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南十条胡同”里的孩子们和爸爸妈妈……

申卫平.高山青青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十马路”是沈阳中华路向南数第十条马路,至今,周围居民还俗称它为“南十条”。日伪时期,这里是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家属区,建有有数十栋日式住宅。解放后,东北军区后勤部以及后来的沈阳军区后勤部(联勤部)领导们都常年生活、居住在这里。近十年来,南十条周围耸立起来许多高楼,一些旧楼宇不见了,但多数旧宅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2年9月7日,“南十条”住宅群被沈阳市和平区政府命名为“同泽街六段二十里建筑”,成为不可移动文物。真好哇,这里是当年我们父辈们辛勤工作、日夜操劳的地方,每家都亮过“不眠灯火”,渡过了共和国初期最艰难岁月;这里“卧龙藏虎“,生活过许多对中国革命做过贡献的英雄、前辈及功臣们;这里有着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是成长和追梦的地方,“南十条”老建筑群终于可永久保存下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津南街是与南十马路交叉的南北走向街道,这条路直通原沈后办公大院北门,它要比南十马路窄了许多,街道两旁都是日伪时期留下的低矮“老宅”,构成了老门牌编号六段18里~20里建筑群,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生活和居住着我们的一家家、一幢幢、一户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天津南街一直往南走,走到南十一路,终端是个大院,靠近北大门是原沈阳军区后勤部办公大楼主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个军事机构改为沈阳军区联勤部。2016年,沈阳军区取消,这里成为沈阳军区善后办,原来办公楼旧貌照片没有找到,这张照片是2022年夏季补拍的,现在这也成为一座空楼,院子里静悄悄地,大门前,哨兵撤岗了,没有车辆进出,围上了透亮的金属栅栏,缺少了当年的威武和雄壮,厚重的历史大幕徐徐落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津南街朝北的第一个胡同西半侧平房院落是石瑛将军家,楼房是平层,院子比较大,原门牌号是太原街七段十七里5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石瑛前辈(1916-1998),陕西省长安籍,1936年1月参加陕北红军,解放战争时期是东野二纵6师首任政委,打义县、攻锦州,立大功,被誉为四野部队中“善于打仗政委”,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转入军区后勤领导岗位,担任常务副部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石瑛伯伯和谢迪阿姨在十七里5号院里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石瑛前辈一家全家福。照片前排左起:石瑛前辈和谢迪阿姨;后排左起:石虹、石晓光、石晓旭和石晓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津南街南十条段北数头一个胡同现在叫“天津南街219巷”,上图是这条道路的管理人员公示牌,下图是这条道路东端近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19巷朝北的两座连体楼建成时间都不算太长,最东头宅子牌号是天津南街219巷6号院。这里住着沈阳军区后勤部老政委曹德连一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曹德连前辈(1907-1995)江西省南康籍,1930年参加红军,战争年代历任班长、指导员、团政委、师政委、兵团组织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长征途中,梁兴初和曹德连前辈奉命率骑兵侦察连到哈达铺侦察敌情,获得到陕北红军确切消息,及时报告党中央、毛主席,确定了长征最后目的地,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奇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赴朝参战归国后转任后勤岗位做政治工作,是沈阳军区后勤部第一任政委,后来成了“南十条”胡同里最慈祥的“老伯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曹德连前辈一家在六十年代合影,前排左起:王秀珍(母)、曹平、曹丽敏、曹莉(前)、曹德连(父、后);后排左起:刘坤普、曹辉明、曹晓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排连体小楼靠右侧曾是李荫芝前辈住宅,门牌标识是天津南街219巷8号,他曾任文革后早期沈后副部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荫芝(1915-1984)前辈戎装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战争时期的李荫芝前辈和曹洁阿姨合影…</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李荫芝前辈全家福,前排左起:曹洁(母)、李荫芝(父)、李郁文;后排左起:李群、李连捷和李祝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父亲申子文(1916-2001),1959年-1969年在沈后任职,1964年起任沈后副部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父母在七十年代中期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19胡同最东端连体小红楼右边是我家老宅,当年门牌号是同泽街六段18里1-1号。这张照片拍摄于1969年春季,我当兵一周年了,回家探亲期间拍摄的“南十条”全家福。照片前排左起:申卫东、申卫宁、申巩平;后排左起:麦慧娜(母)、申子文(父)、申卫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的背景是当年我家两层红砖连体楼东侧朝同泽街侧玻璃房,申巩平(后)、申卫东(左)和申卫宁(右)站立在院里假山上,八十年代中期,这个建筑拆除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19巷东端联排小红楼西侧是尚景祿(1918-1988)叔叔和李兵阿姨家,门牌号是同泽街六段18里1-2号。尚叔叔是文革前的沈后政治部主任,他家与我家是近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尚叔叔早年的全家福,父亲和母亲都很洋气,养育的孩子们也都像一群大号瓷娃娃。照片左起:李兵(母)、尚燕丽、尚燕莎、尚雁寒(后)、尚燕妮、尚景祿(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呢?瓷娃娃们都长大了,这是一张七十年代当兵后合影,孩子们戎装扮相依旧好看。左起:尚燕丽、尚燕莎、尚燕妮和尚雁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保留的219巷最东头建筑是219-7号连体楼,刘耀东(1907-1993)前辈一家最后住在这里,刘伯伯曾任沈后副部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是刘耀东前辈最早住宅原貌,位于219胡同靠南东数第四家,属于日式单一层建筑,南面有一个院子,种点瓜菜。当时南十条十八里到二十里建筑群大多数都是这类楼体,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脸上挂着微笑的刘耀东前辈和冯素兰阿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伯伯和冯阿姨一家人老宅前合影,前排左起:刘永秀、冯素兰(母)、刘耀东(父)、刘永莲、刘永阳;后排左起:刘永吉、刘永江、刘永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19巷靠近天津南街北向联排住宅中,左侧起第一家(219巷2号)先后住过杜海林和李孔亮前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杜海林(1917-1986)前辈,四川旺苍籍,1933年参加红军,战争年代,曾任连长、营长,团长,志愿军16军46师师长、副军长。建国后,曾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沈后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战争时期的杜海林前辈和张玉贞阿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杜海林家全家福,前排左起:杜红雁和杜红旗;后排左起:杜恒飞、杜海林(父)和张玉贞(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栋楼靠右侧住宅中(219巷4号)先后住过蒲更生前辈和陈美福前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蒲更生(1919-1995)前辈七十年代后期担任沈后政委,图为他和牟敦璋阿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蒲更生前辈五十年代末期全家福,前左起:牟敦璋(母)、蒲莉莉、蒲菲菲(后)、蒲英英、蒲建宏、蒲更生(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美福(1914-2000)前辈江西兴国籍,开国将军。1931年参加红军,长征途中,是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之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由旅大警备区转到沈阳军区后勤,担任副部长一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美福前辈和张云阿姨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全家合影,前排左起:陈美福(父)、张云(母)、陈积源;后排左起:陈积荣、陈积民、陈继红、陈积栋、陈积梅、陈强平、陈积华、陈继军、陈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219巷3号楼,郄晋贤(1918-2019)前辈一家住在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郄晋贤前辈戎装照,他长期担任军区后勤司令部领导职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郄晋贤前辈和范景珠阿姨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郄晋贤前辈一家在219巷合影,背景是没有改动过的他家老宅,左起:郄曙光、郄建民、郄晋贤(父)、范景珠(母)和郄建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19巷5号楼是赵景龙前辈住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赵景龙(1920-1998)前辈曾任文革后沈后副部长一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赵叔叔和王惠阿姨站在没有改建的老宅前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是七十年代初期全家合影,前排是赵景龙前辈和王惠阿姨;后排左起:赵卫平、赵喜鸾、赵雪晨、赵喜平、赵沈军和赵谓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19巷5号楼是李凤鸣(1923-1998)前辈住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他家七十年代全家福,前排左起:李凤鸣(父)和尹淑秀(母):后排左起:李莉、李杰、李森和李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19巷胡同里靠近天津南街侧住宅是刘宪(1921-1988)前辈家,他家的新门牌号是天津南街221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期间的刘宪前辈和彭启明阿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刘宪前辈一家全家福,左起:徐万林、徐美林、彭启明(母)、徐万华、刘宪(父)。</b></p> <h1><b>  天津南街从北数第二条小巷现叫“临泉路”,这条路上住着几户名声显赫的老前辈……</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临泉路上最东头一座老宅面积较大,因为它的大门面朝同泽南街,因此门牌号是同泽南街248号,楼体维护得较好,基本保持原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先后住过三位开国将军,按入住顺序分别为:原沈阳军区后勤部部长周玉成中将、副部长叶荫庭少将和政委朱士焕少将……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早入住的是开国中将周玉成(1904-1971)前辈,老人家湖南祁阳籍,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是井冈山根据地的老战士。1930年起,负责红三军团供给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都战斗在我军后勤保障前线。五十年代早期,他担任了东北军区改为沈阳军区首任后勤部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伯伯六五式军装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周玉成伯伯和王克强阿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1月24日,周玉成伯伯调离沈阳,拍下来这张全家福,周伯伯和王阿姨育有子女六人,是南十条“亚军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12月,在北京拍下的全家合影,这时子女都参军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周玉成部长离任后,叶荫庭(1915-2006)将军入住,他是沈后六十年代初期的老副部长。叶荫庭前辈江西省于都籍,1931年参加红军,转到后勤岗位之前,一直在四十军工作……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晚年的叶荫庭前辈和王爱珍阿姨在自家院子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位入住的是原沈后老政委朱士焕(1913-2011)将军,他是四川省通江籍,1935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多从事院校和军政大学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转任沈后政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朱士焕前辈全家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临泉路36号是开国将军龙开富官邸,离休前曾任沈后第二政委,他的一家整整在这里居住了四十多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龙开富将军(1908-1977),湖南茶陵籍,1926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是井冈山时期红军老前辈,长期工作在毛主席身边,长征路上曾任毛主席的挑书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延安,毛主席同秋收起义战友合影,站在毛主席右侧的是龙开富前辈(左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十年代末,龙开富前辈和高阿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十年代,龙伯伯(左一)、长子龙康明(中)和高阿姨(右一)抱着小孙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龙伯伯和高阿姨三个子女:左起:龙艳明、龙金明和龙康明……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十年代中期,龙伯伯一家人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临泉路79号是刘益民(1916-2007)前辈住宅,他是文革前沈后参谋长……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益民前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初期的刘益民前辈和邹文阿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益民前辈一家的孩子们,前排左起:刘文生、刘翘斌、刘燕妮;后排右起:刘亚妮、刘娜妮、刘安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临泉路42号是王映曙(1922-2019)叔叔住宅,王叔叔文革中曾任沈后参谋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王映曙前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映曙前辈和许尚阿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十年代初,王映曙全家合影,前排左起:许尚(母)、王映曙(父)王淼;后排左起:王锐、王炎、王晶……</b></p> <h1><b>  临泉路东端南侧是原联勤部部长王吉人住宅,从外观上就可分辨出这是临泉路上后建的房子。</b></h1> <h1><b>  王吉人(1927-1998)叔叔戎装照……</b></h1> <h1><b> 王吉人叔叔和许西英阿姨怀抱小孙女……</b></h1> <h1><b>  王吉人前辈晚年一家人合影,后排左二王新民,左三王洪……</b></h1> <h1><b>  王志成前辈一家原来地址是太原街七段十七里七号,原住宅不在了。这是他家当年的一张合影。左起:王海军、王晓燕、王志成(父)、王冠军(后)、王红军。晓燕兄妹是“十条胡同”较为活跃的大孩子……</b></h1> <h1><b>  卢锐(1911-1991)前辈老宅也在太原街七段二十一里1号,现在老房子不在了……</b></h1> <h1><b>  卢锐前辈和孙笑娥阿姨合影。</b></h1> <h1><b>  这是一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全家合影。前排左起:孙笑娥(母)、卢锐(父);后排左起:卢玲玲、卢朝阳、卢建军、卢爱玲。</b></h1> <h1><b>  临泉路东段把西头住宅(天津南街206号),这里先后住过李凤年前辈(文革前沈后政治部主任)、马松前辈(沈后顾问)和龚云山前辈(沈后顾问)……</b></h1> <h1><b>  授衔后马松(1920-1993)前辈的戎装照,离休前,马叔叔曾任沈后顾问……</b></h1> <h1><b>  解放战争时期马松前辈和赵景华阿姨合影……</b></h1> <h1><b>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马松前辈一家人合影,前排左起:赵景华(母)、马松(父)、马铁斌;后排左起:马娇娇、马铁平、马铁明……</b></h1> <h1><b>  龚山云(1919-2010)前辈……</b></h1> <h1><b> 龚山云前辈和秦珍阿姨……</b></h1> <h1><b>  龚山云前辈全家照片,前排左起:龚海洋、秦珍(母)、龚山云(父);后排左起:龚海燕、龚海平、龚海建……</b></h1> <h1><b>  这个住宅位置于临泉路与天津南街交界处靠南,新版门牌号是天津南街180号。在这里曾经先后住过王维前辈(文革前沈后参谋长)和赵耀中前辈(文革后沈后副部长)……</b></h1> <h1><b>  王维前辈六五式军装照……</b></h1> <h1><b>  解放战争时期的王维前辈和张秀民阿姨合影……</b></h1> <h1><b>  1954年冬季,三个孩子都出生了,张阿姨带上了他们,到朝鲜平康里探亲……</b></h1> <h1><b>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家合影,左起:张秀民(母)、王承义(后)、王丽娟(前)、王维(父)、王承志。</b></h1> <h1><b>  曾经在天津南街180号居住的赵耀中(1920-1994)前辈,他曾任沈后副部长、昆明军区后勤部长,离休后回到沈阳。</b></h1> <h1><b> 赵耀中前辈和刘叶阿姨在自家小院里……</b></h1> <h1><b>  天津南街227号是文革前沈后部长吴习智将军住宅……</b></h1> <h1><b>  吴习智伯伯(1913-1985)是陕西子长县人,1935年参加陕北红军,抗日战争起,长期负责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保障供给工作,曾任瓦窑堡苏维埃政府内政部长,西北野战军供给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六十年代初,接替周玉成前辈,任沈后第二任部长……</b></h1> <h1><b> 吴习智前辈和冯桂芝阿姨……</b></h1> <h1><b>  吴习智夫妇的子女们,左起:吴小兰、吴岚、吴赛光、吴宏、吴普和吴轲。</b></h1> <h1><b>  天津南街208-2号是莫异祥(1919-2020)前辈住宅……</b></h1> <h1><b>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莫异祥前辈在沈后顾问岗位上离休……</b></h1> <h1><b>  晚年,莫异祥前辈和朴素芝阿姨在老宅里合影……</b></h1> <h1><b>  莫异祥前辈一家合影,前排莫异祥夫妇,后排左起:莫莉、莫怀胜、莫和平……</b></h1> <h1><b>  沿着天津南街在往前走,又到了一个小巷(临泉南巷),天津南街和这个小巷东侧第一宅门牌号是天津南巷229号,这里是原沈后政委曹德连将军最早住宅,后来由蒋克诚副部长居住。</b></h1> <h1><b>  蒋克诚前辈(1916-1992),四川阆中籍,1933年参加红军,是开国将军,解放战争期间担任47军140师师长,建国前后和抗美援朝时期一直是五十军领导,率领部队打了许多胜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平年代里长期担任吉林省军区领导职务,七十年代初期转任沈阳军区后勤部领导岗位。</b></h1> <h1><b>  这个院子是临泉南路18号,沈后原副部长王万金少将居住在这里……</b></h1> <h1><b>  王万金伯伯(1911-1979),湖北洪湖籍,1931年参加红军,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连长、营长、副团长,一野一军二师副师长、师长。抗美援朝时期是50军149师师长。建国后曾任五十军副军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文革前转任沈后副部长。</b></h1> <h1><b>  王万金前辈和马芝兰阿姨……</b></h1> <h1><b>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家合影,前排左起:王北林、马芝兰(母)、王万金(父)、王小林;后排左起:王东林、王西林、王玉明、王海林、王南林。</b></h1> <h1><b>  临泉南巷朝西胡同里,住着一位传奇前辈蒋泽民(1913-2012)老人,他的住宅门牌号是临泉南巷25-1号。</b></h1> <h1><b>  蒋前辈1935年2月参加革命,1939年2月起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参谋,1942年1月调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担任周恩来副官,1946年,毛主席抵达重庆时,蒋老改任毛主席贴身警卫,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四十三天的重庆谈判我党领袖的保卫工作。</b></h1> <h1><b>  抗战胜利了,山城大街小巷响起了欢庆锣鼓,重庆人民喜迎毛主席,伟人身后头戴礼帽是警惕的蒋前辈……</b></h1> <h1><b>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蒋泽民前辈和文平阿姨合影……</b></h1> <h1><b>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蒋泽民前辈全家福……</b></h1> <h1><b>  离休后的蒋伯伯经常给“十条胡同”孩子们讲当年保卫毛主席的故事。1940年夏季的一天,在延安杨家岭窑洞外院子里,领袖正与几位重要客人议事,一位刺客拿着木棍向伟人袭去,蒋伯伯迅猛地冲了上去,用身体挡住了刺客致命的一击……</b></h1> <h1><b>  1966年10月,沈后部分领导与后勤部队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合影,前排坐着文革期间沈后首长,左起:刘益民、史笑怡、吴习智、朱士焕、王万金、申子文……</b></h1> <h1><b>  沿着同泽南街继续前行,就是小时候的“沙山公园”,这是我们孩提时期经常游戏玩耍的地方。这里原来有个很大很大的沙丘,生长着几排树,草丛和沙滩上,经常还可以看到许多爬行的小蜥蜴。现在沙丘没有了,绿树成荫了,种植上了许多鲜花和灌木,周围盖起了高楼……</b></h1> <h1><b>  “南十条”往东行几百米就是南京街,当时也是市内一条很阔气的大马路,街上跑着留着长辨子的3路无轨电车,我们回家下车车站是“妇婴医院”……</b></h1> <h1><b>  “南十条”的母亲们战争年代里也都是队伍上的女兵,1955年,随着部队大裁军,转业到沈阳市各个地方单位工作。上班地点远,公共交通不发达,自行车成为她们的主要交通工具……</b></h1> <h1><b>  每天傍晚,一家家孩子都站在“南十条”路口,等待着妈妈下班回家……</b></h1> <h1><b>  红星剧场是“南十条”的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影院,它于1932年建造,位于太原街上“满铁附地”。上图是前不久拍摄的红星剧场旧楼体,前脸已被一家KTV公司改造得“面目皆非”,但我们还记得,每次到这里观影,放映新片前,总要加播一期“新闻简报”……</b></h1> <h1><b>  当年的沈后军人服务社位于今天太原街南八马路金辉宾馆处,这是星期天妈妈领孩子们经常来的地方……</b></h1> <h1><b>  这是当时每家发的食品供应证和消费钱票……</b></h1> <h1><b>  “南十条”父母们都来自解放军大军营里的五湖四海,战争时期的一代名将们原属各个野战军,转到后勤机关工作后,前辈们长期在岗,服务部队,鲜有晋升,无悔无怨……</b></h1> <h1><b>  这样一来,“南十条”就像国内的一个普通村落,胡同里的父母们朝夕相处,相为近邻,孩子们也宛如一大家子里的兄弟姐妹,情同手足。这张照片拍摄于六十年代中期,当初几条小巷六个男孩子都聚集在雁寒家(219巷东端联排小红楼)门前合影。左起:马铁平、石晓旭、史沈军、葛江洪、王炎、尚雁寒……</b></h1> <h1><b>  受父母的熏陶影响,女孩子们也多有文艺才技,喜欢拉弦抚琴,弹唱舞肢做动作,这不,十条胡同里女孩子们在排练节日了,前排左起:王晓燕、曹平;后排左起:翟建英、尚燕妮、吴小兰、林朝胜……</b></h1> <h1><b>  相隔不长时间,四位小一点的“十条女孩”也在红楼前照了张像,左起:申巩平、尚艳丽、郄曙光和石虹。</b></h1> <h1><b>  年幼“十条女孩”们还有更俏皮的一面,这张照片中,她们的装扮和表情就轻松多了,这天,小兰心情格外高兴,还做起了造型动作。左起:尚燕妮、王晓燕、林朝胜、吴小兰、曹平和石虹……</b></h1> <h1><b>  “南十条”年轻一点的孩子们也渐渐长大了,他们经常外出抱团玩耍……</b></h1> <h1><b>  六十年代末期,国内外形势趋紧,中苏交恶,边境狼烟骤起,东南沿海受到海峡对岸多次袭扰。“国家有难,兵娃有责”,1968年3月起,“南十条”各个胡同里掀起了一股当兵潮,许多稍大一点孩子都当兵了。有一天,我也穿上了新军装,加入了解放军队伍,父亲很欣慰,在院子里假山下与我合了张影,送我当兵,仪式简单,意重心长……</b></h1> <h1><b>  石晓旭(右一)、尚雁寒(右二)、刘永吉(右三)和申卫平(左一)都在陆军六十四军190师当兵。次年春节,大家都回家探亲了,在219胡同里合影。</b></h1> <h1><b>  这张照片是临泉路几个男孩入伍后合影,前排:孙安祿(右)和林辉明(左);后排:曹辉明(右)和高建明(左),他们都是这个巷子里的二代。</b></h1> <h1><b>  那个年代,“十条女孩”们当兵从戎的也真不少,个个青春靓丽,她们把豆蔻“芳华”献给了军营……</b></h1> <h1><b>  219巷红楼走出来当女兵的尚燕莎(左)和申巩平(右)同在201医院服役。</b></h1> <h1><b>  各个胡同里的男、女孩当兵远走后,“南十条”地区顿时清静了不少,就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落里的年轻人都到大都市打工一样,家家都只剩下一天天老去的爹娘们……</b></h1> <h1><b>  退下来的前辈们还是居住在“南十条”老宅深巷里,闲暇下来,或是读书看报,或是对弈下棋;每逢佳节,父母们常常准备好一桌饭菜,摆上碗筷,期盼远方当兵的子女早些回家……</b></h1> <h1><b>  机关服务部门经常组织活动,“南十条”老同志们都踊跃参加,珍视机会,离休退岗后,见面机会少多了……</b></h1> <h1><b>  已到暮年的前辈们依旧彼此惦念,出行渐少,碰到一起就擎杯敬酒, 总是唠叨“保重”,互祝健康长寿……</b></h1> <h1><b>  1986年10月22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日子里,南十条健在的前辈们再一次聚集沈后金辉宾馆,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b></h1> <h1><b>  如今,当年居住生活“南十条”的父母们已都先后做古了,他们子女们也按政策搬出了老宅,“同泽街六段十八里”已经成为腾空了的村落。</b></h1> <h1><b>  由于政府把它列为“不可以动文物”,这里的大部分建筑得以保存。在迎接建军九十五周年的日子里,当年“南十条”的孩子们也都陆续步入“古稀”,“愿有岁月同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近些天来,他们又结伴前行,步履蹒跚,重游故地,老楼沧桑,赤心不古,思念父母,遥忆童年,祭祀前辈,致敬军旗……</b></h1> <p class="ql-block"><b>后记:“南十条”美篇唤起了许多发小们的心底激情及美好记忆,他们纷纷找出来了当年的照片传递过来,我也发现遗漏了不少前辈和后代,但受美篇照片数量限制,不能一次全部发完。我一定尽快做续集,准确、完整地反映出当年的“南十条”全貌!最后,再一次感谢沈后全体后代们的支持和鼓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