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泉的美篇

谷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永远怀念高扬文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元月五日,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老领导煤炭部部长高扬文去世十八周年纪念日。十八年来,每到这个时刻我都会想起,高部长曾为帮太原煤气化总公司实现上市,动用老关系,电话联系,伏案写信那慈祥的面孔和和蔼的态度。高部长的去世是我一生中的伤痛,他的去世使我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长辈,好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和高扬文部长认识,大约是在1995年。那一年大同矿务局调整领导班子,全局共有6名同志被中组部等5家人事部门考察,我是其中之一,后因单位空额领导人选有限,我被确定为外派干部。那一年煤炭部共考察基层企业干部上百人,在几个月内上百人几乎全部落实了岗位,但我的岗位一直悬而未决。对此,我的老领导大同矿务局老局长陈日新,局党委书记刘守仁都十分着急,在他们的引见下我认识了高部长。后在高部长的协调下,煤炭部长王森浩经和山西省省委书记胡富国书记碰头商量,把我安排在煤炭部和山西省共管单位一一太原煤气化总公司任党委副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对高部长的恩情永世难忘。后因在中央党校学习,特别是又在北京为太原煤气化总公司跑股票上市工作四年。因此,就成了高扬文部长家的常客。通过多年近距离和高部长接触,特别是经常听他给我们这些年轻干部讲他过去的故事,所以对高部长有了深入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高部长是个37年入伍的“老八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山东省蓬莱县人,1937年6月就参加了革命。在战争年代,他革命信念坚定,在严峻复杂的考验中,始终没有动摇,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始终坚持对敌斗争,忘我工作,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参军初期,曾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一名机枪手,曾经历敌机两次轰炸和扫射,他们把机枪两条腿架在双肩上,向敌机扫射,打的敌机不敢低空向我军攻击。不久,就加入了共产党,后他调长子县人民武装自卫队任副总队长,他刻了一个大印,通过宣传组建自己的队伍,很快召来200多人,组成两个中队参加抗日。他带领这支队伍参加过八路军在河北省井陉县长生口、涉县响堂铺、山西潞城县神头岭三战三捷的伏击战,打过游击,打过一个被动的伏击战,搭救过张化波和李锦春二同志,进省委党校学习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表现积极,工作成绩突出,高部长曾被组织上任命为沁县县委书记。在沁县他重点抓了三件事:一是开办训练班训练基层干部和党员;二解决贫苦农民的生活问题;三建立从村游击小组到县游击大队的群众武装。在此,带领群众武装对国民党军队进行过说理斗争,与日军与汉奸展开过残酷的斗争,与阎锡山顽固派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他的带领下,沁县老百姓曾为八路军正规部队屯起十万担军粮。他还动员群众参加决死队、八路军,以壮大我军队伍,增强抗日的力量,在他们的动员下,先后大约有2000多名沁县青年参军。据高部长回忆,当年,他和沁县11万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沁县人民不但供他吃穿,夜晚住宿,老大娘连尿盆都给他端到房间,比父母还亲。当年敌人是煞费苦心想捉他,但一次也没有捉到他,有几次他是从敌人的手指缝中走脱的。他说:如果没有沁县人民以自己的牺牲来保护我们数以百计的干部,数以千计的党员,我们遭受的损失会比实际损失会大得多,也许早就没有我这个高扬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部长说起抗日,最得意的是曾参加过“百团大战”。在百团大战中,高部长和军分区一部分部队、县游击大队、各村游击小组和沁县支援的群众担架队、运输队配合八路军十七团和决死队五十七团,共数千人破袭从漳源镇到沁县城的全部铁路和通武乡的公路,前后作战两个多月,歼灭敌人上千人,取得了重大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部长说: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党中央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曰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我作为太岳区的代表参加了大会,特别是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使我无比振奋。他说:“七大”选举中央委员以前,我被推举为记票员,投票之后,我们几个计票员正在后台忙碌地计算每位侯选人得的票数,突然一个高大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抬头一看,原来是毛主席来了。我们好惊讶!连忙给毛主席让座。毛主席笑容满面,对我们说,你辛苦了!接着他就问每个人的得票情况,我们把已经计算出来的票数,向他做了汇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张是高扬文部长和中学同学的合影。左二是高扬文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张照片是高扬文部长在延安清凉山与《解放日报》国内部部分编辑的合影。前排左二是高扬文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一生曾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一次是在“七大”会议上,一次是1967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1990年,高扬文部长重返沁县,在山西老区沁源广西岭村抗战时期住过的土窑洞前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1985年,高扬文部长专程来山西老区屯留县罗村看望抗战时期的村支书(左一)和妇救会主任(右一)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高扬文部长曾专程去过一次沁县,这是当年和沁县松交村干部、群众座谈时的合影。左面第五人是高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1990年,高扬文部长曾专程返回沁县拜访,这是在山西老区沁源一一沁县扶贫铁路桥墩工地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1996年,高扬文部长来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休息时,到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扶贫洗煤厂调研时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长在世时,通过扶贫协会为山西老区沁源建起的炼焦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长在世时,资助山西老区沁源赤石村贫困户购买饲养的黄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长在世时,为山西老区沁县松交村兴建的希望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全国解放后,高部长曾在冶金行业做出过巨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全国刚解放,高部长在共青团中央工作,任过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后被选为共青团中央候补书记。他曾作为中国青年联合会的代表,参加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大会,并荣幸地参加了开国大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久,就被任命为中央有色工业局局长。在中央有色工业局工作期间,他主持编制了“一五”计划,制定出苏联援建项目,以及一批老企业改造计划,将常用的有色金属和国防军工需要的稀有金属及加工产品作为发展重点,建成10个有色金属基地。还组建了有色工业基本建设队伍和专业齐备、门类配套的设计队伍。在北京和有色金属重点地区相继组建了有色金属研究院,矿山冶金研究院,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期研究和试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1953年起,先后负责筹迠了昆明、沈阳、长沙、赣州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兴建了昆明工学院,为有色金属工业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他把铜工业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多次带领技术人员去云南东川铜矿考察,抓紧建设易门铜矿,使云南成为我国第一个产铜基地。还抓紧了安徽铜官山矿、铜陵冶炼厂、寿王坟、大冶、中条山、德兴铜矿以及沈阳、上海、洛阳等地冶炼加工企业的新建和扩建工程。他跑遍了赣南地区钨矿,进行规划并列入156项工程,建设了大吉、西华、岿美三大钨矿厂,提高了钨精矿产量,使之成为重要换汇产品,为中国有色金属的生产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冶金部工作期间,他身为冶金行业重要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和各项决定,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管多么艰苦,都能深入生产建设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业绩显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世纪70年代中期,冶金部相继成立了“三线”建设西南、西北两个建设小组和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指挥部,他在担任西北小组长期间,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新建了一批包括白银厂在内的新厂。恢复了酒钢、略钢、兰钢等。他经常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尤其是在规划我国钢铁工业战略布局,改善产品品种和质量方面,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规定,为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外,高扬文部长是十分支持国家上马宝钢的。他说:上马宝钢对于1985年全国完成6000万吨钢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改变中国冶金工业落后的技术有着决定性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部长写的自传《三十年的足迹》,主要回忆他在冶金行业走过的路和做出的成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带领冶金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基层调研。左三为高扬文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长带领冶金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在基层考察项目。左三为高扬文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在煤炭战线的八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是1979年12月调入煤炭部任部长的。按他的话讲:他在煤炭部工作了五年五个月零五天。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他为煤炭战线的老百姓干的好事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这里我初略理了一下重大事项,把他归纳为八大贡献,以飨读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坚定不移主张上综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在煤炭行业上不上综采这个问题上,煤炭部内部及煤炭行业基层企业意见是不统一的,而且争论和斗争十分激烈。多数同志认为:还是上好,因为它能保证安全生产,而且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认为:煤矿企业职工普遍文化较低,掌握不了这个洋玩艺(当年综采绝大部分是进口的),在煤矿拼体力、用大铁锹还是稳妥保险。由于反对的意见得到不少人的赞同,形成一股相当强劲的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面对这种情况,高部长当时非常着急,为顶住这股风,他派煤炭部有关部门深入到已上综采的大同、开滦矿务局总结经验。并请来大同矿务局总工程师向宝璜参加煤炭部组织的有各大矿务局主要领导出席的会议。并让向宝璜用大量数字数据说明使用综采的好处,特别是说明使用综采后安全系数高了,产量大了,成本下降,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的事实,这样使大家的思想一下子统一到部党组的部署上。之后,煤炭部召开系统干部大会,高部长在会上发表了《综采是煤炭工业的技术发展方向》的讲话,全国煤炭系统迅掀起一场通过综采发展煤炭事业的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长和煤炭部班子成员的合影。前排右四为高扬文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原国家能源委员会顾问团成立时的合影,前排左六是余秋里副总理,左四是高扬文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长深入井下考察綜采使用情况。照片上前排一是高扬文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长深入井下綜采,了解综采运输情况。照片上正中戴眼镜者是高扬文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长深入井下,和工人们了解综采的使用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综采队的工人用综采安装的电话和矿调度室通话,看他们有多高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高部长回忆录记载:1979年,全国煤炭行业平均使用55套综采,生产了煤炭1894万吨,月产达到27687吨,工效达到10.12吨,比炮采效率提高2倍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过42年的发展,目下全国平均使用综采8000套数,全国大型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达98.1%,晋能控股塔山矿一矿一面一套综采年产量3000万吨,相当于大同矿务局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局一年的产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目下全国最先进的智能化综放工作面正在采煤。2019年我国煤炭产量38.50亿吨,位居世界第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力主和哈默公司合作平朔露天煤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平朔露天煤矿,是我国与美国哈默公司合资建成的。对于建不建这个煤矿,邓小平同志持积极态度,并排除了合作开发上的有关障碍。但在具体谈判中,双方谈的很艰难,先后谈了3年时间。在进行合同文本的谈判时差一点谈破裂了。在关健时刻,高扬文部长给哈默先生写了一封信,双方求同存异,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在进行可行性审查研究会议上,高扬文部长表示,决心一定要把这个项目搞成。高扬文部长后来回忆:会上大家提了些意见,还提出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也意识到今后困难会有的,有来自国外的,也有来自国内的,煤炭系统也有。平朔这个合作项目,我和孔勋是冒着风险干的,个人风险沒什么了不起,不值几个钱,失败了无非是我们俩下去,可是这个项目是国家的,失败了会影响国家的信誉,这是最大的风险,这个风险值不值得冒呢?值得!!!因为(1)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明知道要失败,那又何必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呢?(2)成功了对国家对四化有利。所以冒这个风险绝不是为了哪个人。高部长对外国人说:我这一辈子什么都搞过,打过仗,做过新闻工作,共青团工作,大的项目也搞过许多,但是这次合作也许是我一生最大的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邓小平会见美国企业代表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陪同邓小平会见哈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3年,高扬文部长陪同胡耀邦总书记会见哈默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长陪同李先念主席会见哈默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和平朔有关领导在规划平朔远景发展蓝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9月,高扬文部长陪同李鹏副总理参加平朔露天煤矿开工典礼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长在波兰,拜会波兰煤炭部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长,在平朔露天煤矿检查从国外进口的设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目下,平朔露天煤矿为中煤能源集团的一下属公司年产煤炭过亿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积极筹建太原煤气化总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任煤炭部部长时,全国煤炭较为紧张,为节约使用资源,他提出了“吃干榨尽”,节约使用煤资源的战略意识,在煤炭部设立了综合利用司,专门负责研究煤炭的综合利用问题。为探讨煤炭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解决太原市的污染严重问题,他多次来到山西和省主要领导商讨合资筹建太原煤气化总公司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十年代初,高部长到太原,总觉得那里空气不新鲜,烟遮雾罩。高部长一打问,太原人一年烧多少煤?他们说一家需要四吨,而且都是好煤,高部长觉得这种状况和“煤都”名称太不相称了。于是,高部长向山西省领导同志建议,建个从煤矿、选煤、焦化、煤化工到城市煤气大型煤炭综合利用企业,焦炭出口,煤气供给太原市,使太原市人民用上煤气,得到省主要领导的支持。高部长很快召集有关会议,提出成立城市煤气大型煤炭综合利用企业的建议,当时有四位副省长参加会议,都不表态,原因是省里要市里出钱,市里要省里出钱。高部长当即表示,煤炭部拿百分之五十的资金,仍然没有打动他们。后来找到省长罗贵波,省长很干脆,当即拍板定案。高部长决定:马上组成以太钢白凯为首的筹备机构,开始设计,快速施工,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建成第一期工程。竣工那日,高部长特邀请了王震将军去剪彩。这个项目的建成,完成了向太原市人民供气的愿望,也为全国开展煤炭综合利用树了一个样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部长对太原煤气化总公司的关心,不仅体现在建厂、用干部、搞规划等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关心它的健康发展上。1997年4月,太原煤气化总公司董事会决定:对煤气化总公司进行改制,并选择适当时机要上市。高部长对此十分支持,并明确表态予以全力相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年作者主要负责抓这项工作,但凡找到高部长给有关部门写信,打电话,联系上市工作,高部长从不推托,并马上给以答复。在太原煤气化总公司,上市公司申请上市期间,高部长曾给国家有关部委主要领导:王忠禹,石万鹏,叶青,孙文盛,张宝明等领导写过信、打过电话。由于高部长的支持,太原煤气化总公司于2000年6月22曰就实现了上市目标(比西山矿务局区早半年),并融资6.9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全景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原煤气化总公司洗煤厂全景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陪同王震将军参加太原煤气化总公司焦炉一期工程剪彩活动。左三为王震将军,左二为高扬文部长,左四为李立功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原煤气化总公司焦炉出焦炭瞬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原煤气化总公司的焦炉正在出焦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高扬文部长给石万鹏副主任写的信原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山西省政府,给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神州股份,出的同意其上市的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太原煤气化总公司在改制时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作者在深交所钟旁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神州股份(上市公司),敲钟时全体领导的合影。前排右起第一人是张宝明局长,第二人是薛军常务副省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国家煤炭工业局局长张宝明,和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神州股份(上市公司)班子成员的合影。前排左起第四人是张宝明局长,后排左起第四人是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作者和高扬文部长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的旧办公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2006年,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的焦炭和煤远销全国30多个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筹建的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1996年总资产不足15个亿,营业收入8个亿,利润只有几百万。而到了2006年,集团公司总资产70多个亿,营业收入达50个亿,利润总额4个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用三个样板推动设计改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世纪80年代,建一个矿至少用8年时间。为了加快建设矿井速度,高扬文部长抓住三个典型,说服设计人员采用先进工艺。这三个矿是:四台矿(大同),东欢坨矿(开滦),济宁二矿(兖州)。这三矿的设计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技术人员设计,都说明采用先进工艺,矿井的工程量可以减少很多,出煤也早,可以一边出煤一边建设,投资回收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1982年到1983年,虽高部长逢会便讲这三个样板,但在一些设计院,仍坚持老一套,反对设计进行改革。高部长始终没有妥协,逢会还讲,一再用三个典型说服教育设计人员,最后终于把大多数设计人员都说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入21世纪初,设计改革在叶青,韩英两部长的极力推导下,设计改革从神华做起,一个个矿井建井3年,目下在最短时间内建成的千万吨矿井全国已达52处,甚至出现了三千万吨以上的矿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同矿务局四台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开滦东欢坨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兖州济宁二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神华年产千万吨的煤矿,补连塔煤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神华年产2000万吨的煤矿,布尔台煤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提出建管道输煤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煤炭战线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煤炭的生产受到铁路运输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高扬文部长就曾提出用输煤管道输煤的建议。据煤干院的老师们讲,当时经过中外专家的探讨研究,并派出一批又一批团组到美国考察管道输煤,最后选择先建两条输煤管道。一条是从准格尔霍天煤矿到秦皇岛港口,称为“长城管道”;另一条从晋东南(长治、晋城两市),到江苏南通,称为“长江管道”。每条管道初期年运1500万吨,后期增加到3000万吨,这样会大大缓解紧张的铁路运输。可惜当年遭到铁道部、水电部主要领导的强力反对,寿终正寝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入21世纪后,高扬文部长的设想在陕煤化集团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陕西神渭煤炭管道运输公司(属于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3月28日,注册资本22亿人民币。项目纵贯陕西榆林,延安,渭南和西安四市,全长727公里,运营后年收益20亿元,年利润总额8.083亿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陕西煤化集团的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陕西煤化集团的办公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陕西煤化集团下属的化工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在组装的管道输煤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陕西煤化集团的管道输煤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建立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们都知道煤炭战线的队伍是一只能吃大苦、耐大劳的队伍。但从文化素质上看,干部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这是造成煤炭行业管理水平偏低的根本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曾在煤炭战线多次会议上讲:要振兴煤炭工业,就需要培养开创煤炭工业新路子的领导干部。因此,他力主在煤炭战线要建一所管理干部学院。为了成立煤炭管理干部学院,部党组讨论不下十次,费时将近两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解释煤炭技术学院与煤炭管理干部学院的不同时。高部长是这样讲的,他说:正规院校,主要培养技术人员,这条线是技术员一一工程师一一高级工程师。管理干部学院主要培养领导干部,这条线是区长一一矿长一一局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煤干院在校的学生,高扬文部长提出:要经过培训达到“三懂四会两能”的条件。这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条件。这三懂是:懂煤炭,懂政治,懂经济;这四会是:会组织,会指挥,会说会写会算,会发现问题;这两能是:能团结群众,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当年人们戏称,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是“煤炭战线的黄埔军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统计,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建院七年,全国有一万多人在学院参加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和学习,其中有六千八百人完成了本、专科学业。建院前期毕业的本、专科学生绝大部分担任了基层矿、厂、处领导职务,有二百多人担任副局长以上的领导职务,有二十多人担任省、煤炭局和特大企业的党政一把手,有极个别同学还担任副省级以上领导。煤干院的建立,一下子提高了当年煤炭战线干部的素质,煤干院毕业的学生领导,充实到全国煤炭行业领导岗位后,全国煤炭行业管理水平大大提升,开创了煤炭工业发展的新路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和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陆群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照片上左三是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鲍恩荣院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大同同学在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教学大楼前的合影。后排右起第四人是王君(大同矿务局党委副书记),第五人是朱晓喜(大同矿务局副局长)。当年他们代表局党政来看望煤干院学习的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当年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的花园式校园有多漂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三系领导和系学生会成员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毕业的大同学生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的小凉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同学生在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校门前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政专八四班的毕业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提出在山西建设煤炭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任煤炭部长时,经常到山西去调研。据他讲:山西虽是煤都,但每次到太原,他都感到太原“煤”的气氛不够浓。当年胡乔木同志倡导办博物馆,使他受到启发。于是,他在煤炭部部务会上提出:想在山西太原建一个煤炭博物馆的设想,得到大家的赞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建好这个博物馆,煤炭部专门派了筹备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博物馆最多的法国、西德考察。借鉴他们的经验,最后决定由西北设计院设计。照西北设计院的设计,博物馆有展览大厅,地下模拟矿井,国际会议中心,电影厅等,是一个设施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博物馆是自筹资金建造的。高部长说我离任时,大厅已经建起来了,但后续工程没跟上,处于停顿状态。后来下放到山西煤管局,才又运转起来。为了解决博物馆的资金问题,煤管局专门成立了一个公司,为博物馆筹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山西太原建煤炭博物馆意义非凡:一山西是煤都,有了这个博物馆,可以展览我国煤矿历史文物;二可以展现我国煤炭行业现代化矿井风貌;三可以向社会各界人士介绍全国煤炭工业发展状况;四可以推进煤炭工业技术的发展;五可以对少年儿童进行煤炭知识的教育。总之,一馆多用,好处颇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和负责筹建煤炭博物馆的领导同志谈建设进度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煤炭博物馆大门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煤炭博物馆展览大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煤炭博物馆地下厅,展示的大巷巷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煤炭博物馆地下展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在国务院会上不断提出给井下职工家属落户城市户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煤炭行业的职工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初,煤矿井下职工大部分是临时户,即:农村户口。这个问题是历史造成的,因煤矿井下条件艰苦且不安全因素多,矿上从城市招不到工人,井下矿工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一线职工找对象,都从农村找(井下工人从城市找不到对象),久而久之,在煤矿就形成一个特殊群体“临时户”。而农村又有春耕、秋收的现实,因而保勤又成为煤矿一大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0年,国家成立能源安全委员会,高扬文部长兼任常务副主任。在代表能委向国务院汇报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时,高部长正式提出了煤矿工人落户问题。会上,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高部长的建议,商业部,公安部,劳动部全都支持。但在具体落实中遇到了难题。主要是国务院下属部门如铁矿、有色金属、水电建设队伍、地质勘探队伍等都提出了要解决本系统的职工两地分居问题。这一下要解决落户问题的人大约有两千多万。当时全国粮食生产还没有过关,国家的粮食供应不起,就把这个问题拖了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又一次高扬文部长向国务院汇报,讲到落户遇到的困难时,说明政策落实不下去的原因。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了解煤炭行业的情况,知道井下艰苦,他拍板说:“现在只解决煤炭一家,其他部门以后再说。谁有意见,谁就到煤矿挖煤去。”最后,这一问题得以落实。这项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受到井下采掘工人的拥护,他们激动地高呼“共产党万岁!”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煤矿一线职工的积极性。据有关部门统计,从正式办户工作开始,截止一九八四年底,全国煤炭行业共批准落户的井下职工共有二万六千七百零二户,涉及家属十万六千五百六十四人,占符合落户条件的煤矿井下职工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受到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的接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职工们正在添写办户手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给职工家属发放户口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领取户口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井下一线职工有多高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高扬文部长一身正气,对年轻干部要求很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我经常去高部长家,而且每次他来太原煤气化总公司单位都派我陪他,他把我看做他的家人,对我的成长特别关心,在我的记忆中有三件事让我终生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件事,我刚调太原煤气化总公司工作,由于单位没有给分配住房,我爱人还在大同工作,因此我一直吃住在煤气化招待所。单位开职代会时,个别同志对我提出意见,认为我搞持殊,不应该吃住在招待所。对此我很不理解,认为这是鸡蛋里挑骨头,有意找茬儿。高部长来太原煤气化调研时,听到了这些反映,他怕时间久了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就找我谈话,并建议我搬出招待所。当时我向高部长反映:“我是个单身,爱人又没调来,我又不会自己做饭,没办法才住招待所的。我如果有了房子,爱人也调来的话,我肯定不去招待所。”当时高部长给我讲:“太原煤气化这个单位很复杂,一件小事可以说成大事,没事也会造出事,”并苦口婆心劝我搬出招待所。在高部长的良言相劝下,我搬出了招待所,住在了办公室。后经高部长和麻禄斗总经理协调,单位给我分了房子,又把我爱人从大同调来煤气化工作,我安心工作了,单位个别职工对我的反映也消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件事,是我刚来太原煤气化总公司任党委副书记,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在机关工作的时间多,深入基层少。高部长发现这一情况后,多次给我讲:他年轻时任中央冶金工业局局长的例子,让我工作注意三条:一是联系群众;二是注意调查研究;三是要向生产一线学习,最终成了冶金行业的专家。在高部长的教诲下,我每星期都要到芦、嘉两矿下两次井,还经常利用星期天去焦化厂、选煤厂、电厂、煤气厂、煤气公司调研,向工人师傅和基层领导学习专业知识。我还专门从新华书店买来煤炭综合利用方面的书籍学习,并记了十万多字的笔记。1998年我担任太原煤气化上市公司神州股份的总经理后,很快进入角色,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并一干就是八年,股份公司被中国证监会深交所评为金牌企业,我连续三年被山西省企业家协会评为优秀企业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件事,1997年3月,我去中央党校学习。利用学校学习的半年时间,写了一部《最佳选择》的书籍,专门介绍煤炭综合利用方面的知识,正式出书时,为扩大影响,挂了总经理麻禄斗的名字。高部长听说后,主动提出要给我这部书作序,在序言中高部长对这部书予以高度评价他说:这部书是近年来研究煤炭工业长远发展以及企业管理决策不可多得的力作,它対于煤炭行业摆脱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巜最佳选择》出版后,首发式在太原举行,当年山西省内有许多煤炭综合利用方面的专家赶来参加,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太原理工大校长谢克昌也来捧场。高扬文部长不顾年事已高,也亲自参加了首发式,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之后,山西日报就把首发式做了专题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荣调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时,和煤气化集团公司神州股份全体同志,在煤气化招待所门前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和麻禄斗总经理写的《最佳选择》一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和高部长夫妇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爱人李春萍和高部长夫妇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84岁时写出了《风雨历程》上中下三部回忆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平朔露天煤矿给高扬文部长过八十大寿的一张照片。过寿当天,大同矿务局党委书记高汝懋,局长王君代表大同矿务局前来表示祝贺!!!作者(太原煤炭气化集团第一副董事长)代表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前来祝贺!!!照片上站立者是高部长,他在讲话向大家表示谢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部长全家人的幸福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扬文部长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在战争年代及全国解放后,在冶金行业、煤炭行业为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将永存!!!高扬文部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的成绩将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高扬文部长将永远活在煤炭战线的广大干部及广大员工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高扬文部长我们永远怀念您!!!</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0二二年元月五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