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余武隆</p><p class="ql-block">播音:幽壑愚翁</p><p class="ql-block">编辑:止 戈</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1年12月31日,公历2021年最后一天,写下这段文字并发表一组倪光南院士的图片作为告别2021年的纪念。记得30年前的今天,是我即将离开站了六年的讲台的最后一个12月31日,清晨在寒冷的薄雾中沿着从鄱阳湖边的双港中学出发一路沿着泥土沙粒马路往乐亭方向跑,直接跑上白鹭岗山顶,正好太阳破雾而出,虽然那一轮红日因薄雾冲淡显得不够鲜红,但是在这一轮红日的辉映下极目环顾,不远处的鄱阳湖大草原、内珠湖清澈的湖水无不让我遐想无限,山下远近错落的大小村庄也让我心中升起一丝迷茫,因为那一年是我人生又一次决策是继续留下教书还是去浪迹天涯,五个月后我背着摄影包和行囊去了当时的特区海南。20年前的今天,我在位于北京八宝山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国际电视新闻,记得那个12月31日晚上栏目组有任务,要与国际台驻国际上29个记者站联系,所以一夜通宵拨打环球各记者站的电话,了解各国元首发布的新年贺词,在第二天的节目中传遍全国各地方电视台。</p><p class="ql-block">对于我来说,2021年是不平凡且难忘的一年,自从3月7日再次回到北京开展工作,至今完成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重启了推动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2.0工程,尤其是接近年尾,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四五”规划课题——“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应用实践研究正式批准立项并担任课题组组长,来自国内外多个“人人通”应用系统与课题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再就是在胡锦澜主席的关怀和指导下担任了全国工商联教育商会职教委员会秘书长。这一切为2022年的规划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和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一年中我要感谢的人很多,他们有余爱水将军、胡锦澜主席、余亦农大哥等等、等等、等等,在此一并深表感谢!</p><p class="ql-block">但是,我觉得2021年在国际风云变化的很多重大事件当中,与“芯片”有关的事件可以说是比较吸引是人眼球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因司马南、张健等不断利用自媒体为倪光南院士讨公道的事件不停地发酵,使得为中国“芯”奋斗一辈子的倪光南院士成为焦点。于是,选择一组2018年为倪院士拍摄的九幅摄影作品,借用网上宕来的夏颖奇先生的《致敬倪光南》文,形成本篇《告别2021,致敬倪光南》。</p> <p class="ql-block">《致敬倪光南》</p><p class="ql-block">作者:夏颖奇</p><p class="ql-block">1978年以来,几百万留学生出国和大量的海归,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这些人对祖国母亲的回馈,对中国科技的重大贡献,可圈可点。这里我写写我所认识的倪光南。</p><p class="ql-block">1981年我正在渥太华大学机械系读研究生,国内来了一位科学院计算所的访问学者叫倪光南。咋见面,人长得清瘦,不苟言笑,言语甚至木讷。我就想科学院的人怎么都这样,像搞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当然不能乱比,后来我和陈景润的儿子很熟)。</p><p class="ql-block">与众不同的是,当时我们公派留学生,使馆每月给生活费313加元(那时加元基本等量美元),租房子150,吃饭生活费80,剩下80块钱攒下来留着买电视冰箱。那时候留学就两个朴素的私心:读个博士耀祖光宗,买日本电器回国。这每月313加元已是天文数字,那时我在国内的工资是39.5元人民币,十年不变!</p> <p class="ql-block">倪光南挣多少?年薪43000加元!他怎么拿那么多,使馆说,加拿大科学院(NRC)院长访华,与倪光南交流,当即聘请他客座研究员两年,不走我们的政府资助渠道。现在想来,加拿大也没欺负人,按照国外教授待遇。</p><p class="ql-block">当时在渥太华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一共不到二十人,大家都认识熟络,各忙各的,又总凑在一起想家。倪光南一般不参加,说他没空。又来的一位清华“自费生”曾同学,是LEE教授访问清华时相中的,当即给了全奖领去了渥太华。我去机场接曾同学,他身上只有50美元,我就对倪光南说:“就属你有钱,借给他一些呗。”倪光南二话不说当即就掏钱。曾同学后来是曾博士,核电站安全专家,被国际原子能机构聘为专家组长。</p> <p class="ql-block">我问倪光南在科学院搞什么,他说计算机,其他具体我都听不懂。转眼两年,1983年倪光南要回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了,我去送他,吓了一大跳!那时候国际航班只能托运30公斤,他的东西多的像小山,大箱子小箱子都是原包装。我问他你买了什么家用电器,他说:“我的钱都买了这些仪器!”吓得我说你怎么拿回去?他说集装箱海运,我说给我儿子带点玩具吧,两个A4纸盒,另一位邱同学也带了两个小纸盒。邱同学后来是科技部首席专家,负责解决计算机跨世纪“千年虫”问题。</p><p class="ql-block">人和人不能比!倪光南把所有的钱都买了仪器,决心回计算所大搞计算机,那可是八万美元的本钱,在1983年,科学院计算所有没有百万美元?把自己的全部“私房钱”拿来公用,这也太无私了吧?科学家的格局使我们感到自己非常渺小!几十年来,我认识的海归成千上万,倾家荡产发集装箱回国搞科研,倪光南是唯一!</p> <p class="ql-block">倪光南请人打了几个大木箱子,再装集装箱,漂洋过海。货到了天津大港,我老婆和邱同学家人起大早陪倪光南去港口,那时候没有高速,路很难走。倪光南不知怎么找的军队大货车,还有解放军战士同去搬运,回来时天已大黑。</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回国,倪光南已经是院士。他那“集装箱”宝贝帮他搞了联想汉卡和联想系列微机,都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那个计算所的公司也就取名“联想公司”。我猜想,没有“集装箱”,他也做不出无米之炊。</p><p class="ql-block">再后来,倪光南的联想解聘了联想的倪光南,“集装箱”也不知所踪。被扫地出门的联想总工程师倪光南,他的劳动、智慧。产品和知识产权呢,一文不值了吗?他投入的硬件“集装箱”一文不值了吗?窝囊的科学家啊,至今我问起他,他也不说话,一杠子压不出个屁来,祥林嫂一般,心心念念地“芯片芯片”。</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到了中关村管委会当副主任,没别的能耐就为创业者服务。倪光南常常带着青年创业者来找我,魔障了一般就想搞芯片和操作系统,就像爱因斯坦一心要搞“统一场”那么执着(也不能比),一个命里就有的悲怆人物!</p><p class="ql-block">再后来,倪光南寻寻觅觅,终于领来了李德磊,搞芯片。他们又引来了甲骨文和CADENCE董事长Don Lucas, 我又找主管副市长,领命在北清路建设了的集成电路学院,甲骨文用大集装箱发来了300套硅谷最先进的服务器设备,CADENCE出顶尖的EDA技术(那年头还行,现在这中美关系,想都别想),北京市盖教学楼实验室宿舍,十二万平米昼夜施工,目标是三年内要为中关村培养2000位高端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学习硅谷追赶硅谷。倪光南李德磊被聘为顾问,管委会戴处长做中方院长,我们都出席了开学典礼!</p> <p class="ql-block">行文至此,掩面长叹!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李德磊的芯片公司失败了,人也不再见面。副市长的集成电路学院也失败了,十二万平米给了党校。中关村的十几个芯片公司纷纷下马转行,去做什么监控抓拍摄像头或者手机电视,还有的回到了加州和早稻田过日子去了。到底为什么啊?再说吧,再说吧。</p><p class="ql-block">倪光南又成了孤魂野鬼,每天在中关村转悠,见人就说“芯片!芯片!”看得我都心疼!我也退休了,约他吃路边摊,我说开车去接你,他坚决不肯,八十一岁骑着个破自行车来了。问起他的身体和生活。倪光南告诉我:老伴走了几年了,儿子在国外,自己一个人过。中国科学院分的房子要爬楼,就租出去了,8000一个月,自己在五道口租了个一层小三居,孩子回国可以小住,学生来了就在厅里讨论会,月租一万二,自己院士每月一万多,够花了。又说:请了小时工,每天中午来做一顿饭,剩下的晚上吃,早上自己牛奶鸡蛋,吃不了多少的。我说你请个保姆吧,他说太贵,自己能行。</p> <p class="ql-block">2018年中宣部科技部评选倪光南“最美科技工作者”,还出了电视片,我电话祝贺他,他说:“一个老头子,什么美不美的,我们还是谈谈芯片吧。”</p><p class="ql-block">还是四十年前的倪光南!看着老院士如此“落魄”,又心心念念“芯片芯片”的,莫名地悲从中来,心头涌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哀叹。我是俗人,话到嘴边还是没有问出口:“当年如果你不从联想净身出户,即使不能挣大钱,也不至于租小房子住吧。看看人家!”</p><p class="ql-block">好在倪光南们的丰碑已经在中关村耸立!</p> <p class="ql-block">早年中关村王永民的计算机五笔字型输入法,倪光南的联想汉卡存储器和微机,王选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段永基的四通汉字打印机还有求伯君的WPS操作系统,形成了中国完整的“计算机汉字化”系统技术,使我们中华民族老祖中的方块字及时赶上了信息时代,没有掉队。伟大的贡献成就了中关村的美名,伟大的功劳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不管后来技术如何发展,联想百度小米,网购共享外卖,抖音美团拼多多,一切都源于中关村前辈开荒拓土奠基铺路。只是,倪光南们都很穷,他们的财富都用了来惠及国家和人民!</p><p class="ql-block">致敬倪光南!致敬中关村的前辈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颖奇,2021年12月15日于中关村</p><p class="ql-block">注:我写这些,只为致敬,不与任何人争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武隆注:我第一次见倪院士是2000年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国际电视新闻期间,在中关村一个小餐厅和我们领导一起与倪院士交流,当时是倪院士离开联想的第二年,交流期间,倪院士不谈任何与联想有关的话题。给我的印象是和善、慈祥、高瞻远瞩。2018年有幸再次见到倪院士,与他握手寒暄起2000年见面时的情景,老人非常开心。几天前在微信上拜读夏先生分享的文章,感动于倪院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感动于他站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高瞻远瞩国家发展需要的长远目标!感动于他执着、笃定的自强不息精神!于是找出2018年11月30日摄于北京的一组图片,用我的摄影语言表达对倪院士的敬仰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