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面羊 作者孟二保,原载《忻州声屏》2001年8月20日

大美山河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盛行着送面羊习俗,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前后,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舅舅等要用新麦子面蒸成面羊、面人送给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你如果能到我们这儿来,就会看到心灵手巧的农家媳妇们忙忙碌碌蒸做面羊、面人的情景。她们把发好的面团搓成中间粗、两头稍细的长条,弯成弧形,用剪子把两头剪开、压扁,再用梳子压上印痕,就做成了羊角。在面球的前面按上两颗黑豆或者两颗大杏核就是羊眼。捏一道梁梁就是羊鼻子。剪个豁口,就是羊嘴,把面搓成的细小条盘在羊角上就是拴羊的绳绳。把再细一些的小面条笼起来用锥子点进羊嘴的两边就是羊胡子……象这样的面羊最大的要用十几斤面。除大面羊、大面人还有鱼、鸟、小狗、小猪等。面羊面人及小动物蒸熟后,再在上面涂上红红绿绿鲜艳的图案,非常惹人喜爱。</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考证,送面羊的习俗始于宋代,源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沉香劈山救母后,要砍杀虐待其母的舅舅杨二郎,杨二郎为重修兄妹之好,答应每年给沉香送一对活羊。相传早先爷爷、外祖爷、舅舅等都是送给晚辈活羊,后来才改成了面羊。送面羊的说法,一是羊羔跪食母乳,提醒教育下一代要孝顺父母,二是“羊"与“阳”谐音,送面羊有送阳寿之意,即盼望孩子们没病没灾,健健壮壮顺利长大成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