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往事-农场供销社

秋枫春雨

<p class="ql-block"> 物资匮乏的年代,计划经济,凭票供应,排长队购物,供销社—-<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国在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在农村的百货零售商店,</span>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承载了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那时孩子们的向往,按现代人的标准太简单了。一块水果糖,一块糕点,就足够孩子们高兴好一阵。过年能有一件新衣服,那是极大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物资是统一供应,绝无掺杂掺假的现象发生。 供销社诚信经营,也不会出现短斤少两的现象。所以在供销社购物没听过买卖之间出现纠纷。在大家眼里,供销社是值得信赖、放心购物的好去处,实际上也没有别的地方可替代。</p> <p class="ql-block">  在孩子们的眼里,供销社东西太丰富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摆满了吃的、用的、穿的各种商品。</span>不但卖糖果饼干,还有可做新衣服的布匹,有学习用的各式文具…..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法形容的气味。这些气味混杂成一种特有的供销社味道。</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管供销社叫“合社”,不知是不是这两个字,大人们都这么叫。那是提供我们吃穿用的地方,日常生活离不开它。计划经济供给制时代,好多商品都是凭票供应,按人头分给每家每户,有些东西有钱也未必能买得到,基本上所有的生活用品必须到那买,仅此一家,没有选择,供销社也不用担心有另外的商家和它竞争。</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供销社是农场最热闹的地方,那时能在供销社站柜台是很体面和令人眼红的工作,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印象中他们都直接归绥中县管,虽为农场提供商品,和农场却没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  供销社地处农场中心,是居民最集中的区域,下庄、六趟房、三趟房、河南、鸡场,都能辐射到。几间大瓦房在我们这些孩子眼里,显得异常宽敞高大。</p><p class="ql-block"> 进门右手边是副食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烟酒糖茶,可那时哪有什么糖茶,烟倒是偶尔还有吧,糖不是什么时候都有卖的吧。最不可少的是大粒盐、酱油。大粒盐堆在窗户下边的水泥池子里,酱油在大桶里,谁来打酱油,用提lou灌满酱油瓶子。</p> <p class="ql-block">  记得副食区卖货的有一个叫小代的(那时大人们都这么叫,不知具体名),还有一个姓徐的?记得有一年夏天,感冒了,那时候只有在生病时,孩子们才能享受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爸给了我两毛钱,让我到商店买瓶汽水喝,好像是山海关生产的,带点辣味的小玻璃瓶装的,钱交给卖货员,他用瓶起子起开,还冒着白汽呢,倒在大茶缸子里,一口就能喝下去,然后打几个嗝,这对治病有作用?谁也说不清。</p> <p class="ql-block">  家里偶尔还能从商店买几次点心,那时的点心种类很少,有炉果、江米条、核桃酥,蛋糕好久能买一次,这些得藏起来省着吃,如果放开吃,一口气就都扫光。</p> <p class="ql-block">  对着商店门的那边区域是文体用品区,孩子们用的本笔小刀橡皮之类的都在这卖,记得那时的田字格本、算草本七分钱,那也是在开学初才向大人要钱,平时是不能随意买的。如果用完了,只好用背面,不过那时的作业少,这样的情况不多吧。还有乒乓球拍之类的体育用品,也只能趴在柜台看看,哪有钱买?这地方卖货的是同学大华她妈,态度有些那个。后来大华他爸从部队转业,也到这个岗位,态度特别好,总是笑呵呵的。</p> <p class="ql-block">  再往西边就是服装鞋帽布匹之类的,那时候好像没有卖现成的衣服,只是过年时家长花布票,扯上几尺布,做件新衣服,别提有多高兴了。记得我1977年去绥中参加数理化竞赛,总得穿件像点样的衣服吧,妈去商店买布,做件衣服穿。营业员有个叫小柴的,说话声音那个脆,态度那个好,不笑不说话,干活还麻溜,量尺、扯布,动作极其迅速,她扯布的声音“嚓,嚓”,好听着呢。那个因演出智取威虎山而得名的小常宝也是在这个柜台吧。</p> <p class="ql-block">  不知哪年,商店的墙上挂上了是冀良画的画吧,画的是那个柜台所卖的东西,农场人觉得很新鲜,好多人跑去看。</p><p class="ql-block"> 商店每周有一天不开门,叫“点货”。商店冬天在东西两面生个大炉子,用来取暖,孩子们从外面捡来花生,粉条之类的在炉子上烤着吃。</p> <p class="ql-block">  记不得哪年在供销社的房子西南角开了一个叫小卖店的营业点,商店关门以后开始营业,大刚他妈在这卖东西。</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1976年冬天,刘伟拿一毛四,我和老五各拿七分钱,三个人合伙从小卖店买了一盒大镜门烟,学着大人的样抽烟,结果刘伟第一个受不了,我也抽不了几棵,老五比我俩多抽了几只,后来剩下的怎么处理的记不得了。到现在我们三个谁也不抽烟。</p> <p class="ql-block">  商店的东边是卖生产资料的地方,一进门就有一股洋油味,这个地方还收费品。在这卖过捡来的费铜烂铁。有一年深秋,我和老五到六队大果棚附近挠柴禾,那时秋收已过,发现好多包装剩下的纸壳,用花篓装了些,背到那里卖废品,负责的瘦高个姓徐。(多年以后,老徐的儿子和我一个单位,是最好的摄友)</p> <p class="ql-block">  供销社上班是令人羡慕的工作,他们有些特权吧,能买到别人买不到的东西。记得我考上高中那年,大刚他妈到我们家说,商店进来布料,适合做被面,妈就通过她买来,给我做了一床薄被。前些日子去父母那,还偶然看到那淡绿色的被子,四十多年过去,还没有坏。</p> <p class="ql-block">  商店外面自发形成的小市场,商店里面没有卖的东西,外面可能买得着,都是农场周边公社的人来卖些农副产品,孩子们印象深的是花生瓜子糖糊芦,这些东西偶尔偷偷买着吃。花生和瓜子一毛钱一两,糖葫芦大的一毛钱,小的五分钱一串。</p><p class="ql-block"> 每到政治运动,商店外又成为政治中心。商店墙上,对面的宣传板上,密密麻麻的贴满了大字报,引得好些人驻足观看。</p> <p class="ql-block">  后来改革开放,农场在西边建了服务部,对面也有了别的小商店,对供销社的垄断地位有了较大冲击。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供销社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农场人也不全依赖它过日子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几十年风雨,供销社几间房子还在,依然可见当年的模样,只是繁华不再。唉!陪伴农场几代人的供销社,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当年供销社的那些员工,如今都在哪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