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九十年前,约在民国二十一(1932)年,我的老祖父、老祖母在黄河南岸的循化积石镇城垣西门内北侧的上营盘(现积石镇劳动街),建造了一院当年最新式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 这座宅院占地面积230.8平方米(0.346亩)。院子很方正,主体15.51米(南北向)×14.78米(东西向),再加南墙根下的0.91米×5.15米(东西向)窄窄一溜废弃的小地皮。</p> <p class="ql-block">南墙根下的菜畦兼小花园,由一段花砖砌成的矮墙与院子隔开,种了各样果蔬,菜畦中间偏东生长有一棵茂盛葳蕤年年结果的枣树。关于这棵枣树的来历,可能是在1940年左右,我的娘娘(姑母刘芳,当年15岁左右)或者我的三爸(三叔刘溥,当年7岁左右)在城内哪个地方(一说积石小学校园)拣到了一枝枣树枝,拿到家里来,“无心插柳柳成荫”了的。</p><p class="ql-block">院子西北角,上房西厢房窗前,有一株曾经长到西房屋顶上,枝叶茂密以至于影响到屋顶排水,硕果累累的老梨树,据说这是原城内西北角上营盘清军军营中的遗存,至少有一百年了。最近这几年,可能条件不好,疏于管理,这株老梨树竟至渐渐干枯,遒劲峥嵘,化作高档大型盆景中植物具有的那种样子。</p><p class="ql-block">院子正东台地上,有一株菩提树,是我的上辈三老兄弟在2003年全面维护修葺老宅院时,专程到乐都瞿昙寺请来的。刚种下时,超不过一人高,在我家院子里生长了近20年,早已超过院墙,树影婆娑了。</p> <p class="ql-block">院子北面和西面,建有房屋。建筑物的面积大约103.73平方米(大门道不计入建筑面积)。</p><p class="ql-block">北房被称之为“上房”,是主房。上房正面中间凹进,凹进里面的正面是四扇木门;两侧凸出的前面和内侧,是涵盖全面的花格木窗。</p><p class="ql-block">花格木窗又分为上下两件,上面的花窗顶端固定,从下向上揭开;下面的花窗,固定不动。花格木窗的下面或者是精心砖砌(青砖磨制装饰线条、花卉)的墙面,或者是质朴无华的木板墙面。</p> <p class="ql-block">上房左右两端的山墙,正面都向前延伸,和屋檐平齐,延伸出来和屋檐平齐的这一部分山墙,被循化人称作“垂头”。山墙的“垂头”讲究非常美丽的装饰。现在看到的我家山墙,砌墙的砖,是素雅的青砖,砖缝是石灰白色,整个墙面平整光洁,上面镶嵌了青砖磨制的花卉图案。颜色、线条、平坦、凸起,各种装饰要素都统一流畅。我家正房的“垂头”,可以久久观赏,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上房的室内部地面,全部用宽木板镶嵌。近90年过去了,原木地板依然没有变形,一如从前。</p><p class="ql-block">四扇木门、四大四小花格木窗、磨制了装饰线条花卉的砖砌墙壁、精心装饰的山墙“垂头”以及全部用宽木板镶嵌的室内地面,是这种土木建筑的精华、亮点。</p> <p class="ql-block">北面上房中间凹进处(四扇木门前面)也镶嵌了木质地板。北面上房窗子下面的台子地面,有由黑色石头镶嵌组成的图案,各种尤其是黑色的鹅卵石,是我的爷爷亲手从黄河边捡来的。</p><p class="ql-block">循化人黎淑娟女士说,当年,她的父亲黎先生是我家商铺“福生祥”商号的伙计,那些镶嵌在地面的石头还是她的父亲(当时十几岁),协助我的爷爷(当时近四十岁),带着我的父亲(当时四岁),在黄河边寻找挑选了很多有光彩,形状规整的黑色鹅卵石,再用背篼,一趟一趟背回家来的。</p> <p class="ql-block">西面的房屋建筑,稍显简陋,进深也较浅。据说当年我奶奶带着孩子们,就一直住在这里,而不使用北面的上房,为的是保护上房,使得上房一直保持簇新的状态。</p><p class="ql-block">院子的西北角建筑,是厨房。厨房门前的天花板是敞开的,这里形成了一块天井,好像大院子的西北角套着一个小院子。厨房房型象个“╔ ”字形,厨房门在一横,窗子在一竖,门窗都通向小天井。布局统一又错落变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宅院的大门在西南角。早年间的大门,留给我的印象不深,好像是一座很普通的大门。经过2003年的修葺维护,大门被三位老兄弟重新建造,高耸大气,由青瓦黄砖装饰,层层雕花木质门楣,凝重秀美,厚重的两扇木质大门,推动起来隆隆作响。木质大门槛下面,是两级青砖台阶。大门的两侧“垂头”下,有从黄河边搬来的奇石。</p><p class="ql-block">走进有屋顶的大门道,正面是青砖砌成镶嵌图案的照壁,右手一间储物间,左手是通向院子的“Ω”形月亮门。</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30年代,美国传教士海映光先生在循化的居所。建筑风格和我家建筑几乎一样。海映光院子地处西门外的草滩坝村,与我老家一墙(城墙)之隔。图中小女孩应该是海映光先生的小女儿。</p>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