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玄武山概况》</p> <p class="ql-block"> 玄武山位于具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北郊,是集宗教、文化、园林、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这里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为广东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 玄武山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距今将近880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碣石建卫城,在玄武山(原称圭山)起龙顶下建“玄武庙”。明万历五年(1577年),潮、惠指挥使、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扩建玄武庙,营造一座由五组四合院组成的格局九十九间的宫殿式庙宇,称“玄山寺”,次年于寺后山巅建“福星亭”(又日“文昌祠”)和“一鉴亭”(后称“四美亭”),于寺前建简陋戏台。清康熙年间,为避帝讳,“玄山寺”改为“元山寺”。此后,元山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和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碣石官绅与住持僧主持修缮。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碣石官绅主持扩建玄山戏台,为当时粤东较大的庙宇戏台。同治四年(1865年),由邑绅曾樾庭首倡改“文昌祠”建“福星塔”,泊承陛、温贤等主持重建,为八角形三层石塔。福星塔乃全城制高点,为古代陆丰八景之一“碣台观海”。</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玄武山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留下了帝王、总督、提督、总兵官及文人墨客的许多墨迹,有“三台保障”障”、“山不在高”、“起龙岩等石刻和清同治皇帝的御赐匾额“威宣岭表”、两江总督林则徐的“水德灵长”、碣石镇总兵刘永福的“灵声满道”等多面匾额,其中“水德灵长”和“灵声满道”被列为中华名匾。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碑记、著名的诗文及宋、明、清代的陶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记载着玄武山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玄武山的文物保护工作。1950年,陆丰县人民政府批准保护玄武山元山寺文物古迹,元山寺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7年间,元山寺的部分文物设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福星塔被炸毁,戏台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1980年,陆丰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玄武山古迹,在碣石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重建了福星塔,修复了元山寺及一批文物古迹,玄武山开始正式对外开放。此后,编制了《玄武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在修复文物古迹的基础上,扩大旅游区范围,新建标志性建筑,增设园林景点,完善旅游设施,美化周围环境。如今的玄武山,碧草如茵,绿树成荫,古艺建筑掩映其间,自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成为粤东地区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旅游揽胜,年接待游客多达100万人(次)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 <p class="ql-block"> 《玄武山方位》</p><p class="ql-block"> 玄武山位于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北郊,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15.8,北纬22.8。</p><p class="ql-block"> 玄武山,原称圭山。其四面环山:东面十里处是与碣石桥头山衔接的湖东径林山;北面二十里处是碣石与南塘交界的五峰山;西面十里处是碣石与桥冲、金厢共界的观音山;南面十里处是濒临南海的田尾山。而玄武山居中,故曾称“五福山”。其山上有七颗巨大的奇形怪石,排列犹如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而玄武乃北方之神。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圭山下始置真武庙。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碣石建卫城,真武庙迁至圭山起龙顶下,始称玄武庙。由于人们对真武帝的信奉,圭山也渐渐被称为“玄武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玄武山形胜》</p><p class="ql-block"> 玄武山前山坡徐缓,后山有山峰突起,因为四周低矮,所以显得突兀。它上尖下方,形似圭(古代诸侯朝会时的一种玉制礼器),“圭山”之称即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玄武山是碣石的胜地。</p><p class="ql-block"> 明初,堪舆家认为,南塘的五峰山是碣石的祖山。《广东通志》载:“由三合岭发脉经九岛诸峰,逶迤数十里至此,突起五峰,状如五指,为碣石祖山”。而五峰山的来龙便在玄武山结穴。</p><p class="ql-block"> 玄武山处于花岗岩丘陵台地,其土壤结构为花岗岩沙质土。山上树林荫翳,古榕如盖,修竹婆娑;奇岩异石突出,著名的有麒麟石、三台石、龙门石、起龙岩等,其中起龙岩下泉水汨汨,清洌甘甜。《陆丰县志》载:“碣石之水,以此为佳”。</p><p class="ql-block"> 玄武山属小山丘,海拔高度只有35米,但却是碣石城外的制高点。登山眺望,近处,碣石城内、周围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群山绵延,南海浩瀚,全景人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玄武山建寺缘起》</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期,由于明成祖对玄武神的尊奉,全国各地的庙宇无不供奉真武帝,大兴祀典活动。</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潮(州)、惠(州)指挥使、碣石卫总兵侯继高推崇神道治兵之策,竭诚借助神力以振军威,密切军民关系,极力防御倭患,遂调拨军款,动用卫城官兵劳力,大兴土木,于万历五年(1577年)亲自主持扩建玄武庙,增其旧制,始称“玄山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玄武山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碣石北面圭山下(今苹园坑村后)始置真武庙,供奉“北极真武玄天上帝”香火颇盛。</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碣石建卫城,按旧制所定,卫城北面建玄武庙,遂将原真武庙迁址建于圭山起龙顶下,称“玄武庙”。</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五年(1577年),潮、惠指挥使、碣石卫总兵侯继高虔诚美举,主持扩建玄武庙,选聘名师名匠规划设计,在原址扩大营造,依山而筑,建五组四合院宫殿式庙宇九十九间(今之规模)。庙宇主殿仍供奉“玄天上帝”,置寺田岁租,居僧礼佛,称“玄山寺”。次年于寺后山巅建“福星亭”(又曰“文昌祠”,后又改建为“福星塔”)和“一鉴亭”(后称“四美亭”)。全工程历时三年,于万历八年(1580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清圣祖康熙(玄烨)时,为避帝讳,改“玄”作“元”,故玄山寺又称“元山寺”(清以后志书记载为“元山寺”,但民间一直称为“元山祖庙”)。</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碣石绅耆与住持僧石溪主持修缮元山寺。</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七年(1881年),元山寺庙宇遭蚁蛀损,广东省水师提督方耀、碣石总兵李扬陛、邓万林与住持僧大桐,多方集资,对全寺进行较大维修。</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元山寺理事机构设立,规定自当年起每十年为一度,对元山寺进行全面修缮,并举行重光庆典。</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元山寺文物古迹受到陆丰县人民政府的合法保护。</p><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元山寺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寺内佛像神像被废除,寺僧被遣散,匾额、楹联、古器古玩以及文物设施均遭不同程度损坏,有些散失,庙宇被辟为厂房。</p><p class="ql-block"> 1980年,陆丰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玄武山元山寺,由碣石镇人民政府组织成立“修复玄武山古迹理事会”,自1981年开始,对玄武山的文物古迹进行全面修复。至1986年,玄武山三大主体建筑(元山寺、福星塔、戏台)恢复了原貌。此后,玄武山的总体建设得到不断的完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