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祖上也曾阔过,老宅的地名就叫张家大屋。大伯说爷爷看到过家谱,并告诉他祖上在400年前从河南迁来。家谱在1943年10月的火灾中付之一炬。 小时候家里的三间平房外观上与别人家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屋内正间地上铺有40厘米左右见方的地坪砖。房间里有抬高20厘米左右的地板。门口有整间屋长的街沿石,上面可以看到水滴的凹痕。 爷爷住在东面的房间,地板中的一块是一块匾的一半,写的就是“锦云堂”,白底黑字,字体象是用厚厚的油漆堆积,十分有立体感。丢脸的是匾只有半块,据说是大房二房分家时候锯成两半的。 听老人说,锦云堂是正厅,边上还有宝善(音)堂,吉木(音)堂。 传说的张家大屋,房子毁于1943年的火灾。地名随着2013年的开发拆迁,如今只是一片已拆迁未开发的荒芜之地。只留下离开前的一块门派。 美丽乡村的印象就是小时候的老宅,还有门前的池塘,是儿时夏天的乐园。屋后两棵大树,然后是桑园和竹园,西边是一条浜。
一切皆成梦影! 老屋拆迁后万幸仰仗老娘的户口还可以再建。与一村中搭档合建一双联排,款式颜色间距等等是村里统一规格,各种丑陋惨不忍睹。发上定做的大门算作个交代吧! 感谢西泠印社新秀郑超先生为我题写并篆刻,在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