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林氏始祖——林暹

林小宁

<p class="ql-block">海南林氏始祖一一林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称海南林氏总共有十多位始祖,其中林裕是最早入琼的始祖,于唐朝入琼,其后人被称为裕公派。林暹是海南最主要的林氏始祖,其后人人数最多,计有二十多万。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东北部部分县市,还有部分聚居雷州半岛和东南亚一带,以文昌人数最多,其后代被称为暹公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暹,字邦荣,南宋绍兴元年(1131)入琼。林暹生于福建甫田,是福建林氏九牧中的六牧林蕰的十世孙,与妈祖同属林蕴的后代。南宋绍兴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和在国子监任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暹绍兴元年年入琼,其时他正当好年华,是少年有为施展才华的时期。林暹官至琼州知府(从四品),加封乾宁路(琼州)经略安抚使,经略安抚使是宋朝中央委派的地方行政官员,正三品。据族谱载,林暹入琼,是奉朝廷旨意,把琼州建成南宋抗金的大后方,为朝廷筹备物资。林暹入琼后,从福建招募很多人才,发展了地方经济和文化,促进了琼州地方的社会发展,林暹因而成为开发海南的先驱之一。据族谱记载,林暹三十九岁(1157年)病逝于任上,又有一称林暹二十六岁入琼,当了二十六年的官。这些说法时间上有偏差,有待考查</p> <p class="ql-block">林暹生有两子名叫洵武和洵仁。林暹逝后与夫人王氏合葬在琼山与定安交界处的旧州岭(旧称沿崖岭),在琼山府城原建有祖祠,后被毁坏,在文昌市玉山原也建有旧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林暹在海南的行迹,琼州府志没有仔细的记载,族谱的记载也有限,所给的信息也难以描林暹英气逼人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去过位于琼山与定安交界处的旧州岭的暹公墓园,谒拜始祖,寻找关于暹公的蛛丝马迹,看到保护得很好的墓园。凭吊先祖,感概万千!</p> <p class="ql-block">洵武洵仁俩公从府城移居文昌的宝芳,洵武定居宝芳的林村洵仁则定居霞水村(现下水林),洵武洵仁的后代大多在文昌世居,因此林村和下水成了暹公子孙的发样地。洵武洵仁两公本来是官宦后代,想应在琼谋一官半职,至少也应该在琼山府城一带就近定居谋生,当时的琼山府城是海南岛政治经济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他们不辞路途遥远来到文昌宝芳定居,文昌当时是偏僻的之地,也不是闽南移民的主要聚居地,不知是出于何种原故。有一说称,林暹是因为抗金到琼州的,洵武洵仁他们生活的时代正好是南宋灭亡至元朝建立的这一段时间,他们为了躲避追杀被迫逃亡到文昌,有人认为是为了抗金的大业着想,这都完全有可能的。我赞同这一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为了寻找洵武洵仁的行踪到过宝芳的下水村,下水村是一个很大的村子,其实要想从中找到什么是艰难的,毕竟已经有近千的历史,时过境迁没有丝毫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唯一留下的是祖墓祖祠之类的文物,是追寻先人的途径。族谱上记载,柯禄山(今玉山)是林氏的家族墓地,除了洵仁洵武俩公外,二世中的洵武的儿子松年桥年和椿年都葬在柯禄山,至今的洵仁公墓地及其儿子的墓地还在,后来重修,现在的模样极是简陋的,但是每年都祭祖,香火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来在文昌的玉山,暹公后人建了一座极具规模的祖祠,建于何年何月不清楚,毁于何时已无人知道。据当地人介绍,当地村民用祠堂的石头来盖猪栏或挡水土流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在玉山荒凉山坡中有一处祖祠遗迹,坐落在杂草灌木中,周围还散落着一些石碑之类的东西。我原以为是林氏的祖祠,但是经现场考查,还是很难找到证据来证明它是林氏的祖祠。当地人介绍这是一座规模很大的祖祠,不知道是不是林氏的。后来证实,正是暹公祖祠,希望暹公后人能重建祖祠,振兴祖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宋时的文昌还是黎人的主要地盘,要生存必须与黎人抗争。内地移民不多,经济文化落后。洵仁洵武俩公在现在的玉山一带创办一个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玉山当时就叫礼乐山,可能与这个文化基地有关,洵仁洵武对文昌的开发教化立下了功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像很多海南很多姓氏的始祖一样,林暹公出自九牧名门望族,弱冠之年中进士。由于先祖的英明聪慧,林氏后代人才辈出,很快就在文昌安营扎寨,开辟祖基,成了文昌一支最重要的族群。自从南宋文昌诞生了第一个进士云从龙开始,历史上文昌共有19位进士,其中林氏后人在明清时期就贡献了四位,他们是林密林华林燕典和林其笼,其中林密林华和林其笼都是水北都人(今文教一带),而林燕典是白延都人。可见林氏在文昌的重要位置,也是明清时期文昌文化昌盛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洵仁生有待举时举二子,洵武生有松年桥年和椿年三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洵仁的曾孙迈俊公有四子,长子克明移居秀英射钗村,次子克敏移居文昌白延,从而衍生了白延林。四子克绍居北架村。克敏之子林添的夫人陈婆率子孙移居文教的溪西村,从而衍生了溪西林。元朝后期,林天赫公从宝芳下水村移居龙楼的南里村,在龙楼地区开疆拓土,发展成为南里林。七八百间,文昌的林氏以文昌为发源地,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深叶茂,向四面八方伸展扩大,成为海南岛姓氏中一个大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百多年前,林暹奉南宋朝廷之命,千里迢迢,来到当时孤悬外的偏僻的海南岛,背井离乡,为把海南建成抗金后方而励精图治奉献了一生,也许他想不到他的子孙后代在这个荒岛是如何的艰难生存,也想不到他的子孙后代又如何的人丁兴旺,这也许就是一种福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