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里的故乡(一)

雄关漫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乡,真象一只悠悠的小船呀,在我脑海里永远的荡漾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已在故乡的土地上生活了整整六十四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十四年的岁月里,最难忘的是那饥寒交迫的童年。我是1957年11月16日生人。生的不是时候,刚刚学着迈步,就遇到全国性的粮食紧张。当我是成年人的时候,俺娘可能是怕我不孝敬她,常啦这段事:“那一年,野菜、树皮都吃光了,饿死的人不少。最后,生产队里把仅存的一点花生种分了好救一救命。把花生皮剥了,娘在碾子上轧轧皮,娘吃得是皮,让你吃得是仁。”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实情真理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时姐姐也说起这件事:在那生活紧张的几年里,村里为了能让孩子活下来,成立了托儿所。姐姐中午在所里吃一顿饭,总是剩下一口窝窝头揣在怀里回家给等在门口的我填到嘴里,怎能忘啊,这深深地姐弟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年困难在哭天怨地声中终于过去了。但生活十分紧张,可以这么说,吃不饱,穿不暖。下来地瓜吃红薯,春夏秋冬吃瓜干,瓜干在碾上轧碎,再放在石磨上磨成粉,用箩子过细,再蒸成窝窝头,这就是我们那代人经常说起的胶皮窝头。色如胶,肉似筋,微甜,经常吃有甘草的味道。反正不是一种好的食物。就是这样,有时地瓜面里也要掺合青青菜、槐叶、榆钱或榆叶,好省些粮食,以备青黄不接。童年最爽的时光随着缺衣少食的年代消失了,但贫苦又劳累的岁月还是形影不离。在我的学生时期,总算不挨饿了,但总让人烦的是每星期日必须得推磨,摸起棍子推了一圈又一圈,那种没完没了的劳动,不知有多少同伴挨过娘的揍。现在想起推磨来,心里还有点悚然。这种日子直到1970年左右俺这里才有了机器磨面,总算告别了祖先发明的石碾、石磨,它几千年的文明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桥南王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东有片枣树林,足有好几百棵,树龄都在百年以上,一搂多粗的大枣树很旺盛。土改后,土地都归集体所有,然而这些枣树还是原来林主家的。当年虽然生活十分紧张,但这些林主却成了当时的大财主,起码有枣吃,也能换点粮食或钱贴补家用,那时,大部分村民都说不合理,这是政策没办法。每当春暖花开,枣树林里的蜜蜂嗡嗡作响,捎带着浓浓的、甘甜的枣花香飘向故乡的角角落落,惹得我们那些大儿童不顾林主家的责骂,摘下一串串开着雏枣形的、一撮一撮小黄花的枣叶枝,品尝着那甜蜜蜜枣花香的味道,实在是太美了。每当夏季来临,枣树上结满了果子,我们放了学,饿得慌,都到枣树林里拾上一把落在地上的干巴枣吃,总起来说比那地瓜面窝头好吃得多。到七、八月间,枣子甜了,红红的果子实在诱人。只要林主不在,我们这些大儿童不管三、七、二十一,有的爬到树上晃,有的扔砖头,片刻,彤红的枣子落满了地,最后把布袋装满了才知足,藏到个旮旯里吃了起来。想起那个滋味来,那时的枣儿比现在的苹果、香蕉都好吃的多!</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徒骇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北有一条河,一条很宽的河,它就是由西南至东北贯穿整个鲁北大地的徒骇河。建国前不知徒骇河啥状况,经过1965年的河道治理,深度达到12米,流水渠道200米,两岸大堤相隔400米。经过当时近十年的治理,一条美丽的徒骇河展示在世人面前,河堤、河滩都归国家所有,河务局统一管理。那时的杨柳树整齐,一行一行,咋看咋顺。一里地一处护堰屋,专人守护。特别是几十里长堤上的洋槐,在当时是新品种,四、五月间,一簇簇的白花遮天蔽日,香飘十里,沿岸居民采得槐花烙菜饼,那叫一个味美佳肴,花香饼更香!那时的河水除雨季浑浊外,常年清水缓缓,各种鱼儿,虾儿,螃蟹,还有一些小甲鱼在河边上肆无忌惮的玩耍,不能不说美。作到这里,我要浓笔写一下河里的苲菜和蛤蜊,在那生活紧张的年代里,苲菜可是第一功臣。一开春,绿茵茵的苲菜随着澄清的河水悠悠自得的摇摆着,家乡的人们把镰刀绑在竿子上,把嫩绿的苲菜捞上来洗净,切碎后加上葱花、调料与玉米面或地瓜面及盐用水搅拌成糊,锅里放上油加热,把苲菜糊子倒入锅内,不多时,香喷喷旳苲菜饼就烙好了,在那初春青黄不接的日子里,那叫一个新鲜,天下最好吃得美味了。蛤蜊也是功不可没。在那常年闻不见肉味的日月里,要是能吃上一顿蛤蜊肉就是天大的口福了。每年的六、七月间,洪水没来或已退,人们利用午休时间,去河里捞蛤蜊,也就是两个小时工夫,生产队里的钟声还没响呢,捞蛤蜊的人三、五成群的背着大半袋子蛤蜊,有说有笑的从河边走向村里。到家后先把蛤蜊放在水里洗净污泥,再换清水让蛤蜊在里面吐沫一下午,到了傍晚收工回来,把蛤蜊捞出,放入大锅内,浇上适当的水,点火烧一个时辰就完成了。蛤蜊都张着大嘴,含着白嫩嫩的舌肉,等不及的孩子们先吃了起来,而大人却不慌不忙的将舌肉一个个挖出来,放在盆子里,然后取少量的韮菜和舌肉一块炒,哎呀,说起来现在还想流口水来。有时蛤蜊肉与韮菜蒸成包子,那真叫一个味美价廉!还有白生生的蛤蜊汤,那时没有牛奶,人们喝上两碗,揪着自己瘦薄的肚皮,有趣的说:“这东西有营养!”</span></p> <p class="ql-block">桥南王水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北徒骇河南岸有一座四个涵洞的大水闸,在上世纪六四年建造的,当时,济、惠、商交界的地方没有比它再大的建筑了。那个时候捕鱼工具少,水又没污染,鱼儿特别多。徒骇河以南周围三十里处的水都从这闸口经过,那些鱼儿自然而然的都涌向这里。象鲶鱼、鲤鱼、黑鱼、鲢鱼都从这涵洞穿过跑到徒骇河,天天有很多人用自结的鱼网在这里捞鱼。那时,黄鳝、螃蟹、甲鱼都没人吃。我不是夸张,如遇涝年,街道上全是晒鱼干的,那腥味就别提了!</span></p> <p class="ql-block">徒骇河古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是1973年读初二的时候,写了一篇《家乡》,开头是这样:“在那白浪滚滚的徒骇河南岸,有一座四个涵洞的大水闸。站在这里举目向南望去,只见不远处有一个瓦房成排,街道整齐,猪羊满圈,绿树成荫的村庄,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这篇小文语文老师在全班上读了一遍,说我写得真实、可信。我却无地自容。那时俺村真象毛阿敏唱的一样:“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冬春盐碱白茫茫,夏秋涝灾水汪汪,那时正是十年九不收的年代,反而对那时记忆更清晰!</span></p> <p class="ql-block">贾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俺村北徒骇河上早先有一座石桥叫贾桥。村里姓王的是大户人家就叫贾桥王家。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村里不知从那里学来的编竹业,全村很多人,男女老幼齐上阵,不是编筐子,就是编竹簸箩、竹筛子,咱济、惠、商三县的竹编制品基本上都是俺王家人编制的。特别是六十年代,农村没有提包一类的家具,走亲访友都是用筐子、竹簸箩,盛上白面馍送礼,赶集买物也提着筐子,出嫁姑娘都得陪嫁一对针线簸箩,簸箩是盛针、线、布、剪子一类,似工具箱。俺村很多赶集卖筐子的,买筐人问卖筐人:"哪里卖筐子的。”“王家的。”久而久之,人们都喊我村是筐子王家,就连阳信、无棣的竹编也是俺老王家传授的。这个手艺可养活了俺村不少人。记得是1970年左右,上级为了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把会竹编的人集中起来,搞大队富业或生产队富业,基本上满足生产队的日常开支。当时济阳仁风五金厂的前身就是以俺村竹编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八零年开始,竹筛成了抢手货,因这时家家户户都养牛耕种土地,饲养牲口筛草除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从新世纪开始,家乡一带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家家户户养牛的不多了,走亲访友都有了各式各样的皮制包,嫁娶姑娘再也用不着针线簸箩。从此,竹编这个手工业退出了历史舞台,筐子王家的美名也就消声匿迹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竹编甸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脑海里的故乡》暂且作到这里,要知故乡后来何况,我将不负众望,倾心竭力,深情叙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作者:王立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竹编筐子 竹编甸子 柳条编篮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