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北京的城墙、城门初建于元初,定型于清乾隆时期,期间历经9次改建。明、清北京城从内至外共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城。内城设九门、外城设七门、皇城设四门,故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br>宫城四门 <br>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h3> <h3>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br>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h3> <h3>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h3> <h3>东华门,是紫禁城的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h3> <h3>西华门,是紫禁城的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h3> <h3>皇城四门<br>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br>现在只剩下天安门,和东安门遗址。</h3> <h3>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h3> <h3>东安门,是皇城的东门,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1912年2月29日夜,曹锟所属第三镇士兵从朝阳门闯入内城,东安门毁于火灾,现存的东安门遗址是2001年后发现的,如今它们在下沉式广场中,上边的马路人来人往,却没有人停下来看它一眼,就和北京皇城一样,仿佛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h3> <h3>内城九门<br>分别是: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br>现在只剩下正阳门、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h3> <h3>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是内城的正南门,在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h3> <h3>正阳门是北京最大的城门,正阳门箭楼是北京最高大的箭楼。正阳门箭楼从它建成的那天起,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征。北京最有名的前门牌香烟,就是以正阳门箭楼的图形为商标。</h3> <h3>德胜门,取“以德取胜”之意,旧时出兵打仗得胜还朝进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建成于正统四年(1439),初期由城楼、瓮城、箭楼和闸楼构成,是护卫城门的军事堡垒。</h3> <h3>明清北京内城四角原来都建有角楼,四座角楼形制、尺寸基本相同,建于1439年(明正统四年)。但目前只有东南角楼得以幸存,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楼。它能存留的原因有些滑稽,是当年设计地铁时没有经过此地才免遭于毁。</h3> <h3>外城七门<br>分别是: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h3> <h3>永定门,是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永定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拆毁。2004年北京永定门城楼复建。</h3> <h3>左安门始建于明代,左安门曾经有过保卫北京之战。1953年将城楼、箭楼、瓮城拆除。<br>2015年复原之后的左安门角楼已经看不见岁月的皱纹,也闻不到战争残留下的火药味儿。</h3> <h3>城门与城楼是老北京的代表,它就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时代的变迁。<br>今天,我们看到的它们,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物体的本身,虽然它不能言,但是它如同一本印刻着文字的史书一样,写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城楼曾经当过防御,护卫安全,可是,让人感到悲痛的是,众多城楼没有被入侵者攻破或摧毁,而是倒塌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从永定门昔日的拆除到今天的重建、复原,时间和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玩笑,同时也留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问号。<br>以下出现的所有名字,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痛心”。<br>皇城地安门<br>1954年起,地安门及其雁翅楼一并拆除。<br>皇城东安门<br>1912年,东安门在北洋军兵变时被烧毁。<br>皇城西安门<br>1951年不慎失火,西安门被焚毁殆尽。<br>内城崇文门,俗称“哈德门”<br>1920年崇文门箭楼被拆除;<br>1950年崇文门瓮城被拆除;<br>1966年崇文门城楼被拆除。<br>内城朝阳门,俗称“齐化门”<br>1956年,朝阳门城楼被拆除;<br>1958年,朝阳门箭楼被拆除。<br>内城东直门<br>1915年东直门瓮城、闸楼被拆除;<br>1927年东直门箭楼被拆除;<br>1965年东直门城楼被拆除。<br>内城西直门<br>1969年城楼、箭楼、闸楼、瓮城一并拆除。<br>内城阜成门<br>20世纪70年代城楼及附近城墙被拆除。<br>内城宣武门<br>1927年宣武门箭楼被拆除;<br>1930年宣武门瓮城及箭楼城台拆除;<br>1965年宣武门城楼被拆除。<br>内城安定门<br>1915年安定门瓮城和闸楼被拆除;<br>1969年安定门城门及箭楼被拆除。<br>外城东便门<br>1958年东便门城楼、箭楼一并拆除。<br>外城左安门<br>20世纪30年代,左安门箭楼被拆除;<br>1953年,瓮城、城楼和箭楼城台被拆除。<br>外城右安门<br>1956年右安门箭楼、城台及瓮城被拆除;<br>1958年城楼被拆除。<br>外城广安门<br>1940年代广安门瓮城及箭楼被拆除,<br>1957年广安门城楼被拆除。<br>外城广渠门<br>20世纪30年代广渠门箭楼被拆除,<br>1953年广渠门城楼和瓮城被拆除。<br>外城西便门<br>1952年城楼、箭楼及瓮城一并拆除。</h3> <h3>文字编辑:马崇恩<br>摄 影:马崇恩<br>音 乐:《菊花台》陈逸飞、刘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