌也伟岸俊美。不然你让一个尖嘴猴腮的人,即使穿上华服、戴上冠冕,又怎可能雍容典雅?所以,雍家出美女帅哥。远的不说了,就眼下雍氏几个群,雍姓女子美而贤惠,个个不差。这都是祖先优秀的基因遗传。</p><p class="ql-block">我雍姓源于黄帝,得姓文王,封侯汉朝、显名唐宋、昌盛今朝。美好的还有许多许多,我是沒办法一一列举了。就上面几个,诸位对号入座,是否身上有我们祖先的影子?是否感叹造化之神功、遗传之奇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p><p class="ql-block">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远古华夏</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都是华夏民族始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天下的共主。那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孕育期。各地出土的历史遗迹,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文明的悠久辉煌。但是在那个久远的文明初始阶段,是没有后世文明成熟后文字记载的准确信史。更多是传说!</p><p class="ql-block"> 目前炎帝故里有六地: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p><p class="ql-block"> 黄帝出生地在古籍中有三地:河南新郑、山东寿丘、甘肃天水。近代学术界又推出陕西黄陵说、辽河说等等</p><p class="ql-block"> 到底是哪里?年代久远,在没有准确文字记载信史的上古,恐怕今天的人们谁也说不清了。无独有偶,作为华夏民族古老的姓氏——雍姓。他的来源也有多种说法:</p><p class="ql-block">1.古籍《古今姓氏辨证》记载源于黄帝之后姞姓。</p><p class="ql-block">2.古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源于姬姓,周文王十三子以伯爵封于雍。史称雍伯。雍国在今天河南焦作市、沁阳市一带。</p><p class="ql-block">3.仲雍之后。近年出土的唐代雍姓先人墓志铭上写到:……高辛之苗胄,仲雍之胤绪……高辛就是上古五帝之一帝喾。他是黄帝的曾孙。黄帝长子玄嚣(少昊),少昊生蟜极,蟜极生姫俊,也就是帝喾。仲雍是周文王的二伯,他与长兄太伯为了让位给文王父亲,最小的弟弟季历而远走吴地,就是今天江淮一带。</p><p class="ql-block">4.炎帝之后。此种说法主要来自全国众多伍氏族谱。在《台山伍氏族谱》《伍氏先代人物世纪》湖北《监利伍氏族谱》……都提到:炎帝次子曰雍侯,封于河陇之地,第八世孙曰雍克,雍克生雍绍……这里的河陇之地,大概在今天陕西凤翔。</p><p class="ql-block">5.姜子牙之后。据《姓氏考略》载,姜子牙的子孙有一支以雍为姓氏。齐桓公时,有大夫叫雍巫。齐国还有大夫雍廪。周礼是嫡长子继承制。诸侯的嫡长子继位诸侯,其他儿子则封为大夫。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郜同麟写有《雍巫考》,在文章中他认为雍巫和雍廪是同族。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淑一主要从事先秦汉史研究。她著的《齐“雍廪杀无知"考辨——兼论齐国雍氏问题》一文中。对姜姓齐国的雍氏家族有所说明。</p><p class="ql-block"> 以上五种说法均言之凿凿。这充分说明了雍姓的古老。在上古文明时代的各个时期,都有雍姓。而且这五种说法,都说明了雍姓是正宗的炎黄子孙。同时说明了雍姓也和华夏民族一样,是多地多源头并行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目前全国雍姓奉雍伯为得姓始祖。这是正统正宗的说法。是得到绝大多数雍氏宗亲认同的。那么,我们继续遵循之。其他的说法,知道就行了。没必要较真,在没有准确文字记载信史的上古文明初期,也无法认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p><p class="ql-block">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先秦时期</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古雍国</p><p class="ql-block"> 《世本》记载:“雍父作舂,黄帝臣也”。传说雍父是黄帝的臣子,发明了杵臼,因而被黄帝封于雍地。雍父便在此筑城而居,称雍氏城。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雍城在洛州阳翟县东北二十五里,故老云黄帝臣雍父作杵臼所封也。”阳翟县,即今河南省禹州市。又称雍梁故城。</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开始对雍城古城址部分进行抢救性发掘,到2008年10月全部结束,历时2年有余。发掘总面积达8350㎡。除发现了城址东南角的城墙遗迹、一座东门遗迹外,还发现了一批东周至唐宋的遗迹和遗物。雍城古城遗迹、遗物十分丰富,共发现灰坑340座,井21座,墓葬38座,陶窑9座,灶24座,灰沟17条,道路10条。出土各类遗物300余件,主要有陶器、铜器、瓷器、石器、骨器、玉器等。以建筑材料为最多,有大量战国时期的筒、板瓦……刻印文字的陶片发现数枚,其中一枚陶文为“二年雍氏”,这与史书中的“雍氏”城名的有关记载相吻合,因此可以确定该城址为“雍氏”故城。</p><p class="ql-block">夏朝时期,古雍国又有部分族人从雍梁,再迁雍丘,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一带。商朝时期,古雍国渡过黄河,迁至河内今鹤壁市浚县一带,在雍榆、雍水一带定居。这些地名都是因古雍国而得。</p><p class="ql-block"> 古雍国迁至雍榆、雍水一带,出土的殷商时期甲骨文可以证明。有不少甲骨文写记了雍国的记载。如:“勿于雍”(卜词,意为:不要去雍);“雍臣”(记事:雍君来朝拜商王);“于雍无灾”(卜词:去雍没有什么不吉利的);“于雍往”(记事:出发去雍);“田雍往来获鹿二”(记事:商王到雍国去进行田猎活动,猎获了两只鹿),等等。这些甲骨文的内容说明,雍国是商王的臣属,往来密切。此时又称河内雍国。《水经注》记载:“今河内山阳西,有故雍城。”河内山阳县以西,即今天的河南焦作市山阳区。此地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地理位置显要,是殷西繁荣区域,符合卜辞记录。现有府城遗址,就是商代雍国遗址。也正是周代姫姓雍国所在,姬周灭亡殷商,文王十三子雍伯封于此。</p><p class="ql-block"> 不难看出,夏商时期的雍国、雍部族主要活动范围在中原河南,黄河中下游流域。这里正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古雍国、雍部族留下了雍梁、雍丘、雍榆、雍水……地名。这些正是先人的足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p><p class="ql-block">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先秦时期</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雍伯和雍国</p><p class="ql-block"> 1976年3月上旬,陕西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搞水利建设时,发现了大批文物,其中挖出了一件被誉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的青铜器:利簋。亦称“武王征商簋”、“檀公簋”、“周代天灭簋”。是已知有关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遗存文物。</p><p class="ql-block"> 上面的铭文分作三行,三十三个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和《尚书》、《淮南子》、《逸周书》等古籍“并逢岁星(木星)当空”、“战一日而破纣之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等记载完全吻合,是商周断代的重要实物证据。1996年,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家们通过分析研究史料,对相关遗物进行碳14测定,同时根据天文现象推算等艰苦细致的考证研究之后,得出武王克商的确切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而这一天正是甲子日,与利簋铭文的记载完美吻合。</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帝辛,革了殷商的命。建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朝。周朝创立的礼乐制度、宗法制度以及周易思想影响深远。在政、军、文等领域的一系列成就,直接为中华文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周朝建立初期为了瓦解、控制殷商遗民和偏远诸侯,以屏蔽王室,巩固刚刚建立的周王朝的统治。周朝采取了分封制。《荀子·儒效》篇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p><p class="ql-block">《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又说:“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而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周文王第十三子被封到了原来商代古雍国这个地方。爵位是伯爵。因此历史上称之为雍伯,是今天雍姓共认的得姓始祖。为区别之前古雍国,雍伯的雍国又称姬姓雍国。《通志·氏族略》、《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元和姓纂》《姬氏志》……都是这样记载的。</p><p class="ql-block"> 《孟子》一书写到:“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雍伯是伯爵,所封雍国范围大小可以从这句推测。在周朝分封的众多诸侯国中,雍国是一个存在感不太高的诸侯国。浩瀚如海的史书中,没有太多关于他的记载,我们也无法知道雍国历代国君事迹的具体情况。相关西周雍国铜器有“雍伯图鼎”、“雍伯原鼎”等。经考古调查发掘证实,雍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焦作市西南7公里的朱村乡府城村。这里北望太行,南邻黄河,是夏末商初黄河北边夏商文化交汇处。也是东周时期晋国东进黄河下游,与齐楚争霸的战略要地。因此雍国于春秋中期被同为姬姓诸侯晋国吞并。具体时间不详、失考。</p><p class="ql-block"> 雍国虽然灭亡了,但是他的后人以国为氏,形成了今天的雍姓。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雍姓在各个时期都有杰出的人物,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p><p class="ql-block">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先秦时期</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雍姓人物故事(上)</p><p class="ql-block"> 雍国被同为姬姓的晋国吞并了。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大争之世、混乱之世。国君被杀或者国家被灭都属于正常事件,大家都见怪不怪了。《史记》中有记载一段孔子的话:“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周天子势微,诸侯兼并,礼崩乐坏。不过,春秋之时周礼影响还是有的,所以灭国远没有后世亡国屠城那么残酷。灭国但不绝祀!三恪之制就是例证。也因此,以国为氏的雍姓人物在雍国兼并之后,依然活跃在中原各个诸侯国中。比较有名的有:晋国的雍季,郑国的雍纠,楚国的雍子,宋国的雍锄,齐国的雍廪、雍巫。</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雍姓历史人物故事,推测当时雍氏家族的一些情况。</p><p class="ql-block">1.晋国雍季。</p><p class="ql-block">雍季是成语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故事里的主人公。《吕氏春秋·孝行览》、《淮南子·人间训》对此都有记载。</p><p class="ql-block">雍季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大臣。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对阵楚国,当时楚强晋弱,开战前,晋文公询问咎犯:“敌众我寡,如何取胜?”咎犯给出了兵不厌诈的计谋;晋文公随后召来了雍季,并将咎犯的计策告诉了他。雍季并不赞成,指出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举动,虽然一时可以取胜,但并非长久之计:“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晋文公随后使用了咎犯的诈术,晋军大获全胜。但在论功行赏时,晋文公却先奖赏了雍季后奖赏了咎犯,理由便是:“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p><p class="ql-block"> 此战雍季并无直接贡献,却说服了晋文公明白“百世”之立信的重要性。站在儒家的角度,使诈显然是一种违背礼义的不道德行为,拉低了自己的道德情操,降低了自己的诚信指数。国君倘若爱好上了诈谋,便失信于百姓,百姓便也不会为之敬仰,更不会真心为之驱动;其他诸侯国如若知晓自己如此善于耍弄计谋,便失信于诸侯,外交上便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意识到雍季之论实在是站在国家长远利益考虑的,是非常正确的。因此先赏雍季再赏咎犯。孔子对此事评价说:“晋文公称霸天下,是理所当然的!既懂得暂时的权变,也懂得长远利益。”</p><p class="ql-block">2.郑国雍纠。</p><p class="ql-block">郑国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国都是今天河南新郑市,至今新郑市保留有郑韩故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郑厉公母亲是宋国雍氏女子,名叫雍姞。宋国在今天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之间,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国都就是今天河南商丘市。当时雍氏在宋国是个有影响力的名门望族。</p><p class="ql-block"> 郑厉公因祭仲专擅国家大权,害怕对自己不利,于是暗中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祭仲。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岳父祭仲,然后趁机杀死他。结果被自己妻子告密,反被祭仲杀了。郑厉公逃往蔡国。</p><p class="ql-block"> 雍纠虽然在郑国做大夫,但是他其实是雍姞娘家宋国人。当初宋庄公胁迫祭仲拥立郑厉公时。为了保险起见,力主将祭仲的女儿嫁给宋国雍氏子弟雍纠,如此一来,祭仲便没有选择的余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p><p class="ql-block">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先秦时期</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雍州</p><p class="ql-block"> 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周文王有四乳,二十四妃,生九十九子,雷震子是第一百个儿子。这当然是小说、演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郜、雍、曹、滕……文之昭也。"中国百家姓,绝大多数都以得姓始祖所封之地为该姓氏源起地。那么雍氏源起地就是今天河南省焦作市。参照司马迁《史记》以及周文王其他儿子衍生出来的姓氏家谱源流,从黄帝到周文王,再到得姓始祖雍伯。传承世系如下:</p><p class="ql-block"> 黄帝—玄嚣( 少昊,号青阳,五帝之一)—蟜极—高辛(帝喾,五帝之一)— 后稷(名讳弃,为周始祖)—不窑— 鞠 —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非—高圉—亚圉—公祖类—公亶父(周太王)—周王季历—姬昌(周文王)—雍伯(文王十三子)</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先秦时期雍姓历史人物生活范围来看,都在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没有一例在函谷关以西的雍州。近年来陕西省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文物统计的先秦时期私人印章姓氏汇总中,也没有出现一例雍姓。</p><p class="ql-block"> 雍州不是雍姓源起地。如果认为雍州是雍姓源起地,等于否认雍伯是雍氏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看看雍州为什么叫雍州,它的得名与雍姓有关吗?答案是否定的。</p><p class="ql-block"> 《长安志》、《大清一统志》、《陕西资政录》、《缙绅录》《陕西通志》记载:《禹贡》:“雍州之域。”</p><p class="ql-block">《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李巡注:其气蔽塞故曰雍。</p><p class="ql-block">《艺文类聚》:“雍州,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雍遏,故取名焉。”《太平御览》同。</p><p class="ql-block">刘熙《释名》:“雍,翳也。四山之所壅翳也。</p><p class="ql-block">各种文献记载清清楚楚,雍州便不是因为雍姓而得名。好比:苏州和苏姓,雷州和雷姓,黄州和黄姓……</p><p class="ql-block"> 陕西宝鸡市凤翔古称雍城,是秦国八都之一。秦国在此建都长达294年。这里是秦国宗庙所在。秦献公时期才从雍城迁都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雍城,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有19位秦国国君在此执政。其中包括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对秦雍城遗址进行了系统探测发掘,是先秦时期考古重大发现,也是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考古表明雍城是秦国所筑,自然与雍姓无关。</p><p class="ql-block"> 雍州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源于雍山雍水。雍山在雍城西北30余里。“四面积高曰雍”。这个雍其实就是壅,古代壅通雍。所以叫雍山。雍水又是因为雍山而得名。所以这个雍与雍姓又是没有关联的。</p><p class="ql-block">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源头之一。其境古称雍州,又有雍城雍县雍山雍水……但是雍姓源于河南而不是雍州。传说夏朝400多年,商朝600多年,周朝800多年。将近两千年时间,雍州除这个名字与雍姓同一字。现阶段没有一件先秦文物涉及雍姓。这就是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p><p class="ql-block">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p><p class="ql-block"> 第四章 封建社会</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战国时代中期开始,到清朝后期鸦片战争的历史时期。其起止年限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p><p class="ql-block"> 封建社会之前的周朝,统治主要是三大基本法: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社会按照血缘关系,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规定下,被人为划分成几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其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贵族,平民叫自由民,奴隶是没有人生自由的群体,是贵族阶层的私人财产。这几个等级自上而下,界限分明,等级森严,形成稳定的结构。这一时代正是产生大量氏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姓与氏是不同的。《通鉴·外纪》这样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说文解字》“氏”字下段玉裁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就是说,姓是大宗的族号,旧有的族号,始祖的族号;而氏则是大宗(姓)分出去的支系——小宗的族号,后起的族号,分居地始祖的族号。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所以古姓都是“女"字旁。上古只有八大古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氏就是源于同一男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别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p><p class="ql-block"> 周礼,诸侯不得祖天子,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侯。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称“氏”。由此,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大量的氏。氏,有表明地位和出身的作用。在先秦既有姓又有氏的情况下,男子都称氏而不称姓,女人都称姓而不称氏。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逐步建立,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而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今天许多的姓,其实正是当年的氏。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众多的姓之得姓之始,都开始于周朝。</p><p class="ql-block"> 任何一个姓氏,任何一个人都是时代一分子。都是浩浩潮流中,一朵小小浪花。所以论述姓氏家族历史,必然无法脱离当时历史社会大背景。用今天的一些常识去套古代,去了解历史,往往是荒谬而不可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而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实是有不同。从政治制度等方面可以分成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秦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社会。从东汉末年、魏晋到隋唐是门阀共制中央集权社会。门阀豪强时代!宋代是皇权和士人共制的中央集权社会。元明清是中央高度集权君主制社会。</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点。而了解每一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我们才能了解姓氏发展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雍姓作为中国众多姓氏其中之一,也不例外!因此我将根据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分别讲述雍姓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刘邦咬牙封雍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故事得从汉高祖谈起,他取得全国胜利之后,头痛的是权力再分配问题。这项工作涉及面很广,而且十分复杂,它关系到将士们及其子孙后代的命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邦也不例外。他当上皇帝之后,封赏功臣及亲属,首要问题是既要考虑功劳最大者,又不能忘记自已的亲信。第一批封赏功臣三十余人后,急待要封亲属,而下级和亲属日夜议论,争论不休,封赏工作难以继续进行。</p><p class="ql-block">一天,刘邦和张良在洛阳官廷后花园散步,看见小湖旁沙滩上坐着不少将士,在那里比手划脚,不知在议论什么。刘邦好奇地问张良:“你猜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说“陛下真的不知道吗?他们在议论如何谋反之事啊!”刘邦吃了一惊,接着似笑非笑地说:“天下才安定下来,他们干嘛又要谋反?”</p><p class="ql-block">刘邦是农民起义者,全靠现在这些将士们为他卖命,起义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终于打败了强了自已数倍之敌。现在已封赏的都是他的亲信部属,他不喜爱或疑惧的一些功臣良将已遭到诛杀,将士们自然提心吊胆,因而不得不考虑自已的生存而有谋反之意。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后,感到十分有理,便向张良请教:“那现在该怎么办?”张良说:“陛下平日最恨的,而且众所周知的是哪一位?”“就是哪个管后勤的雍齿。这家伙早年曾背叛过我,后来又从我时曾多次揭我短处惹我生气,我好几次都想杀他,无奈他能力强,屡立战功,所以我才一再原谅他。”张良听完后,认真地说:“那现在赶快先封赏雍齿吧!先封赏雍齿,大家就会心安而不会谋反了”刘邦听了觉得有道理,立刻举办酒宴,咬牙封雍齿为侯。其他将士们听了,都高高兴兴地表示:“皇上真是宽宏大量,连他平日痛恨的雍齿也封侯了,我们还担心什么呢?”刘邦虽只封了一人,都稳住了一大片。张良这一招,对安定人心真是良方妙计啊!雍齿是刘邦的老乡,沛县(今属江艻)人,从小与刘邦相识,是秦末沛县豪强,出身地位比刘邦高。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刘邦命雍齿守丰县,他内心不服。当时魏国进攻丰县,以封侯招降他,他便与丰县子弟降魏,魏败后他又降归刘邦。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他被封为什邡侯,(当地今四川省什邡市)。张良的一句话,使雍齿一家人四代封侯(其子巨、孙野、曾孙桓)。由此可见,武官斗力,远不及文官斗′智更厉害。</p><p class="ql-block">选自《汉高祖刘邦》《史记人物辞典》</p><p class="ql-block">我摘克群伯伯著作《我的点滴回忆》一书。供家人们阅读刘邦咬牙封雍齿为什邡侯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往知道雍齿是豪强,却又往往忽略了这个“豪强”。主要是对当时政治制度、社会背景不熟悉。</p><p class="ql-block">中国从战国到1840是封建社会,但是同是封建社会又各个时期不同。战国、秦、西汉是封建社会初期,带有很多奴隶制社会遗存。一个明显的是:豪强世族仍然有大量奴隶。农民的依附关系,也不同于明清。拿明清的一些情况,是无法理解秦汉。因为阶断时代背景不同。</p><p class="ql-block">只有全面了解秦汉社会全貌,才会深入了解雍齿豪强出身。了解了豪强出身,才可以理解雍齿刘邦他们的行为。</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我从不认同雍齿是叛将的说法。事实上雍齿是《史记》严重忽略的优秀军事将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如果是我。我也会选择魏国,不会选择刘邦。</p><p class="ql-block">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刘邦只是丰沛一匹夫,阶层是平民。而魏王是旧有六国贵族。雍齿豪强也是贵族阶层。!站在当时,谁会选择一个平民,而不选择贵族?大势未明,谁也不知道鹿死谁手。</p><p class="ql-block">这只是当时站队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贵族豪强有钱有势,成功机会大些,豪强事实上也是旧六国贵族。贵族分为:诸侯、大夫、士。豪强是旧六国大夫(官僚)之家演化来的。他不亲近旧六国王室遗脉,他去亲近谁?豪强不能明清地主去理解,豪强有个人武装。土地广大,蓄有私奴。秦灭六国。在新的秦朝,他们失去了曾经的政治地位。但是势力却仍然在。秦朝只有十几年。</p><p class="ql-block">虽然是陈胜吴广首先农民起事。最后却演变成旧六国贵族反扑。</p><p class="ql-block">项羽就是楚国旧贵族。刘邦、项羽都要听命于楚王。</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也不是残暴至极。那是后世儒生黑化他。六国旧贵族的反扑,恰恰说明始皇帝斩草没有除根。他在,还可以多次出巡震慑。他一死,胡亥、赵高胡闹。大秦帝国就隔屁了。古时经常提到: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都是表达依附强者才会有安全感!好比创业。多数人绝对会跟已经成功的老板走。但是谁又知道后来呢?</p><p class="ql-block">后来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成功了。曾经出身老板的反而失败了。所以,当时雍齿选择魏。是人之常情。称不上叛。</p><p class="ql-block">韩信本是项羽阵营,后来奔刘。那个讲他是叛?这样做的人很多。由这个老板换到那个老板。</p><p class="ql-block">当时都是自己计算,选择哪个老板合适而已。为什么单单讲雍齿是叛将?不公平!历史由当政者书写,史学家代笔,成王败寇,说白了是强者书写,弱者要不被灭了,要不就臣服了,自然不会为自己写史正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视剧</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p><p class="ql-block">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p><p class="ql-block"> 第三章 雍齿</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世族豪强</p><p class="ql-block"> 全国雍姓的家谱,绝大多数立雍伯为得姓始祖,点明姓之来源。立汉代雍齿、唐代雍陶为中祖。近年来出土的唐代雍姓先人墓志铭,显示早在唐代各个地方的雍姓就以雍伯为始祖,雍齿为中祖。可见雍齿在雍氏家族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刘邦咬牙封雍齿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没有必要重述了。梁启超曾经说过“二十四史,不过是为帝王将相做家谱。"《史记》《汉书》都没有为雍齿列传,雍齿的事迹零零碎碎、简简单单几句记在不同的本纪列传中。</p><p class="ql-block"> 《史记》上记载雍齿是秦时泗水郡沛县人,出身世族豪强。世族,是指血脉相沿、世代显贵的家族。豪强,是讲家族有权有钱有势力,强横称霸一方。桓宽 《盐铁论·复古》:“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所以,可想而知雍齿所在沛县的雍氏家族是个大族旺族强族。雍齿只是这个大家族的其中一员。</p><p class="ql-block"> 泗水郡,《史记》写作为泗川郡,《汉书》写作泗水郡,湖南岳麓书院所藏秦简表明实际上是四川郡。后来《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中的“泗川郡”“泗水郡”乃是“四川郡”的讹写变化而来。秦代它所辖区域涉及到括今天苏北的徐州、宿迁、丰县、沛县、以及安徽北部、河南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郡治相县(今安徽淮北相山区境内)。“相县,故宋地。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也就是说泗水郡原来是宋国的地盘。雍齿出身沛县世族豪强。累世为官、家势显赫才称世族,这个表明他所在的家族是曾经宋国的名门望族。</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以往没人注意这个细节?就是因为中间有个秦朝。从战国末期到秦朝再到汉高祖刘邦,不去细究,一般会以为隔很远。秦朝是个很重要的朝代,但是它仅仅只存在了14年。雍齿出生的准确时间无考,但是根据史书来看,他的年龄与刘邦相仿。很大可能比刘邦要大。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史记》中雍齿的一个朋友王陵推理出一些情况。“王陵者,故沛人,以善雍齿,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王陵出身和雍齿一样,“县豪”!所以两个人关系很好。而当时卑微的刘邦在他面前就是个小弟。“兄事陵"。这个兄,可以理解成年长,也可以理解成奉承。所以,我说有可能比刘邦年龄大。</p><p class="ql-block">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当时是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宋国灭亡于公元前286年,秦昭襄王二十一年。中间相差只有30年。那么毫无疑问雍齿的父祖辈是生活在宋国。</p><p class="ql-block"> 介绍雍纠的时候曾提到过宋国名门望族雍氏。2020年4月16号河南省商丘市的《东方今报》提到:雍纠的父亲叫雍勃,是郑厉公母亲雍姞的兄弟,雍氏家族在宋国非常显赫。《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曾刊登唐明亮所写文章:《左传.桓公十一年》“雍氏宗"解。里面也有所阐述说明。那么,从时间、地域来看,“世族豪强”出身的雍齿很大概率来自宋国望族雍氏家族。而宋国雍氏家族正是雍伯雍国被吞并后,雍伯的嫡系后人。</p><p class="ql-block"> 周礼:诸侯不得祖天子,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侯"。这是周朝维护嫡长子特殊地位的一种制度。当时各诸侯国都是严格遵循的。如果不是嫡系而是庶子,那么按周礼,五代之后就要换成别的氏。</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雍氏,惟独宋国雍氏家族,从时间传承上始终是雍氏,没有改为别的氏。所以,肯定是雍伯的嫡系。</p><p class="ql-block"> 史书没有单独给雍齿列传,但是从只言片语中,再结合其他史料以及各方面政治制度。我的结论是:世族豪强出身的雍齿来于宋国雍氏家族,宋国望族雍氏又是雍伯的嫡系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p><p class="ql-block">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p><p class="ql-block"> 第三章 雍齿</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什邡侯(上)</p><p class="ql-block"> 近年拍摄的电视剧《楚汉传奇》,有相当部分戏分演义雍齿以及雍齿和汉高祖刘邦。戏剧毕竟是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严谨的历史学。史书上着墨不多的雍齿,给了编剧们很大自由创作的空间。网络上有的写手直书雍齿是反复无常、多次叛变的小人。是这样吗?作为雍姓后人,我们有必要通过有限的史料,公正客观的丰富、还原雍齿的历史形象。</p><p class="ql-block"> 《楚汉传奇》中有雍齿和卢绾打架的桥段。仿佛雍齿就是一个有蛮力有武功,举止粗鲁类似于樊哙屠夫之流。甚至于雍齿强暴民女,险些被刘邦处斩。编剧们脑洞大开,但是这显然不符合历史。雍齿是世族豪强出身。世族豪强有权有势、富贵显赫。这样门第出身的子弟不可能和社会最底层的文盲庶民一样。他是有文化知识的!当时历史背景下,绝大多数民众是不识字的,文化掌握在少数统治阶层贵族手里。这个也可以从王陵身上看出来。同是沛县豪强出身的王陵,后来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没有文化又怎么当丞相?雍齿虽然是武将,而且很有军事才能。但是古往今来的武将沒文化行吗?真实的优秀将领,并不是演义小说描写的那样:兵对兵,将对将,一枪挑于马下……古惑仔式单挑。《孙子兵法》把将领的标准概括为五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称之为“五德”。将领应“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这些都要求将领武勇之余,必须要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卓越的指挥组织军事才能。</p><p class="ql-block"> "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刘邦亲自带人马出兵征讨占据丰县的雍齿。但是没有胜利。后来还是向项梁借兵,这才夺回丰县,赶跑了雍齿。刘邦和雍齿在丰县交手足足半年的时间。这和后来刘邦灭亡秦朝花了一年时间相比较。雍齿的军事能力可见相当不俗。如此不俗将领又加上世族豪强出身,雍齿怎么可能像影视剧表现的那样粗鄙呢?</p><p class="ql-block"> 雍齿不但不是粗鄙的庶民阶层,而且他不屑于与庶民为伍。雍齿为人豪爽、广交朋友,与同县豪强王陵关系很铁。刘邦未发迹时,在王陵身边充当“小弟马仔”。出身好得多的雍齿对刘邦是轻蔑的。“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当时王陵也同样轻视刘邦,“陵本无意从高帝”。人有三六九等,这种上等阶层鄙视下等阶层很好理解。</p><p class="ql-block"> 刘邦对雍齿的恨意可能就产生于这个时候。一般说法是雍齿据丰县背叛刘邦,从而深恨之。这是事实。但是我以为没这么简单。当时六国统一不久,秦朝总共才十四年。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七国的时候,感觉谁都可以当王,没有什么谁必须要臣服于谁。韩信、英布等不也一样从这里跳到哪里?丰邑是刘邦的第一个地盘,雍齿投魏当然让刘邦痛恨。但是只是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看《史记》刘邦的原话:“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就是讲:雍齿和我是老乡,几次窘迫侮辱了我。我恨得想杀了他。只是因为他功劳多,就没有杀。刘邦讲的没有一句明确丰县叛变。我认为他讲的正是当初在沛县的事。贵族阶层世族豪强出身的雍齿,不仅仅是态度上轻视混混刘邦,更可能在日常行为上欺辱了当时卑微的刘邦。所以刘邦深恨之。“雍齿,高帝之仇”《史记》有这么明显一句,用仇这个字概括了雍齿与刘邦的私人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p><p class="ql-block">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p><p class="ql-block"> 第三章 雍齿</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什邡侯(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韩生一句沐猴而冠的讥讽,项羽烹杀了他。高帝之仇的雍齿,刘邦却封他做了什邡侯。谁是天命所归王天下,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雍齿:“以赵将前三年从定诸侯"。丰邑战后雍齿在史书上没了踪影,在这里点出了时间:前三年,就是秦二世三年,也就是大秦帝国存在的最后一年——公元前207年。“以赵将”,就是刘邦在参与赵国之战时,雍齿以赵将身分重新回归刘邦阵营。</p><p class="ql-block">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对雍齿封侯详细记载文字:六年三月戊子,肃侯雍齿元年。六年就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雍齿受封什邡侯,食邑两千五百户,位列功臣第57位。西汉开国功臣封侯的一百多位,食邑户数多过雍齿的屈指可数。足见雍齿后来在汉军阵营立下了不小的功绩。什邡侯爵一直世袭到汉武帝时期。《汉书》中有详细记载。</p><p class="ql-block"> 刘邦咬牙封雍齿,除了汉高祖高超的政治手腕、帝王之术。雍齿战功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雍齿的背景——世族豪强的雍氏家族。当初沛县举兵起事,刘邦所倚仗的势力主要是:1萧何曹参为首的官方属吏集团。2.王陵和雍齿为首的地方豪族势力集团。3.新迁入沛县的吕氏集团。吕后的娘家,刘邦的岳家。《史记.高祖本纪》:“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雍氏家族在泗水郡可以说势力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雍氏家族就相当显赫。这种豪强往往他下面依附的农民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拥有大片土地、财富、武装以及威望。了解这个历史背景,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丰邑雍齿轻轻松松就可以纠合一支人马,刘邦攻都攻不下来。“沛公怨雍齿与丰子弟叛之。"《史记·高祖本纪》这样记载。当初刘邦任命雍齿守丰邑,看中的正是雍齿个人军事能力和他背后雍氏家族在地方上的威望和势力。</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世,雍齿与王陵等西汉丰沛功臣集团关系相当好。或者说他自身亦是其中一员。而丰沛功臣集团恰恰是刘邦赖以起家兴汉的基本盘。雍齿如此家世背景再加上丰沛功臣集团、功劳又多。虽然曾经羞辱过刘邦。作为平衣天子、一代雄主的汉高祖出于政治考量,为了安抚人心。不杀雍齿泄私愤而是封他2500户侯爵。那么,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雍齿所封之地在今天四川省德阳什邡市。什邡因雍齿又称雍城。清同治四年版《什邡县志》:“雍侯墓,治西五里。谥肃侯,前朝碑碣尚存。雍齿薨后葬在什邡。近年四川什邡箭台村遗址发掘,箭台村遗址正是文献记载的雍齿城地望所在。希望四川省考古工作者将来通过考古研究,能够让我们知道更多雍齿、什邡侯国的史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如下:</p><p class="ql-block">1.雍齿属于春秋战国宋国雍氏家族一员。雍姓在宋国显赫。丰沛原来是宋国地盘。</p><p class="ql-block">2.雍齿没有叛刘邦。始皇崩,群雄逐鹿。还谈不上叛。</p><p class="ql-block">3.雍齿出身高于刘邦。素轻视刘邦。刘邦之恨在此。</p><p class="ql-block">4.雍齿属于丰沛功臣集团。也不是想杀就杀的。后来刘邦之子刘长妻子也是雍氏女。明显的笼络豪强雍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沛县各方势力推刘邦为首领?</p><p class="ql-block">首先当然要肯定刘邦有能力。这一点不用怀疑。没有发迹时虽然行为有点无赖。但是乱世就需要这样的气质。郭雀子、朱温哪个不是?刘邦的确是块帝王料。那么,客观的分析,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有!——那就是刘邦低下的出身。为什么这个也是原因呢?你想啊!当时秦才刚刚十几年,灭六国的余威和始皇帝的杀气仍在。反,是有人在造。会不会成功呢?如果不成功,砍头夷三族不是玩的。所以呢,当时沛县几股势力:萧何曹参官僚势力、王陵雍齿本地豪强势力、吕家外来势力。他们正因为有家有业,反而畏首畏足了。人性如此!不奇怪。怎么办呢?那就刘季吧!这人咱们都认识,亭长也是干部,在这地面也有些人缘。无赖好!有本事,乱世嘛!推他做头领。成了,不失王侯将相、封妻荫子。不成,咱们就说是裹挟的,再用银钱上下活动也行。于是乎,众人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当这个头。</p><p class="ql-block">有点讲刘邦家族在当地有势力,纯粹是乱扯。有势力的是雍家和王家。我们来看当时刘姓:御龙氏之后杜国灭亡,一部分人留在杜地改姓杜氏(杜姓由来),一部分流亡到晋国,晋国封其为士师,子孙以职位为氏,称士氏,传到士会被封在范地,也叫范会,后来晋国内乱,范会带领家族在秦国避乱,几年后,晋国召回范会,范会带大儿子回去(范姓由来),留小儿子在秦国,这一支后来取“留”之意,留与刘同音,所以恢复远祖的姓氏,刘氏。刘范是一家。范姓是士会大儿子的后代,刘姓是士会小儿子的后代。范氏在晋国和中行氏一起被灭,后来是刘氏拿个男丁续上范氏这一支。当时范和刘是失去地位了。</p><p class="ql-block">刘邦一支大概率是随秦灭六国,到东边沛县来的。所以呢,本地豪强王陵雍齿天然鄙视他。好在刘邦机灵,现在讲就是情商高。无赖的优点就是人缘好,不管你承不承认。王陵,可能稳重些。所以后来做了丞相。王陵能以礼相待刘邦。雍齿有棱角些,本人又有力好武艺。尽管卑微的刘邦陪笑,有时就是看不惯你这个外来的穷人破落户。欺负欺负可能是有的。——这个也是人性。刘邦也没法,把仇记在心里。</p><p class="ql-block">不管怎样,历史最终选择了刘邦。有时候,穷也是优势。相对论嘛!皇帝一当,封同姓建诸侯。刘姓在汉朝几百年就壮大了。传说中山靖王一个人就生了一百多个儿子。</p><p class="ql-block">历史有时候就这样。并不是萧何他们谦虚,更不是真的生了龙角有异象。天命所归,那纯粹是胡扯!古人会信,我不信。当时当这个头就好比炒股,东方通信、市北高新没涨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会成妖?即使你买了,出了货,也只叹一声:唉!冇咯扎命![捂脸][捂脸][捂脸]</p> <p class="ql-block">叛徒往往不会有好下场,背叛汉朝皇帝刘邦的人几乎没有一个能活到最后。然而,世界上总有几个例外。在众多背弃救主的人中,只有雍齿结局是比较好的,他算是笑到了最后,还得到了善终,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传说中的雍齿。</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刘邦是历史上首位以农民身份称帝的皇帝。他待人接物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所以他的一生有很多将士愿意追随他,但是也有很多人狠狠的伤害和背叛了刘邦。但是,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在大汉的发展逐渐好转以后,刘邦竟然把多次背叛他的雍齿封为了侯。这一举动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大家都对刘邦产生了别的想法,另一方面刘邦大封雍齿使那些想谋逆的乱臣贼子更加感到心安理得。因为他们觉得,背叛不仅不会获得处分,反而还会加官进爵,回报更高。</p><p class="ql-block">▲影视剧中的雍齿和刘邦</p><p class="ql-block">雍齿的出身</p><p class="ql-block">雍齿是汉朝的一名武将。相传他出生于一个豪强家中。年轻时,雍齿和刘邦是同乡的朋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都是丰邑人,但刘邦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刘邦崛起,靠得是沛县黑白两股势力。丰邑原是一个县,沛县也是一个县。现在丰邑和沛县也是徐州下边的两个县。然而,秦朝统一后,又进行了分治改革。当时,这两个县城合并为一个区,属于新沛县。即刘邦时期,沛县有两座城,一座是沛县城,另一座是丰邑城。刘邦当时只是一个郡里的亭长,但在县城里面却结交英豪。就像夏侯婴这种,放现在就是能向县大领导司机问领导在干嘛,他最近去了哪里,见过些什么人……这些人都是刘邦的朋友,都是与刘邦有交情的,属于刘邦的社会关系。黑道,是樊哙、周勃等人,在民间持刀习武的。他们不是优秀的专业人士,但他们都是强者。他们认刘邦为老大,听从刘邦的指示,相当于刘邦建立的帮派的弟子。最后,刘邦占领了芒砀山占山养兵,并在芒当山集结了军队,县令也束手无策。</p><p class="ql-block">▲历史上雍齿画像</p><p class="ql-block">卢绾这种同窗发小,老婆娘家吕氏兄弟。他们和刘邦才是真正关起门说话的人。刘邦与初来新兴县豪吕家族的联姻,是刘邦力量的重要提升。吕氏兄弟不仅在刘邦征战天下的时候立了很多功勋。当刘邦第一次利用兴土事件在山下设立私兵时,正是吕氏家族帮助刘邦在县里制造了舆论声势。一方面,刘邦的妻子吕后通过“紫气祥云”寻找刘邦的根据地,很可能为刘邦的人马提供补给。吕家和县里的领导关系也不错,似乎给了刘邦很多庇护。后来,吕氏家族参加刘邦打天下,赢得许多功勋人物并不少,在功史上有的是姓吕的,有的是吕氏家族的门客。不幸的是,由于吕氏后来被功臣集团全盘否定,吕氏家族的功臣在史书中多数连只言片语都不见了。刘邦唯一能够加冕为王只能是卢绾这种老相识,刘邦能把他从中央领放出来,让他执掌一方,其实他是用来制衡中央功臣集团的。作为沛县集团唯一被封王的,刘邦是最信任的发小,功臣集团恨他到了骨子里的程度。刘邦的家族与他的亲戚之间的关系,他的家族与他的亲戚之间的关系,也是间接的。卢绾和韩信一样,对王位念念不忘,对刘邦罢王降侯的底线感到困惑。为了利益和安全,他最终被迫造反……不过,因为他和刘邦还是穿着一条裤子长大的好朋友,所以有一定的互信,应该也留有沟通的渠道。最后,他后悔造反,希望回到汉朝中央,准备亲自向刘邦道歉。实际上从刘邦对韩信的降侯处置来看,刘邦真的没有想要这些功臣的命,他主要是为了推动同性封王制度。但是当时的刘邦已经进入了生命倒计时阶段,卢绾带着众将士们和自己的一家老小驻扎在长城外,祈祷着刘邦可以病愈。不幸的是,他没有等到,他知道他不会被别人容忍,所以他不得不向匈奴投降。</p><p class="ql-block">▲影视剧中的雍齿</p><p class="ql-block">前边所说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刘邦自己的嫡系家族。但也有王陵、雍齿等这一类,同为乡党,但与刘邦是有一定距离的。和刘邦只是一个同乡,和刘邦有原因,但不一定友谊有多深,甚至连原来的关系都不和谐。雍齿本就是以县豪出身的,与刘邦这种小混混相比较,更加显得是大门大户,不知道要高了刘邦多少倍。在平安稳定的年份上来看,雍齿眼中的刘邦就是乡绅贵族看贱民、混混的态度。在杀了秦朝的沛县令之后,沛县人本来想让刘邦做个临时县令,但刘邦不同意。直到大家都发现他要成为沛公,要成为一个诸侯。但此时刘邦在沛县只有两个城市,一个是沛县城,另一个是丰邑城。对这两座城池,刘邦本人在县城里,这得多大的信任才能让雍齿守住丰邑,但刘邦的这一举动也有可能只是为了邀买人心。因为当时的雍齿是丰邑县的县豪,是丰邑县大族的代表。当时魏国已经平定了数十座城池。但刘邦只有两个还弄丢了一座城,连沛公都还是自封的,在雍齿眼中实际上就是一个县里过去道儿上的混混接着世事的混乱,获得了权力。雍齿如何在给自己加官进爵和屈尊降贵给混混打工中做选择呢?一边是魏王答应给他封侯爵,可见雍齿的威信和能力,绝对是刘邦身边的那些小混混是不能比拟的。另一边是泥腿子刘邦,从小就蔑视,该怎么选择呢?</p><p class="ql-block">▲影视剧中的雍齿和刘邦</p><p class="ql-block">曹无伤的鸿门宴</p><p class="ql-block">有史料记载的曹无伤,只有鸿门宴这一件事情被记载,然后就再没有记载了。曹无伤位居左司马,算是刘邦身边比较重要的人了。如果不是因为背叛了刘邦,熬到刘邦称帝的时候,应该也是功臣集团里的风云人物了。但没有关于他的任何信息,我们不能对他的派系进行过多推测。</p><p class="ql-block">▲刘邦画像</p><p class="ql-block">在刘邦进入咸阳之前,可以说刘邦只是依附于项家的一支雇佣军。刘邦成为沛公,但他在沛县失去了丰邑。如果他不收回丰邑,可以说他连进秦末赌局起码的入场资格都不够。但雍齿把丰邑带走了。这也是他的领地。我们一向温厚敦重的刘邦也气急生病了。一直想向山东扩张的沛公,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一个小县城的小诸侯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他现在必须得依靠外力借助别人的力量。于是,他联系景驹、项梁这些楚国的楚系大家族,借助他们的力量,最终把丰邑拿回来。从那以后,他也跟着项家,加入了项家族军队,去追随项梁。</p><p class="ql-block">▲影视剧中的雍齿</p><p class="ql-block">曹无伤给的情报是没有一点价值的,但刘邦在最关键的时刻向项羽示好。左司马,当时大概和总参谋长差不多。在即将开战的紧要关头,卖主求荣,只有杀掉才能平愤。虽然雍齿卖了一座城,但在对当时的刘邦中是自己一半的身家。但人家雍齿是县里的县豪,丰邑的老百姓认为雍齿更像是丰邑的主人,而不是刘邦。需要明确的是,雍齿作为县里的县豪,只是不想“归属于”刘邦,而带着丰邑城投到了魏国,并自封为丰邑的侯,但一直没有配合魏国攻打刘邦的沛县。他虽然让刘邦有一种功亏一篑的怨气,一心要夺回丰邑。但他还没到直接要刘邦性命的地步。但曹无伤随时可能卖掉刘邦的性命,是整个沛县集团一生的骨干成员。不管他是不是沛县出生,这个关键时刻注定了他的死。也不会有人站在他这边。然而,在鸿门宴上,项羽告诉刘邦,一直陷害刘邦的人竟然是曹无伤。曹无伤一直在背叛刘邦,想借项羽的手去吞掉刘邦。所以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走后,立刻把曹无伤给杀了。</p><p class="ql-block">▲雍齿画像</p><p class="ql-block">怨恨雍齿</p><p class="ql-block">刘邦在最危急存亡的时候,雍齿不但不帮什么忙,反而把丰邑县献给了魏国,以表明投靠魏国的决心。刘邦知道后非常的生气大怒,在数次进攻丰邑县都没有攻打下来就只能去投奔项梁,刘邦因此很痛恨雍齿。后来,雍齿降赵国,再降刘邦。刘邦非常痛恨雍齿,恨不得把他砍成碎片。但是有意思的是,雍齿每次投降刘邦都在重要的时刻,让以仁义傍身的刘邦没有办法对雍齿发脾气。就这样,直到刘邦建立了汉朝。如今当王,在背叛过刘邦的人眼里看来,本应该是怨恨,现在不但没有怨恨反而是不计前嫌还给他们封官进爵。这些人看到雍齿这样的人都能做刘邦的左膀右臂,那样他们封官的事情就在胜利在望了。那你在担心什么?还折腾什么?做好准备接受封赏就可以了。说起刘邦的宽厚之心,或者可以说他是个巨人,站在最高点,他能看到士兵的长处和短处,更了解自己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影视剧中的刘邦</p><p class="ql-block">刘邦一直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那些人才都很信任刘邦,愿意一生追随并为他所用。如韩信、张良、樊哙、雍齿、曹无伤等。但是,尽管他对朋友和功臣很宽厚,但一旦对他有叛逆心,他就会干净利落地处理掉。当初刘邦起义攻占沛县时,雍齿逼不得已,在大形势下只能投靠刘邦。但是在雍齿的心中,依然看不起刘邦,更不愿意被刘邦所统治,所以当雍齿背叛刘邦的时候,刘邦其实在心里也埋下了一颗怨恨的种子。后来雍齿再次投靠刘邦,还给刘邦立了大功,这样一来雍齿重获新生命,但在刘邦心中一直怨恨着雍齿。</p><p class="ql-block">▲雍齿塑像</p><p class="ql-block">张良给刘邦的计策</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6年,汉代皇帝刘邦恩赏功臣封为列侯。刘邦听说许多人对加官进爵这件事意不平,有很多怨言,这可是给刘邦出了个难题,一时间刘邦愁眉苦脸。张良说:“陛下最恨谁就厚赏谁,让所有人都有得赏的希望。”刘邦听从了他的建议,大封雍齿为侯。首先,刘邦是为了保护自己,刚稳定的国家绝不允许第二次大战。如果士兵们拒绝接受他,那他们就最有可能谋反。从他的角度来看,使用张良的策略是正确的。为了稳定自己的位置和那些想要造反的谋士,他不得不忍辱负重,只得厚赏他最痛恨的人。从表面上看,雍齿的确是不幸中的万幸,做了那么多伤害刘邦的事,他竟能得到丰厚的赏赐,他确实很高兴。</p><p class="ql-block">▲楚汉战争画像</p><p class="ql-block">张良真正为刘邦指出的,不仅是让刘邦先封仇人,以彰显皇帝的宽厚仁慈,才会起到好的效果。策划叛乱的人很可能是对雍齿抱有好感的雍齿的朋友的朋友。因此,我的看法是,刘邦和雍齿很可能没有深厚的友谊,而雍齿也是比刘邦更值得尊敬的县豪阶层的代表。刘邦没有杀雍齿,是因为雍齿在刘邦集团有很大的人气。刘邦不找雍齿麻烦是政治原因,不是刘邦故作宽宏大量。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邦最终夺得了皇位,那些跟随着刘邦的将士和谋士们,自然就官职节节高升。但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不能因为他的自私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稳定。因此,张良只能用另一种方式提醒刘邦,给大家一个功德和赏赐的交代,以平息大家的不满。</p><p class="ql-block">▲刘邦画像</p><p class="ql-block">雍齿从没想过刘邦会厚待自己,所以他很兴奋自己能被封为什邡侯,立即带着家人去封侯。雍齿也很有自知之明,这个侯也来之不易。虽然在以前他看不上刘邦,但刘邦现在做了皇帝,雍齿也开始心悦诚服。他最后也不参加任何党争势力,踏踏实实的做他的侯爷所以也得到了善终。刘邦不过只是为了利益,做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做最顶端的巨人。反过来仔细一想,刘邦封雍齿,不一定就是接受了背叛他的既定事实。但是纵观大局,刘邦要想安定人心只能这样。因此,成为一代帝王将相要能更好的做到知人善用,宽宏大量,能分清轻重,甚至忍辱负重地笼络人心!</p><p class="ql-block">举报/反馈</p><p class="ql-block">精彩推荐</p> <p class="ql-block">湖南人的拜年赋写得真好:</p><p class="ql-block"> 志若永府道州之贞,寿如衡山南岳之固,得官宝庆,赫赫昭阳新宁,求财吉首,翩翩凤凰花垣。思若湘潭之深,文才染绿长沙。为善益阳,多多益善;做人常德,安仁以德。魁星见娄氐之间,皓月照双峰之上。春种新田,夏渔溆浦,秋收嘉禾,冬藏龙山。身经石门入洞口,会同通道问桃源。怀化新化安化,皆为四化盛景。岳阳耒阳祁阳,同感三羊开泰。韶山蓝山君山赫山,千山慈利永顺;芷江沅江桃江洪江,万江华彩宜章。临武冈之高,盼国运隆回,处沅陵之远,赞文明桑植。碣石潇湘无限路,郴水幸自绕郴山。噫!醴陵酒酣,茶陵味酽,炎陵情暖。居此湘乡,望城熙熙,赋平江月,歌浏阳河。祝吾土吾民:汉寿攸长多古丈,江永中方绥宁远。宁乡安乡,永兴常宁。</p><p class="ql-block">踏莎行·郴州旅舍</p><p class="ql-block">秦观</p><p class="ql-block">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p><p class="ql-block">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p><p class="ql-block"> 我看了,不禁击节赞叹:惟楚有才啊![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蓼莪</p><p class="ql-block">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p><p class="ql-block">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p><p class="ql-block">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p><p class="ql-block">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p><p class="ql-block">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p><p class="ql-block">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