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实拍上海老城厢,居民所剩无几,百年前曾是上海的华界地。</p><p class="ql-block">上海老城厢为旧改拆迁地区,曾经魔都最有生活气息的老式弄堂已经渐渐的离我们远去。漫步现在的上海老城厢大部分路段都已人去楼空,如同一坐空城。</p><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你会发现中华路和人民路围合成了一个圆环,圆环内坐落着城隍庙,文庙,豫园,清真寺等著名的历史古迹,随城市飞速建设,老式居民区,老式生活方式也不断在为城市建设让道。</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没有石库门和弄堂,上海就不像上海了,老城厢没有了原住民,老上海就没有韵味了,真正的上海隐没在摩天大楼背后的老旧弄堂里,它们是上海的根,承载了老上海的生活记忆,留存着上海特有的人情味。</p><p class="ql-block">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论有再多的老弄堂情结,老城厢终将要告别。</p> <p class="ql-block">上海老街(方浜中路)</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p> <p class="ql-block">1999年这段方浜中路改造成上海老街,玄扈台应运而生,是新时代的新建筑。玄扈两字是上海历史名人徐光启的字,用名人的字命名戏台,也属别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大境阁</p> <p class="ql-block">梧桐路,其实是一条小弄堂,狭窄,弯曲,与上海的旧式里弄并无二致,梧桐路一头连着豫园后花园,另一头接着中华路,就是这样的一条弄堂是上海存世不多的老马路之一,也是百多年建筑集中的区域,比较真实的展现了上海人早期的生活状态。随着旧改的推进这里动迁已结束。但是另一方面这些百年建筑也将会随之推倒,弄堂里市井气也将消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学院路</p> <p class="ql-block">金家旗杆弄</p> <p class="ql-block">乔家路。一条有故事的路</p> <p class="ql-block">九间楼原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故居,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是上海所剩不多的明代遗存(房屋的樑柱还是明代的原物),1959年九间楼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梓园,电影(无名)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梓园原名宜园,建于清康熙年间,1907年由著名书画家王一亭买下,扩建后更名梓园,王一亭“推介吴昌硕第一人”因此正门“梓园”两字出自吴昌硕之手,也是梓园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之一。梓园曾接待过爱因斯坦。</p> <p class="ql-block">药局弄</p> <p class="ql-block">宜稼堂,大约150年前,上海经济发展造就了一位名人郁松年,作为上海四大沙船大王之一其财富曾在上海首屈一指。乔家路上的宜稼堂便是郁松年的老宅,老宅结构依旧被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在上海难得一见完整的江南宅院风貌。</p> <p class="ql-block">光启路</p> <p class="ql-block">这里在明代时是县衙机构所在地,在衙门前加一柱栅以显气派与威望,这就是栅栏柱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尚文路龙门邨</p> <p class="ql-block">曹家路</p> <p class="ql-block">梅家弄</p> <p class="ql-block">小桃园清真寺,旧称清真西寺,上海西域回教堂。是上海穆斯林宗教和教育文化活动中心,因寺门正对着小桃园路故得名“小桃园清真寺”,该寺初建于1917年,1925年重建,是一座四个园顶的具有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座于河南南路复兴东路口。</p> <p class="ql-block">梦花街</p> <p class="ql-block">孔家弄</p> <p class="ql-block">永泰街</p> <p class="ql-block">警钟楼,确切地址是中华路581号,这里曾是商业兴旺的小南门,附近有巡道街,药局弄等为防火在1909年时上海救火联合会在此建造了一座可以用来瞭望的钟楼,塔高6层约35米,钢结构是当时上海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江阴街,电影(无名)取景地之一,取景后门面已全部拆除,这是拆除后拍的两张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