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离开落星墩后,我们要去礼拜一处佛教圣地。这是因为胡适《庐山游记》中的一段话驱使了我,他在该文中如是说:“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二、三两个“趋势”我算是粗有所窥,还有那第一个“趋势”我焉能不去感知一下?</p><p class="ql-block"> 不少人因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知道庐山有个西林寺,其实在西林寺的东面还有一所更加著名的寺庙——东林寺。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寺庙是中国净土宗的祖庭,首任住持慧远大师是位品德高尚、学养深厚的大德高僧,他不仅精研佛学,且精通儒、玄之学,善以三学融会互诠,官民僧俗无不折服。慧远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既不谄事权贵,又能保持交往,这种恰到好处的僧俗融通,对佛教的广泛传播作用巨大。这大概就是胡适所说的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吧。史载鉴真大师第六次东渡前,专来东林朝礼,并将净土宗教义传至日本,日本净土宗与中国净土宗一脉相承,专门成立了“日本国庐山慧远法师奉赞会”,定期来寺朝拜礼祖。</p> <p class="ql-block"> 查了一下地图,东林寺在庐山之西北,距离落星墩约50公里,而东林大佛在庐山之南,相距落星墩只有18公里,于是决定去瞻仰东林大佛。</p><p class="ql-block"> 途中经过秀峰,著名的香炉峰、鹤鸣峰等都在这一区域,远眺一条长瀑飞悬如练,多少有些李白笔下“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意象;飞瀑落处,竟然是蜿蜒如长龙的缆车,庐山九天池、漱玉洞等就在那一带。</p> <p class="ql-block"> 时间不早,驻车在路边遥观一番后,决定暂且放过这秀峰飞瀑,直奔那东林大佛而去。我查了一下东林大佛的资料,方知大佛虽属东林寺,但又自成一体,不仅山门、殿堂、佛塔皆具,还增加若干功能区,规模要远大于本寺。尽管已经预知东林大佛规模宏大,但到了东林大佛后,其格局气象还是震撼了我。一是占地广袤,有3300余亩;其二是地势深峻,殿山桥壑,层叠飞架;其三佛像恢弘,金碧辉煌。资料上说,佛像身高48米,以表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台基至火焰宝盖之顶总高81米,以表九九八十一,意为修行成佛艰辛不易。据称,这是当今世界最高的阿弥陀佛铜像。不仅如此,资料还介绍说:“……整个工程分为大佛朝礼区、弘法修学区、慈善安养区、隐逸文化区,建成一个集信仰、弘法、教育、修行、慈善、安养、佛教交流为一体的东林净土文化苑,为四众弟子提供一个信仰、闻法、修行的场所,建成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中转站。”</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这个“中转站”时,正值细雨霏霏,山峰和寺庙在弥漫的雨雾中竟有一种缥缈意境。刚入山门就遥见重重殿堂之后,一座金色大佛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其形体之巨大宛若天神俯临大地。山门之内,中轴线上巍峨殿宇重重相接——天王殿、极乐殿、光严塔、大雄宝殿、拜佛塔、紫金台等建筑宏伟庄严地循着山势层层而上,大佛就耸立在群殿之上、峰峦之巅。与一般寺庙不同的是,从天王殿至大雄宝殿两侧有围廊连通,夏不曝晒,雨无淋漓;廊内是庄严殿塔,廊外是妩媚青山。</p> <p class="ql-block"> 过大雄宝殿后,是一条花岗岩的石阶,石阶坡度明显加大,攀登颇感吃力了。登山者问下山者:“还有多远?”答复是:“还未到一半,有得爬呢!”有人便就此回头了。一向望山而止的夫人竟对我说:“不急,慢慢上。”声音不高,语气却异常坚定。登上石阶,是一个宽阔的拜佛台——两尊金佛分列两侧,佛像的基座是三层浮雕墙,描绘了极乐世界中七宝莲池的场景:祥云缭绕,瑞气氤氲,众佛行礼……到了拜佛台上,既是礼佛,也作小憩,因为攀行至此确实是疲惫了。</p> <p class="ql-block"> 拜佛台与大佛像遥遥在望,可中间却隔了一道天然深涧,极乐在彼岸。莫急,我佛慈悲,一座“接引桥”状若彩虹,人行桥上凌空飞度,由此平步青云直抵对岸的乌头门楼。虽然是庄重佛门,可阁梁前后的匾额上却是平俗白话,前书“回来吧孩子”,后书“天然父子”,原来欢迎众生来朝的大佛名字就叫“接引佛”。</p> <p class="ql-block"> 过了接引桥,还有一道陡峭的台阶在等待着我们,跨涧攀山既考验着向佛的决心和毅力,也象征着出离轮回的过程吧。夫人一鼓作气蹭蹭而上,居然把我甩在了身后。</p> <p class="ql-block"> 慢慢走近大佛,气喘心跳之时敬畏之情肃然而起。举头瞻望,佛像庄严,仰之弥高;回望来路,近处殿峙林苍,远方天地苍茫。佛台高居峰巅,山风劲烈,伞已打不住了,夫人干脆走入雨中,默默绕像礼敬,合十参拜……</p> <p class="ql-block"> 我放慢脚步,缓缓行走在大佛之下,细细凝望默默怀想,总觉得似曾见过:伟岸庄严,似有敦煌九层楼大站佛的身影;端凝慈祥,又神似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情态;沉静远视的双眼,让我想起了天梯山石窟的如来坐佛。据说设计大佛像时,除广参国内古佛外,还借鉴了国外佛像,其中就有日本的镰仓佛像。老舍上世纪六十年代访问日本时,曾作《镰仓大佛》诗,有“十丈庄严百炼身,几朝劫火泪成尘”之句,貌似写佛,又何尝不是喻人呢?</p> <p class="ql-block"> 山风呼啸,梵铃传响。大佛慈目远视,金臂垂悬,洞悉众生百态,穿越万古时空,面对的是茫茫苦海,要救赎的是芸芸众生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110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