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医院~我们永远的家》~之一

🎸XL🌿

<p class="ql-block">  原昆明军区第72YZ医院(陆军72医院),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驻军医院。她的前身是浴血奋战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东第三野战医院以及其他兄弟医院,抗美援朝时野战三院更名为东北军区后勤卫生部第一医院管理处第三野战医院,之后改建为东北军区后勤第一医管局管辖第十四陆军医院,</p><p class="ql-block"> 1957年铁道兵一师成立后组建成铁道兵第二医院,二院随铁道兵转战大西北、大西南。</p><p class="ql-block">1961年因国家建设暂且停工的原因,由原昆明军区收编为后来的72野战医院,驻扎在云南曲靖炮团临近大院。1962年换防至昆明西山,1964年又换防至宜良木希村。</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为加强援越抗美后勤医疗保障工作,1970年11月,由一三八野战医院组建一所,一四二野战医院组建二所,一六二医院组建三所,成立一四四野战医院,144医院于1983年又合并组建72医院。 </p><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一四四野战医院与驻宜良县的七十二医院合并为一个医院,撤销原两个医院的番号,重新启用七十二医院番号,用原一四四野战医院营房。两院合并改建为驻军医院,编制为正团级。 </p><p class="ql-block"> 1984年4月,老山、者阴山开展对越自卫反击战,医院先后派出两批组建172野战医疗所驻麻栗坡县落水洞边防团营房收治伤病员,当年10月全部撤回玉溪开展日常医疗工作。 </p><p class="ql-block"> 1988年8月,军队体制改革,该院被撤销。军改后,有着近30多年历史的72医院从此只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作为72医院的后代,父辈曾经并肩战斗、 有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西北铁路到成昆铁路,也有从曲靖、西山、木希村,一路走来,他们见证了72医院的辉煌历史和艰苦历程。</p><p class="ql-block">愿72院的后代们,能铭记父辈的功勋,将72院精神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一次偶尔的机会 ,在浏览有关72医院的美篇时巧遇了72医院的后代刘强(原名刘卫军)父亲刘庆亨,原72医院副政委;母亲高殿珍,原图书室图书管理员。</p><p class="ql-block">通过他联系上了同学广阔和夏林 ,才能有了这次机会。在此谢谢刘强(刘卫军)。</p> <p class="ql-block">  文自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二野战医院战友文集和史料</p><p class="ql-block"> 序言</p><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在成都举办的72医院战友聚会非常成功。为了办好这次聚会,成都战友发挥到了极致。印制了《战友影像纪念册》《战友通讯录》,召开了联欢晚会,除此之外还组织了旅游,可谓丰富多彩。整个聚会过程隆重热烈,欢快愉悦,印象深刻。后期又制作了八集《战友聚会视频影像集》《历史影像资料视频》,以及(72医院战友成都聚会纪实》。 </p><p class="ql-block"> 我衷心感谢以张小慧为首的成都战友为聚会付出的巨大努力。</p><p class="ql-block">在成都聚会期间,我的脑海里曾经浮现出一个念头,成都战友出了《战友纪念相册》和《战友通讯录》,如果再有一个《院史册》就完美了。恰好成都战友倡议征集出版七十二医院战友回忆文集一一《凤鸣》,正好与我的想法契合。2018年1月出版印制的第一版《风鸣》共收录了28位战友撰写的38篇回忆文章;37位战友收集整理的45份名单、13份资料。在2018年7月,应战友们的要求,又组织开展了再版工作。第二版《凤鸣》共收录了34位战友撰写的61篇回忆文章;39位战友收集整理的52份名单、13份资料。该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忠实地反映七十二医院的历史,可以说弥补了这个空白。我认为《战友纪念相册》与《凤鸣》是成都战友为七十二医院贡献的珍贵礼物;是七十二医院重要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意义深远。在已进入古稀之年的时候编写七十二医院战友回忆文集——《凤鸣》,记录我们那段青春岁月。 记录逝去的历史献给战友,献给七十二医院,留给历史,是一件功德无</p><p class="ql-block">量的善举。</p><p class="ql-block">七十二医院有一个优良传统,举全院之力办大事。在七十二医院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例如,为了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六.二六”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开源节流,弥补经费不足。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己动手解决,医院开办小药厂。在王燕声副院长的亲自主持筹划下,药厂开张了。院长政委带领大家上山挖中草药,全院总动员。就连休养员也参与到其中。药厂的同志们克服开办之初的各种困难,药厂越办越红火,能自制膏、丹、丸、散、片、针(剂)等多个品种的药品。</p><p class="ql-block"> 特别荣耀的是,生产出《云南白药》和《黄连素》,这两种药品还送到总后卫生部报喜。与此同时,各科室小药房还自制《柴胡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等中草药针剂。小药厂和小药房生产的产品应用于临床,不仅弥补了部分经费不足的问题,很好的服务病员。同时进一步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医院护士缺编,每年护校毕业分配来的学员有限,不能满足工作需要。</p><p class="ql-block"> 院党委决定抽调医疗骨干,成立护训队。分批分期选调护理人员,离职集中到生产基地学习培训。先后共集训3期约120人。这批学员充实到护理队伍,在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医院的骨干力量。另外,医院创办“六.二六病房”。由于医院驻地医疗条件有限,大量急重危重病人送到医院,不仅占用床位影响部队伤病员收治,而且大部分病人交不起医疗费。为了落实毛主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服务人民群众,创办“六.二六”病房专门收治地方病人,这在当时,在昆明军区当属首创。如前所述,小药厂小药房生产的药品也为开办“六.二六”病房提供了物质条件。​</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六二六”病房收治了数以千计地方病人,挽救了大量危重生命。通过服务病人,锻练和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军政关系,受到宜良县委县政府高度肯定和赞扬。七十二医院是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我们七十二医院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上级有命令,就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不论是组建医疗队到农村防治血吸虫病,抗震救灾,还是执行战备任务,都能高效投入战斗,出色完成任务。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医院同时组建两个野战医疗所,一个到前线(西畴)战地救治伤员;另一个医疗所到王家营转运伤员。本部留守人员还要收治伤员。 </p><p class="ql-block"> 1979年前线医疗所4月份刚撤回来,7月份又接到军区命令,于1979年7月和1980年7月,两次赴新疆二十一号基地,圆满完成了执行国防科委核试验医疗效应的任务,受到军区和国防科委好评。就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里,练就了吃苦耐劳,不怕艰难困苦连续作战的作风。培育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老爷山下的七十二医院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共同的家园。有人说它是“夹皮沟”。相对其他医院而言,交通不便,生活设施不完善,部队子女上学难,职工家属吃菜都得到二、三公里以外去买,条件是艰苦的。但就是这个环境还真锻炼和培养人,不论军龄长短,进了七十二医院这个大家庭就会融入其中,在这个大家庭里互帮互学,共进共退,共荣共存。多少年后,医院没有了,医院病房大楼也被拆了,可是凡到过云南的战友,都会专程去七十二医院旧址看一眼。因为我们的根在那里,那是我们曾经的家园。就是这样的一种感情,把我们凝聚在一起,战友之间亲如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 时势造英雄,环境造就人。老爷山下的七十二医院是一块风水宝地 在这所大熔炉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儿女。一个仅#三百床位的医院,在对越自卫还击老山作战的战火中涌现出了被具明军区授予的我院医疗所前接组“老山战救模范组”和钟惠玲同志“战地模范卫生员“荣誉称号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一大批立功受奖人员,许多同志火线入党;在医务界领域涌现出了陈训如、陈翠菊两位将军级专家。 </p><p class="ql-block"> 从七十二医院走出来的战友,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都无愧于军人这个称号。七十二医院战友在全国各条战线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不少战友还走向各级领导岗位,做出优异的业绩。陈训如将军说:“不怕吃亏,不图回报,只为军人的职责和担当。”正因为有了这些铁骨铮铮的军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宁生活。医院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和学者,这是七十二医院的荣耀,我们为之自豪。</p><p class="ql-block"> 感谢七十二院培育了我们,为我们留下割舍不下的永远的七十二医院。</p><p class="ql-block">怀念感恩七十二医院是全体战友的共同心愿。七十二医院战友回忆文集——《凤鸣》的作者真实地再现了成长过程,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怀念当兵那段历史,感恩七十二医院培育培养之情,对军队的热爱之心;回顾了参战参试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揭示了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培育起来的深厚的战友之情。编辑出版发行七十二医院战友回忆文集——《凤鸣》,就是对七十二医院最好的怀念、感思、回报的最好方式;是留给历史,献给战友的珍贵礼物。在此,我要再一次衷心感谢张小慧,感谢成都战友为七十二医院作出的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韩朝坤</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p> <p class="ql-block">刘强:我父亲刘庆亨、1932年生、1949年1月参军入伍就随第二野战军5兵团南下到贵州,在五兵团警卫团任排职。1950年贵州解放后就读于汉口解放军高级步校。毕业后经分配,先后在昆明军区军医学校和昆明军区步校工作,1969年调入昆明军区第72野战医院任副政委,</p> <p class="ql-block">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四四警卫团首届党代会集体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强:我父亲在汉口读高级步校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刘强:这是父亲和72医院战友的合影,左1是我父亲</p> <p class="ql-block">刘强:我的父亲母亲</p><p class="ql-block">1976年转业至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至离休。目前在家安度晚年。</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所知道与72医院有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曾北林、曾丹青、曾雪玲</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我们兄妹在整理和搜集父母的有关资料时,二姨宋梅玉的女儿袁雅南给我们讲了有关二姨、姨父的往事。</p><p class="ql-block">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曾经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雅南发给我们的这张背后有着签名的照片,是白衣战士李兰丁赠送给她父亲袁彩藻的。</p><p class="ql-block">相片背面有李兰丁的留言以及姨父袁彩藻的亲笔注解:“此照片是1949年李兰丁队长出国参加世界青年大会带回来的并赠送与我”。</p><p class="ql-block"> 战友情是属于那个年代!军人至真至纯的情感。在那个群体里,由显得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雅南说,“记得白衣战士李兰丁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出现过。”</p> <p class="ql-block">  人民画报一九五一年四月号的封面人物是个美丽的女护士。</p><p class="ql-block">李兰丁:(1924—2007)女,浙江海宁人。</p><p class="ql-block"> 1941年参加新四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第六师团休养所医务员室长、苏中军区后方医院医疗队队长、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医院医疗队队长、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参加了车桥战斗和涟水、莱芜、孟良崮等战役。</p><p class="ql-block"> 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九兵团医疗手术队队长兼党总支书记。回国后,任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医务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科主任、医务主任、副部长、顾问。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在战争时期,先后荣立大功2次、小功3次,6次获嘉奖。</p><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2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被誉为“中国的南丁格尔”。</p> <p class="ql-block">(自央视网)1948年春天,李兰丁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让她火速赶往西柏坡,在那里会合其他人赴东欧参加第二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来到了西柏坡,接待她的人是邓颖超大姐。邓大姐见李兰丁一身灰土,就亲切地帮她拍拍土,又抻抻她的衣襟,微笑着说:“走,我带你去见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李兰丁又兴奋又紧张,跟着邓大姐来到那个农家小院。一进院子,邓大姐就喊道:“主席,华东的妇女代表来了。你见见她吧。”“好咧!”毛泽东应声而出,三两步走下台阶,微笑着向李兰丁伸出手。李兰丁一时愣在那里,直到邓大姐推推她说:“主席在跟你握手呢!”李兰丁才如梦方醒地伸出了双手。</p><p class="ql-block"> 随后与毛主席,一起走进农舍。房间里还有一位外国人,那是一位苏联客人。“坐啊!”毛主席微笑着问,“你叫什么名字?干什么工作?”“她叫李兰丁,医疗队长,是一位‘白衣天使’。”邓大姐代为回答。“噢,那就巧喽。国外有一个南丁,你又叫兰丁,你是中国的‘南丁格尔’喽!”</p><p class="ql-block">李在兰丁的一生中,她一共受到过毛主席10次接见。</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中国的南丁格尔”——李兰丁也曾是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营卫生所所长、新四军一师十八旅兼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卫生部医务所所长、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同时也是我父母和二姨父曾经所在过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我和母亲提到李兰丁时,母亲说,当年在华东野战三院时,医院里组织宣传学习李兰丁的事迹,她是我们大家的学习榜样。</p><p class="ql-block">雅南姐说,“七十年代我父亲去北京出差曾去探望过李兰丁。”</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岁月如梭! 战友情是不管过了多久都不会忘记,是永久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1946年9月至1948年2月,姨父在华野卫生部政治部文工团。</p><p class="ql-block">姨父在文工团是合唱队男高音领唱,主演《白毛女》里的杨白劳这一角色。</p><p class="ql-block"> 鲁南战役突围时,姨父所在的华野卫生部政治部随大部队一起转移。</p><p class="ql-block">姨夫生前提及过,“鲁南突围时、部队经过一条河,后面敌人追的很紧的关键时刻,李兰丁带头跳进齐胸深的水里抢运伤员。她长得瘦小,在举起担架到高处时用力过猛,折断了右胸的一根肋骨。李兰丁硬是一声没吭,举着担架继续过了河。</p><p class="ql-block"> 突围时,李兰丁所在的医院与大部队一度失去了联系,因为没有吃的,许多伤员和医护人员患了夜盲症。医院曾经一夜行军一百里路,辗转一个多月,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将500多名伤病员安全转移出死亡区。”</p><p class="ql-block"> 1948年6月,姨父在华野三医院任教导员。后来和我父母随部队一起参加了淮海、渡江战役。”</p> <p class="ql-block">  有关鲁南突围,母亲也曾经和我们讲述过那段历史,“当年鲁南突围很艰苦,一天行军100多里,因极度疲劳,一次自己被战友的尸体绊倒后就躺在尸体旁睡着了,直到路过的战友把母亲叫醒后才爬起来继续向前走。</p><p class="ql-block"> 当年恰逢雨季,一路上泥泞交加,部队要渡过多条河流、湖泊。</p><p class="ql-block">医院跟随部队突围时,又遇倾盆大雨,山洪暴发,河水陡涨,部队行动受阻。</p><p class="ql-block"> 过河时,部队安排高个子的男兵带一个女兵过河,走到水深之处,男兵抓住女兵的衣领使劲往上一拎,走几步拎不动了又往下一放,个子矮的女兵咕咚咕终喝进几口浑水后继续又被拎起……。过河时,走在水里经常踩到软绵绵的东西,后来才知道那是先头部队战友的尸体……。</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2月,父亲曾模在平汉陇海路破击战役中负伤,被送往三野野战三院治疗。</p><p class="ql-block">1948年父亲伤愈后被留在了野战三院任供给科长。主要负责医院的后勤物资保障工作,并随医院参加了淮海战役。</p><p class="ql-block"> 战争年代的医院供给科,实际上就是负责医院“吃喝拉撒”等琐事的“管家”。 大战在即,大部队向南推进速度很快,医院和其他兄弟医院、后勤部门以及大批民工都被甩在了作战部队的后面。</p><p class="ql-block"> 母亲回忆说,当时和医院不分昼夜地急行军追赶大部队的还有各兄弟野战医院、支前的民工救护队、担架队、运粮队等,浩浩荡荡一眼望去看不到队伍的头和尾,场面十分壮观。为了赶上前面的主力部队,晚上也在夜间行军。几天的行军人困马乏,母亲为了不掉队就拉住前面战友的背包带,边走边打盹。只要中途有短暂的休息,他们就会在路中间或路边就地睡一下,一会儿又随部队继续前进了。</p> <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一打响,野战三院紧跟前线的作战部队(当时是华野的一纵、四纵、六纵队),从山东日夜急行军进入江苏的碾庄一带作战前线。那时医院就驻扎在安徽与江苏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庄。</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到了宿营地,父亲所在的供给科要负责全院医务工作人员几百人、骡马大队几十人的粮草食宿安排工作。母亲她们则在忙碌着照顾伤员,没有白天黑夜。供给科除了要保证医务人员的粮食供给,还要尽量想尽办法给伤员改善生活。医院只有少量的大米和白面,也都专门供给了伤员们。 </p><p class="ql-block"> 同时,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父亲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井然有序地组织协调随作战部队的民工救护队、担架队从战场上抢救下来的伤员收治工作,并向后方医院转运了大批伤员,为战役不断注入战斗力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4月份医院接到了上级命令:准备参加渡江战役。三野第十兵团所辖28军、29军、31军和23军及榴弹炮纵队20多万大军迅速在靖江境内集结,医院紧随主力部队准备渡江。</p><p class="ql-block"> 父亲时任第三野战军野战三院的军需科长,他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了医院的后勤物资补给的准备工作,保障了战时配备足够数量的药品、医疗用品器械的供应,也保障了战时伤员的救治和及时转运。</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1日夜,东线渡江战役拉开帷幕。听母亲说,当年医院紧随第三野战军渡江的地点就在江苏靖江,有九圩港、四圩港、六圩港等几个码头,而七圩港就是父亲的家乡七圩。</p><p class="ql-block"> 父亲自30年代中期从家乡逃难到上海再到延安,经历了硝烟烽火的南征北战,九死一生的十多年后,又重新踏上了家乡这片土地。渡江战役前,大部队在靖江进行休整和战前训练期间,离家多年的父亲请假回了一趟阔别多年的老家七圩。</p><p class="ql-block"> 关于回乡的场景,父亲从未跟我们提起。1969年,汉东和丹玲回老家七圩插队时,兄妹二人听姑妈说起:大军要渡江前,父亲曾回了离家多年的老家七圩一趟,是骑着大马、带着警卫员回去的,可威风了!</p> <p class="ql-block">  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付出了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据母亲回忆:当时医院紧随作战部队在上海附近的太仓开展救护工作。战斗打得艰苦,伤员很多,医院接收了渡江后转来的上千名伤员,又就地收治了京沪杭战役送来的伤员达2000余人。</p><p class="ql-block"> 最多时,一个卫生员要看护几十个伤员。战役结束后,父亲所在的军需科又完成了渡江和上海战役的伤员运转交接工作。渡江战役中,母亲因表现出色,她所带领的护理班获集体三等功,母亲本人荣立了二等功。父亲作为医院的后勤人员,为救治伤员、在出色完成部队的后勤保障和物资供给的任务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也荣立了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文自北京新四军一师研究会《百年英雄》节选:</p><p class="ql-block"> 母亲宋梅春:1947年春季,我担任村妇救会主任,一次到区里去开会,偶尔间看到报纸上有华东军医大学招生简章,我急忙问报考的负责人自己能否报名?负责人告诉我,原先是招初中以上文化的妇女参军,可当时有初中以上文化的都是地主老财或有钱人家的小姐们,来报名时,她们回答的是不愿参军打仗,只想学成后就医。</p><p class="ql-block"> 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部队便降低了招生标准,报考从初中文化降低到高小文化。我在青妇队和妇救会的几年当中,上识字班学习文化,有了一点文化底子。于是,我立刻让前来送饭的青妇队员赶回十几里外的村里,通知动员另外也是党员的三个女孩来参加报考。</p><p class="ql-block"> 在口试时,招考的负责干部问我:怕死吗?我回答:不怕!敢上战场吗?敢!负责人告诉我们回去等消息吧。</p><p class="ql-block">两天后,参军的录取通知到了村里。 临出发时,父亲对我说,“孩子,去吧,你在家连野菜树叶都吃不饱,去部队起码能混个饱肚子……”,</p><p class="ql-block"> 谁知我这一走却是和父亲的诀别,在我入伍的第二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一直到解放后,当我得知父亲逝世的消息时,他老人家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父亲给地主担了一辈子的水,种了一辈子的地,去世时前,后背己完全直不起来了,腰弓着几乎弯成了90度。</p><p class="ql-block"> 我是1947年3月由华中军区卫生部的华中医科大学(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前生)招生入伍到了华东军区的战前医训队的。</p> <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间,我所在的华东野战军野战一院,正在收容济南战役伤员</p><p class="ql-block">任务时,上级领导要求我们一院将未治愈的伤员,转至后方医院立即南下,接受新的战役伤员收容任务。此后我奉命调到野战三院,到了三院不久就跟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 。</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即将打响,我们三院从山东跟着大部队每天行军一百多里路,靠着两条腿一直走到江苏靖江。</p><p class="ql-block">记得一上路,从开始的两路队形,变成四路前进,后来大路上队伍越来越多,有兄弟部队,还有支前运送粮食弹药和抬担架的民工队伍,道路都塞满了,走走停停。各单位都在喊自己的战士“跟紧,不要掉队”。</p><p class="ql-block">图片:五十年代初,抗美援朝时期父母在东北。二姨也参军入伍!</p> <p class="ql-block">  渡江是选择在漆黑的夜晚进行,白天国民党的飞机时刻在空中盘旋轰炸。4月21日晚,大部队先行渡过长江,我们的第三野战医院紧随其后。
渡江全靠当地老百姓划着木船,数不清的小船载着部队浩浩荡荡向长江对岸的江阴驶去!</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不能从江边码头登船,码头周围是敌人炮火的目标,渡江的船只只能选择在沿江比较隐蔽江摊,我们在那里登的船。
船停在全是淤泥的江滩那头,上船之前要走过一大片淤泥地,双脚陷在泥中十分难行,我们拼命地向前快走,步子稍慢双脚便会在淤泥中越陷越深。</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晚上,没有月亮,江面黑沉沉的一片漆黑,还呼呼刮起了风。数千只大小杆上竖着帆的船,满载着我们渡江大部队,迎风斩浪,向南进发。 </p><p class="ql-block"> 渡江时,对面岸上敌人的炮火不断袭来,炮火之下,江水之中,一颗颗炮弹爆炸后掀起冲天水柱,把小木船掀上又抛下,我们的衣服被江水打得透湿,附近有几只船中了弹,船身在狂涛中摇摆,桅杆上的风帆在燃烧。我亲眼目睹载满战士的小船被敌人的炮弹炸沉!</p> <p class="ql-block">  解放上海的战斗中,每天都有伤员因伤势过重死去,我夜间值班时最多的一次死了五个伤员。每死去一个伤员,我都要弓下腰来,民工把己死亡的伤员托起来放在我身上(那时母亲身高不到一米五,体重不到百斤,瘦小的身躯要托起比她重的牺牲战友),我两手抓住逝者的双臂,民工在后面抬着逝者的双腿,抬到摆放在门外的棺材旁安放好,我把牺牲的战士身上的衣服理平钮扣钮好后,由民工钉上棺盖抬出去统一埋葬了。</p><p class="ql-block"> 在渡江和解放上海的战役中,我带领的班因抢救伤病员表现突出荣了立三等功,我荣获了个人二等功。后来部队在江南常熟太仓一带休整时,战地宣传队还以我的事迹编排了节目在部队巡回演出。</p> <p class="ql-block">摘自: 原72医院院长周颖回忆录</p><p class="ql-block">莱芜战役</p><p class="ql-block"> 是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追歼孤立突出之敌。从莒南县急行军赶到沂水一带,展开收容。</p><p class="ql-block">华野第一、三、五、七、九军医院共同收容莱芜战役伤员12343名,战胜了许多困难,胜利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豫东战役</p><p class="ql-block"> 1948年夏季,我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发起豫东战役。此时,华东野战军卫生部第一、二、三、四、七、九野战医院共同收容豫东战役的伤员。</p><p class="ql-block">战役第一阶段攻打开封,歼敌4万人,战场上下来的病人主要是长期作战,体力严重消耗,营养不良的占多数。其次,消化道溃疡,肺结核等。当时医药条件极差,几乎没有内科疾病用药。各医院集中力量搞好伙食,调整营养,经过两个月的休养治疗,大部份病人康复,重新归队,增加了部队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 战役的第二阶段,我主力部队攻打睢杞。歼敌5万余人。野战军卫生部令所属各医院将开封战役中收治的伤员部份隐蔽就地治疗,其余大部迅速向后方转运。</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第八章驻军医院野战化</p><p class="ql-block">甲医院平时建设</p><p class="ql-block">第一节72医院的前身。</p><p class="ql-block">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第72驻军医院的前身,由解放军铁道兵第二医院100床位,108人,装备有30毫安和200毫安X光机各1台,移交给昆明军区卫生部。</p><p class="ql-block">该院随铁道兵,从东北到西北,转战到大西南,为建设祖国的交通事业,随军卫勤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第二节艰苦奋斗,创业流长</p><p class="ql-block"> 1963年10月-1980年3月,我任昆明军区72医院副院长、院长。</p><p class="ql-block">72医院定编为昆明军区300床位驻军医院。实际行使野战医院的职能。几经选定,最后定居宜良县汤池区老爷山下木希村旁。附合散山洞的战备要求,此营房陈旧简陋,1938年的土木结构,作为医院用途,需大加改造。</p><p class="ql-block"> 医院进入该营区,在无钱无物的前提下,发动群众,从院长到饮事员,自己动手,坨土坯,间隔病房,治疗室,墙壁裂破,自己用泥沙、石灰粉刷,病床利用别的医院退下来的废旧品,一切因陋就简,没有伸手向上要一分钱,经过五个月,室内外整修,面貌更新,可以开设200张床位。</p><p class="ql-block"> 医护人员缺编80%,而且质差,自己开办卫生员训练班,边工作边建设,随着新的技术力量不断地补充,为提高质量,</p><p class="ql-block">24凡经过正规院校训练过,而且有一定临床经验者,轮批外出进修,本区和外区相结合,本人联系和单位联系相结合,一般进修和重点进修相结合,如现在军区总院工作的专家陈训如、张崇德是也。</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创办“6.26”病房,接收贫下中农病人,既为贫下中农服务,又在服务中提高业务水平。除治病、救命以外,医院还要为病人补贴医药费及部份伙食费、清洗费。收治病人约750人。</p><p class="ql-block">第四节自办小药厂(坊)</p><p class="ql-block">生产项目:云南白药;黄莲素片。</p><p class="ql-block">乙医院战时建设</p><p class="ql-block">(一)有战备预案,做到思想、组织、物资三落实。有一个医疗所,随时可出动执行任务。在援越抗美中,已投入实战,编属142野战医院。战后调北京军区。</p><p class="ql-block">(二)1979年3月,对越自卫还击战。医院先后又派出两个医疗所,一个赴文山西畴县;一个赴昆明东郊王家营车站,我亲自带队担负收转伤员,完成5000名的任务。留院不足1/3的工作人员,还收治300名伤员。</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29日</p><p class="ql-block">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母亲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  1949年,父母所在部队是由陈毅、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所属的第三野战医院。渡江战役后部队留在江苏浙江一带休整。</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朝鲜战争全面爆发,三院奉命调到中朝边境,一部分在吉林敦化,另一部分在吉林延边。来到东北不久,三野野战三院整编为东北军区后勤卫生部第一医院管理处第三野战医院,之后改建为东北军区后勤第一医管局管辖第十四陆军医院,父亲任医院的供给科长。他曾带领医疗救护队,奔赴朝鲜战场抢救治疗受伤的志愿军战士。</p><p class="ql-block"> 1953年父亲调到四平207医院工作,一直到1957年铁道兵一军成立后改编为铁道兵二院。</p> <p class="ql-block">自《永恒的岁月》选段,母亲口述,曾丹青执笔:</p><p class="ql-block"> 1953年初,你爸爸调到吉林省四平市解放军207医院工作,继续担任供给科科长。我生下丹青你之后也离开敦化十四医院调到了207医院。</p><p class="ql-block"> 1957年铁道兵向西北进军修建包兰铁路,上级从各部队医院抽调人员组建铁道兵医院,共组建了两个铁道兵医院,铁道兵一院和铁道兵二院,你爸爸被调到铁道兵二院担任副院长。 铁二院即将离开东北奔赴大西北的前夕,我和你爸爸经过反复商量做出了决定,把即将上小学的汉东和年仅一周岁的雪玲送回山东老家,由你姥姥帮着照顾抚养。因为到了条件艰苦荒无人烟的大西北,汉东能不能上学还是个大问题,雪玲当时年纪又太小根本无法照料好,加上你大哥那时在四平己经参加了工作,所以我和你爸爸只能带着丹青一个人去大西北。 </p><p class="ql-block"> 1957年的春天,我把汉东和雪玲送回山东乳山你姥姥家安顿好之后,便和你爸爸带着四岁的丹青离开了东北四平,离开了你们的大哥哥随铁道兵二院去了荒凉艰苦的大西北。我们当时是坐在一列闷罐式的火车从东北出发开往向西北的,7月份到达目的地宁夏回族自治州的西大滩,在当地的一个部队农场驻扎下来。</p><p class="ql-block"> 西大滩人烟稀少地处荒凉,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那个地方风沙极大,遇到刮大风顶风行走时迈不开双腿寸步难行,顺风行走时又被风吹着嗖嗖嗖直往前跑,停都停不下来。我们铁道兵二院的主要任务就是医冶修建包兰铁路的铁道兵伤病员,那时到医院接受治疗的伤病员不算很多,所以工作相对也不太忙。到了西大滩不久,丹青和医院的几个孩子一块被送到银川市上幼儿园了,同样也是半年才接回来一次。</p> <p class="ql-block">  1957年,铁二院成立 ,父亲“临危受命” ,父母即将开拔到大西北。全家留影</p><p class="ql-block">曾丹青:铁道兵二院于1957年组建,任务是跟随修建包兰铁路和成昆铁路的铁道兵部队收治伤病员。医院建成时就到了西大滩,听我父亲说,当时抽调干部担任医院领导,找了很多人谈话都不愿意去,嫌大西北条件太艰苦。找到我父亲谈话,他二话没说就服从组织调动。所以说咱们的父辈个个都是忠诚党,忠诚革命的好干部!</p> <p class="ql-block">  1957年,铁道兵向西北进军修建包兰铁路,成立了铁道兵一军和二军。上级从各部队医院抽调人员组建铁道兵一院和铁道兵二院。父亲被调到铁道兵二院担任副院长。即将离开东北奔赴大西北的前夕,父母反复商量着我们的安置。西北人迹罕至,教育是未知数,父母决定把即将上小学的北林哥和年仅一周岁的妹妹雪玲送回山东老家,由姥姥帮着照顾抚养,父母带着四岁的我去了荒凉艰苦的大西北。</p><p class="ql-block"> 1959年秋季,父母随部队来到了云南省曲靖专区,驻扎在昆明军区某炮兵团旁边的部队大院里。当环境稍微有了点改善,父母决定把我和雪玲从山东老家接回来。因为父母工作忙都脱不开身,于是姥姥,一个小脚女人手里牵着8岁的北林哥,背上驮着行李,怀里抱着两岁多的雪玲,从山东老家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到了贵州的都匀,当时都匀往昆明方向还没修建铁路,母亲从曲靖赶到都匀去接到我们后,又改乘长途汽车前往云南。</p><p class="ql-block"> 云贵高原山连着山全是高山峻岭,长途汽车在崎岖险要的盘山公路上行驶,往下看紧贴着公路边就是陡峭的悬崖,偶然会有路过的车辆掉下山沟的事情发生。母亲说:一路上悬着的心揪得紧紧的,好在我们娘几个终于顺利地回到了曲靖。”。</p><p class="ql-block"> 姥姥在曲靖住了些日子后,又跟着医院一个去北京出差的工作人员返回了山东。</p><p class="ql-block">父亲在世时曾经多次感慨地说过,我们的姥姥很了不起,非常敬佩她老人家。 1961年10月铁二院正式划入昆明军区后勤部管辖,由铁道兵二院更名为第72野战医院。</p> <p class="ql-block">#图为“二十四道弯”。#</p><p class="ql-block"> 当年母亲从云南曲靖乘车去贵州接我们时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文自于史料记载)古安南县城边的黔西险隘——鸦关山道。鸦关海拔1799米,是贵阳以西黔滇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孔道。“24拐”就是沿古鸦关驿口凿山开路建成的盘山弯道。二十四道拐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p><p class="ql-block"> 安南县境内的江上桥、盘山路,就像两把铁钳,控制了整个黔滇公路的开合锁闭。 </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所有从粤、桂、川、湘等地,只要不坐飞机而去昆明的人,都必须经过晴隆县的盘江铁桥和鸦关山道。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弯"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p><p class="ql-block">蜈蚣:</p><p class="ql-block">您好,我父母都是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医院的,想了解相关历史图片:1951.于教化城1951年1月15日于敦化,抗美援朝三院出国手术队合影,曾模(二排右二</p><p class="ql-block">曾雪玲:您好!怎么有我父亲的照片的?</p><p class="ql-block">蜈蚣:就是看到这张照片,想和您联系51年初,我父母都在三院,也在敦化曾雪玲:那和我父母是老战友</p> <p class="ql-block">图片:三野三院叔叔阿姨们</p><p class="ql-block">蜈蚣:</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是49年8月到三院的,我有我妈妈在余杭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您是北京新四军分会的会员吧?“百年英雄”一书您看过</p><p class="ql-block">蜈蚣:我是二师分会的,有部分“百年英雄”我在上海新四军群里,遇到了我父亲的抗战时期战役的后代蜈蚣1955年我妈妈和姨妈们在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雪玲:原来如此,感谢新四军各分会为我们架起联系的桥梁我二姨父也是三院的,这是50年在余姚。当年三院在余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蜈蚣:</p><p class="ql-block"> 我姨妈(徐留申,我妈妈的堂妹)、姨夫(胡星朗)也都是三院的,前排左一,姨妈,左二,我妈妈曾雪玲:52年53年我二姨在敦化三院</p><p class="ql-block">我们家还有一些三院前辈的照片,很多都没有写名字。</p><p class="ql-block">我父亲吴涛泉是三院一队的队长(三院下辖3个医疗队),我妈妈徐竹岩、姨妈徐留申都是三院一队的。我父亲2020年病逝,母亲1972年就病逝了。51年初,我父母都在三院,也在敦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 那和我父母是老战友。我可以帮您问问父母的战友,但他们好像和我父母是57年在一起的,</p><p class="ql-block">蜈蚣:</p><p class="ql-block">我父亲是1949年8月到1953年3月在三院工作的,抗美援朝时,三院的番号是东北军区第14陆军医院</p><p class="ql-block">我妈妈应该是55年授衔前,转业的。我姨妈应该跟着医院到了福建。我妈妈是46年参军的,不知何时到的三院,只知道是55年授衔前转业的</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您浏览一下我母亲回忆的节选,您父母应该和我父母在一个医院参加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后,医院随三野休整后到了浙江余杭,为解放台湾做准备。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三院调往东北敦化。抗美援朝结束后,我父母又到了陆军14医院、207医院。1957年铁道兵一师成立,铁道兵第二医院也随即成立,开发大西北修建铁路,我父母到了西北</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6</p><p class="ql-block"> 发小刘强在旧书网淘到孤本《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72野战医院战友文集与史料》自己没舍得保留,赠送与我。</p> <p class="ql-block">文自: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二医院战友文集和史料</p><p class="ql-block">  《军旅印记》~彭富勤</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二年,我于四川泸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光荣分配人伍,来到昆明西山龙门脚下,滇池之畔。当时正值铁道兵第二医院改“七十二”待命换装。只有我们十几个刚从学校分配来的身着军装,耀眼的草绿色成了军营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豪的我们三五结伴爬西山登龙门,眺望对岸的大观楼,“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p><p class="ql-block"> 到部队后,为锻炼革命意志,陶冶情操,我们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去呈责县及三九五库后山生产基地参加劳动,建造简易窝棚,轮流驻守山上,亲手开荒种粮、种菜、养鸡、养猪,增加给养,改善官兵伙食。我们还主动要求下滇池划船打猪草,又能养猪,又能玩耍嬉闹,真是一箭双雕,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刚从内地城市到边疆,从学校到军营,思想上、生活上都难以很快适应,有时表现骄娇二气,早操跑步跟不上,拉练爬山爬不上去,有时还哭鼻子。这时,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我们便积极相应。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在老同志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的精神影响下,我们这些学生兵明白了为谁当兵,为谁守边疆。经过不断的磨练,我们变得坚强了。</p><p class="ql-block"> 乐于吃苦,并学会了主动帮助关心他人:自己出钱买药赠予久病的家乡人;帮助新战士学文化及卫生知识,在军队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我们茁壮成长。后来,有的成了五好战士,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有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医院迁至凤鸣村,驻守在老爷山下,阳宗海旁。新的工作开始了,把简陋的营房改造成病房,并迅速收治伤病员。三年内病床由一百张扩编成四百张,大量增员,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营房不够就建造新营房,病房不够用,又加速修建病房大楼。在营房、病房建造的几年里,全院官兵抽出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在火车站与医院之间装卸石头、石子、砂子、水泥。手、肩被磨破了皮,没人吭声,简单地包扎一下又坚持干下去。有的大学生刚穿上白大衣,戴上听诊器没多久就被抽去“专业”从事营房建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干就是一年多,无怨无悔。另外,还建造了大礼堂、灯光球场、阶梯看台,真是热火朝天,一片繁荣景象。我们的七十二医院,旧貌换新颜。</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后,又合编到玉溪市,时光荏苒,数年后,“七十二”番号光荣撤编。战友们依依不舍,散向四面八方,走向新的岗位。虽然工作各有不同,贡献不一,但“七十二”这个平凡的番号,却被我们永远铭记。二十七年变迁的七十二医院仍深深地刻在每一个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过的每一个战友的心坎里。</p><p class="ql-block">文自: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二医院战友文集和史料</p> <p class="ql-block">  《七十二医院军旅生活二三事》</p><p class="ql-block"> ~ 王兰竹</p><p class="ql-block"> 离开军营近三十载,往事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1965年9月我于天津医学院毕业集体分配入伍,次月到凤鸣村七十二医院,1983年随医院迁至玉溪市,在凤鸣村工作生活了十八年,親眼目睹了该院的惊人变迁:在这近二十年里,新建了300張床位的住院部大楼、传染科病房楼、职工住宅楼及平房多处,整修并硬化了院内道路,相继又修建了宏伟的大礼堂、灯光球场、阶梯看台、人们戏称长城样的医院围墙等“十大建筑“屹立在木希村旁。</p><p class="ql-block"> 为了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七十二医院多批次派遣医疗队到农村,为农民医伤治病,如云南的景东、大理、宜良,贵州的凯里。所治病人无计其数,其中值得颂扬的是在景东县的山寨里,一名药师和一名护士联手抢救了一名因扁桃体脓肿濒临室息的患儿,该患儿因山高路远已无法转送,时刻有堵死咽喉窒息的危险。他(她)俩既不是五官科专业医师,也没有带专用的医疗器械,就地取材,用削尖的竹签,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進行穿刺,引流了双侧肿大化脓的扁桃体,挽救了其生命,震惊了十里八乡。因而得到了昆明军区后勤部的嘉奖。</p><p class="ql-block">-9-</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重视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中医中药发源于我国,又具有几千年的诊治病痛的经验且我国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学习中医研制中草药的热潮席卷九州大地。七十二医院也不例外,先后举办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聘请云南中医学院教授亲自援课并赴昆明临床实习,还先后派出六名西医师离职深造中医1~3年。在挖掘中草药的活动中,我院走在昆明军区所有医院的最前列,能做到长年坚持上山自採中草药,分门别類制成膏、丹、丸、散、饮片、片、注射针剂。最振奋人心的是兴办了“六二六制药厂”,购买了大型制药设备,从黄连根中提取黄连素并制成糖衣片,遠销上海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等地,尤其在友邻单位指导下制出了云南白药,一时成为多地热销的中成药。</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五年前后,七十二医院院内及周边地区爆发了几十例急性细菌性痢疾,其中四例为中毒性,其表现不泻或由泻转变成不泻,尤其前者很难诊断,不泻的结果则造成细菌毒素被肠道吸收而“中毒”,治疗的关键是促進腹泻以排出毒素,然后再补充丢失的体液。一天,本院传染科一军医的六岁男孩突然发病,高烧,里急后重,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收住院后按常规治疗,几个小时后停止排大便,神志恍惚,病情加重为“中毒性”,用温和的灌肠排大便,无效!想改用硫酸镁导泻,恐太猛,剂量控制不好而顾此失彼。遂考虑用中成药厂成方“大承气汤”攻下以促排大</p><p class="ql-block">便,</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促进排泄泻的经验方,当值班军医提出此方案时患儿其母极力反对,不知她当时是否是因母亲的身份因爱心乱反提出不能攻要补,其理论是腹泻致体虚, </p><p class="ql-block"> 后请来学过中医的主治军医,仍未说服患儿其母,万般无奈,半夜三更惊动了周院長,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母终于同意服用“大承气汤",中药房药师半夜抓中药急方,按方抓药、煎药、灌药、一气呵成,这时天已放亮,值班军医托着疲惫的身驱完成了24小时值班离开了病房。患儿3小时后排大便,5小时神志好转,9小时后体温下降,48小时体温正常,10天后痊癔出院。后来,大家公认中成药“大承气汤”抢救中毒性痢疾有奇效。</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的战斗中,七十二医院先后多次担任战地救护,医务人员几乎全部参战,甚至有人多次奔赴前线,轻伤、重伤救治了数千名,无一例事故发生,无一例死亡。其中值得称赞的是一名七脏器贯通复合伤的战士伴有失血性休克,病情垂危,在没有战地血庫供血的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献血,两组手术医务人员同台同时开展开胸开腹联合手术,一组修补胸壁、肺、膈肌;另一组修补肝、肾、后腹膜、臀大肌,历经5小时,抢救成功!使这位命在旦夕的年轻战士起死回生,转危为安。战后手龙组荣立集体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军令如山倒,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从前有多</p><p class="ql-block">-11-</p><p class="ql-block">少新婚第二天上战场的新郎,也有不少放下嗷嗷待哺的婴儿出征的母亲,不知有多少军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抛头颅,洒热血。七十二医院虽小,无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不乏感人小事:</p><p class="ql-block"> 当年,云南通海大地震,一位年轻的军人母亲接到地震救灾急令后六小时,放下一岁多患麻疹不久的孩子,义无反顾地出发了,而此时,她丈夫作为一名本院的军医还在千里之外的农村医疗队未归呢,年幼的孩子只好托付给年老耳背的保姆,住進了防震窝棚,后来不幸染上了急性细菌性痢疾,所幸治疗及时,癫后良好。这个孩子长大后多次问过退役的这对老军人,当时您们真的没有一丝抵触情绪吗?没有想到找领导请求和别人调换一下吗?他(她)们很平常的回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嘛,有困难尽量自己克服。</p> <p class="ql-block">文自: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二医院战友文集和史料</p><p class="ql-block">《这条渐渐老去的小河》~王云</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无名的小河,不怎么宽,也不怎么深。河水有时缓慢,有时湍急、有时清澈,有时混浊。从远方流了过来又渐渐地流向远方.….</p><p class="ql-block"> 当这些年轻的女孩子见到它的时候,它也显得很年轻,虽然,没有人知道它源自那里,也不知道它最后流到何方。更不知道它在岁月地长河中经历过几多的风风雨雨。年龄到底有多大?可是从它那清澈见底的河床里光滑的石头,绿茵茵的水草,透明清凉的河水,以及岸边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绿草地上开放的朵朵小花,显得它是那样地生机勃勃。可以看出它在它的生命长河中也还年轻。和这些天真浪漫的少女一样,虽然穿上了军装,但是军旅生涯并没有掩盖了她们青春的气息和对未来地憧憬。反而使她们显得英姿勃发。</p><p class="ql-block"> 这条年轻的小河,(至少女孩子们是这样认为的)日夜不停的向前流淌着,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它欢快地歌唱着,清澈见底的河水里,小鱼儿在摇曳的水草里时隐时现。在狂风暴雨的日子里,它咆哮翻滚而来,一改往日的温柔,野蛮而混浊得让人望而生畏。但是,这条绕过村庄又从医院前面流淌着的小河,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她们一个至今不会轻易忘却的记忆,是心中一幅永远的图画。因为,它陪伴着她们度过了十几载的春夏秋冬,它见证了她们-158-的青春年华,见证了她们这些初涉世事的女孩子的成长经历,见证了她们的欢乐、挫折、迷茫、还有她们的初恋和爱情。河上的小桥,就在医院的大门口,年轻的她们无数次的往返于上面,无数次的看着小河河水在脚下流淌。它也抬头仿佛在看、仿佛在听;这些年轻的姑娘是怎么度过她们的青春年华?从步入军营的第一天起,它就在陪伴着、关注着这些年轻的姑娘。特别是在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中,它几乎每天都在陪伴和关注着她们。</p><p class="ql-block"> 清晨,在淡淡的曙光中,起床号的号声刚停,她们已经整装出发,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喊着“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经过它的身旁.…</p><p class="ql-block">白天,当她们身背步枪,在连长的带领下,到操场进行队列训练,在阳光的照耀下,到靶场练习打靶投弹,经过它的身旁.…….</p><p class="ql-block">傍晚,又在结束了一天的训练,潇洒的唱着“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的歌声,经过它的身旁.……</p><p class="ql-block">深夜,当紧急集合的号声——高亢激昂的“骑兵进行曲”划破寂静的夜空,把她们从睡梦中惊醒,全副武装背着背包跑步,跑步经过它的身旁……..</p><p class="ql-block">它那流淌的河水总是“哗啦啦、哗啦啦”不停的在为她们欢快的歌唱。</p><p class="ql-block">它还看到,年轻的女孩子坐在小河旁的教室里学习的身影,听到文艺汇演时从大礼堂传来的歌声。在节假日和闲暇时她们在它的身旁嘻戏,在清澈的河水中欢快的玩耍,清洗被单,衣物。</p><p class="ql-block"> 它还看到,当她们碰到挫折时,在它面前毫无顾忌的表现出来的烦恼、悲伤。在取得成绩时在它面前兴奋得欣喜若狂的天真喜悦之情。是的,它听到过她们的笑声,看到过她们的泪水,她们在军旅生涯中的日日夜夜,都是在它一天天的陪伴和关注下度过的。它还看到,这些年轻的女孩子是怎样在军营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怎样在时代的风雨中一天天的成长起来,渐渐长大,渐渐成熟。从一个对专业一无所知的女孩子,在系统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成长为各科室的业务骨干。</p><p class="ql-block"> 它还看到,年轻的姑娘们渐渐的情窦初开,她们和心仪的人儿或漫步在草地上,或倘徉在小河边,或依偎在小桥上,看着不停流淌的小河水,甜蜜而羞涩的说着悄悄话,年轻的军人也显得容光焕发。</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它陪伴着她们度过了难忘地青春岁月。伴随着他们经过了很多难忘的事情。终于有一天,在医院搬迁时,她们彻底地离开了它。这一别就是很多年,这期间,她们或者是出差,或者是旅游,也邂逅过很多河流,河水有的气势磅礴,有的豪放壮观。和这些河流相比,这条小河真的是微不足道。但是,和它分别地许多年里,虽然她们耳边听不到小河“哗哗”地流水声,看不到小河水不停流淌地模样,在她们的心里却是从来没有停止对它的思念..那是她们对青春岁月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分别多年后,在见到这条小河时,它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模样。在岁月长河无情的冲刷下,在时间利斧的砍伐下,它已经渐渐地变的苍老。它的河床已经变得狭小,向一条小水沟似的,水流缓慢的喘息着向前流淌着。以前绿茵茵地草地变得枯黄,河床的石头露了出来,布满了青苔,生机勃勃 模样荡然无存。而她们-----当年年轻的姑娘也不再是青春靓丽。岁月蹉跎,时间无情的带走了她们的青春年华。就像这条显得苍老小河,她们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酸甜苦辣,和这条渐渐变老的小河一样,变得沧桑,成熟,坦然,安样。</p><p class="ql-block"> 她们和小河在相互默默地注视着,打量着彼此现在的模样,几十年的沧桑,定格在相见的那一刻。是的,岁月无情她们都变了,就像这条小河一样,不再是以前地模样,可是她们知道,她们从来没有忘记彼此。因为,她们的心里一直都有一幅记忆里美好的图画,那是小河的生机勃勃,是她们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河流无情地带着它和她们往前走着,残酷而无奈。跟所有的人一样,她们都平凡的、朴实无华的一路前行,付出了也得到了。是呀!在人生的旅途中,她们有如茫茫苍穹中一闪即逝的一颗流星,最终只会留下无尽的思念和遗憾。</p><p class="ql-block"> 但是,再次看到这条小河时,她们都坦然了,这条变得狭小的、苍老的小河,尽管没有了以前生机勃勃的模样,但是,它那清澈地河水还是顽强的向前流淌。这些当年的年轻女孩子,怀着对青春年华和军旅生涯的无比眷念,怀着对生命的无限敬畏,用深情的目光,看着这条跟她们一样渐渐变老的小河,向着新的远方,不停的流淌着、流淌着……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美丽的、飘渺的彩虹之中……</p><p class="ql-block">文自: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二医院战友文集和史料</p> <p class="ql-block">许云霞: 谢谢雪玲妹妹分享</p><p class="ql-block"> 文章细腻华美,一条伴随发小和小兵们成长的无名小河在文章中闪闪发光,随波逐流的有我们的快乐和收获,早晨迎着阳光沿河边小路木希小学上学,下午跳着欢快的脚步一路欢歌,河边的豆田有我们的小收获(偷蚕豆),夏天还是我们学习游泳的摇篮,偶尔还能捉到小鱼 ,小河的故事太多了。</p><p class="ql-block">现在再返拉木瓜真滴名副其实了,大院所剩无几,只剩凄凉的小河依旧陪伴,在岁月磨砺中也在逐渐变老了,无名的小河~你还好吗?</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云霞 谢谢姐精彩纷呈的点评,我收藏到美篇之一里了。</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我们兄妹三人回到梦萦牵绕多年的故地72院。 那条留有多少72人记忆的小河已经面目全非,清澈的河流,变成一条浑浊的小水沟,没有了昔日的欢快的潺潺流水。看着眼前残缺不全的废墟,心里隐隐作痛,失落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听后来去过的发小说,现在那里已经由军队收回,用铁丝网围起来了,欣慰的是,至少72院的旧址还在。</p><p class="ql-block">许云霞: </p><p class="ql-block"> 今年十月初跟许昆一起去昆明,本来安排去医院旧址和木希村走一趟,车都到宾馆门口了,可是小外孙突然发高烧了,为了保证第二天安全返连,只好放弃计划改去给宝贝推拿治疗了,真感到很遗憾,只能等下次再去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云霞 姐,一生一世割舍不下的地方~72院我们永远的家</p><p class="ql-block">​刘强:变成一条小水沟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刘强 是的,心痛的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刘苏银:</p><p class="ql-block"> 看到雪玲转发的72医院的文章,激起了我对生活在老爷山脚下童年时光的无限回忆,医院有两条小河,一条在山上的宿舍蜿蜒穿行而过,一条在医院门前沿公路并行到大木希村口分岔经过我们上学的木希小学将学校一分为二然后就在村前合并再流向凤鸣村。</p><p class="ql-block"> 学校旁建有水冲磨房,一放水就见房底的大水盘轻快的转动。我们每天上学放学就是沿的河埂来回,有时也走中木希村。冬天水小河裸露,涓涓细流不断,夏天雨季河水浑浊汹涌,河堤不少地方都被冲塌了。</p><p class="ql-block"> 河边长芦苇和一种长小珠子的草,端午节前大人带我们到河边采摘芦苇叶包粽子,那可是当时的难得的美味,结小珠子的草长老了就摘来穿成串做门帘,不知是谁先发明的,当时觉得做一付门帘很要功夫的,做成后挂在大门上满满的成就感。在小河里寻个迴水湾用自制的竹竿渔线扫帚棍牙膏皮大头针钓鱼也是一大乐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苏银 谢谢分享好文章,咱们发小文笔毫不逊色。收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云霞: 苏银的回忆勾起小时候的很多非常有趣故事,真滴好,大家都开动脑筋,回忆并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雁川: </p><p class="ql-block"> 雪玲 姐谢谢您的抛砖引玉,让我浮想联篇。</p><p class="ql-block"> 一条蜿蜒的小河承载着我们童年许许多多抹不去的记忆。小河边上有稻田和蚕豆地,还有河堤两边春天开满白的粉的蔷薇花,花枝摇曳着垂到了水里,放学后光着脚丫子踩着河水逆河而上,闻着两边的花香,看着湛蓝天空,心情美美的爽爽的!</p><p class="ql-block"> 河流下游木希小学校的两边有石条,村里人都聚在石条边洗衣服洗菜,水继续流着进入旁边一个房间的水车槽里,带动石磨运转磨出各种面粉。小河水出了磨坊向南一点就流过我们学校的食堂边,有个小石桥连接着进入食堂,食堂是有着两个出入门的小天井房,靠南门边摆放着两个大石头水缸,里面有从瓦上滴下来的雨水和每天灌满的小河水,石缸边放一个木瓢,下课时谁谁口渴了都上那去拿木瓢舀那水缸里的水喝,有时看着那水都是浑的,喝了好几年,好像也没有谁说拉过肚子生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雪玲:雁川妹妹 洋洋洒洒一大篇文字,真棒!能勾起发小们满满的回忆,挺开心的,付出的精力没有白费</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0日</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 朋友在旧书网淘到孤本《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72野战医院战友文集与史料》自己没舍得保留,赠送与我。</p><p class="ql-block">马雁川: 雪玲 谢谢雪玲姐!非常时期着有后续的详细内容</p><p class="ql-block">许云霞: 感谢雪玲妹妹的分享,《凤鸣》再现了父辈们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作为七二后辈的我们也感到傲娇,尽管七二旧址惨淡无痕,但曾经的风华容貌永远在我们脑海里难以磨灭。</p><p class="ql-block">感谢七十二医院战友们和子女们的贡献和回忆,让我们共同怀念和感恩</p><p class="ql-block">再次感谢雪玲分享</p><p class="ql-block">张兆亚: 雪玲  我是张冰的女儿,谢谢分享,非常感动</p><p class="ql-block">马雁川: 雪玲 姐感谢分享!拜读后了解到七十二医院有参与马兰核实验,自制中草药等光荣历史,很受感动!因为妈妈在药房工作,家里还有带图片解释的中草药书籍,印象最深的是七叶一枝花,云南白药成份之一。也难忘老爷山下七十二医院大院里的美景!</p><p class="ql-block">许云霞: 雪玲 谢谢转发,当年扩建医院,修建病房大楼,我们发小都出过力量的,正如军旅印记所说我们的父辈和家属子女们岗位分工不同,贡献不一,但七十二医院的番号永远铭记,医院的点点滴滴永远纂刻在我们脑海里心坎上。</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云霞 姐,72医院两代人共同的记忆,刻骨铭心。</p> <p class="ql-block">文自: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二医院战友文集和史料</p><p class="ql-block"> 《挖药》~王芸</p><p class="ql-block"> 我们部队医院坐落在宜良乌纳山脉的老爷山脚下,老爷山是乌纳山脉的主峰,海拨2730米,远远望去,山峰延绵不断,郁郁葱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p><p class="ql-block"> 老爷山由上下两部分自然景观组成。山的下半部分植被丰富,长满了大片大片的常绿阔叶林,还有低矮的灌木丛及高大的松树,杨树等等,一派原始森林自然现象,显得神秘而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而老爷山的上半部分却是另外一种自然现象了,见不到高大的树木,植被稀疏了很多,只有一些灌木丛,有的地方显得光秃秃的,在踝露的岩石旁,长着一些小草,只是在冬天来临之际,那凌冽的山风呼啸着,小草随风摆动,让人有些寒颤。</p><p class="ql-block"> 山顶上有一座小庙,叫“土神庙”,已经很破旧了,泥塑的菩萨已经退色。相传,每年的旧历六月十三日是老爷山庙会,当地老百姓有祭奠老爷山“土主神”的习俗。但是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香火并不旺盛,不时还是有一些虔诚的信男信女供奉的瓜果、香蜡。由于老爷山独天得厚的地理环境,这里生长着名目繁多地中草药,就像一座天然的中草药的宝库。在宜良汤池镇一带,每逢农历三月三,男女老少都要用老爷山上生长的草药包头洗澡,同时祭奠神灵,祈求无病无灾,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老爷山埋藏着丰富的宝藏,也见证着我们青春成长的岁月。是我们学习,认识中草药的课堂。在医院工作的那段时间,医院会经常组织我们去山上挖药。</p><p class="ql-block"> 上山挖药是很愉快的事,一大早,我们这些15、16岁的小男兵,小女兵在老同志的带领下,背上背瘘,带上工具,高高兴兴的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山上药材丰富,一年四季都可以上山挖药。如果是时逢秋季上山挖药,野生的果树都结满了果实,“搪梨树”、“樱桃树”、“杨梅树”、“鸡黍子树”、“樱桃树”、“梅子树”、“火把果树”的果实已经成熟;树上挂着青褐色的小檀梨,红色的樱桃,红绿相间的杨梅,翠绿色梅子;特别是“鸡黍子”树,“火把果”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果实,放眼看去,大大小小红艳艳的一片。</p><p class="ql-block"> 在山坡的草地上,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长着红白相间的野草莓,沟坎旁一串串黄绿色的“嗦梅”,让人不禁垂涎欲滴。上山途中,被我们惊飞的野山鸡“呼……”的从灌木丛中飞起,就像一道五颜六色的彩霞;顺着弯弯蜓蜓的小路往山上爬,清澈的泉水潺潺不断,真是应了这句话: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啊。</p><p class="ql-block"> 我们延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一边往山上爬,一边跟着老同志用小锄头在山坡、树 下的草丛中寻找中草药。我们这些入伍时间不长的小战士,对中草药的知识一窍不通,也不认识中草药长的是什么样子。老同志一边带着我们挖药,一边耐心地给我们介绍。</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背阴的山坡树下,或灌木丛中,生长着一种周围长着一圈叶子,中间长着小花的中药,叫“七叶一花”。别名“草车河”“金线重楼”,叶子从4片到14片都有,“七叶一枝花”只是统称呼。它以根茎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民间多用于治疗无名肿痛,毒蛇咬伤,以及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乳腺炎等。还有一种中药叫小白芨,绿色的叶子上,一般长着3到10朵紫红色和粉红色的小花,它是以根茎入药,根茎有两到三个分岔,略似掌状。主要是治疗肺、胃出血、外出血、以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甚至在岩石上也生长着一种能治疗妇科病的中药材,叫“一把抓”,形状就象一只手掌似的,牢牢抓在岩石上。</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中药叫“黄连”,它和“黄柏”,“黄芩”一起制成“三黄汤”,记得当年用于治疗黄疸性肝炎是效果很好的。还有“何首乌”,“大黄藤”等等中草药,在挖药的过程中,老同志都一—耐心的给我们介绍药材的外观形状和药理作用。一般我们挖回来的药除了本科室自己制药外,其他的基本上是送到制药厂加工制药了。如“三黄汤”就是 传染科自己制作用于临床的。如“黄连”这种药材很多,我们挖回来交就会给制药厂晒干制药。</p><p class="ql-block"> 有时,我们会挖到一种野生的藤蔓植物叫“山乌龟”,别名叫“地不容”,中药名叫做“金不换”。山乌龟味苦,药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止痛、散瘀消肿的功效。常用于外感咳嗽、咽痛、口舌生疮、呕吐腹泻、痢疾、胃痛、痈疸肿毒、跌打损伤。有很高的药品用价值,它的藤就顺着旁边的灌木丛或者树干往上爬,它的叶子就像葡萄叶,圆圆的果实埋在土里。我们挖了回来,就用一个小盆子栽了放在窗台上,绿色的藤叶顺着窗台上的架子往上爬,清晨阳光照在沾着露水的叶子上,闪烁着晶莹的光彩,是很美的一幅风景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当挖药累了时,我们就坐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休息。听着小鸟“唧唧……唧唧……”</p><p class="ql-block">的叫声,呲牙咧嘴的吃着让人酸掉牙的梅子、杨梅,真是让人很惬意呀!当发现一颗高大的,结着果实的樱桃树时,就忘了“樱桃好吃树难裁”的老话了。几个男兵一起动手,三下五除二的就把樱桃树砍倒了,然后大家一起采摘那诱人的樱桃吃。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后悔的,为了吃到美味的樱桃,把生长了多年的樱桃树砍了,真是很不应该的。</p><p class="ql-block"> 下山途中,我们背着满满的的中草药,顺着蜿蜒的山路一溜烟的往下跑,男兵们干脆抱着背瘘顺着山路往下溜。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人和背瘘各在一边,药材撒了一地,顿时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现在回想起来,那情景真是快乐呀!在那多彩的秋天,苍凉的秋天,年轻的我们,每个人的脸上充满了青春的光彩,显得是那样的神采奕奕,朝气蓬勃!</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一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青春就是在那热情似火的年代,既充满着对未来的幻想、满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又是那样的天真烂漫中度过的。</p><p class="ql-block">上山挖药,是我们学习和认识中草药的过程,也是在寻找人生的财富,虽然,过去了很多年,有些细节之处已经淡忘,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挖药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当年,在老同志地耐心指导下,我们认识了很多的中草药,学习了很多的知识。上山挖药,也是我们青春岁月的一部分,让我们的青春在幻想、迷茫、困惑、躁动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至今难以忘怀,也是军旅生涯中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一段经历。</p><p class="ql-block">-165-</p> <p class="ql-block">文自: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二医院战友文集和史料</p><p class="ql-block">《这儿就是我最可爱的家》</p><p class="ql-block"> ~李崇华</p><p class="ql-block">1983年6月10写于72医院</p><p class="ql-block">在那巍峨的老爷山脚下,</p><p class="ql-block">那儿就有我可爱的家。</p><p class="ql-block">肃静明亮的楼房西窗下,</p><p class="ql-block">月光透映着我的白衣褂。</p><p class="ql-block">每当是秋冬迎来的春夏,</p><p class="ql-block">夕阳辉耀在我可爱的家。</p><p class="ql-block">那日夜忙碌的白衣天使,</p><p class="ql-block">好似盛开的朵朵茉莉花。</p><p class="ql-block">试问白衣战士责任多大,</p><p class="ql-block">多少生命希望等待着她。</p><p class="ql-block">我爱这绿色的军营宝地,</p><p class="ql-block">这儿就是我最可爱的家</p> <p class="ql-block">  文自: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二医院战友文集和史料</p><p class="ql-block"> 《一张洗澡票引起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吴菊香</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冯小强战友在“激情七十二”的微信群里,转发来一张战友珍藏的洗澡票。反复看着这小小的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洗澡票,记忆的碎片层层叠叠浮现在我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68年入伍时,每人每月发四张澡票。澡票是我们医院自行设计,用手工铅字打字机打印蜡纸,油墨印刷的。澡票的图案是由菱形线条组成正方形,比面值一分钱邮票大些;内有三排字:第一排“第七十二医院”,第二排“战士”,第三排“洗澡票”。每四张澡票骑缝盖着“第七十二医院财务专用章”图章。这是由谁设计的,已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 凡是用过这洗澡票的人,今天回看,对我们那时的军旅生涯记忆犹新。一张洗澡票带我回到过去那生活艰苦却十分快乐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一辆解放牌军用卡车把我们带到老爷山下的七十二医院。医院没有大门,只有左右两侧哨岗。院前有一条小河横亘穿过,经过水泥板桥进人医院,院里是泥土路,放眼望去,左侧有座没有竣工的三层医疗大楼,其余全是土坯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门诊到最高的一排房,垂直有十几层楼那么高。据老同志讲,这是三八年的国民党军队的营房,山上还有防空洞。入住后发现,这些房只有一层瓦,没有顶棚。挂上蚊帐,既可挡住房顶掉下来的尘土,又可阻挡蚊子的叮咬,又能保温。房与房的隔断,隔房不隔音。院首长、干部、战士、职工、家属无一特殊,全住这样的房子,体现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 那时,战士每月每人发一张糖票,可以买白糖、红糖或水果糖,只能买其中一种,而且只能买到几两。我们多数人不买白糖只买红糖,用于每月特殊的日子冲红糖水喝。战士每月发半条肥皂,要节省用,不然用不到月底。草纸的供应也很紧张。记得新兵训练时小卖部的草纸都卖完了,李国良指导员要上昆明,问我们要带什么,大家几乎不约而同的想到买卫生纸,但指导员是男同志,又没结婚。我们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好意思去讲。最后有人说找班长,让班长去说。只好让李兆琴班长去跟指导员讲。指导员从昆明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草纸,这成为以后的笑谈。当我们见到那一刀刀又黄又硬的草纸十分惊讶,粗糙得能把婴儿皮肤划破。草纸买回来后,老同志告诉我们要用报纸包好,拿到供应室高压消毒才能用。</p><p class="ql-block">那时日常吃饭也很艰苦。好在我们是在医院,伤病员给我们带来了福音,因为有伤病员,所以可以多买肉供应食堂,每天都能见到肉菜。如果有来休分居假的干部有批条才能到食堂买一斤菜籽油.遇到过节可以买上一斤猪肉改善生活,但多数时间还是去食堂把饭菜打回来。连队却没有那么幸运,听说他们每周才能吃到一次肉,平时只是炒素菜。</p><p class="ql-block">有一次食堂喂的一头猪生病了,没有治好,只好杀掉,医院里的家属买回去改善生活。李兆琴特地告诉我,兴奋的对我说“我家买肉了,你今天晚上到我家去吃晚饭。”到吃饭时间我如约而至,</p><p class="ql-block"> 兆琴母亲跟我说“小吴你身体不好,你要是敢吃你就吃,不敢吃就</p><p class="ql-block">吃别的菜。”</p><p class="ql-block"> 在医院里安家的同志都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菜,养上几只鸡给孩子。让孩子有鸡蛋吃。每周要背着背篓,翻过一座小山,用半天的时间把一周全家人吃的菜、水果、鸡蛋背回来。每天吃饭的时候都有咸菜,这些咸菜都是自己腌制的,比如酸菜、辣萝卜条儿、豆豉、腐乳。</p><p class="ql-block"> 我们提干以后特别是结婚以后,都有自己的住房,有着独立的空间,我们也开始置办一些做饭用的物品,比如煤油炉、锅。我和东升有时候从食堂花几角钱买一个肉饼,回到宿舍以后点上煤油炉,把肉饼切后放到锅里,再放上白菜煮一锅肉汤。有时候也弄点豌豆尖鸡蛋汤或者清水白菜蘸着辣椒吃,吃的津津有味。那个时候生活是艰苦的,但是很快乐。</p><p class="ql-block"> 在医院有两间房子是大家光顾的地方,一间是洗澡堂,一间是小卖部。每到洗澡的日子,洗澡堂门口一名职工坐在板凳上收洗澡票。澡堂很小,只能容纳十多个人。所以,只能有人用盆子洗,洗一会儿到龙头下冲一会儿。冬季很冷,但是大家说说笑笑,澡堂成了交流感情的地方。小卖部很小,买东西时只能通过窗口递送,我们就买一些日用品,比如信纸信封、邮票、牙膏等。后来医院在医疗大楼的右侧前方空地盖了一排房,扩大了服务社和澡堂的使用面积,为干部职工解决了购物和洗澡的困难。 </p><p class="ql-block">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物质供应也在好转,服务社有烟酒茶、水果罐头等。 由于平时生活比较艰苦,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和春节都是所有人向往的,不仅能看到节目、电影,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会餐改善生活。尤其是春节,在临近节日来到的时候院里成立接待组。友邻部队,宜良县领导,地方单位,敲锣打鼓,带着慰问品前来慰问。各科室抽调人到食堂帮厨,杀猪,宰牛,杀鸡鸭,洗鱼,十分忙碌。食堂把用过的装油的空油桶放在空场地上,里面放上松枝,上边儿放上自制的香肠,然后盖上,用烟熏制。</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春节,一个战士从牛胆里发现一块石头,顺手扔到草丛中,他把这件事儿跟其他战友说了以后,才知道这是牛黄,可以做药材。随后好几个战士在草丛中去寻找,大家用棍子、用手在草丛中寻找半天,也没有发现那牛黄,乘兴而来,败兴而归。</p><p class="ql-block">会餐的时候,一桌桌都摆满丰盛的菜肴,鸡鸭鱼肉,蘸汁吃的凉牛肉片,还有豆沙酸菜扣肉。至今想着那豆沙酸菜扣肉,肥瘦相间的猪肉有两三公分厚,切成薄薄的片,每片之间加红豆沙,在肉上盖一层辣酸菜。肥肉人口即化,吃到嘴里,甜酸香辣可口,满嘴流油,香而不腻。这些美好的菜肴在当时全国凭证购买食品的年代。是我们每个家庭都吃不到的。有时我想,如果医院不撤编,那绝美的酸菜豆沙扣肉,可以和当年七十二医院药厂制造的云南白药一样,盛名从老爷山脚下传向四方,可以将这个扣肉注册商标,申请为七十二医院专利。</p><p class="ql-block"> 可惜医院已不在,往日战友们的身影无处寻觅。这些年战友们都陆续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美好的青春回忆。只有大楼还屹立在那里,窗户都已经成了黑框了,挺拔粗壮的核树也不在了,一片废墟,有些凄凉。只有医院前面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依旧日夜流淌着,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许云霞:感谢雪玲妹妹的分享,《凤鸣》再现了父辈们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作为七二后辈的我们也感到傲娇,尽管七二旧址惨淡无痕,但曾经的风华容貌永远在我们脑海里难以磨灭。</p><p class="ql-block">感谢七十二医院战友们和子女们的贡献和回忆,让我们共同怀念和感恩。再次感谢雪玲分享</p><p class="ql-block">马雁川: 雪玲 姐感谢分享!拜读后了解到七十二医院有参与马兰核实验,自制中草药等光荣历史,很受感动!因为妈妈在药房工作,家里还有带图片解释的中草药书籍,印象最深的是七叶一枝花,云南白药成份之一。也难忘老爷山下七十二医院大院里的美景!</p><p class="ql-block">许云霞: 雪玲 谢谢转发,当年扩建医院,修建病房大楼,我们发小都出过力量的,正如军旅印记所说我们的父辈和家属子女们岗位分工不同,贡献不一,但七十二医院的番号永远铭记,医院的点点滴滴永远纂刻在我们脑海里心坎上。</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云霞 姐,72医院两代人共同的记忆,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马雁川:飞机病房大楼,灯光球场,大礼堂,游泳池,多么美好的童年记忆啊!遗憾都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许云霞: @🌿 雪玲 谢谢转发,当年扩建医院,修建病房大楼,我们发小都出过力量的,正如军旅印记所说我们的父辈和家属子女们岗位分工不同,贡献不一,但七十二医院的番号永远铭记,医院的点点滴滴永远纂刻在我们脑海里心坎上。</p><p class="ql-block">飞机病房大楼,灯光球场,大礼堂,游泳池,多么美好的童年记忆啊!遗憾都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是啊,记忆中的这些都没有啦,只剩怀旧版本了</p><p class="ql-block">感谢雪玲的分享,</p><p class="ql-block">细阅文章把我们带进了老爷山的风光,幼时的乐趣与山分不开,特别是男孩子们,故事居多,大家可以讲讲亲历故事分享给发小们,也是对七二情怀的一种怀念我记得最常吃的野生水果有杨梅.樱桃.鸡嗉子果,还有拐枣(几次回木希都没见了),还有惹祸的水马桑,可是惊吓事故啊。</p><p class="ql-block">马雁川:云霞 姐说的好!同感,我家屋后水沟边上有一丛丛的蓖麻树,结果的蓖麻籽像花豆子一样挺漂亮的。记得是宋玉芬姐姐无意说了句"蓖麻籽像瓜子一样的香",就起了想尝试一下的念头,没人看见时就摘了个果子拨开薄薄的花壳子里面露出了白肉,吃了一下味道油油的也不难吃,一连吃了3,4个。谁知吃后几个小时就开始呕吐,一直吐到天黑,走那吐那,也不敢和大人说,难受了好几天。那时的我也就是十岁左右吧,至今想起来还能感受到的那个滋味呢</p><p class="ql-block">曾雪玲:雁川妹, 看你写的文字,笑着笑着流泪了。貌似笑话,实则反映了当年因环境条件不允许,医院的孩子们散养,没有条件买零食吃造成的结果</p><p class="ql-block">许云霞:雁川 还有这么精彩的回忆啊,现在回忆小时候的趣事糗事是那么带亲,谢谢分享</p><p class="ql-block">马雁川:两位姐姐好!这是第一次说起这件小时候的糗事。连我的家人都不知道。后来查了一下百度,蓖麻籽直接吃毒性很大,但经过处理加工有药用价值,提炼成蓖麻籽油用处更广泛,叶子可以养蚕。又涨知识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p><p class="ql-block">雁川 那时,我有一本夹糖纸的书,其中有整套八个样板戏的糖纸,一套是一个图案,不同颜色的。大多数都是别人给的或捡到的。</p><p class="ql-block">马雁川:雪玲姐,那时有把小瓜子或糖果吃是很幸福的,零食不是天天有,</p><p class="ql-block">吃糖的玻璃纸全留着夹书本里了,没事翻着看!</p><p class="ql-block">是啊,当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物资也匮乏,也看不到大富太穷的人</p><p class="ql-block">姐还是你的高级,我的大多数都是些椰子树和小花的糖纸</p><p class="ql-block">近60年的光阴似箭,感慨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许云霞: 雪玲 谢谢分享,在食堂会餐的事怎么没有印象,是不是我们在上学,没在医院</p><p class="ql-block">曾雪玲:想必能勾起发小们当年在食堂会餐的情景[呲牙][强]啊马雁川:食堂会餐是70年我们巳在阳宗海上学了,可能没回来吧,印象最深的是巜骑兵进行曲》跑防空洞的情景,我还被分配了个谁家的个3,4岁的胖娃娃背着跑,当时他大人怎么会放心呢?</p><p class="ql-block">许云霞: 雁川,可能是看你懂事吧,那个年代的我们都非常懂事,绝对有洪荒之力的。</p><p class="ql-block"> 雪玲 晚上好,谢谢分享,那个年代的军人,那个年代的我们都是这样啊,每天都在努力的做着没有惊天动地.从不讲价钱的但是平凡的感人的小事,这就是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子弟兵。</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云霞 姐,说得好!父辈的言传身教,犹如明灯,指引我们勇往直前,成为更好的人。</p><p class="ql-block">周周: 雪玲 这个故事很精彩</p><p class="ql-block">曾雪玲:周周 谢谢啦!</p><p class="ql-block"> 是的,想必发小们当年也是球队的小观众和忠实粉丝​</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刘强:这图片是我父亲。</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刘强 你爸爸当年带领72院医疗队为消灭血吸虫深入农村,对当地百姓宣传政策</p><p class="ql-block">陈爱珍: 雪玲 谢谢分享给发小们的文章,真太佩服72医院的官兵们了,不具坚难困苦,响应当年毛主席“六、二六”的指示精神在忙碌着。我们44医院在那个年代里也多次组织各科室医护人员去离贵阳市不远的广顺农场採中草药,我们辅助科室一般都不参加的。曾雪玲:爱珍 姐,72院依山傍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老爷山也是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雪玲 姐姐晚上好,你在凤鸣书里,其中摘要了一段,里面有一个名字,叫王克郎,这个人是个少数民族,74年他和曹八金爸爸到我们家给我爸爸妈妈落实政策!克狼,眼睛大大的,皮肤黑黑的,个子不高,在内科,我小的时候他还带着我玩呢!据说这个人不在了!</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刚才看了王竹兰的文章,提到72医院五官科,我记得1966年暑假,我和雪玲住进五官科开扁桃腺。五官科有两位军医是从天津来的大学生,男的个子高高的,唱歌很好听,曾在72医院联欢会上和一位女护理员合唱了一首《毛主席呀派人来》他姓什么我已忘记了。那位女医生姓王,他俩不久就结为夫妻了。一开始我还以为王竹兰就是这位女军医,但看了照片,两个人都很面生,不是他们。 女医生在西山就来72医院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丹青姐, 五官科病房在山坡上服务社后面 ,手术室在坡下右侧的平房里,好像我们那年住院,我做扁桃体手术就是王医生给我做的。他让我自己端着一个盘子,让我别动,还和我聊天分散我的注意力,他神速般的动了两下手术刀,手术完成。</p><p class="ql-block">郭正彪:大家好,记忆中王竹兰叔叔在小礼堂演戏时,演过我们三个人都是美国佬,我叫空军名叫往下掉。大家叫王竹兰叔叔时叫他荷兰猪小时候,叫的顺口</p><p class="ql-block">喜欢学大人的表演。当时喜欢这个节目,在路上碰到表演的叔叔,我们就学着说。 看照片能认人出来</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正彪 从小有表演天赋</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正彪 看你小时候的照片就是个小机灵鬼。正彪 好记性 ,谢谢你分享儿时的快乐记忆,正彪 连王叔叔的外号都记得,可想而知,王竹兰有多么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郭正彪:雪玲 好的,满满的回忆,又回想小时候的年代,这个节目是讲天津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正彪 你说的就是五官科那位李医生</p><p class="ql-block">正彪 回想起来是有点印象了,在礼堂看演出时,好像是有三个人用天津话演小品</p><p class="ql-block">正彪 当年从天津分到72医院的还有一位姓刘的医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正彪:,是的,个子高高的其中有一个是叔叔姓李,是五官科的,给我做过扁桃体手术,在手术台开始手术时说我是最勇敢的孩子,不用麻醉,我说是,就做完了手术。 好像五官科那位会唱歌的男医生姓就李 ,戴眼镜,丹青 、雪玲 后来在43医院旁的一个部队李志忠工作,我父母在世时他们有来往。丹青姐, 是的李叔叔喜欢唱歌 节目单上的名字认识许多李汉章和马海发叔叔83年到玉溪的医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文章写得很感人,作者可能就是昆明军医学校分配到72医院的。那个蓝球场印象很深,在那里打蓝球不小心就会将球掉到坡下,更不用说踢足球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从64年开始军医学校有几批分到72院的。北林哥看到名单时说,有一个军医学校的男生分到妈妈她们门诊室。那年爸爸受冤枉进了农学院黑龙潭学习班。就是这人告诉我哥的,说爸爸被批斗,我哥去黑龙潭学习班看爸爸。</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听你们说过,我哥进不去,就爬到围墙上看有没有人欺负爸爸。那时的北林哥血气方刚,有骨气,军人后代的个性凸显。</p><p class="ql-block">曾丹青:雪玲 是的,我记得这件事呢,北林哥那时确实是血气方刚,看不得咱爸受人欺负,在后勤部大院的好多经历我都记得,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刘强: 当年72的威虎山也是威正四方,记得还到宜良县等许多地方演出,去了许多地方演出过。</p><p class="ql-block">有一年,刘艳军和另外两位解放军指挥我和另外一个小伙伴帮他们搬道具服装晾晒,我把杨子荣的马鞭子给打断了饰演小常宝的成琳,绝对的明星,后来嫁给了丑承璋万静华演得副官最具危险性,招牌动作就是要飞身冲刺、挨了杨子荣一枪,还要在空中仰面朝天飞死在座山雕的太师椅上</p><p class="ql-block">马海发叔叔饰演的座山雕,完全可以取代原版样板戏,简直就是座山雕转世。</p><p class="ql-block">演少剑波的那位李敬宣,个子高高的,戴个眼镜,文质彬彬,莫非就是给雪玲姐做手术的李医生?</p> <p class="ql-block">曾雪玲:云霞姐</p><p class="ql-block">  记得65年我和丹青姐要做扁桃体手术,在坡上的五官科病房住院,丹青姐提前做的手术,我因感冒咳嗽暂时到坡下的小儿科病房治疗,这过程中,赵大哥和王昆林都在小儿科实习,他们给我送药。记得王昆林给我隔壁床的一个小男孩的肚子熏艾草。</p><p class="ql-block"> 赵大哥给我讲老爷山的故事,他说山上庙里有妖怪出没。使我对老爷山有了神秘感和好奇心理。</p><p class="ql-block"> 1968年,我到72院玩,正值春节前,我和一个女孩随几个军医学校学员(那女孩和他们熟悉)爬老爷山,快到山顶时,突然山顶发生了火灾,他们留下来扑火,我和女孩下了山,途中遇到许多医院的工作人员和病号扛着树枝上山。</p><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和另外一个女孩跟着她认识的两个军人爬到山顶,结果一看周围,哪里有赵大哥故事里的庙,也没有妖怪。其实当年赵大哥善意的谎言是为了消除我手术前的忧虑罢了,我应该感恩才对。</p><p class="ql-block">马雁川: 雪玲 谢谢姐分享!拜读后有欢喜有伤感!记忆中的小卖部,洗澡堂,饭堂排队打饭等等美好情景历历在目!可惜曾经辉煌的大院只剩下一个残破的飞机大楼和院前依旧静静流淌的小河。让人唏嘘!</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雁川 妹妹,是的,随着时间推移,后代会淡忘,所有曾经发生的故事,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许云霞: 看到最后流泪了,曾经辉煌的大院现在只剩下院前依旧静静流淌的小河在诉说思念之情,不知道仅剩下的旧迹还能保存多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云霞 姐,明天发关于小河的故事,更加令人唏嘘,它也面目全非了。</p><p class="ql-block">许云霞:我记得文革初期,从军医护校分配了一批男护士到医院实习(应该是65年的兵吧,我所在八零医院也有),因我母亲当时在医务处当助理员负责带队。</p><p class="ql-block">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时期的回忆</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吴菊香写得文章很好看,澡堂和服务社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丹青姐 把当年我们所熟悉和经历过的点点滴滴都呈现在眼前了。</p> <p class="ql-block">许云霞: 孙晓霞是我在军区军体队的战友,她是打步枪的现居住在成都,我是打手枪的。</p><p class="ql-block"> 当时,军体队在北教场军区射击队院里,是临时由各部队抽调组建的</p><p class="ql-block"> 军体队由障碍.刺杀.体操.手枪.步枪几大项组成并含十公里越野跑参加人员是从各部队训练尖子中临时抽调组建,参加全军体育运动会,比赛完就解散各回原单位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云霞 姐作为其中一员,挺荣幸和自豪的。</p><p class="ql-block">马雁川: 云霞 姐在军队里也是有着特殊本领的顶尖人才!为您感到骄傲</p> <p class="ql-block">图片,李保江: </p><p class="ql-block"> 这是92年前后,我们的全家福,我爸爸李如清曾经是72医院的药局主任,我妈妈刘拖银是随军家属,从50年代到东北,以后到银川西大滩,再到云南曲靖,西山,木希村,昆明北教场,带着我们兄弟姐妹跟随部队医院走遍了祖国的白山黑水,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北林</p><p class="ql-block"> 看到保江全家幸福照非常高兴! 谢谢保江。</p><p class="ql-block">李叔面貌有记忆,保国小时像父亲多。一朝发小兄弟情。一世铭心刻骨义。</p> <p class="ql-block">图一:2017年4月,原昆明军区后勤部长何德庆之子何重雨、之儿媳黎菲菲(父亲黎锡福原云南省军区司令员)。到扬州发小聚会时特意看望91高龄的母亲。</p><p class="ql-block">图二:395元老栗伯伯之子栗战平和爱人。</p><p class="ql-block"> 1961年铁二院由昆明军区后勤部收编改名72医院。后勤部长何德庆在任期间。</p><p class="ql-block">吃水不忘挖井人</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栗战平父亲是原395库政委</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丹青 栗伯伯和蔼可亲!每次见到我们总是笑眯眯的。一直不知道栗伯伯是395的原领导。直到2021年才从重雨哥口中得知了情况。</p><p class="ql-block">庞云霞: 这个栗伯伯的确是我父亲他们之前的395库老领导(元老)。</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云霞 谢谢!72医院和395库父一辈子一辈,友谊源远流长啊!</p> <p class="ql-block">  1961年,成昆铁路因诸多原因停止建设,铁二院命运何去何从?</p><p class="ql-block">之前没有归属昆明军区时,铁二院装备设施匮乏,医院工作人员的军服各异,什么颜色都有。甚至被同住一个大院的一些人歧视。</p><p class="ql-block">自改编后的明显得到改善。</p><p class="ql-block">懂得感恩,也是我们72医院后人应尽义务。</p> <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北林到京著名的”将军楼*拜访后勤部何部长的子女。</p><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395库老领导栗伯伯之子栗战平来扬州看望我们的老母亲</p> <p class="ql-block">陈爱珍: 曾丹青老同学老朋友您好!我是陈爱珍,您还记得吗?我找您很多年未能找到,今晚在群里看到您出现,心中无比高兴。热烈欢迎您老朋友!</p><p class="ql-block"> 刚组群时,我曾经打听您们姐妹俩,得到回答谁都没有您们电话,所以一直未能联系上。在这里我们要万分感谢群主许云霞给我们搭的这个平台,使72医院的发小们在这里相知相见。</p><p class="ql-block">许云霞: 那是七十二的元老啦</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爱珍看到你太开心了!我们 69年分别后就失联了。爱珍 69 年 2月我们回乡插队,你去了义乌,后来听说你回昆明当兵了,是吗?</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爱珍姐,我姐经常提及您,一直在寻找您!想不到幸福来的太突然了!我美篇有一段描述了72 医院的前生今世!请大家笑纳!</p><p class="ql-block">曾丹青:广阔,我家里还有一张我和广雪及马雪峰小时候上幼儿园的一张照片呢,下次回扬州找一找</p><p class="ql-block">图片: 2018年5月,北林、丹青来北京看望老母亲。兄妹三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曾北林: 各位发小好,我原名曾北林,是曾丹玲,曾雪玲的哥哥。现名曾汉东,欢迎大家有空来扬州相聚。</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欢迎当年 72...医院孩子王入群</p><p class="ql-block">伏广阔: 曾大哥好我是你粉丝小时就围着你转。北林哥是 72 发小真正的老大。</p><p class="ql-block">曾北林: 广阔,一菲对你们印象深刻,虽然长各位老弟几岁,多年我兄妹一直念到你们,发小兄弟50多年再联系到,不易,非常高兴。广阔在南京,一菲在阜宁,近在咫尺,多联系抽空相聚。</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广阔你和雪玲一样大,在西山你们是同班</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曾北林: 一菲多年前知道你在阜宁医院,是从事影像专业吧。你父母来扬我知道。当年你母亲生你弟弟,是叫小海吧,从上海回昆明住在我家,我父母都不在家。记得还清楚的。</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还有这段往事,我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我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谢谢曾大哥还记得我,记得当年住在大哥家,并带着我玩,我记忆犹新,谢谢曾大哥的关爱!​</p><p class="ql-block">曾北林:爱珍 我去风鸣村次数最多,好玩,早出晚归,在食堂吃饭,与广阔,保江夏林等小朋友玩,还常与小战士玩,在篮球场玩,到山上玩。在家少,但常看到你和小弟,交流少罢了。</p><p class="ql-block">最后最多一次交流是回乡插队在火车上午,我与丹青,你和你弟,3天后再金华分手,对吧。 还有广阔、一菲,对你们印象深刻,虽然长各位老弟几岁,多年我兄妹一直念到你们,发小兄弟,50多年再联系到,不易,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 广阔在南京,一菲在阜宁,近在咫尺,多联系,抽空相聚。</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我们兄妹寻找了魂牵梦萦的 72 医院的后代50多年了!有幸在群里相聚,幸福来的太突然!有些按耐不住的兴奋啊 广阔广阔和儿时的变化不大欲帅哥一枚</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曾北林:赵惠云 我是北林,喊你一声姐,在曲靖,在西山,在昆四中,都有印象,你和你姐对我象小弟一样对待,印象深刻,铭记在心。我们家到昆明后勤部,有一次。你来我家,我父亲带我们和妹妹一起在大观街一家饭店吃饭有鸭子。我印象深刻,不知你记得否。记得你爸好酒,酒后好动,对吧,不好意思提起往事。</p><p class="ql-block">赵慧云:是的,因为我在昆明上学离家太远,曾伯伯让我到你家去,对我很好,我很感谢他老人家。</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惠云姐,在昆明时你常来我们家玩,和我们姐俩睡一张床。有一次我要去照相馆拍照片交给学校,还是你帮我梳的辫子呢。</p><p class="ql-block">图片: 2017年8月,我们兄妹三人到山西看望395老领导之子栗战平在平遥古城留影</p> <p class="ql-block">曾雪玲:2019年和妈妈在河北官厅湖(图1—3)</p><p class="ql-block">陈爱珍:北林 丹青 雪玲 兄妹三人下午好!看见宋阿姨老人家精神爽爽的,身体棒棒的真开心。祝阿姨健康长寿!幸福满满!</p><p class="ql-block">陈爱华:祝福宋阿姨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马雁川:阿姨精气神很好!祝福阿姨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2021年十一国庆节和妈妈</p><p class="ql-block">郭正彪:看了雪玲发的美篇,老人家九死一生,你们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你们的儿女们也了不起、十分孝顺。</p> <p class="ql-block">  自《永恒的岁月》曾丹青选段:</p><p class="ql-block"> 哥哥和雪玲被送回山东老家后,我和爸妈随铁道兵二院一起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州一个人称西大滩的地方。医院落户在荒无人迹的茫茫沙滩上,这里原先曾经是部队的一个农场,面积非常大,显得非常辽阔但又十分荒凉。那里所有的房屋顶部都是平的,而屋内和门框却是弯弯的弧形状类似窑洞一般。</p><p class="ql-block"> 来到西大滩不久,我和马雪峰、伏广雪几个稍大一点的孩子被送到离医院很远的省会银川上幼儿园,和在长春一样也是半年才被 接回家一次。我从小就晕车,记得那次去银川幼儿园时在乘坐的军用大卡车上,妈妈让我躺在有顶蓬的车厢里睡觉,又给我戴了一个大口罩盖了一件军大衣,结果因为晕车我吐得一塌糊涂,满头满脸全是呕吐物,这件事给年仅四岁的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去银川上幼儿园之前一段日子,我每天都要去与我们家并列一排平房的托儿所,医院的孩子们当时都上那个由几个家属帮忙照看的托儿所。妈妈每天中午下班回来就领着我去食堂打饭,食堂和院部办公室驻扎在离我们住处较远的一个院子里。去食堂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厕所,每次路过厕所后那个大大的粪坑时,我被臭气熏得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捂住鼻子。每当这时妈妈就会狠狠地训斥我,让我把手拿下来,劳动人民出身的妈妈绝对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娇生惯养怕脏怕臭。</p><p class="ql-block"> 西大滩荒无人迹风沙很大,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片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刮起风来沙尘飞舞,天昏地暗,行走困难,一路上只听得那一根根高高的木电线杆里发出一阵阵尖锐的嗡嗡声。每当我和妈妈在去食堂的路上遇到刮大风时,妈妈就会脱下身上的外衣把我的头紧紧包住,拉着着我的手在漫天飞舞的风沙中艰难前行。</p><p class="ql-block">图片左:北林哥在曲靖铁二院家门口图片右:丹青姐在曲靖铁二院办公楼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姥姥》—雪玲 </p><p class="ql-block"> 母亲和我们回忆她的过去时提到,“1942年,我参加了儿童团,当儿童团长。1944年17岁时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村妇救会主任。那时的党员身份不能公开,参加党组织活动和开会都是秘密进行,每次都安排在晚上到村后的洼地里。每当半夜回家会遭到不知情的父亲辱骂,“大姑娘家半夜三更出门在外伤风败俗”。好在我母亲是个特别开明的农村妇女,从来没有责怪且默默地支持我,晚上回来晚了,母亲怕我肚子饿,偷偷给我留了两块地瓜或玉米面窝头。 </p><p class="ql-block"> 我的表姐雅南听她母亲(我二姨)讲过,“一次晚上开会回来的路上,我母亲差点被从山坡上滚下来的大石头砸伤。一直到解放初期,从村里一个被捕的隐藏特务口供中才得知,当年把大石头从山坡上推下去是他所为,是意图暗害母亲。”</p><p class="ql-block">曾丹青:左图是我哥在我们家门囗,右图是我在办公楼下拍的</p><p class="ql-block">马雁川:丹青 姐和北林哥在曲靖的老照片很珍贵曾丹青:雁川 谢谢雁川,咱们大院每家的老照片都很珍贵,能够唤起儿时共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上图:丹青、雪玲姐妹在曲靖</p> <p class="ql-block">图:北林在曲靖师范附小</p><p class="ql-block">曾丹青:小时候我们都爱听北林哥讲故事,哥哥爱看书爱讲故事大概是受大舅的熏陶和影响吧。山东老家的大舅自小读过好几年书,淮海战役时负伤至残成了一名残废军人。大舅特别爱看武侠小说,闲瑕之时村里常常会围着一帮人听大舅讲故事,年少的哥哥坐在一旁也听的如痴如醉……哥哥后来也爱上了武俠小说和战争小说。</p><p class="ql-block"> 到曲靖后己是小学生的哥哥常常讲书中的故事给我听。那时雪玲在曲靖城上幼儿园,平时家里只有我和哥哥在爸妈身边。哥哥讲起故事来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我在一旁听的津津有味痴迷入神。</p><p class="ql-block"> 每次讲故事几乎都在吃过中午饭爸妈上班离家后进行,我们兄妹俩一边讲的讲听的听,一边收拾碗筷刮锅舔勺,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从小我们就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因此从不浪废粮食,每次吃完饭我们都会把锅里碗里的米粒刮舔的一干二净。</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这是在西大滩时,在银川幼儿园和广雪、马雪峰</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我有这张照片,应该是同天拍的,连后面背景图都一样</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记得妈妈说和李铭阿姨是一起上军队医学院校,毕业时20以上的就成为了军医,20以下的就成为了护士,我妈当时21岁自然成为军医。</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地是吉林,总听父母提起“西大滩”,父母_他们也是铁二院的,如果雪玲母亲提到铁二院成立于57年,那时我才三岁。</p><p class="ql-block"> 父母50年代初有没有在苏州东门一家军队医院,那家医院不知叫什么医院?我和弟弟广阔2017年曾经带我爸爸去过那一带寻找过医院旧址 。</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我和弟弟伏广阔和爸爸妈妈合影</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照片里有我妈妈,想妈妈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伏广阔和爸爸在甘肃西大滩铁道兵二院</p><p class="ql-block">图片,广阔和伏叔叔的照片一眼就看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 这张照片据我妈妈说,当时女同志都己转业到地方上了,所以她穿着便衣,看了以上宋阿姨母亲的回忆,我猜是因为要成立铁二院到大西北去她才又穿上军装</p><p class="ql-block">据父母说当时女同志转业,男同志还留在部队。</p><p class="ql-block">图二:伏广雪:有我妈妈,我看见了。</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里穿白大褂的是张碧的妈妈(陈阿姨)她目前定居昆明北教场干休所。前排中间蹲着被挡住半边脸的是我妈妈。</p><p class="ql-block">曾丹青:这张照片有夏林妈妈,一菲妈妈,还有几个阿姨都是熟面孔。</p><p class="ql-block">赵晓雯:照片上还有我妈妈,我一眼就认出来了。</p><p class="ql-block">李一菲:第1排左面第1个是我妈妈李也进,第1排左面第3个是广雪姐,广阔哥的妈妈</p> <p class="ql-block">伏广阔:<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妈后面那个木楼应该是曲靖时的宿舍楼</span></p><p class="ql-block">马雁川:背景是经典的两层小木楼</p><p class="ql-block">曾雪玲:对,二院 办公楼,左边是大礼堂。</p><p class="ql-block">马雁冰:满满的回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许多往事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雪玲 靠大礼堂的是爱珍、爱华家住的那栋木板楼,办公楼是在这一头</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西山龙门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妈妈和广阔、广浩在凤鸣村72医院</p><p class="ql-block">广浩小时候好帅</p> <p class="ql-block">广浩和川吉阳</p><p class="ql-block">伏广雪: 感谢你们三兄妹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回顾有关我们父辈们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72医院,并打开了我们小时候的记忆闸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 我们三兄妹从2016年11月开始着手写回忆录,乘着母亲还健在,让她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和战斗经历。以雪玲为主,她花了不少精力和功夫。在群里希望发小们多提供些资料和照片,雪玲会陆续加入美篇,尽可能地做到完善完美。</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我和父亲、弟弟在木希村72医院家门口留影。</p><p class="ql-block"> 小时侯父母工作忙很少見到他们,记得许云霞前面所说,座着医院的大卡车去买缝纫机,我家就是我去买的,那架缝纫机应该从没做过一件新衣服,唯一功能能就是我用来补我们的破衣服和裤子了,主要还里补广阔的衣服多,他小时候皮,真可谓补丁叠补丁!可惜没照片作证,也许他穿的更烂。</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全家福,</p><p class="ql-block">图二,凤鸣村72医院家门口的拍摄,这张照片应该是1973年我探亲时照的</p> <p class="ql-block">曾雪玲:伏广雪 姐,广阔发的那张保姆女儿的图有意义,说明我们军后代传承了父辈艰苦朴素的好作风。我们兄妹小时候也穿补丁衣服。</p><p class="ql-block">1969年,爸爸妈妈在学习班,哥哥姐姐回老家插队,我一个人寄宿在邻居家,没有人给补衣服 ,穿着补丁上又破了窟窿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这是我妈去逝前两年,我们全家在南京莫愁湖公园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看我妈笑的多开心,他最喜欢这个小儿子广浩了,当然,我的妈妈,我认为是最不偏心的妈妈了,对我们三个姐弟都很公平</p> <p class="ql-block">李一菲:丹青姐,我爸爸妈妈说,在西大滩的时候跟你们父母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是的,很荒凉,风沙很大,人烟稀少,老鹰整天在天上盘旋,年幼的我躲在家门口看老鹰,不敢出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一菲: 我的父亲李铭,母亲李也进</p><p class="ql-block"> 丹青姐,您对我还有印象吗?我是72医院传染科主任李铭的儿子李一菲,小时候在昆明我爸妈带我到你们家去过,当时百林哥带我玩的!</p> <p class="ql-block">李一菲:</p><p class="ql-block"> 1974年,曹八斤他爸爸,和一个珂郎叔叔(彝族人)到我们家来落实政策,复员为转业,我爸爸当时大发脾气,当时在桌上,我看愣了,从来没有看过我爸爸发过这么大的火,都是文革的灾难啊!</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爸爸用好酒好菜招待他们,</p><p class="ql-block"> 70年代初,我爸爸妈妈复员后,在江苏工作都不好找,之后,在沙洲县的东方红农场的一家医院定了下来,也就是现在的张家港市,不过在东方红农场住了一年,我们就回阜宁了。东方红农场毕竟是农村,教育各方面都不行,我父亲考虑来考虑去,还是回到老家,为了我们的上学</p><p class="ql-block"> 但是还好,如果不是父亲受政治迫害,我们可能就留在云南了 我高中毕业后,去河北,北戴河,当了4年的炮兵,回来后在当地广播站,当了4年的播音员,之后回到医院,放射科,干了两年以后,到外地上学,三四年,回来后从事放射诊断,和介入治疗工作!直到退休退休后又返聘了两年,</p><p class="ql-block"> 今年1月份,决定不再干了!现在的病人,看病非常多,各种医疗纠纷也非常多,我主要是签报告的,感到压力比较大,所以索性彻底退休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一菲经历非凡</p><p class="ql-block">刘强: 北林哥现在医学专家,肯定也是吃了不少苦</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 一菲 李阿姨好记性!这么大年纪了,真不简单! 照片右边是夏林妈妈,左边好像是邓钊妈妈 </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我妈妈说不是,邓钊的妈妈在外科工作,我妈妈说叫宋玉芝, 宋玉芝和你妈妈是老乡,一个村的,入党也很早</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一菲,对,邓钊妈妈叫宋玉芝 你在爸妈那儿吗?代向两位老人问好!</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一菲 问李叔叔李阿姨好!</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丹青 他说谢谢你们</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一菲 妈妈太客气了,</p> <p class="ql-block">李一菲:2022年4月19日,今天上午,我去给爸爸妈妈,送退役军人情况登记表,发现了爸爸妈妈的不少证书,传给发小们看看</p><p class="ql-block">曾丹青:一菲 感谢分享叔叔阿姨的功劳证和立功证书,叔叔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父辈的光荣革命历史永远铭记心中!</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一菲 军人把荣誉视为至高无上,叔叔阿姨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陈爱珍:一菲 为叔叔、阿姨老革命老前辈点赞!</p><p class="ql-block">郭正彪:一菲 为阿姨叔叔点赞</p><p class="ql-block">刘强:为前辈点赞</p> <p class="ql-block">李一菲: </p><p class="ql-block"> 我1976年12月25号收到的入伍通知书,77年1月8号,做了三天的大闷罐火车,到河北唐山昌黎县城,当时是冰天雪地,非常冷!零下15度!那时候我17岁,开始我人生的最苦难的锻炼!在部队历练了4年,锻炼了我的意志, 锻炼了我的体质,具备了一个男儿的该有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差点参加了!。那年正好我们,大搞训练,搞了好几次拉链,火箭炮做了好几次发射演习!当年,我有三个月,没和家里通信,就是因为这个事!</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团,全团都剃了光头,火箭炮车,列车位置,各种物资,都已准备好,过两天就发车,前往云南,可晚上接到上级通知,停止前行!</p><p class="ql-block">郭正彪:一菲 人生一段难忘军人本色。 78我高中毕业,当时在72医院高中毕业的男生有三个,招兵2名,我因父母回老家,医院不给我报名,当时曹8斤和吴政委的儿子参军了。</p> <p class="ql-block">刘强:</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梦寐以求的就是参加解放军,81年高中毕业的时候,昆明军区步校来贵阳招生,恰恰来招生的是我父亲当年在昆明军区步校时候的学员。就差把我带走了,唉..可惜啦,从此共和国少了一位ls</p><p class="ql-block">郭正彪:刘强 少了一名好战士</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正彪 刘强 军人的子女没当上兵是很遗憾</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吴政委的儿子双腿被炸断</p><p class="ql-block">郭正彪:72医院的吴政委得知儿子在战场上负伤的消息,立马晕倒</p><p class="ql-block">刘强:正彪 ,理解,毕竟都是父母</p><p class="ql-block">刘强:正彪 哥,是不是他</p><p class="ql-block">郭正彪:刘强 就是他</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是高截位残疾啊!可惜了</p><p class="ql-block">李一菲:丹青 姐,我们77年兵,这一年凡是在部队的子女,大多都能去部队里当兵。我是从阜宁当兵的郭正彪:丹青 吴政委的儿子在世界残运会上拿过奖牌</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正彪 这么厉害!真棒!</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和秦怡在上海还合拍了一部电影</p> <p class="ql-block">刘强:</p><p class="ql-block"> 所以,还是雪玲姐写的文章最最感人引出太多故事和发小的亲情</p><p class="ql-block">大家也许不知道,当初在美篇巧遇雪玲姐的时候,我把雪玲姐误认为其他人,曾经留言给雪玲姐,然后我又把雪玲姐拉黑了。感谢雪玲姐,一遍又一遍的和我沟通,大家才有了今天,数十年又能联系上,谢谢雪玲姐三兄妹的执着</p><p class="ql-block">凡事皆有缘,此话不假,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大家作为72的后代,是第一种缘分;数十年以后能够联系上是第二种缘分;联系上以后,大家能够再续前缘,那就是天大的缘分了</p><p class="ql-block">感谢各位大哥大姐,感谢你们的重情重义,</p><p class="ql-block">作为小兄弟,感谢大哥大姐们的高尚人品和情怀</p><p class="ql-block">李一菲:刘强 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曾丹青:刘强 一番肝腑之言好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刘强:不是雪玲姐的执着,大家真就是错过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李一菲: 郭正彪 兄弟好,今天我去我父母家,把你发来的你爸爸的照片,给他们看,并说你爸爸郭孝礼,我爸妈说,知道你爸爸,我爸说你爸爸内科,也在传染科呆过,对你爸爸印象很深,你爸比我爸爸大三岁</p><p class="ql-block">正彪 有没有你爸爸在72医院的时候,照的相,也就是年轻的时候</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一菲 是的,以前我父母还与72的水秀阿姨和马叔叔提到你父母</p><p class="ql-block">刘强: 郑水秀阿姨和马海发叔叔,马丽的父母</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刘强 照片上的这条小河你还有印象吗?</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是门诊室前面那条小河吧?平房是传染科?传染科隔着一条马路</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刘强 这个桥是通传染科的,一边可以看到山洞,我家就住在山洞底上面</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72真是我们永久的家啊!唤起我们共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刘强 马丽家你还知道吗? 我们家和马丽家住在一排</p><p class="ql-block">刘强: 太知道了,马海发叔叔,郑水秀阿姨</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刘强 你的记忆真好</p> <p class="ql-block">李一菲: 刘强 兄弟,你认识我弟弟李小海吗?</p><p class="ql-block">他和浩子小弟关系非常好,在72医院的幼儿园他们是同学哦</p><p class="ql-block">刘强: 名字很熟,他好像离开72有点早</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我们一家是1969年底离开72医院,回到江苏!</p><p class="ql-block">刘强: 我们家刚好是69年到72,我们是72医院的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李一菲:刘强 那你比我弟弟小两岁。丹青 姐,张漫辉阿姨,和我妈妈在一个科室,听说她现在在宜良,我妈妈说你说的不错</p> <p class="ql-block">李一菲: </p><p class="ql-block"> 刘强 1977年你多大?我76年底就去当兵了,所以高中我只上了半年,你上个高中毕业吧</p><p class="ql-block">因为我弟弟和告子,他们是同年,属兔的,他们的关系很好</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曹八斤小时候头很大,都叫他大头,他爸我记得,个头不高,能说会道特神气!在曲靖和西山演过话剧</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一菲 我妈妈也是复员到地方的,找了临时工一个月才29元,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军区才来人给办成离休。</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雪玲 这些人也是急功近利,为自己的政治捞好处,打击别人,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往上爬!</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一菲 是啊,我们几人的父辈都蒙受冤屈</p> <p class="ql-block">李一菲: 丹青 邓兆的妈妈是不是在北京啊? 你有他的联系方式吗?</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一菲 应该是,142医院调到北京了,就在我住的附近</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好多年前就听说他们家在北京</p><p class="ql-block">142医院比其他医院幸运,调到北京多好啊!</p><p class="ql-block">邓钊爸妈也应该有九十多了</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雪玲 姐姐,在72医院,邓兆他们家,和我们家是强哥强邻居啊</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一菲 原来如此,你们两家人有深厚的感情础。</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爱珍 谢谢大姐的夸赞,小时候学习不好,调皮倒蛮厉害的,在西山的时候,当时我5岁,在电视旁边,看到一个小胖娃娃鱼,从小桥上走过去,用手去拿,一下子掉到滇池里了,幸好旁边有一位阿姨洗衣服,伸手抓着我的头发,一提就起来了!要不然就没我这李一菲啦,感谢这位阿姨的救命之恩,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找到,非常遗憾!</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一菲 命大福大造化大,掉河里,开车撞树都相安无事。你爸妈做善事给你带来的福分。</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丹青 姐,72医院,一提到我,都说我淘气,我觉得没那么淘气啊!丹青 姐,其实在72医院里,我是挺乖的,比我淘的人大有人在啊</p> <p class="ql-block">刘强: 照片加工了一下稍微清晰一点, 一菲哥,这是你们家吗</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刘强 三个人的是我们姊妹三个,两个人的照片,是我和我妈妈李也进</p><p class="ql-block">刘强: 原照片确实有点模糊,雪玲姐给我下死命令,要我尽全力修复一下。</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刘强 那就太谢谢兄弟了</p><p class="ql-block">刘强: 不客气,雪玲姐做事认真,她说是很要好的发小家照片,要我尽量搞好一点</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一菲, 有许多老照片模糊不清,印书要高清图片,否则效果会一团黑,委托刘强老弟帮着修复了一下。在此谢谢刘强了。</p><p class="ql-block">李一菲:刘强 可能我小时候太皮了吧,七八岁的时候,把72医院的,中吉普车从车库,开到防空洞底下,停一下后,打得我撒腿就跑了!</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爸爸知道了,还有我好吃的果子吗? 72医院那个车库,就有坡道,我坐上汽车后,来回摆弄方向盘,随手把刹车一放,车子呼呼的往下走,我不知道怎么办了,后来到防空洞,是个上坡,车子停下了,给我吓的撒腿就跑</p><p class="ql-block">在昆明给宋玉芬通过电话了,那年在阳宗海聚会的时候我照的</p><p class="ql-block">刘强: 一菲 ,你们家下台阶,经过小河沟,往右转,就是宋师傅家。爱华姐,老三是宋玉兰,在成都。</p><p class="ql-block">陈爱华: 宋玉芬和我是小学同学,她妹妹和陈靖是同学。刘强 对的,照片里的是老大和老二,老二在宜良银行工作。</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 一菲 刚刚听了你和专业高手的合唱,好棒啊!一菲 天生会唱歌,多唱多练一定也是高手!发现一菲是唱歌的好料子,我唱不过他</p><p class="ql-block">刘强: 来贵阳后,同学一天到晚学我说话,甚至到了嘲讽的地步,我就拼命学贵阳话</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哥,和我一样,不会说云南话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10岁离开云南的,时间太长,所以大多数说不上不会说,但我能听得懂啊。刘强 我回到阜宁家乡后,主要是讲家乡话,可是家乡话我说的不好,我们在家统一的都是普通话</p><p class="ql-block">刘强: 哇噻,正彪大哥普通话也好,云南话也好,哎哟,不得了了哈,大哥,你咋来这么晚呢?早点不来,我们刚才聊的好热闹哦。</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我主要还是领娃儿在那个重庆万州领娃儿啊,所以时间不多。</p><p class="ql-block">刘强: 郭大哥天赋异禀,这个本事应该去学外语,起码能够掌握12门。都姓郭,怎么大哥?是不是郭德纲的亲戚完全有可能,否则咋会有这么语言天才?</p><p class="ql-block"> 爱珍姐,我们两家其实挨得很近的,都在同一排,你们家靠近那个围墙边上,原先没有围墙,后来建了围墙,外面就是一条小路,上老爷山的,我们挨得很近,正宗的邻居丹青姐。 </p><p class="ql-block"> 所以那个一菲哥打字特别快,他说他是那个语音输入法,哎呀,我们怎么输吗?普通话都说不好,一输一输进去都是乱七八糟的。但是一菲哥崇拜丹青姐,说明丹青姐普通话比一菲哥还好,当然了,今天我们也领略到了,的确太优秀了,所以丹青姐,以后有机会教我们说一下普通话。</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刘强 我回到阜宁家乡后,主要是讲家乡话,可是家乡话我说的不好,我们在家统一的都是普通话</p> <p class="ql-block">李一菲;我爸今年93高寿,我妈今年90高寿!</p><p class="ql-block">发小们恭祝:一菲 的父母亲身体都这么高寿健康!祝福叔叔阿姨永远健康快乐!幸福满满!</p> <p class="ql-block">李一菲:我的父亲母亲享受生活,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看着哥哥姐姐们的激情昂逸的回忆,我们这些小弟弟小妹妹们也追随着你们去回忆那父辈们的激情燃烧岁月里我们儿时在一起点点滴滴的幸福时光!</p> <p class="ql-block">李一菲:我也露一手,洗衣舞里的班长</p> <p class="ql-block">刘苏银:</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刘正宝,已于2008年去逝,母亲陈秀英也于2017年去世。他们在世时经常提起老战友的名字,我的脑海里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父辈都是从东北、西北西大滩(我在那出生)、云南的曲靖老营房、昆明的西山脚下、凤鸣村的老爷山下一路走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只是偶尔跟我们说起过去的72医院的往事,没有形成回忆录。在西山脚下我家先住在大厂房里,和董英俊家对门,他父亲叫董汉斌,后搬家住汤传伟家隔壁,那时到你家找北林哥玩,你家住的院子环境很漂亮有花树,墙外有棵大桑树,北林哥爬树摘桑椹给我记忆很深,当时不跟女生玩对你们记忆浅些。</p><p class="ql-block">曾雪玲:我家和武政委、赵慧云家住在院部旁边的大礼堂内。</p><p class="ql-block">您所说漂亮的院子是俞院长、郝克非、陈兵家所住的院子</p><p class="ql-block">你家当年住的是国民党时期废弃的厂房 ,里面有一些平房,我常去玩。</p><p class="ql-block">刘苏银:厂房里有些可能是炼铁炉,不经意间在地上能淘到子弹壳,在当时可是如获至宝。</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江西南昌,1972年我父亲从72院调到昆明北教场的直供部卫生所,78年转业到南昌的。</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刘苏银</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父辈们的单位从东北调防到西北银川贺兰山下的西大滩,我的人生从这里开始了,父亲给我起的名字苏银就是分别代表祖籍和出生地。</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与妻子规划的河西走廊游的第一站就是银川市,曾计划探访出生地,当地人说西大滩离市区60多公里没有公交线就未能如愿。人生记忆的起始是在云南曲靖市一处叫老营房的地方,住在一栋二层的木板楼里,隔壁是董英俊家,半隔墙两家说话都能听到,楼下有李保江家。上医院办的幼儿园,星期天才接回家,脑门上的一个疤就是上幼儿园时的纪念, </p><p class="ql-block"> 阿姨教我们用纸折飞机军舰,折的会扇翅膀的小鸟我至今折不出来,一次趁阿姨不注意跟着保江从楼梯隔档较宽处钻出幼儿园,后阿姨告状被父母狠狠地训斥了一番。</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北林他们大孩子捉到一只麻雀,用稀泥巴包裹住放灶洞烤干,一掰鸟毛全光了,给我尝了一小块,真香,那可是在三年困难期,星期六干部食堂早餐发2个小面饼父亲说舍不得吃,留着星期天接我和妹妹回来给我们吃。那次的扁桃体切除术也给我很深印象,手术台上感觉很冷,打的全麻,跟着医生念1、2、3、4然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醒来后就嚷着要吃煮鸡蛋。</p> <p class="ql-block">曾北林;</p><p class="ql-block"> 苏银 你还记得,用泥巴包麻雀在食堂煤灶下烤着吃。小学门口有个白胶泥小塘,我们经常用白胶泥包麻雀烤着吃,那个年代缺粮,烤麻雀烤蜘了,蚂蚱是常事。记得在医院养马场,麻雀最多,用小木棍支撑箩筐,一头牵着木棍,躲在远处,等鸟进筐,一拉绳,最多3-4只鸟被扣住。每周末乐此不疲,解馋果腹。</p><p class="ql-block">曾丹青:北林哥 你和李保国是孩子王,在曲靖大院你们不论到哪玩,后头都跟着一堆小屁孩!</p><p class="ql-block">刘苏银:北林 哥代我问候阿姨,祝她老人家寿比南山!我这个当年的小屁孩也是两鬓染霜啦</p><p class="ql-block">刘苏银:丹青、雪玲  听我父亲说过,当年他们有集体转业脱下军装后又穿上军装的经历。</p><p class="ql-block">马雁川:苏银 我妈妈也说过</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苏银 你的记忆真好,那么小就记得这么多事情了。从你的名字就能猜出你老家是江苏的,在银川西大滩出生。</p><p class="ql-block"> 铁二院是1958年从西大滩坐火车辗转多日才到了云南曲靖。我记得我们小学在一个围墙边,旁边有个小门通到外面,外面有一条小河,小河水很浅,也很清,我们放了学会去小河边玩耍。学校前面一块空地(好像是荒地,也许还种了什么)李保国家就长空地那头的二层楼下面。学校旁边是个大大的拉圾堆。拉圾堆再过去一点就是一排排的平房(病房)</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p><p class="ql-block"> 苏银 马雁川 是这么回事,当年组建铁道兵二院,我们的父亲都是从东北各部队抽调到二院的,铁二院那时不穿军装,大家都穿着便衣和以前的旧军衣,到了曲靖后还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铁二院撤销了,被昆明军区收编为野战军第72医院,搬到西山后才发军装并授军衔。在曲靖时,铁二院招了好多年轻人(有男有女,女的居多)培训成了护士和护理员,到西山后统统都穿上了军装。尽管照片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还是分辨出。有广雪妈妈 夏阿姨、潘云云爸爸潘助理员、 周红爸(周宗英)</p><p class="ql-block">马雁川:丹青 姐你说的很对,在西北时我父母亲都穿便衣,到了昆明曲靖60年我妈妈参加药训班培训后,一直在72院药房工作,人称赵司药。72医院自己生产的云南白药我妈妈是知道配方的人之一,她还说配方是机密。73年在墨江参加医训班学习后,又调到69医院任军医到76年转业。</p> <p class="ql-block">马雁川:</p><p class="ql-block"> 我比苏银大三天,我们同时在银川第五路军医院出生,所以我名字里有川字,军人的迁徙使命,使他们多数为孩子起名字和地名有关。</p><p class="ql-block"> 60年末我和姐姐从青岛被接回曲靖69医院,也是全托幼儿园,姐姐常在中午管理松懈时,从木栏缝隙处钻出去,跑回家找吃的,有一次中午姐姐回来悄悄递给我一个大苹果。我那时小,说话口齿不清,想喝水说成“后匪”半天沒人理,我姐就大声叫阿姨说“我妹妹要喝水”想起那时,如果没有姐姐帮助连水可能也喝不够。</p><p class="ql-block">曾丹青:苏银 马雁川 曲靖那个大院还在呢!不知那些二层的木板楼保留了没有,大礼堂据说还在。</p><p class="ql-block">李一菲:丹青 姐,曲靖的大礼堂还在呢</p><p class="ql-block">现在这个地方是军事用地,都被保护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2020年我们从江西到 云南到西藏去旅游途经曲靖去看望张德胜哥,他带我去曲靖72医院走了一下,曲靖的大礼堂还在,现在这个地方可能是武警医院吧</p><p class="ql-block">曾丹青:一菲 西山72医院现在是某部队,曲靖好像还是69医院</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武警医院在西山72医院原址不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赵慧云:</p><p class="ql-block"> 丹青在曲靖子弟小学确切的说是三个班,五九年我到曲靖,只有我一个人是三年级的,把我安排在黑板后面,张老师的确很辛苦,大概上了半年吧,的确一个人不好教,我才自己走读曲附小。</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有时候张老师叫人到黑板上听写,不会的我就告诉,被张老师说了好几回呢。当时我就是大姐大了。</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惠云姐,你说的对,五九年医院招了个高中毕业的张老师教书,我六岁,就是那年上小学的。张老师一个人同时教几个年级,语文,算数等等都是他一个人教。医院对面工厂的职工子弟也来上课。</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招了个田老师,医院搬到西山后,两个老师分两个教室教四个年级,张老师教的是我哥和小焕二姐汤桂兰,两人一个班,同教室里还教一些小的孩子。田老师教我和爱珍,小焕,彭传书,于慧娟等一个班,再加雪玲,夏林,广阔等一个班。</p> <p class="ql-block">赵慧云:</p><p class="ql-block"> 雪玲,你不要笑,当时我才十二岁每天早上不知时间的起床去上学,冬天又冷又黑,很害怕的,当时从炮团的小门出去,走的都是田埂路,没有人,也是当时的治安很好,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是这样的到了四年级。学校的老师在他们的楼梯间,也就算是杂物间,开始住校了。</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惠云姐,我哥也在曲靖城上小学,每天带一个馒头去学校当午饭,半路上就被当地老百姓的孩子抢走(那是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没吃的,饿死了不少人)我哥天天饿肚子上学,又不敢跟父母说,太可怜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啊!</p><p class="ql-block">赵慧云:七十二医院解散后,我爸妈就跟姐姐一起过,在东寺亍军区大院。</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惠云姐,这是赵叔叔,阿姨,你和你姐保荣,真好!</p><p class="ql-block">赵慧云:我姐和我姐夫,我抱着的是我儿子。我姐是两个女儿。</p><p class="ql-block">郭正彪:是这样的,我记得后来赵伯伯和阿姨好像是住在昆明东寺街。</p><p class="ql-block">是赵伯伯和阿姨,以前赵伯伯与我爸爸一起去钓过鱼,我妈妈经常去你家串门。</p><p class="ql-block">赵慧云:正彪,你爸也经常来找我爸玩。</p> <p class="ql-block">赵惠云: </p><p class="ql-block"> 我爸是个爱交朋友的人,我们家经常会有人来找他聊天,喝酒。他爱看书,听收音机,知道的故事很多。那时,我不常回家,只有放假的时候才回去。所以对你们的印象不深。我爸是九七年走的。</p><p class="ql-block"> 我爸他在七二院从东北到西南再到云南,几十年,身体伤痕累累,但是在七二院的照片里没有看到所有的后勤保障人员。</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惠云姐,你爸我还记得呢!人非常好,个子高高的,在西山时我们两家还有武政委住大礼堂旁一个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赵慧云:</p><p class="ql-block"> 你们还记得吗,在曲靖的礼堂里我们的父辈们自己编排的话剧,表演的太好了,好像叫什么名字来着?是不是𡿨不忘阶级苦〉?</p><p class="ql-block">周景元:在拉木瓜礼堂,陆军七十二医院文艺晚会,天津快板。三个美国佬。”我们三个人哪,都是美国佬。我是步兵,名叫跑不掉;我是空军,名叫往下掉:我是海军,名叫捞不着!”太好看了</p><p class="ql-block">汤传伟:72医院老一辈人真是太有才了!在我的记忆里在曲靖时就演出了话剧(血泪碑)。演出效果很好!到了西山后更是惊人。演出了(千万不要忘记)。更是轰动。连军区文工团话剧团都佩服的无语。并到各个部队演出。</p><p class="ql-block">赵慧云:是的,传伟你还记得清楚。七十二医院的前辈们不光医术了得,并且多才多艺。</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惠云 传伟 对!在西山时,72医院就演出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在大礼堂排练时我还去看过呢,的确演的很棒!</p> <p class="ql-block">汤传伟:</p><p class="ql-block"> 曲靖演出的话剧是(纪念碑)。剧情里宋玉芳爸爸演敌方哨兵。平时排练时宋玉芳姐姐宋玉芬看她爸爸排练。到了正式演出那晚。宋玉芳爸爸演敌哨兵站岗。(穿着我父亲的黑大衣演敌哨兵)。剧情里一下子出来几个游击队员拿出刀把哨兵杀翻倒地。这时整个礼堂里静悄悄的,突然一声大叫(爸爸)!原来是宋玉芬看到她爸爸倒地以为真的杀死了。吓的大叫。整个礼堂突然哄然大笑!</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你记性真好!</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丹青 姐 ,汤传伟 那时还小吧? 记性真好!</p><p class="ql-block">汤传伟:惠云姐你爸爸在话剧 (纪念碑)里演个监工头,拿着一把拐棍监工。时不时的用拐棍打矿工屁股。打的声响我们都听得到。演的真逼真!</p><p class="ql-block">我在曲靖时是六岁,在西山已经近十岁了。但这两部话剧在我脑子,印像太深了。</p><p class="ql-block">曾丹青:传伟 还记得曹八斤的爸爸吗?他参加过演话剧,在《千万不要忘记》里演爷爷,演的相当好。</p><p class="ql-block">周钟英叔叔也参加了演出,还有个叔叔演的主角,我忘了姓什么了</p><p class="ql-block">汤传伟:记得!曹叔叔演丁少纯的爷爷,从农村来看少纯,听说买了148元的毛料服穿,气得说(我看你们全身都是毛)!</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汤传伟 对对对!曹叔叔用带着方言的口气说:“一百四十八”!气的用拐杖要打丁少纯</p><p class="ql-block">汤传伟:演丁少纯的叔叔姓董。周钟英叔叔演剧中的工作小组长大刘。黄晶妈妈演丁少纯妈妈。剧情里老是鼓动丁少纯请假去打野鸭子。她拿去卖攒钱买毛料服</p><p class="ql-block">潘云云的爸爸演工厂车间主任。</p><p class="ql-block">72医院老辈们文艺细胞太强了!为她(他)们点赞!</p><p class="ql-block">黄阿姨演的很神气和傲气。抽着烟!</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曾丹青:传伟 对!演丁少纯的是董叔叔,我印象中董叔叔高高的个子,长得很帅,周钟英叔叔也是高个子,他演的是思想好的那个正派角色,黄阿姨我也想起来了,很神气,演的很好!</p><p class="ql-block"> 传伟 对!你记性简直太好了!经你一说,我也想起来了,是潘助理员演的车间主任,他也很神气!72医院真是人才济济,文艺细胞强大,真是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传伟 还有个护士阿姨,演丁少纯的妺妹,你还记得她吗?在曲靖时招进医院的,梳着两条大辫子。</p><p class="ql-block">汤传伟: 记得,她姓代,叫代绍英。她丈夫在昆明邮政系统工作。可惜代阿姨后期因受到刺激患了精神分裂症自S了。</p><p class="ql-block">不叫代绍英,只知道姓代,是手术室护士。</p><p class="ql-block">马雁川:在话剧里有个被牵着出场的穷人家的孩子,扮演者是周正菲,和我一样大,她家很早就转业回河南,不知道有谁还记得她?</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p><p class="ql-block"> 传伟 太佩服你的记性了!昨晚睡觉时突然想起那位阿姨是姓戴,和你说的姓代同音,应该没错了。我只知道她后来嫁给了地方上的人,那人个子高高瘦瘦的,在昆明工作,一次我们到木希村,曾在火车站看到他们夫妻俩。</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曲靖,她常带着我玩,还帮我梳过辫子,那张我在办公楼前拍的照片就是她帮我梳头扎蝴蝶结的。没想到她后来竟这么走了!如果活到现在也有八十出头了。</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我还知道一个阿姨,她是安徽人,后来嫁给了后勤部卫生所的军区,他俩是同学。</p><p class="ql-block">赵慧云:传伟,你当时年岁还小,能够记得那么清楚真不錯,连谁演的角色都记得,了不起。</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惠云姐,我们兄妹2015年4月底回昆明来木希村时,有个看门的人和我们聊天,说他小时候也在木希村上小学,和汤传伟是同班同学,还说当年汤传伟很聪明,学习成绩非常好,我告诉他,汤传伟我们认识,是我同学的弟弟。现在回想起来,这才明白,难怪他记性这么好呢!</p> <p class="ql-block"> 《西山的那些年 》— 曾雪玲:</p><p class="ql-block"> 1962年,我们随父母所在的经改编为昆明军区第72野战医院,从曲靖炮团大院换防前往昆明西山。我们乘坐了一夜的火车,又换了有敞篷布的军用卡车,车队不知开了多久停下了。</p><p class="ql-block"> 呈现在我们眼前是一条望不到边的“大河”,晨曦微露,红黄蓝紫橙五彩斑斓的色彩,映红了天边,“河”面也抹上了五光十色,点点白帆,勾勒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身后峦苍翠、红墙楼阁掩映于郁郁葱葱茂密的树林深处,如同红色宝石镶嵌在绿色绒毯上。我们被眼前这绚丽多彩的景色深深吸引和震撼了!这就是我们对西山和滇池最初的印象!后来才听大人们说这就是有着美丽传说的西山、滇池!</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西山脚下生活了两年多。</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五百里滇池,天蓝水绿、碧波荡漾、帆船徐行,很让人赏心悦目。且湖水清澈见底,站在岸边,能清晰可见湖里丰美水草中鱼儿 游弋</p><p class="ql-block">记得六十年代,我们就喜欢唱那首描述秀美西山滇池的滇池圆舞曲,当年歌词不够准确(搜索歌词)</p><p class="ql-block">曙光像轻纱飘浮在滇池上</p><p class="ql-block">山上的龙门映在水中央</p><p class="ql-block">山上的龙门映在水中央</p><p class="ql-block">像一位散发的姑娘在梦中睡美人儿躺在滇池旁,啊....</p><p class="ql-block">月光像白银撒在了滇池上</p><p class="ql-block">绿柳葱葱静立滇池旁</p><p class="ql-block">睡美人对着滇池来梳妆</p><p class="ql-block">闪烁的星光映在她头上啊....</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图为,西山脚下原父母所在的72 医院旧址。</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每天都沿着这条长长的湖堤上下学、去食堂打饭、同学家玩、有时还会到临近的龙门村,在渔民家里购买刚捕捞上来的新鲜鱼虾!</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所住的72医院旁边是一个名叫龙门村的小村庄,从村子后面的石子马路再走一段路,就是“西园”。每到学校放假时,我们就会时常到西园里面玩。</p><p class="ql-block"> 西园,这座占地很大的院落,绿意葱葱,建筑的风格有着浓郁的欧式味道。它面朝翠湖,背向西山。站在大理石的围栏前便可一赏湖光山色。</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西园里总是静悄悄的,看不到人影。我们每次来这里,都会放任尽情地玩耍。但西园却一直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谜!</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这是早年西山脚下龙门村的旧貌。当年只有13岁的哥哥汉东,每周六下午就是沿着村后的这条石子铺成的公路回家,周日下午又经过这里去高桥乘车到黑林铺昆明四中上学。有时为了省钱就步行回家或到校,19公里38华里的路程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个艰难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有记载,西园隔壁,当时的云南第一任财政厅厅长龙云的内弟李培天则修建了紫园,蒋介石及何应钦曾下榻于此;抗战时期,紫园曾一度作为远征军的临时指挥所,滇西抗战著名将领卫立煌将军、杜聿明将军、戴安澜将军曾住于此;解放后这里作为中国外交部对东南亚的联络处,胡志明主席、西哈努克国王等历史名人曾下榻于此。</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1964年,72医院因紧挨着的西山时常往山下滚落石头,为安全起见,医院准备又一次换防。</p><p class="ql-block"> 经历过战争的父亲,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也在那年父亲离职休养了。父亲带着我们兄妹三人居住到昆明,而母亲却要跟随医院换防到距离昆明几百里外的宜良凤鸣村去。自1950年抗美援朝到1957年铁道兵西征以来,我们一家人这已是第三次两地分居。</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晚上,医院病房的平房住进了许多年轻的军人,换防的部队已经先期抵达了。和几年前我们刚到西山时深刻印象不同的是,这次我们家是如何离开西山到的昆明?我们几乎没有丝毫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当年的龙门村。2015年我们兄妹三人重回西山脚下曾经的家。从山脚下眺望西山,已没有了当年茂密翠绿的树林、红墙黄瓦的殿院也少了许多,五百里滇池也不再清澈、浩淼!我们曾经的家也被一栋栋别墅取代!</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割裂式的痛苦纠结,内心不断地跟自己的记忆告别。</p> <p class="ql-block"> 《 老爷山下的记忆 》 — 曾雪玲:</p><p class="ql-block"> 图为,云南宜良凤鸣村火车站,这是法国殖民在滇越铁路增建的第二批车站,建于1922年。六十年代,我们每到寒暑假就从昆明南站乘米轨(窄轨)火车到凤鸣村下车,然后再步行十多里路到母亲所在的72医院。</p> <p class="ql-block">接上 </p><p class="ql-block">  2015年五一前夕,我们兄妹三人回到了阔别48年魂牵梦萦的云南。专程来到曾经的家-----老爷山下木希村72医院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当年的72医院已经不复存在。原来的房屋不见踪影,只剩下残缺不全的医院大楼,以往小桥下涓涓流水的小溪,变成了浑浊的阴沟,</p><p class="ql-block">我们所熟悉的家变得如此陌生,让我们的心好痛、好痛....。</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图为老爷山,当年72医院就坐落在这座老爷山下。它依山而建,医院进口处是一条从山上流淌而来的小溪,过了小桥,左侧是大操场和医院大楼(1965年修建),右侧便是门诊接诊室。往前是病房楼(原先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平房),接着往上走,军人服务社、病号群食堂、医务人员及职工食堂、办公室、大礼堂、宿舍。家属区环绕成半圆形依次层层地排列在山坡上。建院之势,就如同大寨的梯田逐层上移。</p><p class="ql-block"> 医院的最远的那端,是一个依山泉而建的露天泳池。丹青姐经常去游泳,每到傍晚,医院的十多个从昆明军区军医学校分配或来实习的十八九岁的学生兵们,就会聚集在泳池边,争相显示自己的跳水技巧,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都在寻找72院的景象图,遗憾的是她的影子总停留在记忆和梦中。</p><p class="ql-block">今天总算看了!</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刘强发来这张七十年代72医院的全景图</p><p class="ql-block"> 图片情景还是比我们在时有变化。1969年 ,医院过桥进大门的两侧是门诊和病房,通到路尽头是上坡有个军人服务社,依次右侧有五官科病房。左侧有旧礼堂食堂和篮球场。顺着路上坡,依次有家属平房。</p> <p class="ql-block">周景元:</p><p class="ql-block"> 七十二医院的老房子,先前是昆明军区测绘大队驻地,再以前是训练越南军队连排级指挥员的训练基地,再再以前是国民党第52兵工厂的家属驻地。这些,395库的王勇同学明镜似的。</p><p class="ql-block">医院北面的游泳池,是为了训练越南军队建造的。</p><p class="ql-block">395库原是国民党军兵工厂,抗日时期制药掷弹筒。我军收复后,成为我军弹药库,后成为我军销毁过期弹药的单位。</p><p class="ql-block">红梅:我家住的地方,即能听到72的军号,也能听到395库的军号。</p><p class="ql-block">我是看着72建新住院楼的,记得住院楼还没交付使用时,我还在里面教部队家属跳“忠字舞”。</p> <p class="ql-block">1979年,庆祝越自卫反击战胜利庆功大会</p><p class="ql-block">72医院全体获奖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72医院在1964年援越抗美、1979年和八十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功卓绝!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1979年1月中旬,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前夕,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杨勇、何正文,总后勤部副部长张贤约,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刘志坚、副司令员张铚秀等总部和军区首长亲临云南前线</p><p class="ql-block"> 72医院护士钟惠玲条件过硬,事迹感人,成为战地之花,耀眼之星。部队根据钟惠玲的卓越表现和伤员们给钟惠玲请功的呼声,不仅给钟惠玲和汽车23团9连志愿兵李义华这两位后勤战线的士兵荣记一等功,昆明军区还授予李义华“英雄汽车兵”荣誉称号,授予钟惠玲“模范卫生员”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钟惠玲见到时任总长杨得志时有点害羞</p><p class="ql-block"> 1984年9月15日,昆明军区在昆明国防剧院召开老山、者阴山自卫还击作战庆功大会,时任总长杨得志亲临会场。在众多参会的英模代表中,杨得志见这个被授予“模范卫生员”的女兵如此年轻,不禁夸赞:“不简单,不简单!18岁就做出这么大的成绩!</p><p class="ql-block">(以下文字来自军网)</p> <p class="ql-block">  接上</p><p class="ql-block"> 1984年元旦前夜,吴跃才政委接到昆明军区后勤部“命令72医院立即组建野战医疗所的命令”,要求该院立即组建100人的野战医疗所,强化战前训练,听候开赴老山战区担负作战救护工作的通知。 </p><p class="ql-block"> 接到军区命令,医院立即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组建野战医疗所的具体事项。接着,又召开动员大会,宣布军区和院党委的动员令。</p><p class="ql-block"> 明知战争的残酷和危险,但动员大会后,军医杨晓成、女战士钟惠玲等100多名干部战士的决心书、请战书和遗书纷纷飞进医院政委吴跃才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兵贵神速,医院接到组建野战医疗所的命令后,只用1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三分四定”工作,组建了以政委吴跃才为带队首长的72医院野战医疗所。接着,野战医疗所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以战伤救护为主要内容的战前军事训练。</p> <p class="ql-block">  接上 </p><p class="ql-block"> 野战医疗所驻扎的这个地方叫落水洞,四面环山,距主战场的直线距离十余公里,距设置在老山脚下曼棍的师救护所的距离25公里,前接组的首要任务就是从曼棍将担架队从火线抢运下来后,经师野战救护所初步处理过的危重伤员接回野战医疗所救治。</p><p class="ql-block"> 从曼棍到野战医疗所临时营地落水洞的文天公路是一条弯多、路窄、雾大、坎坷不平的盘山公路。前接组将在这条通向老山战区的唯一公路上连续奋战,把伤员一个不少地安全接回野战医疗所救治。</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1984年4月24日,我军这支由医生、护士、卫生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野战医疗所逆行战区,出征疆场。</p><p class="ql-block">当天上午8时整,天空下着毛毛细雨,喇叭播放着《再见吧妈妈》的歌声,铁流滚滚,数十辆挂着伪装网的军绿色解放牌车队,载着医疗所百名血气方刚的军营男子汉和飒爽英姿的女军人驶出医院营区,奔向硝烟中的老山前线。</p><p class="ql-block"> 【钟惠玲,1984年参加老山作战,被昆明军区授予“模范卫生员”荣誉称号,系老山、者阴山作战中唯一获荣誉称号的女兵】</p><p class="ql-block">钟惠玲战场留影</p><p class="ql-block"> 4月25日傍晚,经过两天的急行军,野战医疗所提前到达军区前线指挥部确定的位置——麻栗坡县落水洞某边防团五营驻地。</p><p class="ql-block">五营已接到作战命令,全员开赴前线。野战医疗所将利用该营现有营房开,布置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一所战地医院。</p><p class="ql-block"> 野战医疗所的位置离即将收复的老山地区的直线距离只有十多公里,部队刚到驻地,就听到了此起彼伏的隆隆炮声。</p><p class="ql-block">来自军网</p><p class="ql-block">炮声就是命令,全所人员顾不得吃饭和休息,立即展开战地救护的各项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政委吴跃才召开战斗动员大会;分管行政的副所长组织勘察地型,布置警卫警戒;分管医务的副所长立即布置展开战地救护的具体工作。</p><p class="ql-block"> 战伤救治的重中之重是野战外科手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外科主任陈训儒带领数十名医生护士对边防连队腾出的饭堂进行全面的消毒,安装无影灯等外科手术必备的器械和抢救伤员的各种设备,布置了6个手术台。每个手术台由数名医生护士和卫生员组成,这样,医疗所就可以同时开展6台手术,最大限度地为抢救伤员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战争环境下的手术室不像我们现在医院的手术室要求那么严格,设备也简陋得多,6个手术台并列设置,中间没有任何隔断。尽管如此,比帐篷手术室还是要好得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外科主任陈训儒带领段朝周、王晋明、刘中道、徐恒旭、李燕清、齐自荣、王孝红、凌云霞等医生护士在这里曾5天4夜没有休息,成功地做了数百台手术,并且无一例出现事故,挽救了史光柱、秦国富、陈洪远等战斗英雄和数百名危重伤员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在连续5天4夜的战斗中。李燕清、齐自荣先后多次晕倒在地,当战友们把她俩抢救过来后,谢绝让其休息的好意,爬起来后又再次投入到抢救战友生命的战斗中</p><p class="ql-block"> 依照军区的要求,72医院野战医疗所负责伤员前接、救治和后送工作。医疗所根据人员状况,百里挑一,选出谢君集、杨晓成、冯正祥、李正友、朱秀国、张德林等6名政治可靠、战伤救治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前接组。由后勤第113兵站运输连调配5辆解放牌汽车作为战地临时救护车,并配备5名驾驶员。</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战役打响前,根据老山作战的特点,72医院野战医疗所除了本院医务人员外,上级还给该所配备了来自海陆空三军的野战外科技术专家小组。使医疗所救治技术水平得到了加强。</p><p class="ql-block"> 空军专家组的加入,在落水洞后方6公里外的一个小山头上建了一个野战直升机停机坪,使空中接运伤员变成现实。开创了从我空军诞生以来在离战场最近的地点接运众多伤员的记录,也创造了我军在一场战役中接运伤员数量最多的记录,为挽救众多伤员的生命,最大限度减少残疾率赢得了宝贵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4月26日上午,当政委吴跃才宣布前接组11名临时战斗小组名单后,组长谢君集、副组长杨晓成立即带领大家做好前期前接后送的准备工作,及时组织了针对性的战前培训。重点强化了车辆运行中的战伤抢救训练、接送指征与标准培训、巧妙躲避敌人炮火袭击和防敌人小股特工偷袭的战术培训。接着,又给每台车都按要求配备了充足的急救药品、常用器材及抢救器材,以及相应的枪支弹药。</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战区路况差,大卡车减震差,空车颠簸厉害等实际问题,为尽量减少车辆行驶途中因颠簸造成伤员的疼痛,前接组因地制宜,提前在车厢里装上了两吨左右的细沙,然后盖上草席和篷布。</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72医院野战医疗所前接组不怕牺牲,提前来到设在老山脚下曼棍的师救护所。</p><p class="ql-block">这天,老天爷既掩护了我千军万马的军事行动,也考验和检验了我军收复老山的决心、信心、毅力和能力。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这种恶劣的天气,给担负主攻任务的部队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增加了不少的伤亡。也给担架队从敌人的枪炮中抢下伤员,给前接后送伤员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从曼棍的师救护所驻地向野战医疗所后送伤员,非常凶险,从夭六到交趾城这段13公里的战区公路,是敌人炮火封锁的重点路段,是老山战场的组成部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敌人除炮火封锁外,还经常派特工对我行进中的车辆进行袭扰。一路上,我军一辆接一辆挂着绿色伪装网的、向前沿阵地运送部队、武器弹药、给养物资的解放牌军车来来往往。敌方炮弹不断落在沿线公路两旁,有的直接命中公路路基,有的直接炸毁我方车辆、火炮、民房。这段炮火中的补给线,伤员重生的生命线到处弹片横飞,火光冲天,路面弹坑垒垒,车辆行驶非常困难。</p><p class="ql-block"> 由于气候因素,这里一会大雨,一会云雾,山头上冷得打寒战,山下河谷又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一天中,衣服一会干,一会湿,交替数次。</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装备差,战场环境恶劣,运送伤员条件差复杂的情况下,前接组的11名队员凭着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在这条充满死亡的公路上展开了日复一日的生命接力。</p> <p class="ql-block">周景元: </p><p class="ql-block"> 我叫周景元,军队转业在云南,姐姐周景娥在军队休息,大弟周景安著名调皮蛋,四弟周景忠五弟周景铎。</p><p class="ql-block"> 其中介绍了医院历史和功绩。那么:为当地百姓治病至今是当地民众的美谈;去楚雄治疗楚心病去大理防治血吸虫病功不可没;组织医疗队配合我军高炮部队去援越抗美,功劳的大大的!</p><p class="ql-block">曾雪玲:1965年援越抗美期间,72医院就有许多叔叔阿姨被调到出国部队去了,其中有邓兆的父母,陈兵父的母。医院收治的都是从前线下来的伤员。</p> <p class="ql-block">  《 我记忆里的72 院 》— 许云霞</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许尔荣,母亲李清珍,和我们姐弟三65年照的全家福照。</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相识在抗美援朝战场,回国从东北直接南下到昆明,母亲在69医院,后转防(坐闷罐火车)到曲靖(69医院现在还在) 父亲在版纳小孟养.好像是汽车团,我在曲靖69医院.,因没有幼儿园,当时是在炮团幼儿园长托,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小学在院里上的。</p><p class="ql-block"> 1964年 我不记得几月应该是夏天到的72医院,那时候我爸已经调72医院了,直到78年转业回大连。我70年代就参军离开了72医院,那天还是景元说拉木瓜,才想起是医院的位置地名。在医院子女中个子最高应该是我啦,</p><p class="ql-block"> 在哪个凭布票的年代,穿衣是真废料,小时候大人说我个高将来打球,我就不打,会打球参军还是到了八零医院后被逼无奈上场了。大人还说我个高将来得驼背,我就挺着腰杆,所以现在腰背直溜走猫步。记得有一天妈妈叫我别出门,我真老实在家看书,后来才告诉我是军区篮球队到医院挑人,老妈怕让人看见了给挑走了</p> <p class="ql-block">  接上 </p><p class="ql-block"> 雁川你们老马家兄弟姐妹们都特别聪明,各有特点,雪峰最聪明,文笔好,老师总拿他的作文做范本,我们好羡慕,也挺调皮 ,犯错要挨打就跑了躲起来,找回家了还给做蛋炒饭吃,我大弟淘气要挨打也想学逃跑,我爸说你跑试试,还给你吃蛋炒饭?更得狠打,吓得不敢跑了。</p><p class="ql-block"> 雁冰活波好动像男孩子一样,一笑两酒窝,喜欢做用手蹭鼻子的小动作。雁川文静美丽说话办事稳当,常来我家玩</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我们儿童团员们(传伟.广雪.景娥,可还记得)常常聚在一起自编自演红岩片段,骨子里的文艺细胞在萌发膨胀,就是没有展演之地,单纯率真,自乐自娱。太小的弟弟妹妹就记不清楚了。</p><p class="ql-block">原来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在大家的提示回忆中有些又想起了</p><p class="ql-block"> 谢谢姐姐对我们兄妹的评价,过奖了,我没那么好看,小时候自认为是肿眼泡,掉眉笔,大鼻子还皮肤黑,不漂亮。很不自信!长大后回老家,亲戚们都说我长漂亮了!但是我非常崇拜你们这些漂亮的大姐姐们,经常跟在你们后面,像跟屁虫一样的召之即来。因为你家里离我们家近,我喜欢上你们家玩儿,知道你爱看书,我好像还偷过我哥哥的书给你看!</p> <p class="ql-block">图一:有我爸爸(后排中)</p><p class="ql-block">图二:建党百年诞辰演出剧照</p><p class="ql-block">许云霞:父辈们的历程在笔下呈现,儿时的岁月在字里行间闪过。</p><p class="ql-block"> 说起游泳,我的启蒙是在去木西村上学路上的河沟里,广雪和雁冰我们一起在河沟里划拉着就会了,医院游泳池更巩固了蛙泳,到部队更正规系统滴训练了四种泳姿</p><p class="ql-block">易红梅;可能我家住的较偏,离大家都有点远,所以接触不多。在72医院时,每个月㡳医院安排一个大卡车,所有的家属坐车去汤池购粮,我家都是我去,把一个月的粮都买回来 。就是坐敝篷大卡车,冬天还是好冷哦。</p><p class="ql-block">马雁川;红梅 我也记得坐着敞篷大卡车去汤池买粮购物。我家阿姨带我去过很多次。</p><p class="ql-block">许云霞:买粮我不记得了,但是坐大卡车去宜良买缝纫机我记得,因为是我去买的,回来也是我瞎鼓捣琢磨怎么用,这缝纫机一直陪着老妈从昆明到大连到现在还在许征家</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在靠游泳池那边有个王伯伯专门养小动,有又白兔,荷兰猪,还有一只猴子,我抱着许昆(两岁吧)去看过。</p><p class="ql-block">马雁冰:姐,那时家里有个马雁川:缝纫机,是高档商品了</p><p class="ql-block">许云霞:参加庆祝建党100周年演出</p><p class="ql-block">曾丹青:雁川 云霞 发小们人才济济,能歌善舞,小时候受条件限制,如今可以放飞自我啦!</p><p class="ql-block">马雁川:云霞 姐,我也就这两年时间才开始学唱歌跳舞,跟群里的发小们没法比,有点害羞。因为医院有游泳池,咱医院的孩子游泳都很好,我在昆十中校运动会上200米蛙泳比赛得第五名</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因为时代和环境限制,心里喜欢唱歌,跳舞也没地方学习和展示,现在老了,我也报了老年大学唱歌跳舞班,虽然水平有限,但有空就尽情的唱歌或跳跳广场舞图个开心</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郭正彪 看到你爸了吗?左边这位叔叔是谁的爸爸</p><p class="ql-block">下图:我爸和宋玉芬爸爸</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里两位军人我认识,那位女军人阿姨叫刘玉林,142野战医院一所外科主任医生,技术很棒 。她丈夫叫陈超是142野战医院副院长。他们的儿子陈兵,大些的孩子们应该记得跟雁冰广阔夏林一个班的,(听说目前和和他的两个妹妹都定居在加拿大)</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男军人叔叔正如周云霞所说的叫周钟英是142野战医院二所主任医生,他们应该是68年援越抗美时从72医院抽调组建的以外科医生为主的医疗所应该由黄晶的爸爸黄继文叔叔带队奔赴越南执行战地救护,战斗结束后就分到了几个不同的野战医院 ,如雪玲文章中所述139、 142等野战医院。</p><p class="ql-block"> 黄继文叔叔应该是138野战医院的院长后 又任他们分部的副部长还是部长,现在济南军区干休所雁冰去看过他。</p><p class="ql-block">记得97年左右 ,我父母到洛杉矶来看我 ,黄晶带他爸爸专程从犹他大学到洛杉矶老战友及邻居发小相聚吃过饭呢,</p><p class="ql-block"> 黄晶是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受聘于犹他大学终身教授。目前刘玉林阿姨夫妇及周钟英叔叔夫妇离休在北京军区丰台干休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伏广阔:</p><p class="ql-block">图一,陈兵妈妈 .邓超妈妈 .另外那个阿姨也是老铁二院的</p><p class="ql-block">图二,邓超爸爸 和夏司药 这几个叔叔阿姨都是72医院的老人 ,后来因援越抗美调到142医院</p><p class="ql-block"> 我和雁冰71年初参的军就分到142野战医院一所,当时倍受父辈们关爱,邓副院长和夫人宋医生(一所)也是72医院的,他们的儿子邓超也是我们发小可能跟广阔他们一个班</p><p class="ql-block">曾雪玲:您说的陈兵是我同学 他父母是1964年援越抗美期间抽调走的</p><p class="ql-block">宋阿姨和我母亲一个村的,一同入伍。他们刚调走时,邓召和邓丽还在72医院,由我妈照顾。</p> <p class="ql-block">伏广阔:左广阔、中间邓超 、右边陈兵 、1977年于142医院。</p><p class="ql-block">曾丹青:真好!广阔,邓钊,陈兵那时才二十多岁,都是帅哥!</p><p class="ql-block">曾雪玲:是的,军后代,帅气霸气</p><p class="ql-block">邓钊小时候就是这模样!</p><p class="ql-block">马雁川:邓钊,陈兵都快没印象了,有照片真好</p> <p class="ql-block">赵夏林:这张照片我母亲也在其中,后排中间的那位就是我妈妈。</p> <p class="ql-block">赵夏林、赵晓雯和母亲</p><p class="ql-block">赵晓雯:照片上还有我妈妈,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他们当比我们现在还年轻呢!这是我妈上两个月照片</p><p class="ql-block">曾雪玲:我对晓雯的印象深刻,1969年夏季,我和丹青姐最后一次到72院玩,几乎都是和晓雯玩耍,夏林不在家,可能是住校,周末才回来。</p> <p class="ql-block">赵夏林</p> <p class="ql-block">赵晓雯:</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30年前因为胃癌去逝,我母亲现在93岁了,还挺好的。这是前半个月我和保母领着她去公园里照的!</p><p class="ql-block">曾丹青:夏林爸爸好像叫赵公然,二老以前的模样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夏林妈妈个子高高的,夏林爸爸微胖,很和气,整天笑咪咪的</p><p class="ql-block">图二:夏林,在西山我小学的同桌,当年他瘦高的个子,长得像妈妈。</p> <p class="ql-block">赵晓雯:我现己经退休了,经常跳舞!前个月的演出!《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曾丹青:发小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p><p class="ql-block">赵晓雯:丹青姐姐,我是正对右边第二排的第二个,在旁边右边的是宋师傅二姑娘宋玉芳还记得吗?</p> <p class="ql-block">陈爱华: 我爸是陈会计陈樟木。</p><p class="ql-block">曾雪玲:记得那时爱华大概8/9岁,长的瘦小,但已经能为家里分担家务。</p><p class="ql-block">曾丹青:谢谢爱华!你爸爸妈妈对我也非常好,从曲靖到西山,我天天都去你们家玩,把你们家当自己家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爱华:是的,我对宋阿姨印象很深,宋阿姨对我们很好,有什么零食都往我家拿,对我们就像她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也很喜欢宋阿姨。祝宋阿姨身体健康!幸福开心!</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这是陈叔叔,阿姨,爱珍,爱华和两个弟弟,</p><p class="ql-block">陈爱珍:陈靖是我弟弟,排行老三,陈明是老四。</p> <p class="ql-block">曾雪玲:爱珍 姐,看年月日期,就是说丹青姐和我在69年夏天还到过72院 年底回的老家。</p><p class="ql-block">陈爱珍:丹青 咱们从小就是好朋友,但我的影集里只有唯一的一张非常珍贵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曾丹青:爱珍 我下次回扬州,找找你当年给我的照片,我也一直保留着呢</p> <p class="ql-block">陈爱珍:1、小靖小明2、3在爱华家照的,4、我们带孙女回昆明在百货大楼旁照的5、在80年左右带父母亲和陈靖去苏州玩时照的6我母亲来贵阳帮带儿子时照的7、8、9我和爱华读中学时照的。一转眼,现在我们都老</p><p class="ql-block">陈爱珍:陈靖是我弟弟,排行老三,陈明是老四。</p> <p class="ql-block">陈爱珍:1969年回老家插队前留影</p><p class="ql-block">曾雪玲:英姿飒爽的爱珍姐从小对爱珍姐的印象,热情开朗、活泼可爱!</p><p class="ql-block">陈爱珍:雪玲、丹青、赵惠云 晚上好! 我在分享发小们在聊天呢,在讲童年时美好回忆。我非常佩服发小们的记忆,时间己经过去50多年了,还记得那么多,故事讲的都非常精彩,就像昨天才发生的,真是佩服佩服,为发小们点赞!</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 是啊!最记得1968年底,我,爱珍,小焕,彭传书一块参加体检,一块徒步走到汤池镇武装部报道,一路欢歌笑语,开心无比!报道结束后,又一块坐小火车回到凤鸣村,再徒步走回72医院。在医院等了几天,最后一场空,太失落了!</p><p class="ql-block">陈爱珍:丹青 68年底咱们当兵体检时也未把握好时间,总之没抓紧,也没想到毛主席指示来的那么快。如果我们抓紧时间把体检搞完马上去人武部报到,说不定那年还能赶上当兵。</p><p class="ql-block">曾丹青:爱珍 是啊!当年们们早一点去武装部报到就一块当兵走了,也成战友了。可惜晚报道了一天,人生就完全改变了!不过你还算不错,后来还是当上了兵。</p><p class="ql-block">陈爱珍:对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年半后,最后还是如願地赶上了当兵。在我们这批兵里,有好些是来自北京、沈阳、昆明、四川等省市当过知青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1968年12月,我们四个人差点当上兵,到汤池镇武装部晚了一天报到,没有走成。这张照片应该就是那时拍的吧,我不在其中,回昆明准备下乡插队了。</p><p class="ql-block">陈爱珍:苏银 中午好!美好的童年回忆。刘苏银:爱珍 中午好!回忆共同的美好童年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近,青春不老!</p><p class="ql-block">马雁川:苏银 很棒的幼年往事,我也有许多同样的记忆!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陈爱珍:苏银 我太熟悉你们一家了,在西山每当放学路过放信件报刊的地方,我都会跑去看看有无家信。每当我看到你父亲的名字,我就会把信给你们家送去,你爸爸非常高兴,一再说谢谢。那时你们家与董英丽家门对门,我家离你家也很近,再往前面走百把米就到了。看到你晒全家福,就回想起你爸妈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在我的忆记里还是那个样。</p><p class="ql-block">曾丹青:苏银 谢谢分享!这是我们共同的经历,又一次唤起了遥远而美好的童年和少年的回忆,一幕幕往事又出现在眼前,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周景元:</p><p class="ql-block"> 1964年我 父亲带着全家从上海到72医院,</p><p class="ql-block"> 1964年十月中旬到达汤池拉木瓜72医院。旁边是木希村。前面是395库。</p><p class="ql-block">刘苏银, 是的,72医院的建设发展是根藤,要记录的是我们发小们在这根藤长大的瓜三枣四。</p><p class="ql-block">马雁川:雪玲是的,只是这两天让回忆的闸门给打开了,说一说小时候的往事,趣事。</p><p class="ql-block">曾丹青:雁川 、苏银  感谢分享这些我们不知道的往事,很精彩,也有些沉重,苏银的经历是有些坎坷,很不容易。那个年代每个发小的家庭都有着类似的,或者不同的其他经历,但作为部队大院成长的孩子,自小受父辈们严厉正直的教育,相信发小们都是正能量满满的</p> <p class="ql-block"> 《西山印象 》 ~刘苏银</p><p class="ql-block"> 我家随着72医院搬迁到西山,那可是个山青水秀约好地方,昆明的学校还带着学生们来游玩,一次我用弹壳跟一个小哥哥换了一把他用锯条做的小刀,如获至宝,知道了水那边有个昆明市,很向往。住家后面隔着一条公路就是西山脚,爬西山登龙门可方便了,一次父亲带我去爬山,山上松树林很茂密,还听到了老虎叫声。</p><p class="ql-block"> 住家前面紧挨着滇池,有石阶可下到水边,水清可见水草,一次带着我大妹到石阶下捞水草玩,她一下就掉到了滇池里,我还算机灵,转身上来叫大人,我父亲和夏林的父亲等叔叔伯伯赶到水边,见我大妹妹仰面朝天漂出了2米多远,他们衣服也来不及脱把她救了上来。</p><p class="ql-block"> 滇池里面的鱼虾很多,传伟妈妈钓鱼最利害,钓得多还经常给我们家,我长大后钓鱼用饭粒装钩还是跟她学的,大人还用脸盆蒙上纱布,中间挖个洞,放上骨头剩饭绑上绳子放到滇池水深处,过几个小时就能捕到鱼虾蟹。</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每家都用搪瓷缸放到食堂门口订牛奶,一段时间发现有些口缸里的牛奶少了,一查问是曹八斤干的。看医院的叔叔阿姨们的演出里的“一百四十八的毛料子”的经典台词在我们口中念了许多年,懂得了不能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刘苏银;</p><p class="ql-block"> 广阔说我的老家南京六合是对的,我父亲转业的正解是1975年第一次百万大裁军,我父亲在昆后直供部被确定转业,父母故乡情结决定回老家但组织上与南京地方联系说没有指标,经周周折折联系到江西南昌,虽不能回原籍但72年回乡探亲路经江西看到当地农民种田都穿的确凉蛮富裕,而且还离原籍近就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78年全家到南昌时我正参军在云南建水县394库,80年退伍到南昌满街的南昌话听不懂。83年结婚时那我自己攒的90元(工作后每月工资都要交给母亲)旅行结婚到了厦门、桂林和有第二故乡情结的云南,在昆明受到了夏林父母的热情款待。</p><p class="ql-block"> 谢谢雁川理解,以前的坎坷经历能锻炼人,父母的不易使我们懂事的更早,作为家里的老大,我8岁就会煮饭做菜这可不是吹的,但也因贪玩把饭煮糊锅烧坏过,母亲经常把老大要给弟妹们作榜样让着小的挂在嘴边,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马雁川: 是的,我们很小就分担家务话了。有一次我妈妈熬了半夜,洗好的几个猪蹄子,煮到锅里,让我看着点,我添上煤就跑到许云霞姐姐家里找她玩去了,直到糊味飘到山上才想起来我们家的猪蹄子。飞奔着跨过小河沟跑回山下家里,猪蹄子全都胡透了,黑黑的锅底都快透了,被我妈妈骂的当晚上突然就发起了高烧。这件事成了我和妈妈的深刻记忆!</p> <p class="ql-block"> 《西山记忆》~ 曾丹青</p><p class="ql-block"> 爱珍 那时你们家住在医院从公路进来下坡的那个地方,对面是门诊室,董英丽家住在石灰场那个方向。我们家和惠芸姐家住在大礼堂旁边。往前走有个蓝球场,我们在那儿看露天电影。再往前走是一片废墟,然后到了食堂。食堂旁边有个院子,雁川家和好多人家住在那里。广雪家好像也在院子里,院里还有个二层木板楼,医院刚从曲靖搬来时,住房还未安排,好多人家都住在楼上,小焕家也住在那里。有个胡阿姨,长得很漂亮,住小焕家隔壁,她儿子名叫是非(音)不知后来她调到哪儿去了。</p><p class="ql-block"> 石灰场放映电影时,72医院的大人孩子倾巢出动,去那里看露天电影。记得1964年某天,石灰场放映新片《冰山上的来客》我觉得太好看了!那是我看过最好看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记住了几十年。</p><p class="ql-block">苏银 滇池那时水很清,长了很多水草,院里的饲养员每天划着小船下打捞水草喂猪。滇池里还有许多小水蛇,我洗碗时水蛇全游过来吃残渣油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爱珍 还记得一个星期天,我俩结伴去买鱼的事情吗?</span></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两家的父母叫我们去龙门村那边的打鱼队买鱼,打鱼队有很多机动船,我俩上了一条船买鱼,船上的柴油味熏得我直想吐。买鱼时人家给我俩一块算的账。回家的路上,我俩想把各自的账理清楚,回家好交账。结果算来算去也理不清头绪。幸好快到医院时遇到了医院的会计刘阿姨,她问清了情况,很快就把双方买鱼的费用理清了,我俩这才如释重负各自回家交账。</p><p class="ql-block"> 滇池的鱼类品种很多,那种长条的白鱼最好吃,肉嫩味鲜。鲤鱼也很多,我们家经常买来红烧,我爸做的红烧鱼很好吃。还有一种马魚,小小的,据说味道不错,医院有不少人会钓到这种鱼,但听大人说马鱼的鱼籽有毒。那几年72医院的确有过吃马鱼中毒的事情发生。</p><p class="ql-block">刘苏银:丹青 你说的我想起来了,确有马鱼籽中毒这回事,直到现在都怕吃到马鱼籽。</p><p class="ql-block"> 雪玲 五百里滇池哪能没有鱼,西伯利亚的红嘴鸥三十多年来年年冬天飞来滇池栖息,一是因为昆明的气候温暖舒服,二是滇池有丰富的鱼类,还是昆明好啊!</p><p class="ql-block">刘苏银:据说昆明市近年一直在下力气治理滇池,2016年底我和妻子去云南旅游专门去海埂看红嘴鸥。</p><p class="ql-block"> 还是昆明好!那天是12月呢,艳阳高照,湛蓝的天空。手上拿的是飞机上的早餐面包,专门留着喂红嘴鸥的。</p><p class="ql-block">马雁川:丹青 姐,分享的幼年往事很棒,我也记得滇池的水清清的,有海草在水中漂浮,有打海草的船来往。我也常在滇池边上钓鱼,刷碗…那时候的鱼很好钓,经常会钓一小桶小白鱼回家,爸爸对我很是夸奖!</p> <p class="ql-block">马雁川:丹青 姐,分享的幼年往事很棒,我也记得滇池的水清清的,有海草在水中漂浮,有打海草的船来往。我也常在滇池边上钓鱼,刷碗…那时候的鱼很好钓,经常会钓一小桶小白鱼回家,爸爸对我很是夸奖!</p><p class="ql-block">曾雪玲:马雁川 妹妹那时还小,也就是6岁左右,记忆力没得说</p><p class="ql-block">马雁川: 雪玲 姐,是的,我六岁,有些记忆,但不如苏银厉害</p><p class="ql-block">刘苏银:马雁川 你谦虚了,你当年的钓鱼技术可比我高多了,钓一小桶鱼对现在来说也是大丰收。有时间与景元切磋一下,巾帼不让须眉嘛,省的景元得瑟</p><p class="ql-block">马雁川:苏银 我钓的就是在滇池边上一群群游的小白鱼,大的也就是比中指头长一点,哪能和景元那些大鱼比呀!现在在青岛的海边儿也没有大鱼钓。所以只能甘拜下风</p><p class="ql-block">伏广阔:苏银 真厉害 记性太好了 那时你才几岁 ? 讲得非常真实 老弟你有讲故事的能力, 发挥下能成72的莫言 ,期待</p><p class="ql-block">刘苏银:广阔 老哥过奖了!莫言可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顶级的!可惜他的文章我一篇未读过。我说的这些都是群里发小的回忆勾起了我模糊的点滴记忆,与大家共享。</p> <p class="ql-block">伏广阔:马雁川 是的, 躺在球场上望着西山上的云朵,仿佛自己都在飞 ,那就是个童话的世界 ,前面水 、后面山 、上面云 , 我在做梦 儿时的美梦</p><p class="ql-block">马雁川:广阔 哥,希望美梦不醒</p><p class="ql-block">李一菲:广阔 哥你把我带到梦里去了刘苏银:广阔 你是酒不醉人人自醉</p><p class="ql-block">伏广阔:苏银 还是你了解我 刚喝完酒 看了雁川说西山太幸福了 想起我们小时候躺在球场上的情景 在西山底下看云感觉离天太近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广阔 精辟,浓缩的几句话都是精华,概括了我们儿时对未来的梦想。苏银 西山滇池情结都写在心上。看照片,想起你小时候的模样了。变化不大。</p><p class="ql-block">马雁川:苏银 你在海埂边喂海鸥的美拍够开心的哈!太羡慕昆明冬日的蓝天阳光!</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向金平阿姨当时40多岁,是个湖南人,爱吃辣,会做饭,很能干,背着弟弟挑水。毎月工资35元。一直在我们家呆到弟弟上幼儿园</p><p class="ql-block">陈爱珍:马雁川 :向锦平阿姨原在洗衣班上班,后来因精减人员,就沒上班,去你家当保姆。她人很好又能干,我妈妈向她学了不少做咸菜和做乳腐的技能,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马雁川:我爸爸和我妈妈76年转业回的山东老家,他俩都是胶东龙口的人,但是我爸爸是属于转业国家分配,分到山东济宁邹城市,孔孟之乡卫生局工作。我们在那里生活了将近30年。</p><p class="ql-block">爸爸88年11月17号突发心梗去世!妈妈还健在,今年94周岁了,在北京长住,主要是姐姐照顾,我12年有了孙女后,就长位青岛给儿子看孙女。</p> <p class="ql-block">马雁川:我爸爸妈妈是在东北四平认识的,我哥哥姐姐都是在东北四平生的,我在银川和刘苏银都是在银川第五路军医院生的。</p><p class="ql-block"> 我九个月时,我妈妈就把我和我姐姐送到青岛亲戚家,60年接回来到云南曲靖,当时我记得一回去,我和姐姐俩就上的全托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向阿姨非常能干,在我们家有时候剁辣椒,腌咸菜到半夜,饭做的也好,因为她,我们现在都爱辣菜,还给我们织毛衣,尤其对我很好,文化大革命以后,这个职业也消失了,我当时小也没关注她老人家的去向,她有个儿子,好像是在铁路上做工人。她有高血压,应该不可能活到现在100多岁。常常我会想起她老人家。很想回报她对我们的付出,因种种原因,很遗憾!可能没有机会了!</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相片大约是2019年照的,今年我妈妈衰老的很快,耳朵更聋了,背也弓的厉害。疫情闹的,我也很久没见她老人家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同祝:阿姨状态不错啊!祝阿姨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刘苏银: 赵阿姨精神棒棒的!请转告我对她的问候:祝赵阿姨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马雁冰、马雁川姐妹俩和妈妈</p> <p class="ql-block">许云霞:赵阿姨好精神啊,祝她老人家安康长寿吉祥快乐</p><p class="ql-block">不知道赵阿姨还记不记得我们</p><p class="ql-block">好羡慕丹青姐妹,羡慕雁冰雁川,羡慕一菲,羡慕父母健在的发小们,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啊</p> <p class="ql-block">郭正彪: 我父亲郭孝礼 生于1926年5月1日,山西省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原任昆明军区后勤部七十二医院门诊部主任。</p><p class="ql-block">1943年5月参军,在三八六旅七七二团二部、山西太岳二分区第一所。二野四纵第五所工作。</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在河南大学医学院中二期学员。后在河南淮阳军分区队三团二营、暂九团一营医助、空军二十四师七十团供应大队军区、空军第六供应大队卫生队军医。</p><p class="ql-block">1954年东北空军15中心门诊所军医。</p><p class="ql-block">1956年江苏硕放场站卫生队军医。</p><p class="ql-block">1961年苏北盐城基地卫生队军医。</p><p class="ql-block">1964年昆明军区后勤72医院内科、门诊部主任。</p><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在晋南战役荣立二等功一次。</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因完成收政任务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p> <p class="ql-block">郭正彪:,我父亲是1964年从江苏盐城军用机场调到72医院的</p><p class="ql-block">刘强: 72第一部,郭伯伯的戎装照,英俊威武。雪玲姐一直都在辛勤耕耘,正彪哥多给雪玲姐提供一点素材啊</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一菲 正彪和丹青姐说他父亲是1964年到的72院。难怪叔叔的军衔颜色不同于陆军的呢。</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郭叔叔的英姿!正彪 你们家64年到木希村,我们家64年4月到了昆明,我妈妈还在72医院工作</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雪玲 丹青 当时我4岁,记得一家五口住一间屋,与彭传蜀家一个厨房,一家一半。曾雪玲: 正彪 记忆很好,四岁就记得那么清楚了。</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正彪 彭传书在西山时转到我们班上,以前她叫彭传书,她们家是四川人,改成传蜀很正常她爸爸是医院职工,她会唱歌在西山时她唱《美丽的哈瓦那》嗓门好大!</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丹青 姐是的,彭传书父母已经过过世,彭传书当兵嫁的爱人是昆明上马村,他现在应该住在昆明上马村,照片上的我都认识</p> <p class="ql-block">郭正彪: </p><p class="ql-block"> 我老家葛万村,这是我家老屋,我小姑,这是郭台铭家的房屋,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铭,郭台铭父亲是搞教育的,去了台湾, 我是按照父母要求回去祭拜祖先。</p><p class="ql-block">   我小姑83岁了,我去找她时,还在地里劳作。雪玲 郭台铭做好事,给每户修建水管,修通公路,建学校,向当地政府请示后许可批准,自己找施工队,安排监理,自己出资。不麻烦政府。</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开明人士。您父亲应该是参加的八路军,晋城长治一带有八路军纪念馆。看您祖上的家境是个富庶人家,您父亲一定是读过书的文化人,后来解放初期选拔到空军部队的。</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雪玲 是的</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郭正彪 这个楼应该是,国家文物了吧?</p> <p class="ql-block">郭正彪: 看到一菲 发的图片太美了,我和一非有一个共同爱好自驾游,是的我爱拍照,07年我从云南自驾出游的第一个省就是贵州省。当时云南与贵州还不通高速</p><p class="ql-block">当时从昆明-石林-兴义-关岭,开车一天才到贵州关岭县 当时兴义到关岭是汽车专用道,贵州有一条高速,贵阳-黄果树汽车专用道应该就是一级路</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正彪 您那时路径的路已经比建国初期好许多了。72人与贵州有缘啊!</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正彪 旅游达人!拍的风景太美了!郭正彪: 雪玲 从07年以后,每年最少一次到外省自驾游</p><p class="ql-block">曾丹青:雪玲 贵州太美了,我们还没去过,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正彪 带外孙给拴住了,以后有机会还可以继续追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我2020退休,60年的我自驾回老家山西晋城,去过皇城相府</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正彪 我们兄妹三人2017年8月去山西见发小了,他也是山西晋城的</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正彪 我们兄妹三人2017年也去过山西,沿途游玩了晋祠,万年冰洞,五台山,王家大院,长治太行大峡谷,皇城相府还有平遥古城。 返回时从晋城到河南龙门石窟,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黄河决堤纪念碑</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郭正彪 山西人面食做的好吃,那年去山西,吃了各种花样的面食,长见识了</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丹青 是的,原来昆明43医院大门口就有一家山西饭馆。雪玲 拍的好,制作的好,这是我回老家的游玩景点:张居正故居-云台山-皇城相府-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凤凰古镇。丹青 姐,我父亲离休在昆明,生病住院43医院是定点医院 我们家住下马村第二干休所 昆明北郊,圆通山后门约3公里路</p><p class="ql-block">曾雪玲:郭正彪 您家早年是富贵人家</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 </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是同班同学这张照片是爱珍发的,68年底,我们四个人在72报名参军,没走成。我回昆明了,她们三人拍了合影。就少了我, 这张是同时期的我69年2月我和我哥回江苏老家插队,临走前拍的。你不认识我们,很正常,你那时还小,自然不认识我们</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丹青 时间长了,有点记忆模糊,69年我9岁了</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我们兄妹三64年就随父亲去了昆明军区后勤部,放寒暑假才会到木希村玩。正彪 你那时还小,自然不认识我们</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丹青姐,正彪  我们到72院也是和同龄女孩玩,男孩就靠边稍息啦曾丹青: 我哥去72,和大男孩玩</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正彪 去云南,没联系兄弟,对不住,对不起了。</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一菲 没事,我在重庆万州领小外孙</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正彪 离我们江苏近啊,到我们江苏来阜宁做客</p><p class="ql-block">郭正彪:一菲 我也喜欢自驾,和你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一菲 好的,有机会去了找你玩。</p><p class="ql-block">一菲 我父亲是从江苏盐城军用机场调到72医院的</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正彪 您说你父亲是从,江苏盐城军用机场调到72医院的”这是哪一年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郭正彪: 我父亲郭孝礼,2014年去世</p><p class="ql-block">马雁川:看到叔叔阿姨的相片很亲切,还有你姐姐,我们是昆十中的同学!17年底我去过你们家,那时候你姐姐还认识我,你妈妈在床上躺着,把我认的很准,转眼间斯人巳去,愿他们天堂上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爱珍 军人的风采</p><p class="ql-block">陈爱珍: 正彪 记得前几年我们宜良一中本班同学聚会时,我还约见你哥哥郭正刚了。他比童年时瘦多了,个头比原来高了不少,你哥可能比我稍小点。</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爱珍 你好,我哥是52年,喜欢打乒乓球,是原来宜良县乒乓球队的。</p><p class="ql-block"> 刘强你真棒。 你好,你是刘明和刘昆的弟弟吗?</p><p class="ql-block">刘强: 正彪 大哥,是的,我是最小的那个弟弟郭正彪: 刘强 谢谢,我是郭正彪,与你姐姐是小学的同班同学,向你父亲刘叔叔和母亲高阿姨问个好,向你们全家问好,祝健康快乐。</p><p class="ql-block"> 刘强 : 谢谢郭大哥。父母看了雪玲姐写的回忆录,一眼就认出郭伯伯了,很兴奋。也请郭哥代问郭伯伯、成阿姨好!原来以为这里只是大哥哥大姐姐们,没想到还有一些小伙伴在其中,能跟随着一菲哥去旅游,看望发小父母,一菲哥和嫂子辛苦</p> <p class="ql-block">郭正彪: 这是72医院边的大河</p><p class="ql-block">刘强: 可惜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郭正彪:上面的那排房屋是一菲家住过的</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郭正彪,女孩是你妹妹?妹妹漂亮!</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丹青 是我妹妹郭云霞</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一菲,第一排后来改学校一菲 第二排就是你们家和马丽家 ,下面有防空洞</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郭正彪 看到我的家我流泪了。照片最上面的两排房子,好像是幼儿园吧</p><p class="ql-block">那里保留着儿时最纯真、最朴实、最美好的东西。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正彪 那盐城你这边还有什么亲戚吗?那你在盐城住过吗?</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一菲 ,正彪 你俩有缘啊!</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一菲 在72医院我和你一起玩,你领我到你家玩,阿姨给我糖和饼干吃。你的名字我一直记得</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正彪 这我有印象,你记得我们用糖,喂狼狗吗?应该是大白兔奶糖,我们一起在72医院的游泳池里游泳。我们在一起玩,还有张德胜,潘迎川</p> <p class="ql-block">曾丹青: 正彪 你祖藉是山西晋城,对吧。</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丹青 是的,我爷爷以前安葬在盐城,78年迁 回山西晋城。潘银川是潘茂江叔叔银川生的,潘大个的儿子</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丹青 是的,潘茂江家的儿子潘银川</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一菲 我说的云川和讲的银川可能不是一个人,我说的云川,他爸爸是在伙房工作,妈妈是曲靖的爸爸是东北的</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丹青 他们家在江苏泗洪县,潘叔叔己不在了,在前些年带我爸妈去过他们家看望</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一菲爸爸妈妈重情重义,很让我们这些72后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郭正彪: 这是小学快要毕业的留影,刘强 看你姐姐</p><p class="ql-block">曾丹青:我们走时飞机大楼基本盖好了</p><p class="ql-block">刘强: 这次雪玲姐能够联系上发小,就是吴建国给我的通讯录,吴建国喜欢画画。照片最前面是曹八斤吧,后排中间是杨贞吧,后排右是陈靖吗 395库的吴建国</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八斤力大无比,78年参军,复员后在宜良人民银行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菲我也,喜欢自驾,和你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一菲好的,有机会去了找你玩。:一菲,我父亲是从江苏盐城军用机场调到72医院的</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是的,曹叔叔文笔了得,转业在宜良人民银行领导岗位工作,治理的很好后调到路南人民银行工作,工作非常有成就,后调到昆明人行管理人事工作</p><p class="ql-block">刘强: 他爸爸个子不高,黑瘦黑瘦的</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他爸很神气,在西山时演过话剧</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觉得他爸特能说</p><p class="ql-block">刘强: 我17年和宝山联系,废了九牛二虎之力</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曹宝山压力大,自身有病,在照顾父母,宝山本来话就少,现在话就更少, 是的,上次他们小伙伴相聚,他一个人跑到外面独自一人坐在树下。</p><p class="ql-block">72医院的小伙伴还去看望吴丹尼的父母。老人很乐观,走的时候给每个小伙伴一包西洋参</p><p class="ql-block">刘强: 每个人都应该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就是善待家人</p> <p class="ql-block">曾雪玲: 美篇这位叫忠诚的朋友说,这张照片是他留影在72医院魚塘边</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小河对过的?那所房子是什么地方啊?有谁知道的? 背后应该是72医院家属区吧,这个不是河边吗?</p><p class="ql-block"> 72医院的鱼塘,在哪里呀?我可没听说啊是不是在篮球场的旁边</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一菲 这个不是小河这个是水塘是后面施工的时候挖了个坑,在那地方积了水,水塘后面那排房子就是幼儿园幼儿园那个房子后面改成小学校吗,幼儿园后面那排房,你看得见一个角的那个就是一菲家以前的房子, 后面改成小学校以后那个水塘就填平了在上面还建了一个厕所</p><p class="ql-block">李一菲: 我说后面的那个房子这么眼熟呢</p><p class="ql-block"> 这下看到我的以前的家了</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一菲 不客气,照片宝贵,建议一菲收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正彪 不是张叔叔,一会我转发他的人美篇。该人是1979年在72院,那时发小们可能都离开72院了。他的文章里有1979年自卫反击战时,部分人从济南军区调往72院的横幅,估计忠诚他们都不是72院的原工作人员。</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雪玲 79年我在72做临时工,李焕忠名字熟悉,照片上的人有些记忆模糊</p><p class="ql-block">刘强: 是72小学校</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正彪 群里发小里面 正彪在72院时间是最长的人。</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是的,到1981年72院解散</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正彪你 从1964到1981吧,17年时间啊!了不起。我们家在72院,满打满算才12年。</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1983父亲离休,到了下马村干休所,等到期后,我还和父亲从昆明到凤鸣村银行办事 。72合并到玉溪,进43的有几个,有到武警医院的,各显神通</p> <p class="ql-block">刘强:1976年父亲转业,我们离开72医院前夕,在石林拍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刘强:我们四姐弟1975年在72医院篮球场的合影</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在贵阳的省级三甲医院工作,除我以外,其余都退休了,正在享受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刘强:1975年我在72医院住院部楼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我2016年回72医院的时候,看到变成这副模样,很惆怅。抱着一丝丝希望,到木希村找同学,太巧了,刚好遇见同学陈天祥 ,他记不得我了。当我提及我离开之前,他喊我到他家,他亲手用融化牙膏皮,给我做了一个很漂亮的弹弓。</p><p class="ql-block"> 他立马想起来了,通过他,联系上了唯一一个还在395库居住的子弟吴建国,与他通过电话,他还记得我,是他发给我的通讯录。文章里居然看见我哥了 ,读小学的时候,他名字是刘建军,到阳宗海电厂子校读初中的时候,改名刘丰。阅读了无数遍《72医院~我们永远的家》,雪玲姐写的是对72院的是情怀,是思念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刘强:</p><p class="ql-block">图片: 这是我2016年在木希村巧遇陈天祥联系上了唯一还在395居住的子弟吴建国大哥,吴建国大哥从杨昆大哥那里得到通讯录,第一时间发给了我。在此感谢同学陈天祥和吴建国、杨昆两位大哥。</p><p class="ql-block">杨昆大哥的父亲杨叔叔1977年来贵阳出差的时候,还专程到我家看望过我们。当时贵阳供应极度匮乏,我们家甚至都没能请杨叔叔吃顿饭,为此我父母愧疚了好多年。在此,敬请杨昆大哥代问父母好,同时请代问杨浩兄弟好!</p> <p class="ql-block">许云霞:和广阔相聚在于大连,还有弟弟许征。</p><p class="ql-block">刘苏银:景元、景娥、景安他们的父亲 叫周俊学,和郭孝礼家1964年后一起来72医院的。</p><p class="ql-block">周景元:1969年庆九大,太热闹了,潘茂江叔叔手持信号枪,向天空发射信号弹,壮观啊,我心目中的英雄啊!</p><p class="ql-block">吉雨: 最后这张照片右手后排那个大个子男兵哥是外科医生周钟英,后来是外科主任。</p><p class="ql-block">曾丹青:周钟英我认识啊,我们家在昆明军区后勤部的,他两次来看过我爸,后来他好像去了出国部队。刚才照片看着有点面熟,变胖了,没想到是叔叔。</p><p class="ql-block">周景安:我小时候到病房,病号的床单和被子上有铁兵二院。我知道出处了,你们真了不起,我把我看到的都发给我四弟周景忠,五弟周景铎(小各)多多</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看了七十二医院从哪来,看到前辈这么浴血奋战,我也热血沸腾。老一辈不太跟我们说。我爸爸周俊学,现在安徽淮北</p> <p class="ql-block">图一: 曾丹青: 左一景川,右二是保江,中间穿红白长外套个的是爱华吗?其他几位请介绍一下。</p><p class="ql-block">图二:一菲,保江,夏林,左二是景元</p><p class="ql-block">杜娟:穿裙子是杜娟,绿围巾是宋玉芬,另外一个女生我不记得名字男生有周景元、李保江</p><p class="ql-block">周景元:我叫周景元军队转业在云南,姐姐周景娥在军队休息,大弟周景安著名调皮蛋,四弟周景忠五弟周景铎。</p><p class="ql-block">陈爱珍:景娥 终于看到您了,真高兴,分别50多年了很是想念儿时的小伙伴。我记得您原来说过好像从部队退休在成都是吗?分别多年,很想见见您和现在的照片分享给大家。祝您和家人新年快乐!合家幸福!</p><p class="ql-block">周景娥:爱珍姐,我是在成都退休的,因为女儿在上海现在我们已安置在上海了。是的分别的太久了很是想念,现在是特殊时期以后我们一定会相逢的。贵州的美景在我小时候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祝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陈爱珍:恭喜您们倆囗安置在上海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原先我们安置时也想回义乌市,后来想想贵阳也不错,一是战友多,二是贵阳气候好,冬天不是太冷,夏天也不是太热。所以下决心还是在贵阳算了。以后有机会欢迎您们来贵阳玩。</p> <p class="ql-block">周景元: 赵大娘赵伯伯,我敬爱的人。我们小时候,都是饭桶,赵大娘给了我们数不清的粮票,是我们的恩人!</p><p class="ql-block">赵慧云:景元,那是我每回放假退的粮票拿回家的,我们在食堂打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省下来的,刘丽娟阿姨也提起过这件事,帮助别人是件好事。</p><p class="ql-block">许云霞:看大家在群里的回忆,太感动了!在那样艰苦奋斗的年代,我们的父母为祖国的需要,哪里艰苦哪安家。</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父母和老一辈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也激励着咱们这一辈和我们的后代,这就是军人本色。</p><p class="ql-block">大院情怀让我们再相逢,把融入血脉的脑海深处的回忆点点滴滴,记得滴不记得滴都再一一呈现,记录整理,愿父辈的战友情和我们大院发小情一直延续下去。</p> <p class="ql-block">许云霞:祝大家元旦快乐</p><p class="ql-block">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p><p class="ql-block">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p><p class="ql-block"> 最喜庆的当属雪玲新年大礼~新编辑的佳作~《72医院-我们永远的家》。怀着感恩之心一口气看到底又反复回看,身为72的后代,对医院的历史和父辈们的奋斗历程真了解不多,感谢前辈们及发小们的回忆和曾家兄妹整理编辑,还原了消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再次感谢北林、丹青姐、雪玲,特别是雪玲这两天一直关注群信息,整理编辑到新年的钟声响起后,非常辛劳。</p><p class="ql-block">这几天的群里真热闹,小时候的故事怎么也讲不完愿叙不够,军旅情怀永存!</p> <p class="ql-block">许云霞:爱珍姐,咱们能相聚在网络平台是我们老一辈父母的战友情和发小们的大院情缘,是大家的相助和支持啊</p> <p class="ql-block">伏广雪:</p><p class="ql-block"> 刚才我一位不是军队大院长大的朋友看了这篇“72医院我们永远的家”文章后跟我说写的太好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父辈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太感人了!并且由衷的说国家目前对父辈们所给予的一切待遇都是他们应得的当之无愧的。</p> <p class="ql-block">曾雪玲:  </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72院时,爱珍家就把剩下的锅巴用油炒一下,分给我们吃,那个香啊,最好的美食,至今难忘。有时爱珍姐住校没回来,都是爱华在帮她们妈妈做家务,阿姨在里屋做针线活。</p><p class="ql-block">刘强: 我在72不知道还有个大姐,一直以为爱华姐就是老大</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刘强 你来时,爱珍己回浙江老家插队了</p><p class="ql-block">刘强: 是前些年听在贵阳的72前辈们说,才知道陈樟木伯伯还有个女儿在贵阳</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69年2月,北林哥和我,爱珍带着小弟,我们四人一块回老家插队了。</p> <p class="ql-block">陈爱珍: 今天我发几张照片给发小们看看,有几位小朋友认识她们?照片是今天上午才拍照的。其中一位是142野战医院的,另一位是70年中旬我去凤鸣村72医院认识的老朋友,现我们都在同一个干休所。</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1年7月16一18日由贵阳市退休军干合唱团和省军区合唱团与贵州电视台“银龄"合作去遵义展演时拍的。</p> <p class="ql-block">许云霞:爱珍姐,孙晓霞我们非常熟悉,在一个军体队,她打步枪,我打手枪,自卫反击战后分开了,那年在贵阳谢谢您和姐夫的热情款待非常暖心,晓霞忙演出没能见面,有点遗憾,以后还有机会相聚</p><p class="ql-block">陈爱珍:孙晓霞她是从云南调到我们医院:省军区44中心医院,后来也提起当护士长,到后来转业到税务部门,她也已退休多年,前几年她俩口都考上了省军区合唱团。我是俩个合唱团都参加,年龄老了,找个地方乐乐,好玩,喜欢热闹。</p><p class="ql-block">许云霞:爱珍姐,退休的生活真充实</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老了要把老年生活安排好,开心快乐的过好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陈爱珍:这是2021年7月16一18日由贵阳市退休军干合唱团和省军区合唱团与贵州电视台“银龄"合作去遵义展演时拍的。</p><p class="ql-block">马雁川:爱珍 姐丰富多彩有意义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殷红梅:我这几天没有发言,但一直在看,感慨,羡慕,一个个都这么能干,遗憾我没当过兵,从小就想当兵的我到老也没穿上军装,太遗憾了</p><p class="ql-block">曾雪玲:我们兄妹三人也都没有当过兵,是我们最感到遗憾的事。</p><p class="ql-block">殷红梅:雪玲 是啊,我们肯定都有同感。</p><p class="ql-block">可有一点,我认为我们从內心和外在的形象都有军人的特性。我随父亲从395库到四川时,正好18岁,一直到退休,都有许多人在不了解我的情况下说我当过兵。</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特殊环境造就和 注入了骨髓里的军人气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雪玲: 72医院和395军营的孩子有深厚的感情,同在老爷山下长大,同在一个小学和初中读书。美篇加点有关这方面内的内容。</p><p class="ql-block">马雁川:古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说明了后勤保障对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性,而当今的军队后勤工作又是非常科学复杂的庞大体系!你能捋得这么清晰!真的是佩服</p><p class="ql-block">曾雪玲:雁川,不敢有差错,浏览这美篇的有对父辈经历过的历史了如指掌,挑刺的人多</p><p class="ql-block">庞云霞:雪玲 辛苦了!你是挺用心的,收集资料,整理编排,又要不断修改这些都是挺烦琐的</p><p class="ql-block">庞云霞:这图片就是我父亲他们那一代的几位领导班子成员。</p><p class="ql-block">左边起前排我父亲 第二位姚主任(姚建国父亲)后排张付主任(张琼父亲)后中间张付主任(张广惠父亲)右边那个最高的就是红梅 的父亲易付政委</p><p class="ql-block">这照片在我们家门口拍的。</p> <p class="ql-block">庞云霞:</p><p class="ql-block"> 看完了你们制作的《72医院--我们永远的家》这部美篇,我感慨万千!72医院的兄弟姐妹们为你们点赞!</p><p class="ql-block">整理了那么多的资料,真是用心良苦啊!点个大大的</p><p class="ql-block">周景安:你看了那些大哥大姐描述七十二医院吗?虽然你是395库的部队子女。</p><p class="ql-block">曾雪玲:庞云霞 谢谢分享!我哥的发小,也是后勤部我们家隔壁邻居栗战平的父亲是你们359的元老,你们是否知道?</p><p class="ql-block">庞云霞: 雪玲,昨天太晚了没给你多聊,你说的那个栗战平我不认识。我父亲是69年从昆明大板桥972库调到395库的 当时我11岁,(6岁从老家和妈妈随军到昆)。</p><p class="ql-block"> 我妈妈后来在可保煤矿当老师,我也就在可保上学,上高中才去了阳宗海发电厂。79年父亲转业回石家庄。我父亲是395库的副政委,你说的这个栗战平父亲也许是在我父亲之前。</p><p class="ql-block">曾丹青:云霞 你好!我是雪玲的姐姐,栗战平父亲应该是你父亲之前在395库的,1967年他们家搬到昆明军区后一勤部,和我们家是邻居,与我哥哥成了好朋友,现在山西长治,我们也分别了近五十年,后来终于找到了,2017年和2018年见过面的。</p> <p class="ql-block">易红梅 :</p><p class="ql-block"> 父亲1968年4月从昆明的汽车22团调到72医院,在72时是传染科,职务我不记得了,但他长期在宜良、汤池支左。</p><p class="ql-block">1970年调副395库任副政委,直到1976年6月转业来到了四川。</p><p class="ql-block">庞红霞:易叔叔是他们几个老搭档里还健在岁数最大的一位,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  《我的72院、395库情结》~易红梅</p><p class="ql-block"> 图片,我父亲的第一张照片,是2020年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颁发纪念章时照的。</p><p class="ql-block">下图:这是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父亲易新宣 出生于1928年12月30日 父亲离休后居住在成都,刚满93岁,因战争年代腿脚受过伤,加之80岁后又多次摔跤,所以现在行动有些困难。</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家住的地方,即能听到72的军号,也能听到395库的军号。</p><p class="ql-block"> 儿时趣事:1968年4月我们全家刚到72医院,我们姐弟四个一下车,看见这么大这么高的老爷山兴奋的嚷嚷着要去爬山,父亲说: 快搬东西,以后有的是时间去。 </p><p class="ql-block"> 看见游泳池,那又是我们的天堂了。每天中午父母要让我们睡午觉,吃完午饭后,我们就争着洗碗,等洗完碗后,趋大人不注意,我们就向游泳池跑去,经常是游得差不多时,就去山上拾点柴下山,再到游泳池游一会才回家。</p><p class="ql-block"> 只用了一个星期,我们四个都学会了游泳。 有一个星期天,父亲对我们说,带我们去学游泳,我们高兴的跳起来。出门后,我们跑在父亲的前面奔向游泳池,我们一个个扑通扑通跳进了水里,父亲惊诧地看着我们,自言自语到“什么时候学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讲了我在72医院的一点经历,今天我讲一点在395库的经历。我在阳宗海上初一没多长时间,又随父亲迁移到了395库,395库的子女也多,但有一部分人在昆明读书,放寒暑假就都回来了,不论大孩小孩,能玩就在一起玩,不能在一起玩的也不吵架、不打架,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假期,部队的领导为了让我们这些孩子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假期,把我们全部组织了起来,在作业、娱乐等方面统一安排时间,专门安排一干事管理我们。那个假期我们过得很充实,不紧作业完成的好,还学到了新知识,听了许多故事,大点的孩子还申请到练靶和打靶的机会,组织了几场孩子与老干部的篮球比赛。</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知识与娱乐都很匮乏的年代,这些安排和比赛使整个部队就象过节一样的热闹。我为我能有幸在父辈们正值、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财富下熏陶和长大而感到自豪和满足。我说的395库的经历,庞云霞是见证人</p> <p class="ql-block">易红梅:2004年,我们兄妹三人回到395留影,</p><p class="ql-block">庞云霞:现在的395又有新的变化了17年我母亲去世,为了让父亲散散心,我和妹妹轮椅推着他上了开往昆明的飞机,到了395库,圆了他多年来重回部队看看的梦。部队的在任领导还特意招待了我们。见到了现留在昆明的老战友老部下。有几位老部下还从成都 贵阳赶来看望,让我和妹妹备受感动。</p><p class="ql-block">易红梅:云霞 那都是我们住过的地方,我们两家一直是邻居。</p><p class="ql-block">庞云霞:395唯一没有变化的是我们住过的小四合院还在,灯光球场上面几排房子还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打的营盘 流水的兵!现在我们发小虽然各在一方,但部队的情怀会永远的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span></p><p class="ql-block">马雁川:红梅 你们家是从昆明调到72院的,我记得你们家搬来那天我就看到你们了,觉得你们和我差不多大,个子高高的,又漂亮,又有气质!我心里有点小激动!想着以后又有玩伴了!</p><p class="ql-block">易红梅:你过奖了,我们没觉得有什么优越的条件,那时候小,对相貌也没有什么认识,不过个子确实都长得高,那时候总听大人说: “长这么高干啥,还废布。”</p><p class="ql-block">刚搬到72时,车子就停在幼儿园门口,那个位置看得到你家。</p> <p class="ql-block">  《 老爷山下共同的 经历》 ~ 马雁川:</p><p class="ql-block"> 红梅你好!72医院里的男生,女生们大都是散养大的。每天的行为家长基本上都没有时间过问,72医院和395库的孩子同在老爷山下军营里长大,有着共同的经历,那年那月不管哪边有好的电影或演出我们都会往返着跑去着,不畏惧395到医院的那段黑路。游泳池里也会有两边孩子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我们吃着食堂里的一锅饭,同样的时间上学放学玩耍,就像一家人一样,当然也会有磕磕碰碰发生。但我们父辈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跟党走,有理想的军人血液筑就了他们的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有作为!正能量,大气!所以欺负你们的孩子,如果长大能想起那段往事,也许会内心感到抱歉和愧疚!希望你们不要太纠结,为了我们这份弥足珍贵的军旅发小情缘而释怀好吗?如果说的关点有不相同,请见谅!</p> <p class="ql-block">庞云霞:</p><p class="ql-block">父亲离开昆明38年,2017年我和妹妹用轮椅推着他圆了他多年想重返部队看看的梦!也了了我们做儿女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接上,我父亲去年的昨天(2021年1月2日)已经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愿老人家在天堂上安好</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图一这张照片是凤鸣村车站</p><p class="ql-block">图二:和我父亲的合照咱们群里“萍”的父亲李股长</p><p class="ql-block">庞云霞:看完了你们制作的美篇我震撼了,非常激动!几乎一夜未眠!真是父辈精神的传承,发小兄弟姐妹的友谊</p><p class="ql-block">曾丹青:云霞 父辈们是我们的骄傲和榜样,传承父辈的精神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和妹妹一样,有着共同的心愿和感受,非常感谢!</p> <p class="ql-block">接上</p><p class="ql-block">照片是我们家住过的地方有他亲手载的柚子树</p><p class="ql-block">395库的炮弹钟多少年了一直还挂在那儿</p><p class="ql-block">  395库的事我其实也知道的不多,因我母亲在可保煤矿上班,我们子女也随我妈妈在可保,只是放假了才回部队。直到上高中了才去电厂,也才跟部队孩子接住多一些,74上高中76年就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了</p> <p class="ql-block">庞云霞: 图片右下一张是父亲现在昆明的老部下们,</p><p class="ql-block"> 马雁川:红梅 庞云霞 郭正彪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p><p class="ql-block">郭正彪: 马雁川你好。 谢谢,你弟弟小胖子在医院喜欢和我们在一起玩耍,一次我们在伙房帮忙下汽车上的菜,干完活战士忘记给小胖子发西红柿,你弟弟就对战士大声说我也要吃红水水。雁川 后来战士给了小胖子两个西红柿。</p><p class="ql-block">曾雪玲:感谢分享!395库后代和我们一样都有老爷山下共同的回忆和情结!</p><p class="ql-block">易红梅:这许许多多的故事、趣事都可写本小说了,多好的素材。</p><p class="ql-block">马雁川:我也想起来小时候的趣事,那时几乎每天放学都去游泳池游泳,在来回的路上会路过路边停尸房,经常会有死人停在里面,有一次,一个被车撞到头部死了的老太太,停在里面,我们大着胆子从窗口伸头去看,哎呀!那个恐怖!脑袋都变形了,还有凝固着的血在头边,天热一股特别的臭味儿直冲鼻子,熏的我都没吃晚饭,晚上神经兮兮的睡不着觉,半夜钻到我爸妈的床上去,我爸教育我说“我们打仗的时候死人天天有!怕什么!”</p> <p class="ql-block">庞云霞:图片父亲和老部下们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395发小: </p><p class="ql-block"> 我是395库的,我记得68年我在木希村上小学,那年我6岁傻傻的什么都不懂,路过传染科都捏着鼻子快递通过,上学的路要从72医院门口的小河顺河边过去,也是赶紧跑,就觉得医院有死人好怕好怕的,现在想想好幼稚。 </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看见72的哥哥姐姐们在回忆那个年代,勾起了我那时的回忆,那时候的我们都天真无邪,回想起那个年代我们部队大院的孩子们真是好幸福,好快乐呀,谢谢72的哥哥姐姐们,72的哥哥姐姐们,你们可能没一个认识我的,我在木希村上了几个月的小学就转学到了昆明,我妹妹小我四岁上幼儿园也是在72上的,</p> <p class="ql-block"> 《往事如潮 》 ~ 许云霞</p><p class="ql-block"> 拜读各位发小们的信息,往事如潮一一再现,很多经历过的、忘记了的、不知道的小故事太感人了 咱们发小自分别后共在昆明聚会过两次,第一次是住在阳宗海电厂招待所,第二次聚会是在昆明市靠海埂的度假村,两次聚会都非常成功,主要靠昆明的发小(汤传伟.杨昆.赵晓雯.阳宗海电厂校友朱伟.杨丽萍老师等等)组成的聚会筹委会,从筹划安排到接待服务,尽心尽力无私无厌,保证了聚会的圆满,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2021年本想再返我们的第二故乡再续发小情缘,因疫情而止步。只盼疫情早日结束,我们在有生之年能多聚几次,让72-395的军旅后辈们圆父辈友情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强:</p><p class="ql-block"> 72医院邻居全家福。照片里的小孩,没记错的话,名叫高峰,现在也该是40多岁的人</p><p class="ql-block">曾丹青:雪玲,相片这夫妻俩我认识,可惜名字忘了。阿姨的是72医院手术室护士,高个子,会打蓝球。叔叔又高又帅是医生。他俩在木希村恋爱结婚的。</p><p class="ql-block">图一,陈爱华,这两位叔叔阿姨是特地从贵阳来昆明看望我父亲</p><p class="ql-block">图二:这张照片有你们认识的发小,这里面有马丽 周玲芳 是不是还有周景安?</p> <p class="ql-block">庞云霞:</p><p class="ql-block"> 这几张照片是72和395的子女下乡时候的照片以及柳树湾知青点”</p> <p class="ql-block">刘苏银:</p><p class="ql-block"> 广阔说的也是我的心声。谢谢雪玲的妙手美文使我们细致了解了72医院的前世今生和发小们的你一言我一语,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天真无邪的年代,小时候清晰的模糊的记忆又一一呈现眼前,仿佛还没长大。暮然回首我们已是两鬓斑白,戴着老花镜看手机了。</p><p class="ql-block"> 谢谢云霞姐建的发小群,让我们远隔千里万里亲如一家!感谢父辈让我们生长在军营,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有别于地方孩子的气质。感谢时代让我们尝遍酸甜苦辣成长为一个正直、感恩、忍让、有担当的人。</p><p class="ql-block">曾丹青: 苏银说的太好了!好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陈爱珍: 许云霞群主代表群里的发小们说出了心里话。军营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思想单纯,政治过硬、虑心好学,继承了</p><p class="ql-block">父辈们的优良传统,敢于担当,这点地方成长的孩子是无法比试的</p><p class="ql-block">伏广阔: 雪玲给了72 兄弟姐妹们 2022—</p><p class="ql-block">一个好开篇这是近年来得到的最珍贵礼物,万分感谢!</p><p class="ql-block">曾雪玲: 广阔早上好!能以此方式激发起发小们对72院燃烧的激情,大家开心,我们兄妹也开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许云霞:</p><p class="ql-block"> 苏银说出了发小们的心里话。带着老花镜看信息,仿佛回到天真无邪的童年,我们远隔千里万里亲如一家!</p><p class="ql-block"> 感谢父辈让我们生长在军营,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有别于地方孩子的气质。感谢时代让我们尝遍酸甜苦辣成长为一个正直、感恩、忍让、有担当的人。</p><p class="ql-block">为雪玲点赞</p><p class="ql-block">为苏银点赞</p><p class="ql-block">曾丹青:苏银 说的太好了!好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陈爱珍:许云霞 群主代表群里的发小们说出了心里话。军营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思想单纯,政治过硬、虑心好学,继承了父辈们的优良传统,敢于担当,这点地方成长的孩子是无法比试的。</p> <p class="ql-block">马雁川:</p><p class="ql-block"> 郭正彪 我弟弟小名叫胖子,小时候胖嘟嘟的很可爱,你小时候也很可爱很乖的,我常和你姐姐玩</p><p class="ql-block">郭正彪:你们那时喜欢钩花。</p><p class="ql-block">马雁川:正彪 对的对的,文化大革命不上课,闲的没事就勾花,打毛线,互相学习,比较!沒有线,我们就把白鞋带拆开两边,一股一股的抽出线来,用纺纱工人操作的螃蟹扣接上,很费事儿的,那白鞋带子也不好找!</p><p class="ql-block">郭正彪:苏银 那时的牙膏皮也是铝的,我们-为了攒牙膏皮,经常偷偷把家里的牙膏挤掉</p><p class="ql-block">汤传伟:苏银你好!回忆儿时的故事真的很有趣。那时带领我们做铝飞机的是116的郝(什么记不得了)。他比我们都大。铝飞机做好后当时没有分,郝说就放在那里第二天再分。我们几个太幼稚了。第二天去看到飞机都没了。现在想起来是怎么回事了。</p> <p class="ql-block">许云霞: </p><p class="ql-block"> 大家晚上好,爬楼看信息,太有趣了,儿时的故事都非常精彩,这要是聚会见面聊,几天也讲不完啊,大家继续回忆分享!</p><p class="ql-block">刘苏银:广阔 群里有笑点很温馨!小时候在父母身边撒娇、在发小玩耍中搞怪、打闹回想起来都是不再有了。我们都是穿开裆裤一起长大的老小孩,现在能在这群里搞搞怪撒撒娇真好,保持我们的童真!</p><p class="ql-block">易红梅:讲一个我在72医院经历的事: </p><p class="ql-block"> 1969年的一天我住进了72医院,成了病人,医生要给我做扁桃腺手术。病房是个大房间,大概有10个床位,都住满了,全是女性,只有我一个小孩,而这个病房我又是最后一个住进去,床位就挨着门口,我感觉到每个病人进进出出的都用一种怪怪的眼神看我,我又不敢说话,她们也不和我说话。要做手术的头一天,我被换了一个小病房。</p><p class="ql-block"> 等我康复出院后,有一天我从住院大楼楼下路过,那个病房的阿姨在楼上叫我去,结果我一上去,她们每个人都给拿好多好吃的,我都装不下了。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前几天不理我?现在又这样?多年以后我知道了,那是妇科病房。</p><p class="ql-block">庞云霞:说起做手术,我的扁桃腺手术还是在72医院做的呢。记得做手术的头一天宋玉芳把我带到她家,宋叔叔和阿姨还把她家养的一只大母鸡给杀了炖了让我吃,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玉芳 玉芬姐你们还记得吗?我住在大门口右边的小平房里,当时用的是针刺麻醉,一点作用也没有,记得做完手术我把朱医生的手都咬出血了。</p><p class="ql-block">郭正彪:庞云霞 中午好,我也做过这个扁桃体手术,当时在手术台上护士要捆绑我,李医生说不要捆,小郭最勇敢了,是不是小郭,我说是,我十分配合的完成了手术。</p><p class="ql-block">图一:1966的72医院</p><p class="ql-block">图二:1971年的72医院</p> <p class="ql-block">庞云霞:</p><p class="ql-block"> 我昨天晚上又看了一遍制作的美篇,看到很晚。您不断的在完善制作,添加新收集的资料,真是辛苦您啦!</p><p class="ql-block"> 我把你制作的美篇发到了395库的群里了,他们对您制作的评价也很高。还说要发给他们所认识的以前在过72医院的战友们都欣赏欣赏!我也要收藏起来让后辈们也看看,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教育。</p><p class="ql-block">曾雪玲:云霞 ,这几天每时每刻都被大家感动着!能把父辈、儿时的伙伴和新的朋友们的往事通过美篇这一平台追忆回味,这是我们兄妹所意想不到不到的惊喜!在此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刘苏银:</p><p class="ql-block"> 传伟,我可是记得跟在你们后面做铝飞机的事,116兵站废弃的食堂里用两个像脱土坯的木框子,做模、脱模、炼铝、浇铸,一架美式111鬼怪式飞机成型,现在我还记得制做流程。当时真佩服你们大孩子的手艺,最后铝电线不够我未能得到一架,好像广阔、保江、景元都参加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牙膏皮也是铝的,我们-为了攒牙膏皮,经常偷偷把家里的牙膏挤掉</p><p class="ql-block">汤传伟:苏银你好!回忆儿时的故事真的很有趣。那时带领我们做铝飞机的是116的郝(什么记不得了)。他比我们都大。铝飞机做好后当时没有分,郝说就放在那里第二天再分。我们几个太幼稚了。第二天去看到飞机都没了。现在想起来是怎么回事了。</p> <p class="ql-block">马雁川:</p><p class="ql-block"> 苏银 红梅 是的,游泳池是我们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我爸妈是从来不管我们,所以放学后就泡常常去游泳,有时候下雨天,把衣服放在伞里面,淋着雨还要游,饿了上来吃啃块馒头,晚上好像还有灯光,人也很多,</p><p class="ql-block"> 医院里的娱乐场所就是游泳池,篮球场游泳池边上的路是爬老爷山拾柴火的便捷通道,山上有清澈河沟水,还有好多松树,我也常爬山拾柴,</p><p class="ql-block"> 郑红,还记得我吗?那时候我们两家住的近,你家在院部后边,我家在院部的右边,咱们经常一起玩,一起上学,你常常会分给我一颗非常漂亮好吃的太妃糖吃,好像你们家什么时候都有好吃的糖。你妈妈也特别好,我打的第一件毛衣就是阿姨不厌其烦的教我打的。是那种插肩上部还挑线有八角花的,非常好看时髦!我穿了N多年!阿姨叔叔应该还健在吧!代问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易红梅:马雁川 ,我家离游泳池近,离篮球场远一些。游泳池每天都有许多人。雁川 我们一起游泳,一起拾柴,一起上学,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刘苏银:雁川 ,我的游泳技能也是那时学会的,那可是一个正规的露天泳池。家里大人不准我们去,只好背着他们偷偷去,先在浅水区学闷水、抬头,会游后在夏林、许征他们的鼓励保护下到深水区横渡过去一一会了。想想当时真胆肥。许征的蛙泳游得最好,快!</p> <p class="ql-block">汤传伟:</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来一件事,72医院孩子王郭正刚带着两个发小(一个可能是邓超,另一个想不起来了)到营房后面山上去玩。在山上摘了不少野果子吃(水马桑),谁知这果子有毒。万幸的是三人刚回到医院走到宋玉芳家门口的水沟边就晕倒了。宋玉芳妈妈抱起郭正刚就往门诊跑。还好抢救及时都脱离了危险转危为安。 </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门诊看抢救情景,郭正刚在房间里抢救,邓超和另一个在房间外抢救,一边大哭一边喝洗胃水,喝了又吐。看着他们真慘。</p><p class="ql-block">不是郝克非,郝克非是医院当时外科主任郝大军的儿子。这个郝什么是116测汇大队长儿子。</p><p class="ql-block"> 宋玉芳的妈妈真是医院的模范党员,抱着那么重的郭正刚跑到门诊。要很大的毅力。马雁川:汤传伟 是郝滇明 郝滇云 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p><p class="ql-block">郭正彪:传伟 谢谢你的故事,也谢谢姜阿姨及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及时救治。</p><p class="ql-block">许云霞:汤传伟 这是72医院搬到老爷山脚下不久的事,我家4姊妹是被锁在家里不让出去,水马桑事件发生后大人赶紧回家问都吃了没有。</p><p class="ql-block">水马桑事件主角是郭正刚(孩子王),配角是夏林,另一个是谁?</p><p class="ql-block">许征倒是去了,站树下够不着,郭正刚没看上不给吃,逃过一劫不过把我父母吓够呛</p> <p class="ql-block">刘苏银:</p><p class="ql-block"> 捉田鸡一一腊木广72医院的一条小河沟从中间流过,有两米宽,将家属区一分为二,河水常年不断,河里有鱼虾,还有青蛙(我们叫田鸡),我们用弹弓打,后来景元景安两兄弟用竹棍铁丝做了个叉子,捉田鸡的成功率提高了很多。这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可是美味。</p><p class="ql-block">马雁川:苏银 小河沟很长,从东到西将医院分为上下两块,连接路的地方有小木块桥。</p><p class="ql-block">刘苏银: 雁川 空食堂里抓麻雀你也参加了?那是我们一伙男孩子的事,我们是从灶洞口 钻进去的。</p><p class="ql-block">马雁川:苏银 我们女生也会做这个事,等着食堂吃完饭人走后,桌子上还有点剩饭剩菜。可能是食堂人知道我们的意图格外开恩吧!我们没有钻过灶洞。然后一人把一个窗口,鸟进来吃食的时候,同时关窗,然后就啊啊的大叫,鸟吓得到处乱飞乱撞!很好逮。</p><p class="ql-block">何庆华:一起回想童年时光,395和72的孩子们都有着同样的玩法,我们也去食堂关小雀,小鸟吓得到处乱撞,撞在玻璃窗上,撞晕了就好抓了,也去河里抓青鲑、小鱼小虾,可好玩了,</p><p class="ql-block">易红梅:儿时趣事:躲防空洞,那时小,不知道为何要进防空洞,进去就是一天一夜,里面空气也不好,我就头晕,但我还有任务。</p><p class="ql-block">医院大人安排的每家一个大孩子,要到就近的一家去背一个小孩进防空洞。我家离防空洞很远,从北到南,相当于要穿过整座医院,我家本来是我姐背的,但我姐那段时间腿部⻣折打了石膏,这背小孩的任务就落到了我头上,那时我还没满10岁,他们叫我去背。</p><p class="ql-block">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听到集合号声,我和我妺搀扶着摇摇晃晃的过了那条两米宽的半山腰的小河,摸着到了那家,家里有一保母和一个约一岁的男孩子,在黑暗中好不容易才把孩子背上。在这之前的白天把要走的线路和房子都是演练过的。</p><p class="ql-block">背上孩子又摸索着向防空洞走去,我只觉得背上的孩子越来越重,我要背不动了,但还是要坚持,没办法啊!</p><p class="ql-block">背到防空洞就不该我管了,第二天天快黑时,警报解除,我又把他背回家</p><p class="ql-block">周景安:然后小时候的事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出现在眼前。激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郭正彪:记得小时候大家爱玩的游戏有许多:弹珠珠、打的螺、老鹰逮小鸡、斗鸡、烂网捕不到新鲜鱼、滚铁环、拍烟壳纸和豆腐块、打弹弓、折纸飞机、打水漂、打小竹子炮、火柴枪、滑滚车等</p><p class="ql-block">周景安:正彪 你好,我们俩家在黄莲屋上面隔着聂老师家邻居,你像棋下的好,那时好多发小都下不过你。</p><p class="ql-block">郭正彪:景安 主要是你爸教的,经常说好孩子,爱动脑啊。谢谢你还记得,我爸手摸下巴就是遇到对手了,他要是说,历害呀,对手就快输了。哈哈。</p><p class="ql-block">郭正彪:广阔 我说爱听你讲故事,是小时候我们许多小的围着你,听你说故事,如碧血剑等</p><p class="ql-block">伏广阔:郭正彪 那时看了几本手抄本 讲点骗你们娃娃的 不过武侠故事也好讲 </p><p class="ql-block">郭正彪:景安 主要是你爸教的,经常说好孩子,爱动脑啊。</p><p class="ql-block">景安 那时我们一起去山上捡菌子,你知道许多能吃的菌子并说出名字。</p><p class="ql-block">周景安:郭正彪 对,就是72医院对面的山上</p><p class="ql-block">郭正彪:景安 周叔叔下棋的时候,最爱用手摸下巴。</p><p class="ql-block">周景安:谢谢你还记得,我爸手摸下巴就是遇到对手了,他要是说,历害呀,对手就快输了。哈哈。</p> <p class="ql-block">易红梅:</p><p class="ql-block"> 雪玲 我返返复复看了很多遍你编辑的美篇,每次看每次都感到很震撼人心,有崇敬,有羡慕,有快乐,还有不断的回忆,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我和我姐一起到的阳宗海读初中,一放学学校体育老师就让我们姐妹俩去打篮球,那是我们笫一次摸篮球,什么都不会,老师让我们学,说是让我们进校队。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校队也没打过比赛。</p><p class="ql-block">陈爱珍:丹青 您好!我看您们晚上聊的好开心哟,美好的童年回忆是最开心的事,几天几夜也聊不完。真盼望疫情早点过去,发小们也好早点聚聚,面对面的聊他三天三夜。</p><p class="ql-block">曾丹青:爱珍 是呀!同一个大院长大,有共同的回忆,有聊不完的话题</p><p class="ql-block">陈爱珍:雪玲 棒棒哒!今天我又一次拜读了您的美篇,72医院漫长的历史经历和发小们天真美好的回忆写的非常真实感人。谢谢雪玲,望雪玲妹妹多 注意休息,好好养伤,早日康复,期待疫情早点过去,我们大家还盼望着您多给发小们跳跳精彩的舞蹈,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图片:伏广雪: 以上是发给我一个朋友看后感言</p><p class="ql-block"> 刚才我一位不是军队大院长大的朋友看了雪玲这篇“72医院我们永远的家”文章后跟我说写的太好了!当年父辈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太感人了!并且由衷的说国家目前对父辈们所给予的一切待遇都是他们应得的当之无愧的!</p><p class="ql-block">马雁川: 雪玲 姐我刚又看完了更新的美篇,你把这两天的新内容基本全增添进去了,篇幅更长,图片也多了,发小们畅谈的内容基本都有,像一个大大往事回忆座谈会。内容丰富而感动!姐,你这工作量也太大了呀!这两天最辛苦的就是你了!谢谢你为群里发小所做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评论区友德(前辈张崇德):</p><p class="ql-block"> 以激动的心情看完此美篇。我是1965年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分配到72医院,先在传染科,李铭和易教导员都是我的领导。后到医务处和一所。78年考上研究生离开72医院,毕业后在昆明军区总医院心内科直至退休,现在上海安家。看了此文,在72医院的工作和生活历历在目。感谢作者的投入!</p><p class="ql-block">陈爱珍:雪玲感谢您的辛勤付出,美篇写的太漂亮了,文笔很好,很真实很感人,为您点赞!</p><p class="ql-block">山川雁(马雁冰):新年伊始,收到这有纪念意义的大礼包!非常感谢!雪玲姐辛苦了</p><p class="ql-block">雪瑞(伏广雪):感谢北林 丹青 雪玲三兄妹把72医院,我们父辈们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医院来龙去脉整个用美篇的形式贯通在一起,把断断续续小时的记忆和曾听父母讲述的他们的过去…更进一步加以深刻了解!再一次由衷的感谢你们我们小时候的小伙伴们</p><p class="ql-block">云霞(庞云霞)看完了你们制作的《72医院--我们永远的家》这部美篇,我感慨万千!72医院的兄弟姐妹们为你们点赞!</p> <p class="ql-block">张崇德:</p><p class="ql-block"> 你父亲是否是刘庆亨?他是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我在1969年曾与他一起去大理慰问我院在大理和丽江的血防队员。他现在好吗?</p><p class="ql-block">刘强:是的,谢谢叔叔还能记得他 ,目前90岁了,享受离休老干部待遇,挺好的</p> <p class="ql-block">刘强:</p><p class="ql-block"> 看到小伙伴了,有许云霞、许昆姐弟、伏广浩。</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伏广浩特别爱捏我的耳朵,我们叫他浩子,打弹珠特别准。</p><p class="ql-block">谢谢雪玲姐,雪玲姐用真情唤起了大家童年美好的回忆和对父辈的传承,再次感谢雪玲姐!</p> <p class="ql-block">庞云霞:红梅 看看这是我和你们姐妹三个吗?</p><p class="ql-block">我今天翻到的好像是在付一号碉堡照的</p><p class="ql-block">刘苏银:从医院家里去游泳池有2条路,一条走马路远点,经过马车班(马车班是专门负责到可保煤矿买菜的)、防空洞、养猪场往小木希村方向的半路上就到了,养猪场门口都是水田。</p><p class="ql-block"> 一次见种田的农民对山歌,哥呀妹啊的,当时可是黄色的禁歌;另一条小路近点,从幼儿园后面下坡经过小梨树林(有好几个品种的梨,多年以后多次梦到我在这里摘梨子),坡底是医院做动物试验的饲养场,饲养员王伯伯北方人,单身一人是个左撇子,一次帮他割草喂兔子把我的左手小指割破了,至今还有疤痕.</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经过停S房,(有一次同许征游泳回来,他爬窗户看后说里面有S人,我好奇的跟着爬上窗户真看到了一个当兵的衣帽整齐地躺在解剖台上,虽然没吓到还是一溜烟的跑回了)家。</p> <p class="ql-block">刘苏银:</p><p class="ql-block"> 红梅 你好!我也印象很深,是防空演习,天黑半夜医院广播里响起警报,当时听着是很渗人的声音,记得白天在里面吃带的饭,真的以为打仗了。</p><p class="ql-block">马雁川:红梅 防空演习的事我也很有记忆,大约是中苏关系紧张珍宝岛事件前后吧,我也被安排去背一个小孩,哪天晚上防空警报响起时!我背着他跌跌撞撞的往最西边的防空洞里去,在那漆黑憋闷的洞里呆了很长时间,天空中还时有信号弹升起,我以为真的要打仗了!现在想想谁家的孩子,怎么会放心让一个小孩晚上背走了?</p><p class="ql-block">刘苏银:红梅 就像雁川说的我们当年都是散养的</p><p class="ql-block">易红梅:马雁川 是的,是的,我们想到一起去了。想想现在的孩子,没办法比。</p><p class="ql-block">易红梅儿时趣事:</p><p class="ql-block">在72时有一年看电影朝鲜故事片《看不见的战线》,看完这部电影吓得我几个晚上都不敢睡觉,那时我父亲在宜良支左,家里只有孩子和家属,我想起电影里的內容和音乐很害怕。</p><p class="ql-block">马雁川:发小们满满滴回忆!往事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曾北林:</p><p class="ql-block"> 今晚盆友聚会,就喝云南红,一人一瓶。在外地的第二故乡云南人,才有思乡情。</p><p class="ql-block">广阔 你和你姐广雪我印象深刻,哥多长几岁,很少在一起玩,但有印象。今晚才遇到云南红葡萄酒,喝了一瓶。爽。云南情是外地游子的情怀</p><p class="ql-block">伏广阔:现在吃的酸菜 、乳腐 、米线、 饵块 、月饼都是云南的 ,再来个酒 配上小炒肉片、小炒豆腐齐了。</p><p class="ql-block">刘苏银:广阔 才了解的,欢迎你再来南昌,江西的“四特酒”是周总理起的名:特香、特清、特纯丶特醇。话说小酒怡情,怡情就好!开心就好!</p><p class="ql-block">曾丹青:广阔 印象中小时候的广阔不太爱说话,看上去很乖,很老实,现在看来,实际上是个闷葫芦吧!</p><p class="ql-block">曾雪玲:广阔 酒神遇到酒仙了。</p> <p class="ql-block">刘强:</p><p class="ql-block">仔细阅读了大家所有的留言和聊天记录,我非常开心。感慨万能的互联网,茫茫人海得以偶遇雪玲姐,雪玲姐三兄妹数十年的寻觅终得圆满,真是为雪玲姐三兄妹高兴。</p><p class="ql-block">北林哥、丹青姐、雪玲姐妙手著文,回报了大家这几十年的思念,令所有发小感动万分!祝雪玲姐早日康复!再次感谢雪玲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