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照山老龙脊 赏绝美景色风光

快乐骑侠

<p class="ql-block">  照山位于常平乡后杨河村,和后杨河村隔龙门河相望,站在后杨河村村委会门前望去,照山就像一堵天然泰山石敢当挡在村西南方向。</p><p class="ql-block"> 照山从龙门河算起,拔高250米,北起马鞍山,南至中杨河,西北东南走向,山脊之上是一条宽度1.5米左右的一条羊肠小道,沿着峰脊走下来,全程两公里。站在山脊往下边眺望,山龙门河像一条曲折蜿蜒的玉带在山脚下盘绕,后杨河村整个村子和可容纳20000立方水的蓄水池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5日,我约了三个强驴从校尉营村西北的锥山,走井沟进去到北窑头,中午在约好的北窑头村一个朋友家吃过饭,再走照山到中杨河,沿着龙门河到煤窑庄村坐车回去。</p><p class="ql-block"> 这天早上七点我带上提前买的五花肉、三瓶酒(一瓶我们中午喝、两瓶带给窑头的朋友)让老家是北窑头村的朋友开车接着我们出发,在西万村菜市场我又买了六块钱的面条。不到八点就到了校尉营村西北。</p><p class="ql-block"> 开车的朋友开车去北窑头村等我们,我们四人开始徒步,还没走多远,天空开始落大米粒一样的雪花。翻过校尉营水库的拦河坝,又走了一段以前拉矿石的沙石路就进入了井沟。</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雪下的越来越大,天空雪花就像春天的桃花花瓣一样飘落下来,那感觉真美呀。我们顺着井沟一路前行,一边走一边欣赏雪景,十一点我们就到了北窑头村。</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路上已经覆盖了一层白雪,走在雪上,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还不时的脚下一滑,来个小动作。我们先到村里的关帝庙转了一圈,然后就到了窑头村的朋友家。</p><p class="ql-block"> 提前开车先到的朋友给我们舀上热水,我们泡泡手、洗洗脸,好舒服呀。我们围坐在用碳块烧的红红的火炉旁,端上压板肉、花生米,打开一瓶百泉春,大家根据酒量倒上酒,几口下肚,浑身热乎起来。接着每人又吃了两碗五花肉杂酱面,大家直呼过瘾、得劲。</p><p class="ql-block"> 酒足饭饱,这时候已经是下午1点,又休息了一会,我们四人整理装备踏上下午的路程。</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窑头后坡拉矿的沙石路下沟、上坡,不到三点就上到了照山山顶。我们沿着山顶的老龙脊,走在一米五左右的山脊上,有的地方是羊肠小道,有的地方需要踏着大方石头前行,山脊两边是绝壁悬崖,村里人还在最高峰插上了一面鲜红的国旗,国旗被山风吹起来,大家站在国旗下合了影。</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发生在这里至今仍被后杨河后人铭记着的抗日时期的“红色英雄故事”。说的是,1940年前此山还是柏树满山,遮天蔽日。1938 — 1939年,时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沁阳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田时风,曾带领“沁阳中华民族先锋队”成员,住在后杨河村里,用白天休息、晚上袭扰的方式与驻常平的日、伪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了防止日伪军偷袭保护他们的平安,后杨河村就派了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杨海心(解放后第一任村支部书记),每天守在照山顶为他们和村民站岗放哨。只要发现有日伪军来偷袭,杨海心就朝山下高声呼喊,听到喊声的抗日队伍和村民就会立即上山藏入树丛,曾多次躲过敌人的偷袭。只可惜,1940年遇到大灾荒年,村民为了生计,就把满山的柏树砍了个精光当柴烧。就这样,这一稀世天然景观从此便荡然无存,就下了现在绝壁悬崖景观无法弥补的一大缺憾。</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前行走到了一个用钢管铁皮焊接固定在一个悬崖巨石上而成的凉亭。大家坐在凉亭里,望着山下被白雪覆盖着的层层梯田,后杨河村和中杨河村就在山下,一览无余,还有常平村南头通往龙门河的小路、好似一条玉带的龙门河,这些构成了一副水墨画,真是太飘过亮了。一阵山风刮过,吹在我们穿着已经被汗水湿透的衣服身上,冷飕飕的,真是高处不胜寒呀,要是夏天来这里肯定特别凉快。我们不敢久留,赶紧继续往前走,一会就沿着羊肠小道下到了中杨河村的龙门河里。</p><p class="ql-block"> 沿着龙门河继续前行,五点多一点我们走到了煤窑庄上车回城。 </p><p class="ql-block"> 大家坐在车里,回想走过的路、看到的景,议论纷纷。都说这个照山老龙脊真是:藏在深山少人知,景美不输神农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