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纵览民国人名录类老史料其中百岁老人不乏其人,马识途便是其中之一。如今马识途老已108岁,应该是所见民国同学录中仍健在者最长寿之人吧!</p> <p class="ql-block">北平大学附属中学中的马识途原名马千木</p> <p class="ql-block">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后改名马千禾,妻子是刘惠馨烈士。1915年1月生于四川忠县(现重庆忠县),1931年,在老家初中毕业后,遵“本家子弟十六必须出峡”的教诲,马识途乘船东出三峡,去往北平,船过三峡夔门,马识途写了一首《出峡》的诗;同年,考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一年级第二班学习,1933年,日军进逼平津,在危难中逃到上海,后在浦东中学读完高中。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p> <p class="ql-block">南京中央大学里的马识途</p> <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马千木在抗战的硝烟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的当天,他把名字改为“马识途”。他回忆说:“我入党的时候,我就改我的名字叫马识途,因为我那个时候才感觉到,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我自己应该走的道路了。我认识我的路了,这就是名字的来由。”改名“马识途”是取“觅得正确道路、老马识途”之意。</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中的马识途已改名马千禾</p> <p class="ql-block"> 1941年他将高中毕业证书的马千木添一笔改名马千禾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外文系、中文系学习4年,担任西南联大党支部书记,从事学生运动。</p> <p class="ql-block">南京中央大学里的刘蕙馨</p> <p class="ql-block"> 刘惠馨(1914—1941)又名刘一清,江苏淮阴县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民国二十六年(1937)11月,南京沦陷前夕,刘与马识途一同撤离南京到武汉;次年3月,刘奉命到应城县汤池参加陶铸主持的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结业,在雍文涛带领下到鄂西工作。刘惠馨被分配到建始县,建立中共建始县特支,11月调中共宜都任县委书记;民国二十八年10月,中共施巴特委成立,马识途任书记,刘惠馨调任特委委员、民运部长兼特委秘书。为便于掩护特委机关工作,组织批准刘惠馨与马识途结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