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我的2021(吕嘉兴)

明蜜

<p class="ql-block">掠影我的2021</p><p class="ql-block">昨天,看着城西中学的家长们把红红火火的带子飘满枝头,五颜六色的气球装饰餐厅,全体学生的心愿书签挂满大树小树……忽然发觉2021号列车即将驶向终点。</p><p class="ql-block">是的,时光总是那么不经意,却从不曾停留片刻。不知不觉中,又是一年四季的轮回。伫立在2021终点站的出口处,拿着这一张即将成为历史的旧车票,久久回眸2021号列车,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掠影我的2021,有过顺利,有过遗憾;有过收获,有过失去;有过快乐,有过郁闷。</p><p class="ql-block">再忙再累,习惯在每一年岁尾,把这一年的酸甜苦辣匆匆掠影一番,码下文字。然后,随着那些渐行渐远的时光一起淡去,于是暗色调记忆开始从灵魂深处慢慢剥离。</p> <p class="ql-block">2021,我初心不忘,乐此不疲,坚守三尺讲台。</p><p class="ql-block">细细数来,从1977年到2021年,除了就读金华师范的两年,我已经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了42个整年。</p><p class="ql-block">42年来,不管是读汉语言文学专科,还是读本科,抑或是研究生主干课程,我都没有耽搁一天的讲台。有时参加面授,有时参加考试,有时参加政协会议,有时外出视察或考察,有时外出培训什么的,我都能够先上或者后补,从不落下一堂课。</p><p class="ql-block">原本退休后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游山玩水,拍照美食,写点回忆诗文什么的。当领导约我加盟三中新校区的时候,没加思索爽快答应,不问报酬,也不问加盟后做什么工作。</p><p class="ql-block">我创建过“丛草文学社”“咿呀文学社”“雏凤文学小组”“稚翎文学社”,主编过《丛草》《咿呀》《雏凤》和《稚翎》。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可以说文学社团建设是我最大的特长。我致力过作文升格,写出的一篇篇升格论文在十多所大学主办的刊物上发表,有的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的刊物全文转载,作文升格课题成果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教学成果奖和全国“十一五”科研成果特等奖,可以说作文升格也是我的特长。</p><p class="ql-block">返聘城西,退而不休。去年,领导却安排我名著导读,名著导读我不擅长,但也欣然接受。因为我是语文老师,只要认真研究,总能慢慢适应。</p><p class="ql-block">相传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有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人。我曾经不慎误入行政圈,由于担任教科处主任兼校报主编的职务,失去了十几年班主任的机会,长期只担任一个班的语文老师,少了几百个弟子,其中不乏北大清华的贤人。</p><p class="ql-block">幸好返聘城西中学后,第一年导读六个班的名著,第二年导读八个班的名著。两年十四个班级,很快弥补了教单班语文所损失的弟子的数量。尽管没有三千弟子,也没有七十二贤人,但城西中学的两年弟子还是可观的。八个班意味着从周一到周四每个晚上都有课务,我没有半句怨言,无条件欣然接受。晚晚三尺讲台,因为不会开车,夜夜住校陋舍。我的宿舍距学生公寓咫尺遥,真真切切感受住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1977年走上讲台的时候,没有什么“不忘初心”的豪言壮语,但四十多年来从没有离开过讲台,甚至退休后依然乐此不疲坚守讲台,不经意间践行了不忘初心这没有承诺过的诺言。</p> <p class="ql-block">2021 ,我抛砖引玉,各类讲座,扩大朋友圈子。</p><p class="ql-block">我的第一次要追溯到2007年12月23日,我到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名师名校长培训。三天的培训结束后有一个学员汇报的环节。讲台的至高无上,听课者的人才辈出,大家都不敢贸然上台出尴尬,你推我我推你。最后这副担子居然落到了我的肩上。不怕出洋相的我斗胆登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讲台,声情并茂地讲了文学社团如何建设的话题。想不到赢得全场两百多学员的热烈掌声。要知道这些学员来自深圳、江苏、山东、浙江各地,他们都是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这一次的汇报讲座鼓舞了我,使我对今后的讲座充满了信心。</p><p class="ql-block">2009年,在省规划课题研究获奖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作文升格策略》一书,丽水学院邀请我做了几次师训讲座后,居然聘请我为他们学院汉语言文学的外聘老师。我用自己的书做教材,一连三年为四届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授课。至今想来依然自豪满满。</p><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21日。我的第一个讲座的视频被发布到优酷,这是我在永康市委党校的一次普通的演讲。十二年过去了,居然还挂在网上。</p><p class="ql-block">2010年,金华教育局选拔我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到各地做了师德师风的巡回演讲。</p><p class="ql-block">尔后,金华教育学院也聘请我为兼职教授。</p><p class="ql-block">尔后,邀请我讲座的越来越多:金华八县市区,龙游、椒江、慈溪、杭州、龙泉、桐乡、诸暨、新昌、湖州、北京、张家界……</p><p class="ql-block">有小学的,有初中的,有高中的,有大学的;有师德师风的,有文学社团建设的、有作文升格的,有应试作文的,有教育科研的,甚至还有“村官”和机关干部建设的……</p><p class="ql-block">2021,讲座的内容又增加了“优化名著导读的十大策略”;讲座的地区除了原来的还增加了嘉兴嘉善等。令人欣慰的是还带领徒弟到义乌的两个学校上课,磨练徒弟,为其增加阅历,以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p><p class="ql-block">特别让我值得一提的是10月份为“国培计划(2021)”——湖北省省级培训师团队高级研修班(初中语文)做了讲座。这些学员中不乏湖北各地的教研室主任,不乏语文教研员、更不乏校长和语文教研组长。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能够在这强手如林的班上讲座既诚惶又光荣,特别是他们给予我一次次热烈掌声的时候,围着我问这问那的时候,要加我微信的时候,更觉得幸福满满,价值感爆棚。</p> <p class="ql-block">2021,我下水升格,推荐发表,为他人做嫁衣。</p><p class="ql-block">2021的我,在中考季和高考季,继续下水考场,戴着镣铐跳舞。写出的《那一粒小石子》等两篇金华市中考作文被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考作文直通车》选用,《得失寸心知》等四篇浙江、天津和全国卷的高考作文被《高考满分作文》和《作文素材空》等选用,还被忝列这些书刊的副主编、编委。这是在去年三篇高考作文被选用被评为编委基础上的再一次超越自己。</p><p class="ql-block">2021的我,曾为永康、杭州等地的学子指导作文,帮他们修改提建议。偶尔推荐学生的作文,四篇学生作文发表于省级刊物《作文新天地》,两篇作文发表于省级报纸《交通旅游导报》,多篇文章获得河南省《作文》编辑部举办的全国“文心”杯大赛奖。2021,我不计一分报酬为学校写过通讯稿,拍过照片,一直参与永康三中的《稚翎》编辑。2021,我自己的下水文章也获得“文心杯”三等奖,日记随笔累计十万多字。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时候,顺便为自己也缝上几件,哪怕没那么漂亮,但也保暖,敝帚自珍。</p> <p class="ql-block">2021,我鉴赏诗词,教学相长,扩大教学领域。</p><p class="ql-block">我教过小学、中学,没有想到居然有幸走上全日制大学本科的讲台。从而使我的学生遍及东北西北西南,也使我的学生中有白族、朝鲜族、土家族等。</p><p class="ql-block">1977年教的和我差不了多少的学生已经到了奔六的年龄,我以为是最大的“大学生”或者最老的老学生了。想不到2021市老年大学聘请我为“诗词鉴赏与创作班”的老师。起先时任局长电话我的时候,我感到莫名其妙,一口婉言谢绝,因为我自己对诗词都没有研究。想不到过了一段时间局长再三电话邀请,我心一软居然答应了。</p><p class="ql-block">后来局长告诉我是永康市原副市长杨先生推荐的,这更让我吃惊。杨先生是永康市诗词学会第一任会长,我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会员。他怎么会推荐我,至今也想不明白。</p><p class="ql-block">诗词班的学员基本上是六十岁以上的,奔八的也有几位。这样,年龄上超越了44年我的前第一批“大学生”,也基本上超越了我。我在他们中间算是年轻人。</p><p class="ql-block">诗词班的学员不多,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退休老师,有退休局长,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刚恢复高考就考上大学的大学生,有画家,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老有所学。面对平平仄仄,对粘押韵等抽象的格律也迎难而上。他们勤奋好学,有的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p><p class="ql-block">因为疫情延迟开学,因为疫情放假,因为节假日所耽误的课时统统都要补课。他们与时俱进,很快适应线上听课。有的还不止学一门课程,所以白天线上,晚上线上,不辞劳苦,勤奋学习。他们活学活用,经常创作诗词发到班级群里与大家分享。他们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精神都深深感动了我,鞭策了我。</p> <p class="ql-block">2021,我传承发扬,建好高楼,告慰慈父慈母。</p><p class="ql-block">慈父慈母在世的时候,多次嘱咐我把他们辛辛苦苦留给我的破旧房子翻建为新房子。我也多次答应他们只要有机会一定会的。</p><p class="ql-block">父母的老房子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建造的,建造房子的石料是我和父母一起到山上用独轮车一车一车推下来的,沙子是从溪里一点一点捞上来的。砖瓦是到桥下砖瓦厂买来的,木料有的从山上砍,更多的是到胡库后林等地买。让我担心几十年的是,六块水泥板从桥下的一个预制场运回来的时候,其中两块有裂缝。没有运回预制场交涉,估计运会去他们也不会承认。由于家里贫穷,明明知道不安全,但还是无奈地放上。贫穷的苦,创业的苦,我深有体会。</p><p class="ql-block">去年的台风和洪灾,使父母留给我的房子成为危房。我在上海有房,在金华有房,在永康城里有房。西溪的房子造起来估计也不怎么会住,况且我也没有多余的钱,但父母创下的家业我没有理由不好好传承,没有理由不发扬光大。在我的努力下,在村镇领导的协调下,在办好有关手续后开始翻建。</p><p class="ql-block">2021,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大功告成。这些天正在室内装潢,农历年前可以乔迁新居了。在此,感谢慈父慈母创下的家业的同时,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你们的家业我不但守住了,传承了,发扬光大了。</p> <p class="ql-block">茫然回首太匆匆。2021,不经意间飞驰而过,留下诸多遗憾。比如,没有细细静下心来创作,尽管写了十几万字,但那些基本上是涂鸦,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几乎没有;再如,好几位责编的约稿一推再推,至今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又如,常驻学校,没有好好陪伴家人;忙忙碌碌,没有好好辅导孙女;埋头工作,激情讲课,忘了自己的身体……</p><p class="ql-block">2021号列车到站之际,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祝福你们。</p><p class="ql-block">往事回味甜,人生弹指间。2021号列车到站之际,轻敲键盘,把这一旅途中让人心动的日子、温暖过生命的欢喜、亲朋好友的善举码入岁月的电脑,权当对往事的盘点,对自己的记录与安慰吧。</p><p class="ql-block">再见,2021;谢谢,2021。</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31日于花川</p> <p class="ql-block">作者任教于浙江省永康市第三中学教育集团,全国优秀教师,正高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校园文学十佳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