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张老照片的题字清清楚楚写着“惠民地委党校文化班师生留影”时间是1954年7月4日。应该是文化班结业照,母亲在前排左二,时年28岁。<br><br>这个党校文化班就是母亲经常说起的"速成干校班"。在1952至1954两年的速成班里,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凭着顽强的毅力,认真学习文化,读书识字,迅速取得显著成效,真是名副其实地速成班了。母亲就是凭了这两年速成班的文化底子,在以后的工作中大显身手。她不仅一般的常用字能写会用,学习文件读报纸,大会动员小会发言等等,都不在话下。<br><br>1926年,母亲出生在黄河岸边垦利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之一是田秀英阿姨。母亲说,田姨是从安徽逃难来到山东的,是出身很苦的童养媳。原本她不姓田,是加入革命队伍后自己改的姓,取自"甜"的谐音。文革前田姨曾任惠民县县长。母亲和田姨情谊很深,她们不仅是革命战友也是十分要好的姐妹。抗战时期田姨曾住在我姥娘家,即现在的东营市垦利县永安镇、当年山东垦区的"八大组"。我姥爷姥娘是"模范抗属",因为大舅二舅早年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母亲也投身革命,姥娘家因此还获得一块"一门三英雄"的牌匾。<br><br>据地方党史资料记载,在抗战初期的峥嵘岁月里,垦区是中共山东分局清河区党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建立的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是当时山东六大战略区的稳固后方。"八大组"是当时垦区的中心,这里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和红荆从林,成为当时垦区人民抗日杀敌的战场,也被誉为"垦区延安"。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这里展开了一场为时21天的反扫荡斗争。听母亲说,她和田姨共同经历了那段扫荡与反扫荡的岁月,曾在芦苇荡齐腰深的水里与敌人几度周旋。在这场斗争中,渤海区广大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一位大娘智救侦察员的故事,还被母亲和田姨编成歌曲广为传唱。当时母亲只有16岁,虽还没有正式参加革命,但已加入了识字班,学习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参加救护伤员,积极地投身到革命工作中去了。她在听到了老大娘救侦察员的事迹后,激动不已,与田姨一起编写出了歌词,又找人为歌谱了曲。在建国60年时,82岁的母亲还能清晰完整地唱出这首载满渤海老区记忆的老歌,……(这场景曾被记者采访后发表在2009年11月的《鲁北晚报》上)。<br><br>出身贫苦农家的母亲,生就一双大脚板,靠这双铁脚板,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渤海区地委工作队参加无棣战役时,曾日行军近百里。一次在迈一个壕沟时崴的脚尖朝了后,队长让她坐在地上双手猛地一扳硬是给扳了回来,仍然随队伍前行,到晚上宿营时,脚腕子肿得像碗口粗,但第二天继续行军。母亲性格顽强,作风泼辣。还有一次,一颗流弹击中母亲腿部,她不由分说自己把子弹抠出来,用棉花烧了些灰放在伤口上用布条缠住,照常坚持行动,事后伤口竟安然无恙,现在想来都觉得神奇。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位南下的叔叔回来看望我父母,对我说,丫头,你母亲年轻时比你可精神多了,红脸庞,大辫子,不光能行军打仗,还会说唱快板,就是有一次扔手榴弹没拉弦就扔出去了,说着,仰面大笑起来……说起南下,还有一个小插曲。当年母亲积极报名要求南下(那时我二舅也已随大部队一路打到了江苏),但组织上要求必须夫妻双方一起南下,最后因父亲高度近视不适合南下行军打仗所以没去成,(父亲当时是渤海区四地委张毅书记的秘书)。为此,母亲对父亲还"耿耿于怀"了一辈子。<br><br>翻看母亲简历,从参加革命之初至建国前,任永安区妇联组织委员、区妇联副主任、渤海区地委工作队队员等,解放后,除了速成班刚结业的那几年分别在地委党校人事科和地委组教科工作一段时间外,基本上都在镇、区、乡基层工作。垦利,阳信,无棣,博兴,桓台,张店,滨县…到处都有她的足迹;妇救会,贫协,妇联,党务,政工等领域都有她的身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枪林弹雨,宣传抗日,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抗旱防讯,组织动员,农村工厂,机关学校…是她一路走来的主战场。<br><br>在我童年记忆中,几乎天天见不到母亲的面。一辆曙光牌女式自行车,夏天一顶草帽,冬天一件黑色小大衣一条浅褐色毛线围巾,就是母亲的装备和"行头"。风里雨里,泥里水里,永不停歇……当时我家住在地委大院里,每天不等我醒她就走了,晚上睡下了她还没回来。父亲那时工作也忙,是老家的一个表姐在帮助照看我们。上小学时同学们问我,你妈妈在哪里工作,我说,在农村(那时应在北镇公社工作吧)。三姐回忆说,母亲就是一个工作狂,1964年黄河防讯三天三夜没回家,回来后穿着雨衣雨鞋躺下就睡着了……。即使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牛棚",母亲依然是天不亮就走,天很黑很黑了以后才回来,一天不落地去工作。那时我们家被赶出地委院,搬到黄河三路最西边的农办去住。白天只有我们姐妹三人在家,一个16岁的姐姐带着两个十一、二岁的妹妹。<br><br>听大姐说,那年(大概是1958年),上面动员女干部退职回家,母亲坚决不当家属,她说,出来就是干革命的,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她主动离开机关,去了当时最穷的单家寺。<br><br>也许是长期在基层农村工作的缘故,母亲从外表看,朴实无华,根本不像个干部。但其实母亲口才不错,记性也好,语言通俗直白,很会做群众(尤其是妇女)的思想工作。记得她经常驻村,与村子里的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的干部根本不用刻意地去“接地气”,因为他们本来就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的土壤"里。老乡们与母亲的感情也非常好,家里经常有驻过村的老乡房东到家里来串门。后来,组织安排她去筹建滨县织布厂,她更是骑着她的"曙光"风里雨里去城镇和乡村招工,由于是织布厂,招收的女工较多,年龄大都在十七、八,二十岁的样子,家里经常有小女工来吃饭,王姨长王婶短地叫着我妈,我妈对她们知冷知热,哪个女孩肚子痛了,就给冲杯红糖水,捂个热水袋,那亲近劲儿惹得我们姐妹们都羡慕嫉妒了。母亲退休多年后,无论平时还是过年过节,当年那些小女工还经常去家中看望她。直到现在,遇到那些当年被我妈招工进厂的工人(现在也都六、七十岁了),还会对我说"王姨对我们像闺女一样是真好啊,一辈子也忘不了她老人家!"。<br><br>母亲一生俭朴,似乎对物质的东西没什么追求。她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让我们觉得近乎于苛刻,直到晚年她穿的衬衣还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母亲至简质朴的作风,曾让我非常不理解。记得上高中时母亲给我穿的衣服大都是旧衣服改的,还被班里女同学嘲笑说,你们家条件又不孬咋老穿旧衣服呢?那正是爱美的年纪,为此我还跟母亲闹过小情绪呢。后来,整个社会经济都发展了,吃,穿,用好一点也是很正常的事了,但母亲依然如故。2004年底母亲家搬迁到学院新区住宅时,我们想给她稍稍换一点像样的新家具时,她坚决不肯,还命令我们说,谁都不许扔掉她的旧家当,语气强硬,不容反驳。母亲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从不讲究,她经常回忆小时候吃野菜吃草种充饥和战争年代风餐露宿的艰苦岁月,时时教育提醒我们,要珍惜,要节约,要知足。记得有一次,大姐把头天剩的面条倒掉了,被母亲发现后训斥了好几天,大姐不服,说吃坏了肠胃得不偿失,母亲说我没你们娇气,吃不坏,条件好了也不能浪费,白米细面的就扔了这不是忘本吗?大姐无语。但当汶川大地震时,还没等上面动员,母亲就主动捐款捐物,一点都不含糊。<br><br>对我触动最深的一件事是在2005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母亲亲笔写的那份个人对照检查材料,现在想来还令人感动。当时,母亲所在的滨州学院老干部党支部给她送去了学习材料,并告诉她,每个党员都要写对照检查材料,但照顾年老体弱者也可以不写,像您年纪大了,不写也行。当时母亲听了没说什么。可当单位的人走了之后,她一本正经的对我说,“孩子,你帮我个事,我先起草写写对照检查,你帮我誊写一下行吗?”我故意地说,“妈,您都这么大年纪了,组织上也说了,可以不写啊,那么认真干啥呀?”母亲很严肃地说,“我再老也是一个党员啊!你妈这辈子很荣耀的事就是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还有一口气,还能写就得写。”语气坚定的不容置疑。我连忙应下来,“知道了,您放心写吧,写好了我一定给你誊写得工工整整的!”母亲这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几天后,母亲拿出自己写的草稿让我看,只见一个个字都写得很大,并且像是在"画"字,有的是草体字,有些还是繁体笔划,写了足有五、六张稿纸。看着这独特的专属于她们这些老革命的“速成体",再看其内容,让我深受感动!大意如此:一、存在的问题。1、我近年来身体不好了,总是吃药住院的,不光不能出力了,还净给组织上添麻烦,想想很惭愧。2、总认为自己老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思想过时,对社会上的闲言和腐败浪费现象不敢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批评了。3、在家教育子女后代勤俭节约时,孩子不耐烦,也不敢坚持了。想想这些很惭愧,觉得对不起党组织。二、今后努力方向。1、尽量少吃药、少住院,为国家节省医药费。2、还是要坚持教育下一辈,要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粮食,生活再富裕,勤俭节约也没有错!(这里写了一个很大的感叹号)3、对社会上那些歪风邪气也要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批评,要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看得出,这几张写得满满的稿纸,是母亲戴着老花镜很用心、很用功地一笔一划地写出来的,这哪是一份普通的对照检查呀?分明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党的赤胆忠心,是母亲那朴素而高尚的情怀啊!<br><br>党的十八大以后,母亲知道纪检监察工作任务繁忙。那段日子,我一回家,母亲就说,“闺女呀,我知道你很忙,不用惦记我,不是"老虎苍蝇一起打"吗?你们不会放假休息的,好好工作吧,我闺女工作得好,我也感到脸上有光啊……”2014年,我参加了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工作,担任市直督导组的一个组长,在开展工作的同时,思想上也时时接受着"洗礼",深感肩负责任重大,不敢懈怠。特别是对照先辈先烈这面镜子,我们真的不能辜负他们啊……<br><br>母亲到了晚年,体力、精力、记忆力明显下降,有许多眼前发生的事转身就忘,但唯独忘不了那些战斗的岁月。她经常对我念叨刚参加革命时的人和事,有时说着说着就唱起那时的歌曲:“春天的太阳放彩光,胜利的歌声响四方,我们是中华民族好儿女,千锤百炼已成钢。不怕千难和万险,不怕鬼子汉奸多猖狂,鬼子蚕食我们要反蚕食,鬼子扫荡我们就反扫荡。蚕食扫荡都不怕,我们在斗争中来成长"。听着母亲的歌声,看着母亲的神情,我似乎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刻骨铭心,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一颗牙齿都不剩了,居然能把那么遥远年代的歌词记得牢牢的,并且吐字清晰、声音悠扬。那年,母亲已经88岁了。歌唱时,母亲的眼里闪着光,是那么的神采飞扬,我在想,母亲的思绪一定飞回到了那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了吧?那一代人该是有着多么强大的内生动力啊!<br><br>时间到了2015年9月,国家隆重举行了抗战胜利70年大阅兵。我在病房里陪母亲看9.3胜利日大阅兵的实况直播。9:00直播一开始,母亲就坚持坐靠在床上看直播,连连说,"这是大事,一定要看。"一直坚持到10:30,因为身体实在虚弱,我们就劝她躺下歇一会儿。中午时分,日报记者赶到医院要为母亲拍看阅兵的照片,母亲听到声音马上睁开眼睛,见到记者,慈祥的对记者说,你很忙啊,谢谢你啊……记者为母亲拍下了几张珍贵的照片,母亲仔细端详着、轻轻抚摸着戴在胸前的纪念章,尽管母亲此时身体很虚弱,拿着纪念章的手微微抖动,但还是拼足力气为记者唱了一首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期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br><br>这是母亲最后的歌曲……<br><br>母亲走了,但她留给我们的是永远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br><br>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谨以此篇纪念我们的母亲。(晓红写于2021年11月)</h3> <h3>母亲和田秀英阿姨(2001年)</h3> <h3>五十年代初着列宁装的母亲</h3> <h3>母亲在家中(2005年)</h3> <h3>晩年的母亲</h3> <h3>我们的父亲母亲</h3> <h3>抗战胜利勋章,属于我们的父母!</h3> <h3>父亲的毛线袜,一只袜子上有破洞,被母亲缝补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