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纺线记

原理

<p class="ql-block">母亲纺线记</p><p class="ql-block"> 纺线是中国传统耕织社会的主要生产项目,六七十年代以前,在我的故乡山东农村里,中年妇女都会纺线。</p><p class="ql-block"> 说到纺线,在我心里最难忘的是母亲在煤油灯下纺线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秋天到 寒冬腊月,母亲就把纺车放在我家土炕的炕稍上。</p><p class="ql-block"> 纺线车是木制的,由很多木齿组成,原理是转动大转轮,经过一根絲线带动纺线轴,大转软摇一圈,纺线轴能转数百圈,纺线轴上有一根琢渐尖细钢丝挺子,钢絲挺子上端固定一个直经约一厘米的凹轮,一端是尖的,套上秫秸挺子后,把纺线缠在秫秸挺子上。</p><p class="ql-block"> 纺线前,母亲事光将棉花拿到弹匠那里将棉花弹的很蓬松,回家后用一根细木杆把棉花卷成一根根火腿肠粗细长短的棉条,以备纺线用。</p><p class="ql-block"> 白天,母亲要下地干农活,回到家还要做饭刷碗等,晚上,照顾和安顿好我和弟弟妹妹们后,就把煤油灯端到纺车旁,开始纺线。</p><p class="ql-block"> 母亲右手摇动纺车摇把,左手捏着棉花条,像春蚕吐丝一样,先将棉条一头一边往外拉,一边一个方向旋转(一般是反时针)搓,左右手配合,右手摇车左手握棉条往外均匀地拉,节奏是短—短—长,纺出粗细一致的白线缠在穗子上……周而复始地发出“嗡嗡”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瞌睡比较多,纺车嗡嗡地转动的声音似乎是催眠曲。多少个夜晚,我睡了一觉醒来,朦胧中看到母亲还在摇着纺车。 </p><p class="ql-block"> 有几次,趁母亲不在,我偷偷地学着母亲的样子,摇动纺车,拉动棉条,由于掌握不好手指捏握棉条的力度和拉线和摇把配合的速度,结果拉出的线粗细不等,就象小白蛇吞了鸡蛋一样,拉出的也不是线了,缠到线轴上特别难看,就偷偷地反缠下来扔掉,母亲发现后,训斥一顿:“小孩子不能纺,这样扔了棉花多可惜?起来!”我只能无语,溜到了一边,看她纺线。 </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总是在想,母亲为什么那么忙?母亲为什么不早点睡觉?母亲难道不知道累?困吗?其实都不是,支撑母亲的是对家庭的责任心,让母亲不知疲倦地的纺线,是母亲对生活的信心和子女的浓浓爱! </p><p class="ql-block"> 煤油灯下照着母亲右手摇纺车,左手拉线的样子,慈祥的脸上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很有韵律的一上一下,一高一低,还有那嗡嗡的纺车声,感觉很美。</p><p class="ql-block"> 纺线表面上看是个轻松活,其实是很累的。周而复始地摇动纺车摇把的右手臂和一下一上拉动的左手臂,就像机械一样,往往看到她放下纺车用手锤互相锤一锤后肩,用她的话说是“皮韧”了。可从没听到过母亲抱怨过什么,看到的总是她那不停地纺线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母亲虽然不在世间,但她那搓捻子、拐线、缠穗子、桨线、然后由机匠织成布,染上色等情节还时常在脑前浮现。母亲那纺车的有节奏地嗡嗡声,如同岁月的留声机,记载着我童年的快乐和母亲的爱……</p><p class="ql-block"> 现在,在农村,再也没有人纺线了,即使有些人偶尔织布,用的线也是买来的,再也不用摇纺车了。人们穿的衣服都是买的,各种料子都有,唯独少了穿粗布衣服的人。纺车也难以看到了!以后的人们,可能只有在老照片里才能看到纺车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