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临武傩戏是在古代傩祭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剧形式,被称为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表演的主要特征是角色头戴柳木制做的假面具,扮作鬼神歌舞,表现鬼神的身世事迹。其表演内容涉及民间信仰、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范畴。而临武傩戏与其他地区的相比,又具有自己的特色。</p><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临武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23日,由郴州市文旅体广局周作明一级调研员率领的专家组成员,观摩考察《临武傩祭祈福迎新年法(福)事》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笔者和湘南学院李国春教授及三位美女副教授在油湾村的牌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油湾村的仿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法师王太保主持开壇起傩、请神到座。</p> <p class="ql-block">傩仪表演的程序有法师请神、念经、读愿牌、卜卦、开光点眼开启傩神面具,造桥拨兵,过参庙,游山和傩神落马归位。傩仪的整个过程弥漫着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映射出需求神佑的俗世心灵和试图改变命运的苦难诉求。傩舞、歌唱和对白贯穿在傩戏之中。傩戏是演员扮演神恩角色,演绎神的故事,有情节、有舞蹈、有对白和演唱,通过近乎人性的“神灵”故事表演,表达乡邻对神恩的感戴和敬畏,同时又借“神灵”的表演,增添应对苦难和灾害的信心和勇气。</p> <p class="ql-block">"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p> <p class="ql-block">临武县大冲乡油湾村“傩戏”,当地人称之为“神狮子”,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方式,主要通过村落、家族或个人请愿、还愿来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祈愿的表达以“傩戏”这一娱神又娱人的戏曲形式为载体盛行起来,并口授心传,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傩事概括为两种,即"冲傩"和"还愿"。"冲傩"指清宅、祛病、驱灾;"还愿"指祈寿、求子、小孩无灾无病,顺利成长。</p> <p class="ql-block">傩戏的面具有三娘、土地、二郎、夜叉、来保、关羽、狮子、猴子、小神等九具,都用樟木雕刻、上彩。傩戏的服装来自生活,但表演者均系有红色花头巾;其道具有小纸扇、小手巾、棍棒(土地神用)、大刀(关羽、二郎神各执一把)、夜叉锤、黄旗、舞龙宝珠。</p> <p class="ql-block">民间器乐特色,常用的器乐有战鼓、堂鼓、小锣、大锣、钹、小钗、唢呐、牛角等地方器乐,演奏气氛热烈、特色浓郁。</p> <p class="ql-block">开光点眼</p> <p class="ql-block">傩戏表现形式原始,情景人物丰富,主要人物形象源于神话,有夜叉、二郎神、关公、来保、三娘、土地、小鬼、猴王、狮王,表演活动一般在半夜开始,串村过巷,边唱边跳边念,狮猴嬉戏,尽显民间原始娱乐的古朴形态。傩戏表演过程中,佛、道、儒家文化交错渗透,具有浓郁神秘的楚巫文化色彩和珍贵的艺术价值,被称为“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油湾村的古民居、古井。</p> <p class="ql-block">法师在傩祭之前,必须按方位摆好面具,香案祭礼,肃然膜拜,通过请神祭祀、开光点眼、起马拨兵等法事,演员才能戴好面具进入傩堂进行傩祭或傩戏活动。</p> <p class="ql-block">傩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的祭礼仪式。</p> <p class="ql-block">民间歌舞音乐,曲调每层分节歌体的上下句结构,段与段之间用打击乐,或唢呐曲牌过渡。歌唱以一唱众和为主。如:《过三关》三娘“长导板”音乐。</p>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湖南省临武傩戏剧团获得“临武傩戏”保护单位资格。祈福仪式圆满落幕,临武舞岳傩神佑各位:新年大吉大利!心想事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