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槐荫树下的文学摆渡人与文化根脉守护者</p><p class="ql-block"> 若将孝感文学比作一片生长的森林,刘碧峰既是扎根沃土的老树,也是滋养草木的甘泉。这位笔耕四十余年的作家与文学组织者,以“创作”与“扶持”双轨并行的坚守,成为孝感文化版图上不可替代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 他的创作始终锚定“孝感叙事”的核心,在多元体裁中编织地域文化的经纬。从早年在《布谷鸟》发表的处女作《一盘下酒菜》,到后来的小说集《英雄变奏曲》、散文集《短文百篇》,他以扎实的叙事功底捕捉市井烟火与时代印记,多篇作品登上国家级报刊,成为应城首位在省级刊物发表作品的作家。而在民间文学领域,他更堪称“文化拾荒者”——编辑《双峰山的传说》,主编《孝感米酒的传说》《孝感麻糖的传说》,将散落民间的故事与民俗系统化留存,其中《孝感麻糖传奇》被各大网站转载,让地方风物成为可感的文化符号 。诗歌专集《魅力孝感》则以诗为镜,既绘山川之美,亦记人民之风,定格了城市发展的鲜活轨迹 。</p><p class="ql-block"> 比创作更深远的,是他对孝感文学生态的守护。自三十出头被引入孝感文坛后,他便与《槐荫文学》深度绑定,为这份内刊奔波于县市乡镇,以“毕封”“毕锋”等笔名撰写大量报告文学,既积累素材也发掘人才。这份坚持让《槐荫文学》创下百期不间断的奇迹,更成为孕育本土作家的摇篮 。作为市作协主席,他放下个人创作时间处理行政事务,组织文学活动,为本地作者写下八十余篇序跋与评论,用“为追梦者圆梦”的热忱,托举起孝感文学的梯队建设。</p><p class="ql-block"> 刘碧峰的价值,早已超越二百多万字的创作体量。他是槐荫树下的坚守者,用文字为地域文化立传;更是文学长河的摆渡人,让孝感的文字薪火代代相传。这份“在”与“守”的定力,正是他留给孝感最珍贵的文学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