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后坑里属于西许村的一个小自然村落,位于西许中心村的东南面。这是一处被人遗忘多年的角落,几年前深谷中发现摩崖石刻的消息才让这个秘境之处重现天日,这里是典型的山谷地貌,壶公山峰从七百多米的海拔在西南海拔五百多米台地过渡下直降到后坑里,台地上地势相对平坦,面积约有五平方公里,上面是东海镇坪洋村。台地在后坑里处撕开一个裂口通向深处,形成一个深深的山谷。坪洋村的汇水和巨大的地形高差形成了这里潭瀑连珠,谷深峡幽的原生态风貌。后坑里的坑谷最大的特点是原真朴实,现代生活介入少,这里的生态良好,溪谷深䆳,保留着以粮为纲农业时代的印记,还能捉摸到远古时代坪洋人进出市井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后坑里峡谷以二龙潭和九龙潭瀑布最为出名,九龙潭瀑布落差较大,溪谷部分山体的基岩外露,坡度趋于垂直,从坪洋村山上一落而下,虽是枯水期和近年来山水被村民引去饮用,但从溪床的宽度大小仍能看到丰水期瀑布的气势和宏壮,眼前的九龙潭细小水丝象是悬挂在山体之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顺着不规则溪床从天而降,在</span>两侧的溪石背衫下白得突出,线形蜿蜒飘荡。所谓的二龙潭就是二溪谷相会之处,相对于九龙潭,二龙潭段的溪谷坡度缓和得多,长年雨水切割和旋蚀,使这一段成为U型峡谷断面,谷深石秀,峡谷两侧为陡峭的山体基岩,溪床山石遍布,<span style="font-size:18px;">嶙峋崎岖,</span>随意而不杂乱的撒落在溪谷中,与水流争夺有限的空间,无奈的水流以分分合合的形式让出了位置,顺势而下,不时出现断崖而形成多级瀑布群,瀑布的外形也多形多样,有欢快斜切而下的,有正直垂挂的,瀑布下水流的力量冲出一个个瓢状的水潭,珠连玉串,水潭的深度由里到外逐步抬升,潭中洁净水的颜色也相应地从蓝绿色过渡到明亮清潵。</p> <p class="ql-block"> 二龙潭的魅力更在于这里藏着一组以明代林有恒为主的摩崖石刻群。林有恒,号南峰,以父林元甫荫补南京都察院都事,在莆田的九鲤湖有“第一蓬莱”、壶公山有“极高明”、囊山寺有“山间明月”擘窠大字。林有恒的石刻目前己知道的四处中有三处位于山谷激流之侧,"第一蓬莱"处在以飞瀑施名在外的九鲤湖畔,"极高明"则在壶公山半山腰通往凌云殿上香古山路的二湾处,也处在落差较大的溪谷边,还有就是这里二龙潭的石刻了,可得知他是一位乐水之智者,对溪谷飞水激流情有独钟。当时林有恒携友应是溯流而上,到二龙潭后被眼前的水美石秀而倾倒,靠南的溪谷在潭后为断崖式的地势,不便攀岩通行,而是折而向北的山谷,这段山谷溪底高程虽一路向上但高程变化平缓,瀑布虽不雄状,但有多级瀑布叠合的别样景色,"双龙"楷体大字就在这段溪谷入口处的北侧崖石上,再往前分别是“嘉靖二年四月,高味拙 林南峰 顾西田 丁果斋游此"三直行并列,"双溪佳处"两直行并列,"乐此"直行两字,"一碧"直行两字,其中"双溪佳处"为隶书大字,没有落款,其他为楷体。在"一碧"、"乐此"附近的溪涧底有一横卧的溪石被水流切割乡一个窄深的槽沟,水流活脱脱的用大自然毅力勾出一个大大的"一"字,槽中间盈满了碧水,"一碧"二字很是应景,"乐此"二字则很是应情。</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的下游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造的西许水电站和渡槽等一批水利设施。水电站机房是那个年代最常用的平顶规格石顺彻墙面、长条花格漏窗风格,机房后是沿山坡陡峭而下的大直径混凝土引水管,气势壮观,机房前有券形尾水涵洞,涵洞口上有"尾水室"石刻,浓缩着时代气息。水电站斜下方的溪谷上架有以规格石块垒筑而成的渡槽桥,面窄而挺拔,凌空跨谷而过,留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农业时代与天斗的</span>满满记记。摩崖石刻的上游就是朝阳水库,水库为土坝体外铺石块加固,因是在深谷中拦水蓄流,坝体虽不宽但较高,远远看去尤为壮观。水库的溢洪口下就是二龙潭南侧的溪谷。水库里的水翠绿平静,周围群山簇陪,一片湖光山色。</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是山上坪洋村进出城里的一条主要出入古道,在进山的中间一路拐之处,几棵参天的松柏老树随意而立,树下就是一座敞口式的小土地庙,庙不大供奉着土地神等,更大的功能是为当时出入的村民在荒郊野外提供歇脚休息之地。朝阳水库后就是开隆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入口处还难得保留着一段古山路,再现当时进出坪洋村时不易的情景。这</span>是一座龟山福洋寺的下寺,民间传说较多,该寺原位于郊溪村的九龙山下,传为龟山寺越浦大师创建,创建后恰逢元朝刚建立,在奏请朝庭赐寺名时,忽必烈闻此消息非常高兴赐了个"开元寺"。在明朝倭寇犯莆时寺院组织僧人协同戚家军共同剿灭倭寇。有一说清朝乾隆君下江南时慕名去山顶的坪洋村,曾在此寺留宿,所以该寺从此以后无蚊虫之烦恼。传说的时间节点、内容等虽与史料很难吻合,但也说明这个寺庙渊源神秘和历史深厚。明朝时寺庙被毁,西许一翁姓大户捐出自己的家宅和薄田在此重建寺院,后此翁姓财丁大发,发展成了西许村的大户人家。现在的开隆寺是一幢双层五间厢的上个世纪莆仙一带典型民居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外观上无寺庙建筑的丝毫特点,只有</span>涂成红色的外墙壁才让人能感受到一些宗教的氛围。在开隆寺前方也有一幢五间厢的老房同他相对而立,应该是同时建设而组成的一个相向建筑群,由此可推断这里曾经应该是农场或知青点,宗教政策落实后其中一幢直接转变而来。开隆寺位在后坑山谷底部膨大盆地处,周围除了朝阳水库有个缺口外,被群山环绕,围成这个盆地的山梁山谷皱褶起伏成莲花瓣状,山形象一朵向天绽放的莲花,而开隆寺正处在莲花的花蕊正中央处,开隆寺正向朝阳寺的缺口,缺口方向就是将军山南端的山峰,从这个角度看山峰呈现出弥勒佛形。古人以不一样的眼力洞察出大地山形的语言,并很配合地在确定位置立起宗教建筑应答着大自然在空间上叙述,构造出良好的山野空间秩序,实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深情对话。</p> <p class="ql-block"> 后坑里的水库瀑布、摩崖石刻、寺庙电站等是一处尚末开放之地,特别是石刻群还深藏在山谷深处,不是一个很易到达到的秘境,但他所拥有的内涵和风光,能为西许村确立起更有力的乡土文化自信,提供更多的乡村振兴多维活力,助推着这个美丽村庄发展得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