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祖父在一起的日子(3)

米九土拨Shu(拒私聊)

<h5><b>图采自网络</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冬至已过了多天,那是进入过年的节奏了。儿时就是很忙碌的每一天了。想起先前写过过年的文字,挖出来掐头去尾也成一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磨粉和搡年糕</b></h1><div><b><br></b></div> 祖父不知从哪里搬出一个大石磨,磨盘放在地上两个小伙伴围抱起来彼此手指还不能相碰。来了三个大人吃力的把下磨盘放到木架上,洗干净了,合上上磨盘。从廊檐上挂下粗麻绳系住推拉杆,推拉杆另一端插在磨盘柄上。这预示祖父要磨汤圆粉了,在做过年的准备,我们也都兴奋了。<div>  精选的糯米已经浸泡多天可以磨成水磨粉做汤圆。<br><br></div> 一个大汉雄赳赳的上来,把住推拉杆一来一回的使磨盘旋转,加料的人站在石磨旁,左手搭着拉杆另一头,右手用一个勺子合着磨盘旋转的节奏,把和着水的糯米精准地倒进上磨盘的料孔。前者上身一俯一昂,后者两手左旋右拐,两人配合富有节奏韵律,仿佛在舞蹈。不久白色的浓浓的糯米浆从上下磨盘间汨汨流出汇入在出口处兜着的布袋。一袋满了另换一个空袋。推磨可是力气活,干者连连脱衣服,该换人了。换人间隙,我们也要去尝试一下,几个小孩一起上,磨盘一动不动。 如此米磨完了,也装满了好几袋,就把它们一袋一袋摞起来,上面压上重物。待水沥干,粉已经成块状,扳成小块,放于大圆篦上晾晒干燥,就可收藏,可以放很久,需要时用水发开揉和就可做汤圆。这就是称为水磨粉,与杭州绍兴的干磨粉不同,前者做成的汤圆进口吃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细糯嫩滑不能言说。<br>  江浙人过年必吃汤圆,还有年糕,寓意团团圆圆高高兴兴进入新的一年。<br><br> <h5><b>图采自网络</b></h5> 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年糕也是自产的。在我的家乡做年糕称搡年糕。 “搡”即用锤敲打,仅是做年糕工序的一环,因为这道工序是质量好坏最为关键。操作过程极为精彩,大锤重重的砸下提起时顺势前推,“搡”字便如此形象地出来了,所以“搡”便成做年糕的代称了。<br>  做年糕了,把浸泡过的粳米混合一定比例糯米用大锅大灶蒸熟、趁热放入石臼、用一个石头做锤头的木锤猛锤、猛搡,直锤到看不见饭粒变得韧韧的粉团。这样的料做成的年糕既有韧性还不失咬劲。 搡年糕时还得有一人熟练地不时翻动石臼中的粉团以使被锤得均匀,这个角色是祖父来担当了。只见祖父左手在凉水中浸一下趁大锤提起时快速将手伸进石臼把米团翻一下,如此重复,看似简单枯燥,但锤者翻者配合默契,很具观赏性。举锤者兴起越锤越快,翻者紧紧跟上,毫不示弱,那手在水桶和石臼间飞速轮换,但见大锤起起落落,米团被祖父翻得白光频闪如此一锤一翻快速好看,围观的人不禁高声喝彩。<br>  祖父不许我们走近,说是危险。 做年糕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在祖父南排屋的空房。高凳上搁了长作板,围坐着一圈人。那处就更热闹,在蒸汽弥漫中时不时的溢出满满的笑声。都是妇女们,一边做一边笑一边说,她们从冒着热气的粉团上掐下一小团,揉着搓着成一条黄瓜状然后放进年糕模板用力按下倒出,一条有着雕花的年糕做好了,年糕冷却就硬了。<br><br> <h5><b>图采自网络</b></h5> 我们在祖父那里看着尖叫着跳跃着,又奔到母亲婶母们处,婶母拿起一团揉成一个碗状把准备好的馅裹进热乎软糯的年糕团塞给我们,馅料有黄豆粉、芝麻、红糖或豆沙。我至今不能忘却这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