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张爱玲

萤火虫

<p class="ql-block">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原名张煐,笔名梁京,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这是李鸿章一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菊耦,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儿,1888年嫁张佩纶。李菊耦育有一子一女,其子是张志沂(张廷重)、张爱玲的父亲,也就是照片上的男孩;照片上的女孩,是张茂渊,即张爱玲笔下常提到的“姑姑”。</p> <p class="ql-block">张志沂,张爱玲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公子哥,曾在津浦铁路局担任英文秘书,没有什么大作为,沉迷鸦片,有狎妓恶习。1915年与黄素琼结婚,1920年生下张爱玲。吃喝嫖赌、讨姨太太,典型的败家子。他张志沂与黄素琼感情不和,吵闹不断,1928年离婚。他这样的破落户、吃老本的男人形象,在张爱玲小说里多次出现,因为给张爱玲印象太深了。</p><p class="ql-block">他对张爱玲姐弟不闻不问,后来张爱玲要出国留学,他把张爱玲暴打一顿,张爱玲离家出走,从此父女老死不相往来。</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坐者),原名黄素琼。黄逸梵亦是门庭显赫,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通常称军门黄翼升,而她虽然缠脚,却是新派女性,学过油画,跟徐悲鸿、蒋碧微等都熟识,留过洋。三寸金莲留洋学生比较少。</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也算是一位进步女性,但对张爱玲是有亏欠的。她因为无法忍受丈夫的荒唐行为,于是就直接离婚远走海外,丝毫没有顾忌到张爱玲的感受。后来临死想见女儿一面遭到拒绝。</p> <p class="ql-block">1923年,父亲在津浦铁路局谋得一英文秘书职位,父母和姑姑张茂渊由上海搬到天津。张爱玲的父母合影。父亲(左2)、姑姑(右1)、母亲(右2)。</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和父母,弟弟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1927年,在私塾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还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乐村》。1928年,父亲带着张爱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为张爱玲(右)和她父亲、弟弟的合</p> <p class="ql-block">张茂渊(1901—1991),张爱玲的姑姑。大部分人知道她,都因为张爱玲的作品。她清高智慧,张爱玲在她面前,也常常感觉到自己愚钝。</p> <p class="ql-block">童年时张爱玲和姑姑,姨奶奶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姐弟缺父母的关爱显得异常孤单。</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和表兄妹合影,张爱玲居中</p> <p class="ql-block">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1930年,在母亲的坚持下进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同时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张爱玲随父亲生活。1931年,在小学写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节的小说,在同学中传阅。</p><p class="ql-block">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随后陆续发表了《秋雨》《牛》《霸王别姬》《论卡通画之前途》等文章。</p> <p class="ql-block">1931年秋,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1932年,首次发布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刊载于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总第12期,并不时有读书评论等文章见于校外的《国光》等报纸杂志。1933年,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p> <p class="ql-block">缺少父母关爱的张爱玲,幸亏有姑姑照顾,不至于太惨。她和姑姑感情比较好。这是这段时间,张爱玲和姑姑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和影星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的中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1937年,夏,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毕业。</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大学时代</p> <p class="ql-block">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随后与好友炎樱返回上海,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开始为《泰晤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小说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此后,张爱玲一发不可收,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并且在《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1943年张爱玲在上海结识了当时汪伪政府文化部的官员胡兰成。</p><p class="ql-block">胡兰成在南京养病期间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十一期,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自胜。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小说大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苏青回信说,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颇高。这更是让胡兰成对张爱玲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不久,他又收到了苏青寄来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仅有张爱玲的文章,还有她的照片。他越发想结识张爱玲了。</p><p class="ql-block">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就去找苏青,要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去拜见张爱玲。苏青婉言谢绝了,因为张爱玲从不轻易见人。但胡兰成执意要见,向苏青索要地址。苏青迟疑了一下才写给他——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胡兰成如获至宝。</p><p class="ql-block">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她住的赫德路与他所在的大西路美丽园本来就隔得不远。可张爱玲果真不见生客。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其实早前,胡兰成因开罪汪精卫而被关押,张爱玲曾经陪苏青去周佛海家说过情。因此,她是知道他的。于是,就这样见面了。</p><p class="ql-block">  真正见了面,胡兰成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他一是觉得张爱玲个子之高,二是觉得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象个作家,倒象个未成熟的女学生。但他两人一谈就是五个小时。从品评时下流行作品,到问起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对一个初次见面的小姐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失礼的,但“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人已有了知交之感,所以张爱玲倒未觉得胡兰成的话很唐突。</p><p class="ql-block">胡兰成送张爱玲到弄堂口,并肩走着,他忽然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只这一句话,就忽地把两人的距离拉近了。“</p><p class="ql-block">  次日,胡兰成去回访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有这样的感觉。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此后,他每天都去看张爱玲。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是他们最初相识的延续。胡兰成在南京办公,一个月回一次上海,一住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他不回美丽园自己的家,而是径直赶到赫德路,先去看张爱玲。两人每天在一起,喁喁私语无尽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就这样,他们成了夫妻。</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也是张爱玲的创作高峰期,她陆续写出了《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琉璃瓦》《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论写作》、《有女同车》、《走! 走到楼上去!》、《说胡萝卜》、《诗与胡说》、《写什麽》、《忘不了的画》、《等》、《年轻的时候》、《花凋》、《爱》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爱》都成为了她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时间已经接近了44年年底,时局明显地在变动。有一个傍晚,两人在张爱玲家的阳台上看上海的暮色。胡兰成对她说了当下的时局,恐自己将来有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p><p class="ql-block">时局大乱,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胡兰成末日也来了,重庆方面定会惩办他这样的汉奸。于是他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果是姓张,只是不叫张牵或是张招,住在诸暨斯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家的儿子斯颂德是胡兰成的高中同窗,斯家的男主人已逝,是斯家主母维持生计。斯家还有个庶母,范秀美,大胡兰成两岁,在这样的乱世中,斯家人安排胡兰成去温州范秀美的娘家避难,由范秀美相送。未到温州,他们两人便已做成夫妻,对范家人以及邻居也以夫妻相称。</p><p class="ql-block">然而,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竟一路寻到了温州。因为怕范秀美的邻居对三人的关系有所猜忌,他们三人都是在旅馆见面的。一个清晨,胡兰成与张爱玲在旅馆说着话,隐隐腹痛,他却忍着。等到范秀美来了,他一见她就说不舒服,范秀美坐在房门边一把椅子上,但问痛得如何,说等一会儿泡杯午时茶就会好的。张爱玲当下就很惆怅,因为她分明觉得范秀美是胡兰成的亲人,而她自己,倒象个“第三者”或是客人了。还有一次,张爱玲夸范秀美长得漂亮,要给她作画像。这本是张爱玲的拿手戏,范秀美也端坐着让她画,胡兰成在一边看。可刚勾出脸庞,画出眉眼鼻子,张爱玲忽然就停笔不画了,说什么也不画了,只是一脸凄然。范秀美走后,胡兰成一再追问,张爱玲才说:“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震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夫妻像”吧。张爱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这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心里却装着几个女人,叫她怎么能不感伤?</p><p class="ql-block">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应离情。这场雨,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张爱玲已经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辛酸的尽头,再没有挽回的余地了。</p> <p class="ql-block">1947年,张爱玲应邀创作了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和《不了情》。1951年,张爱玲以“梁京”的笔名发表小说《十八春》。</p> <p class="ql-block">桑弧是在张爱玲和胡兰成分手之后出现的,那时的张爱玲正沉浸在悲痛中,是人生的低谷期。桑弧对张爱玲的照顾同样体贴细微,两人相识于电影上的合作,桑弧知道张爱玲的敏感脆弱,所以修改剧本时一直小心翼翼,生怕糟蹋了她的作品。桑弧这个人不仅有才华,而且长相英俊,人品和性情方面更是温和宽厚。张爱玲对其也爱的深沉,但也许正因为爱才显得自卑,张爱玲总认为自己声名狼藉并且离过婚配不上桑弧,于是两人并没有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2年,张爱玲赴香港,供职于美国新闻署的驻港办事机构。1954年,张爱玲两部带有政治倾向的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先后在《今日世界》连载,后者张爱玲本人也承认是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的“授权下”写的,连“故事大纲</p> <p class="ql-block">1955年秋,张爱玲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赴美国。1956年2月,搬到纽英伦州,遇见了美国剧作家赖雅;赖雅是张爱玲第二任丈夫,1956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赖雅也是文学爱好者,二人一开始情投意合,后来随着赖雅老去,二人经济拮据,常为一个机票钱发愁,关系慢慢淡化了。</p><p class="ql-block">这场婚姻难以言说究竟是怎样一种感情在里面,因为年龄大了之后,曾经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爱情之后,再选择的那个人,赖雅和张爱玲也算是一见如故,然而结婚后没多久赖雅就病倒了,张爱玲依然不离不弃的照顾着他。日子就这样平淡的过去。直至张爱玲去世。张爱玲和她的异国丈夫赖雅。</p> <p class="ql-block">1958年,获加州韩廷敦哈特福基金会资妈妈今天本来想出去买点东西,但由于天气太冷了,就不想出去了。》《人财两得》等剧本。</p><p class="ql-block">1961年,应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的邀请,张爱玲去台湾收集资料后赴香港创作电影剧本《红楼梦》《南北和》及其续集《南北一家亲》《小儿女》《一曲难忘》,回美国后还创作了《南北喜相逢》。1962年,张爱玲在英文《记者》杂志发表访台记事《重回前方》。1966年,张爱玲把中篇旧作《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在香港《星岛晚报》连载。</p><p class="ql-block">1967年,张爱玲任纽约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驻校作家,并开始英译《海上花列传》。</p><p class="ql-block">1969年,张爱玲将旧作《十八春》略做改动后,易名为《半生缘》在台湾出版。同年,得陈世骧教授之识,任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两年后离职。</p> <p class="ql-block">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了幽居生活。</p><p class="ql-block">张爱玲1973年,张爱玲在《皇冠》发表《初评红楼梦》,张爱玲的一些散文,小说也由台湾重刊。</p><p class="ql-block">1974年,张爱玲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在皇冠发表《二详红楼梦》,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未出版,后来因为搬家遗失译稿)。</p><p class="ql-block">1976年,张爱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1977-1993年,张爱玲陆续完成了《色,戒》《惘然记》《对照记》的创作,并出版了《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p><p class="ql-block">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p><p class="ql-block">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