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力剧本集《金色的梦》序言

阿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只把欢乐播撒到人间</span></p> <p class="ql-block">  最初在银幕上看到林力的名字,是在大学期间。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年,喜剧电影尚不多见,一部《瞧这一家子》让坐在学校礼堂里的师生们笑的很是开怀,影片的编剧正是林力。不久,便传来了该片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的消息,从此,对林力的名字便留下了印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瞧这一家子》电影海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瞧这一家子》剧照</span></p> <p class="ql-block">  1983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办了一届电影编剧专修班,我作为助教参与了该班工作。那个班招收的大都是在当时崭露头角的电影编剧,其中有刚刚获得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影片《泉水叮咚》的编剧吴建新;有创造了票房佳绩的影片《月亮湾的笑声》的编剧之一金海涛;还有之后写出过《我的法兰西岁月》等多部电影剧本的赵葆华;电影《孙中山》的编剧贺梦凡等20余位才俊。林力也在那个班里。</p><p class="ql-block"> 专修班结业之前,主讲教员王迪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提交一个电影文学剧本,以示学业成果。林力最初提交的剧本是《星星星》,这是他继《瞧这一家子》之后的新作。剧本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娴熟的镜头语汇,诙谐的喜剧场景彼此交融,不难看出他在电影编剧上的素养。不久,他又提交了一部描写“文革”时期艺人生活的悲喜剧《最后的微笑》,也得到了王迪老师的充分肯定,西安电影制片厂原本有意搬上银幕,后因故未能如愿。由于当时只有手写稿,剧本几经辗转,最后没了下落,这让林力着实遗憾了很久。</p><p class="ql-block"> 在他到电影学院专修之前,《星星星》已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看了影片后,我想,如果导演对剧本能够再多一些细致、恰当的处理,或许会是一部并不逊于《瞧这一家子》的优秀影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星星星》电影海报</span></p> <p class="ql-block">  剧本《星星星》延续了《瞧这一家子》的轻喜剧风格,描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由年轻人代表的新思想、新观念与老一辈代表的守旧意识的相互碰撞,剧本所表达的内涵与当时正在涌动的改革浪潮有着内在契合,而这种契合同样是以轻喜剧风格实现的,这既突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敏锐,也显示了他对喜剧样式的钟情。</p><p class="ql-block"> 说到喜剧,大体可以分为两种——讽刺喜剧和抒情喜剧(或曰“轻喜剧”)。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讽刺喜剧在我国始终未能得到长足发展,只有抒情喜剧尚存一定的发展空间,对此,林力显然也是了然的。于是,他便在抒情喜剧方面做了更多发掘。而抒情喜剧在结构上同样需要诸多技巧,倘若把握失度,就会落入庸俗的圈套。而林力的喜剧,却能在抒情中合理地融入娱乐性元素,让娱乐显得“逗而不厌,闹而不乱,笑而不俗,趣味由衷”(表演艺术家陈强语)。这无疑为喜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 林力的剧作之所以能够远离庸俗,主要在于他对“笑料”的营造大都是通过人物性格完成的。比如《瞧这一家子》中所重点刻画的几个人物:老胡、嘉奇和张岚,迥异的性格可谓被他写到了极致:老胡保守,却对工作尽心尽力;嘉奇善良,但却爱慕虚荣;张岚浅薄,又带有几分张扬……,由于他们身上的优点与缺点都过于鲜明,所以,当这些性格与周围人发生碰撞时,就很自然地形成了“笑料”。</p><p class="ql-block"> 由于让人物性格具有了折射时代精神的特质,使得林力的喜剧在为观众提供良好观赏价值的同时,也呈现出了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p><p class="ql-block"> 除了对性格的生动刻画,他在喜剧上还利用了其它一些技巧,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对“误会”与“巧合”的使用。“误会”与“巧合”虽然是所有戏剧都无法脱离的技巧,但对喜剧而言则显得尤为不可或缺。这两种技巧在《瞧这一家子》《星星星》和他的其它喜剧样本中都有着突出体现。</p><p class="ql-block"> 在《瞧这一家子》《星星星》拍摄完成之后,林力的创作可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又接连创作了《早安,北京》《金色的梦》《歌手》《冬去春来早》《暮雪人归》《血土》等多部影视剧本,且大都搬上了银幕或荧屏。除《血土》外,在其它的剧本中,轻喜剧风格仍旧是他不渝的坚守,这对于一名创作者而言,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为只有坚守,创作的个性才会鲜明,也才可能让自己的风格变得更加完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林力影片拍摄工作照</span></p> <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问:林力之所以热衷于喜剧,是不是在他的生活中缺少苦涩?其实不然。无论是创作过程中遇到的艰辛,还是笔耕不辍导致的疾患,都曾让林力经历了巨大磨难,但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把痛苦埋在心里,把笑声还给人间。</p><p class="ql-block"> 该文集除了剧本,还收集了他多年撰写的一些创作散论,从这些散论中,既可以看到他对影视文化的独到见解,也如实记录了他在四十余年里经历的苦辣酸甜。这些文章对于人们了解林力的创作心路,认识影视文化的基本规律,同样具有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 这本文集虽然只是林力个人主要作品的汇编,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折射了新时期中国影视创作的某些踪迹,故此,不仅值得品读,也值得欣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