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这间屋子

亮堂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文并制作:白尚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的这间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要说的这间屋子是文水县西城初级中学校(时称西城乡中学)教师宿舍区的一间很普通的宿舍。如果说员工或者家属在单位居住三年五载甚至十年八载,都不足为奇,但要是一住30年就稀奇令人费解了。我们家就属于后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92年秋至今,我们一直居住于这间屋子(西城乡中学位于西城村东北角,我们夫妻俩均为中学教师,西城村人),时我们夫妻俩30岁,大女儿6岁,二女儿4岁,儿子才两岁半。当年我们夫妻俩血气方刚年富力强单位中坚,而今已两鬓染霜皱纹满脸离退赋闲;孩子们由牙牙学语背上书包上学去(中学、小学不在一块儿,相距1.5公里),而今已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也牙牙学语甚至背上书包上学堂了;就连当年门前的垃圾坑也销声匿迹,而今成为了青青的草坪,碧绿的冬青,更不用说姹紫嫣红的花池了。这间屋子阔3米入深6米,虽不大很简陋,我称其为“斗室”“陋室”,但他承载了我们全家30年一路走来的风雨沧桑“蹉跎岁月”乃至心路历程,目睹了我们从一穷二白典型的无产阶级到小康家庭的所有奋斗足迹,见证了学校随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所以我、我们对他感情至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旧宿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来话长。我们家很是贫穷,兄弟四个只有两间低矮土坯房。由于种种原因,到1985年大哥、我及三弟同一年结婚时,大哥、三弟已在老院子外面有了属于他们的房子,故而我结婚时就安居于老院子的正房西间里。1990年春,四弟准备结婚,我们就搬居于东土坯房,腾出这间还带有浓浓气息的婚房让四弟做了新房。父母亲只能出院“打游击”。过后看到父亲(母亲不久病故)窜房檐多有不便,为了腾出这间屋子给父亲居住,遂于1992年秋,我们全家搬迁到乡中学的这间屋子里,没想到一住就是3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排是家属宿舍区,共九间,我们居中。因为需要,倾家之所有如数搬迁于此,比如立柜、平柜、写字台等,还包括一台组装的21英寸黑白电视机。双人床不够用又加了张单人床。就是这18平米的宿舍里容纳了我们全家的所有日用之需。虽空间狭小很是拥挤,但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温馨感不次于老院子里的一间土坯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黑白电视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许是妻子宽厚忠实和人,也许是其他家属不便带来电视机,每当吃过晚饭,妻子便催促孩子们写作业,待写完作业基本上是播电视剧的时间,三五同事,有的还带着孩子,甚至食堂的工友们也都齐聚于此斗室共看电视连续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扬一场远远的风送我,少年的梦如穹苍一帆……解不开少年的情,聚散岂能随心……我泣我飘零……”“身虽女儿身心是壮士心,巾帼英雄肝胆胜须眉汉,敢去肩承重任,柔中刚……千秋也留下我清音。”当时印象深的就是《少年张三丰》《十三妹》这两部电视连续剧,时香港武打片在大陆风行正浓方兴未艾,不要说孩子们,就是大人们对富有浓秘色彩的古装武打片也很是专注。十几个人在这个房间里,就是这台21英寸黑白电视机,有时候图像突然就没有了,须得轻轻拍打或摆弄摆弄天线才能再出来图像,但人们的那个专注,那个执着,那个痴迷,在今天看来是无法想象匪夷所思的。就是这台不大的电视机,在单调匮乏的年代里,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后来,1996年底买了彩色电视机,2012年底又换成了壁挂式彩电。直到多少年后,还能听到我孩子们哼唱:“解不开少年的情,聚散岂能随心……”“身虽女儿身心是壮士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小炕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深红色的炕桌是个多面手。时孩子们小,一日三餐总是早早把他们安顿在桌旁,便于收拢收拾;后来,孩子们就围坐桌旁堆积木剪纸做手工,再后来,孩子们放学后便主动地坐桌旁掏出书本写作业,有时桌旁会传出诵读与背诵的琅琅声。记得有位本家侄孙女正读初二,一星期没到校了,原来是想辍学。得知后,我们让另一位同学把她叫到家里,就是在这张炕桌旁,妻子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得这位同学频频点头。最后在与班主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同学重返学校完成学业。后来她考入卫校,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多年了。可以说,这张炕桌是那些年我家日常生活以及孩子们学习、我们做工作的见证者。直到2000年冬,孩子们也大了,家里招待的客人也多了,才置了张圆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经使用过的铁火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铁火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台那些年很普通的家用铁火炉,用它烧炭做饭取暖很是适用。除此之外,我家的火炉还有两个作用:其一是慢慢烘烤红薯,其二是在其旁边暖小猪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在市场上有烤红薯卖的,那是有专用设备的,那个薯香味儿没得说。但是,在那些年没专用设备同样能考出香味独特的红薯来。冬天,把蒸熟的红薯置于炉盘上,炉盘的高温能把薯体的水分吸收(蒸发)大部,碧黄晶莹的薯体会散发出诱人的薯香,弥漫整屋。那薯香是芳香夹杂着泥土气息有别于其他味儿的香,也只有农村农家才具有的那种独特的香味儿。掰开后,薯香再次扑鼻,纹缕细密,似毫发细丝,还藕断丝连,煞是诱人,真想大快朵颐。傍晚,孩子们放学后回来,也顾不得洗手喝开水暖和,随手拿起来就吃,那个爽劲儿绝不亚于今天吃大餐涮火锅。直到多年后回忆起火炉盘上的烤红薯,孩子们都说那是记忆中的珍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在火炉旁暖小猪崽,不能不赘述一番我们夫妻俩承包养猪的那段悲壮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身我们就是无产阶级,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四弟结婚时共同言定家里所有财产都给与四弟,作为我们小家只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后来父亲给了我们两亩地,老丈人给了我们一亩地,让我们耕种)。看看发小、同学、同事们不是父母亲给留有房子就是自己修建新院,有的已经买楼房进了县城。要强好胜的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苦苦找不到改变面貌和命运的良策。当听说学校要把养猪承包给个人时,她与我稍作商量便于1994年10月份毅然承包了下来。穷人家出身的我俩不怕吃苦和受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师不利。第一批猪出栏赶上猪肉大跌价,我们几乎血本无归。俗话说祸不单行,韩弓村的一个猪贩子买了猪说钱不够,剩余的500元第二天送过来。结果是,我去要了多少次,直到今天,不要说送,要都没要回一分钱。穷汉盼明年。妻子提议养几头母猪,最起码猪崽不用花钱,多余的还可出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养母猪的目的就是产崽,这里边也有两件悲催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7年1月20日是农历1996年腊月十二日,这天是大寒节气,阴冷得很。凌晨两点左右黑母猪产了11只雪白小猪崽,活泼乱跳,挤挤嚷嚷寻奶吃,很是可爱。猪圈里用铁盆盛燃秸秆木材,也不太冷。将七时许,看看也很正常,我熄火、出圈,准备吃早饭。时年我任西城中学副校长,按照教委安排,这一天由我带队赴本县南庄镇中学负责期末考试监考。那天回来后已经黄昏,进门后妻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去猪圈里看看!”我有点懵,出事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刚产的猪崽。拉灯一看,我的天哪!十一只雪白的小猪崽在不同地方横七竖八地躺着,黑母猪的大嘴巴在这只跟前闻闻,那只面前嗅嗅,尽显亲昵惋惜而又无可奈何之情状,丝毫没有理我的意思。它的悲哀与愤恨我也许略知一二,但此时此刻的我有什么办法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独有偶。没想到同样的悲剧在一年后又重演了一次。1998年1月12日是农历1997年腊月十四日,这一天是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我负责蹲点西城乡杭城学校监考。这两天是配种美国“杜洛克”棕色大母猪产崽期。早晨看看没啥迹象,我就放心监考去了。傍黑回来看孩子们围坐炕桌旁写作业,妻子在床边上仰面躺着,眼睛红红的。我问:“怎么啦,不舒服?”她木然地眼睛直直地望着天花板似有泪水溢出,一言不发。我极力搜寻寻思着,哪里出事了,看来不是小事。本能地我猜测,莫非“杜洛克”……疾步奔向猪圈,拉灯一看,我惊呆了:十只毛色不同的小猪崽整齐地码在圈深处,身材高大似狼如獒嘴巴足有八寸长的“杜洛克”正站在旁边嗅嗅闻闻。见我到来,它随口含了一只棕色猪崽一口咬了下去,嘴巴啪啪,红血淋淋……虎毒不食子,“杜洛克”是向我发泄强烈的愤懑,还是伤心过度几乎发疯,还是什么的,我不得而知,但我也是心如刀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那以后,在产崽期,特别是冬天,我就特留意母猪的动向。这样,这台火炉旁就免不了要暖小猪崽,妻子总是守在炉旁整夜整夜侍弄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9年深秋和冬天,我参加文水县进修校校长提高培训和吕梁教育学院中学校长提高培训的两个月里,妻子把一窝猪崽侍弄得膘肥健壮完好无损,让人看了甚是喜爱。后来孩子们告诉我,有几个晚上他母亲把几只无精打采病恹恹的幼崽抱回来整夜整夜地在火炉旁侍弄着。是啊!孩子们尚小添不上手,这两个月里妻子在工作之余喂养几十头猪,她的劳动之苦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侍弄猪崽的那些个日日夜夜,这台火炉就是最直接的见证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年,饲料养猪赔的越多,我们只能两结合,故而有时整圈猪就跑出来了。直到今天,当年的峥嵘岁月还形诸于梦;甚至我的文章后面留言中个别当年的学生还趣侃曰:“白老师,你们家的猪又跑出来了。”这些都是岁月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年养猪的结果是,没有赚了一分钱,我们夫妻俩却落下了职业病:膝关节痛和腱鞘囊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6年,也许是学校经费紧张,也许是学校专用变压器负荷不起,学校家属单职工如数收取电费(时学校用电为工业用电,电价是民用的两倍,我的工作关系在教委)。因不堪负重,我从外架专线引进这间屋子使用民用电至今。也是同一年,学校不再负担家属煤炭,这台铁火炉也完成了它的使命。于是,我买了蜂窝煤炉及煤团使用至今。所幸2012年学校配套供暖设施实行集体供暖而免受冷冻之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中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副中堂是妻子当年的嫁妆,在当时也够时髦前卫的,质量挺好,图案温馨怡人,是她的最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俩是人民教师,不但在学识品德上为人师表,在外表上同样如此。虽没必要做到“头发梳得一根不乱,神情保持饱满昂扬。服饰得体最好正装,皮鞋擦得油光锃亮。”但必须“正衣冠,重形象。神情满,登讲堂。”这中堂就是面镜子,服务了我们30年。当年孩子们个子矮,梳头擦油要么我们抱起来照着镜子完成,要么自己踩上凳子完成。有时还要作个鬼脸,甚是活泼可爱。到后来,我们抱着外孙照照镜子,他们乐得合不拢嘴。继而,他们也或让大人抱着或踩着凳子照镜子梳头擦油油,也有意无意地作个小鬼脸,更显调皮可爱。早几天,七个月大的孙女也来这儿,我抱上照镜子,同样是笑嘻嘻的,离开镜子时,那眼光与神情很是恋恋不舍的样子。这不足方米的小天地,给我们三代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温馨。难怪妻子一再告诉我,离开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带回家。也许它是妻子心田中、脑海里、眼光里的珍宝,而对于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两斗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大女儿上了师范学校,二女儿跟儿子上了高中,家里一般就我们俩,于是撤去了单人床、立柜、平柜等,形成了今天的布局,眨眼间已近20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到2000年7月,我一直代主课兼班主任,因公事家事繁多,夜深人静时在家里备课批改作业是常事。近20年来在家里加班则主要是为学校工作为人们为社会了。白炽灯换了一个又一个,这张两斗桌(实际上是两斗一柜)就是最直接的见证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9月至2002年8月,我任文水县西城乡中学校长。鉴于当时甚嚣尘上的“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已或多或少地渗透进学校这块净土,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我与一班人克服困难,砥砺前行。针对一些苗头与迹象,为了防微杜渐,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创办校刊《马缨花》并任主编,把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教书育人这块主阵地上。西城乡教委对我们的评价是:“《马缨花》的创刊,必定能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标志着西城中学的内部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了一个台阶,它将成为全校师生提高思想认识的论坛,文化交流的讲坛,开拓进取的阵地。”就是在这张两斗桌旁,我整夜整夜修改文章裁定稿件布局版面并自制刊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2年9月至2004年7月,我任文水县西城乡东城学校校长。同样,我创办校刊《探新园》。有时学校完成不了就带回家,也同样在这张桌子旁审定稿件布排版面并自制刊头。第一学年鉴于宽松的教学环境,领导班子一股劲,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年度考核名列全乡第一,因而获得了文水县委、政府表彰的“先进集体”荣誉。时年农历十月初六日是东城村的传统庙会,晚上村两委特意邀请学校领导与县乡领导共进晚餐。餐间各级领导对学校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赞不绝口。回家后,我仍沉浸其中,遂铺纸提笔伏案创作东城学校校歌,随后请同行兄长、文水音乐人李如张谱曲。这样,文水县第二家校歌,东城学校校歌——《成才的摇篮》脱颖而出。此后,亲切悠扬铿锵的歌声响彻各个教室,响彻东城学校上空,响彻东城村的上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磁窑河畔文祁路旁,一个璀璨的明珠在闪亮……我们把你爱恋,为你自豪为你歌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磁窑河畔文祁路旁,一个响亮的名字在回荡……祖国赋予理想的火炬,你为时代点亮曙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磁窑河畔文祁路旁,一个动人的故事在传扬……愿你跨上时代的航船,驶向辉煌的彼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很普通的两斗桌,确实见证了许多许多。让他更自豪的是,借助于他,我自己把近200万字的文字资料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手机,进而构成语句,构成段落,构成文章,构成了西城村的多半部村史村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矮学桌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空间狭小,孩子们走出去后,妻子便找了张废弃的旧学桌把四条腿锯短,成为了我俩的饭桌。这张既普通又特殊的学桌,在近5年来,不但赋予它饭桌的功能,更赋予了它写字台工作台的功能,我借助于它竟写出了220多万字的文章。我家没买过电脑,我也没接触过电脑,更不会使用电脑,就是借助于这一张桌子,一把小圆凳,一支笔,一沓纸,把走访回来的材料作整理书写,写完后再修改,然后坐在两斗桌旁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手机。先后完成了《红色沃土》(包括西城当代英雄谱、西城村红色记忆、西城纪事,已成册出版),《民国及前后的西城教育》(已出校样待成册),《西城人物志》(已整理就绪);人物传记:《西城村里一头“牛”》《传奇历险白锦章》《南下干部郭威仪》《一位教育先贤的坎坷人生》(写了三分之一)《岁月似歌》(写了不到一半)。除重点挖掘收集整理我们村的红色文化与历史传统文化外,还写了不少回忆性文章,还有随机性的散文、游记、随笔、杂文等。另外还写了近400首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齐整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齐整句,很有意思的。我对拼音一窍不通,除“的、地、得”知道读轻声外,没有一个字的拼音能准确读出来写下来。之所以写齐整句就是大致能押个韵,对诗词就更不懂了。虽不懂拼音和诗歌,但很喜欢用那种方式表情达意,于是就有了独创——齐整句,充其量就是个顺口溜,连打油诗都够不着。不少诗人及诗词爱好者提议让我学拼音写诗,说不写成诗就太可惜了那些意境与词语了。但我委婉拒之——老了,很愁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话题扯得太远了。妻子及孩子们每当看到我几乎爬在矮学桌上写字时,总提议我坐两斗桌旁舒服些。也许是习惯了,也许是冥冥之中上天这样安排,试过多少次坐两斗桌旁,可苦思冥想还就是想不出些什么来,而坐到底处就来劲了,真是怪得很。甚至好多人来我这里讲述西城村的过过往往、人物的先进事迹或谈叙什么的也是在这矮学桌旁。看来我就配它们,它们就该陪我。是啊!这张矮学桌及小圆凳,如此陪伴着我,不知明白了我的多少丝丝缕缕,见证了我的多少日日夜夜,倾听了西城村的多少风风雨雨,倾听了多少西城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轰轰烈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文章修改好后手机输入时,确实坐在两斗桌旁舒服些,我也确实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两摞书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两摞书刊确实不少,是近三四年来的积淀,厚薄大小130多本。既有厚厚的《吕梁地区志》《中国共产党山西文水县组织史料》《文水文史资料》《文水县志》《文水教育志》,也有地方刊物《吕梁传统文化研究》《吕梁风》《文水古今》《乡音》《孙谦研究》等,还有单片的文史资料。既有市县相关领导赠予我的,也有知心文友送我的,还有我自己成册、准备成册的。林林总总包罗万象,一句话,查找阅读起来很方便。我没有书屋,更没有书架,所以几年来的积淀只能寓居堆摞于此了。也许是上天的垂青,也许是公众号平台的操作者及各类刊物的编辑对自己的厚爱,也许是自己执着努力的结果,我写的文章大部分不同程度地能被平台上传或被市县刊物刊载。每每看到自己的文章被铅印于刊物上或公众号平台上出现自己的文章时,不经意间就滋生出些许成就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二初三的学生常来我这里翻看书刊,毕业考取其他学校的学生们也有不少来这里看我闲谈或翻看书刊的,我总是谆谆教诲他们立志奋发刻苦攻读,将来做有用之材。学生们求知若渴信心满怀憧憬未来的情态常常浮现于前。有感而发,我曾写过两篇文章:《闲话读书》与《闲话成才及其他》。同样被有关刊物刊载,特别是《闲话成才及其他》还是作为刊首语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陋室不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间陋室确实不大,窗户小,采光很不好,特别是冬天,早早地就暗下来了。这几年,有不少文友或来看望我,或通过我考察我们村的红色遗址或历史文化古迹。不少人说我:“哎呀!白老师,你这里也太简陋了吧!”我总是一笑了之。不知是习惯了,还是无可奈何,还是阿Q精神胜利法支使着我而自我安慰,有些时候竟情不自禁地滋生出些许自命清高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谋而合。成维根是我们村很有名气的位书法爱好者,几十年勤耕不辍并小有成就。2019年8月,他成功地举办了“成维根书法展”。在我这里,与我聊了整整一下午,出于他对红色文化,特别是我们村革命往事的关注与喜爱,临了我赠他一本《红色沃土》。几天后,他给我送来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史笔有神”,另一幅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我者,维根兄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有几位大家曾赠予我书法作品,比如著名作家、书画家李本深老师,吕梁人民艺术家蔚学高老师等。不少人建议我装裱悬挂,妻子也多次这样说。我说:“往哪悬挂?这间屋子没地方,家里不住人,等退休后再说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在这间屋子里,那些幸存者、健在者、知情人及革命者的后代,向我讲述战争年代西城村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以及某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细细节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在这间屋子里,不少知心文友性情中人与我倾心交流,了解西城历史,鼓励我发掘并弘扬西城文化、西城精神,也正是受其启发与激励,几年来我孜孜不倦地奔波在走访路上,夜以继日地汇集成文字,进而把西城推向全县、全省、全国乃至全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在这间屋子里,中共文水县委宣传部、文水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文水县庆和影视工作室联合为我摄制了20分钟的专题片《西城记忆的追寻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在这间屋子里,《EETV生态环境频道》太原站、《中华报道新闻通讯社》山西省记者站黄记者、李记者对我进行了采访摄像报道,并发布在“今日头条”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间斗室、陋室,陋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奇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早些年我们在村里已建好了房屋,很可惜孩子们不乐意住,摞加起来也住了不达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2004年夏,有人告诉我们说,即将师范毕业的大女儿有找对象的苗头。我暗自思忖,万一引回对象,这学校的一间宿舍总不是回事儿吧,看来修建房屋已到了最迫不及待的时刻了。遂与妻子商量决定凑借资金赶快修建。到2006年底就具备了入住条件。2007年春节就是在新院子里度过的,其结果很让我们俩难堪:孩子们说不习惯也不乐意在新院子里住,因为没有家的感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看来这“狗窝”就是学校的那间屋子了。其结果是: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我们很少在新院子里居住,如果是夏天,则闺女外孙们在学校,我跟女婿们晚上睡村里家;倘若冬天或正月里,则我跟女婿们晚上睡前一排我们中心校办公室(教委后来改为中心校)。即使夏天外孙们住几天,也是嚷嚷着要住学校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够“奇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女儿结婚时全家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回首内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夏夜,皓月当空,徐徐清风吹来,很是惬意。坐在门前花池旁,嗅着幽幽的花草香味,倾听着冬青吱吱吱的拔节生长声与草虫啾啾啾的鸣叫声进行深思:草木一秋,何其短暂!短暂得让人来不及驻足浏览,顾不得心生留恋,甚至容不得思考回味就转瞬即逝了,真是白驹过隙昙花一现。人生的一秋是一甲子还是多少?如果是一甲子,那么我们在这间小小的天地里已经过了整整半个甲子了,人生能有几个甲子?刚住进这间屋子时,我俩也刚满30岁,可谓年轻有为意气奋发风华正茂,而今近步履蹒跚迟钝略显很是健忘了;活泼蹦跳甚至牙牙学语的孩子们,而今他们的孩子也牙牙学语甚至上幼儿园了;当年我们亲手栽的垂柳也早已长成栋梁两人也很难合抱了;当年栽培的不达一米的桧柏也巍然三层楼高俨然塔松;当年砖墙木格窗玻璃的教室,也早已旧貌变新颜,格调清新明丽,更不用说教室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了;当年刮风尘土飞扬下雨泥泞不堪的校园,而今已全部硬化美化绿化香花,绿意盎然满目皆景,为莘莘学子创设出一个绿色优雅怡人身心的学习环境。三十年沧桑巨变,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回首这间屋子,他是我们夫妻俩兢兢业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见证者,是我的孩子们由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向上勤奋学习进而走上工作岗位勇居中坚力量的见证者,是我近五年来挖掘收集整理西城红色文化与历史传统文化的见证者,也是西城中学校一批批莘莘学子积极向上早晨书声琅琅晚间灯光明亮的见证者,也是学校三十年发展变化的见证者,更是三十年祖国发展变化的见证者。而今,即将要离开他,我怎能不心生留恋而感慨万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丽校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年前我就有个小小的心愿,离校前我们全家在屋子里、门前拍个合照留作纪念。今年国庆节假期间是个最佳时机,大女儿已经调休计划10月3日回来,不曾想从3日开始一连五天中雨大雨未停,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未能回来,合影留念也未能实现。这,在我心里确实是个不大不小的遗憾。不过,心有遗憾也不是坏事,会让人常常想起时时挂念处处回味。早几天儿子与媳妇儿抱着才七个月的孙女来到了这间屋子,看孙女的眼色与神情,好像要把全屋都摄入于脑海镌刻于记忆烙印于心间,特别是我抱着在中堂前看到镜子里的一切所显现的神情,让我心里多少有些宽慰,也弥补了不少遗憾。一家三代人不同程度地落脚或驻足于这间屋子,就让这间屋子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有永远揩不去忘不掉的记忆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狐死首丘,面对居住了三十年的这间屋子,我何以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12.26</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校园的早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