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期待了几个月的研学,终于在十二月二十一日拉开了序幕,开启了为期三天两晚的井冈山研学之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出发啦!</span></p> <p class="ql-block"> 七二班班主任张家君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在漫长的旅途中能增加一点乐趣,特地带来了各种魔方,一起互动比赛,教官打开了话筒,一起唱歌,车内氛围非常热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同学们在泰和服务区暂时休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研学第一站—龙江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 龙江书院,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始建于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是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的,是当年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书院始建于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春,完工于公元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秋,位于江西省宁冈县城龙市西北的龙江河下游,背依五虎岭,面临龙江河。</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书院因靠近龙江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 仔细的听着导游阿姨细心的讲解并且认真记录。</p><p class="ql-block"> 了解到许多关于红军的故事,比如:朱毛首次会见就是在龙江书院,还在这里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并且毛委员数次在此地召开工农革命军会议。</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历史展览馆进行参观。这里展示了许多工农革命军的故事以及他们的英姿,观看以后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站—朱毛会师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毛主席和朱德司令就是在会师广场握手会师,看着朱毛握手的巨大铜雕,同学们心里顿时生出一种凛然之感,站在那里,仿佛都成了当年跟随毛泽东的许许多多成功会师的士兵中的一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高台上放了许多鲜花,都是为了悼念朱司令和毛主席的。看着这一幕,心里想:毛主席是一个神圣,伟大的人,他带领着人民走向富强,走向安康,走向幸福,走向和平。这样的人无论过多少年都不会被人忘记。只要心中有党,内心向党,衷心感党,毛主席就会一直走在我们身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站—八角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八角楼是一座土质结构的房屋,坐落在谢氏慎公祠后面,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因此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刚进八角楼景区,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棵枫树,看似普通,实际上这棵枫树从小长在一块大石头的石缝中,长大了竟然穿破了石头,直接把石头劈成了两半,同学们对此都啧啧称奇。当时许多人革命信心不坚定,毛主席就站在这棵枫树下说:“想干革命的,站到我的右边,不想干革命的站到我的左边,视路途远近发放三至五块大洋。”结果仅有两人离开,其余均站在了毛泽东的右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在土地革命战争馆内,陈列着一盏轻便而简朴的小油灯。这盏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油灯,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如今人们早已弃它不用。它留给人们的只是遥远模糊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导游阿姨让我们看了看厅堂内一只二十三岁的娃娃鱼。这种鱼肉质鲜美,曾有人送娃娃鱼给毛主席。听说娃娃鱼是靠吃小鱼小虾才长这么的大的,毛主席调侃的说:“这个鱼就和那些'吃人'的人一样,只有把它吃掉,人民的生活才能安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接下来来到了谢氏慎公祠。导游阿姨说,</span>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 党员和军队内部在思想上并不是很统一。比如林彪对革命前途有疑虑,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主席给了他一封长信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八角楼楼顶天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站—黄洋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说“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在经过了数十分钟蜿蜒的盘山公路之后,同学们来到了黄洋界景区。这里云雾缭绕,仿佛置身在仙境之中,勾起了同学们无穷的兴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毛主席曾在这里写下了一首《西江月》“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导游阿姨又向同学们介绍了运用人民的智慧自行发明出的“竹钉阵”和“天女散花阵”站在黄洋界峰顶有效的阻击了敌人的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后来同学们参观了战壕和曾经命中敌军指挥部的缴获的迫击炮。它只有三发子弹,前两发都是空的,只有第三发终于命中敌人指挥部,同时引爆了敌人的火药库,带起了连锁反应,顿时炮声隆隆。战士们挥舞着红旗站在峰顶大喊:毛委员回来了!毛委员回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敌军听到这个声音,都以为是主力部队回来了,吓的连夜逃跑了。这就是上面那首《西江月》的由来。</span></p> <p class="ql-block">晚上总结会,赖超林同学精彩发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四站—王佐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二天,同学们来到了王佐故居。这里介绍了王佐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佐,又名王云辉,绰号南斗。</span>生于江西遂川县下庄村(今属井冈山)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学过裁缝,后在井冈山拉起队伍,与土豪劣绅作斗争。1927 年初,在大革命影响和遂川县农民协会劝导下,将队伍改编为农民自卫军,配合袁文才率领的宁冈县农民自卫军开展武装斗争。曾带队协同宁冈、安福、莲花等地农民白卫军攻进永新县城,打开监狱,营救了一批共产党员和群众,后任赣西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后,他率部接受整编,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2月起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二团副团长兼二营营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副团长,后兼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主任,负责防守井冈山的五大哨口和筹集物资等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遂川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执委会常委。在粉碎湘赣军阀“会剿”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龙源口、黄洋界等战斗中,率部英勇杀敌,出奇制胜。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后,他率三十二团协同红五军守卫井冈山。后任红四军五纵队司令员。1930 年2月24 日,在江西永新被诬陷致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站—研学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参观完王佐故居之后,绕着蜿蜒的山路,来到了研学基地,今天一天剩下的活动都在这里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同学们体验爆米花,往柴火里打气,转动米花机。等到时机成熟,教官打开机器,同学们都抢着嘴里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随后同学们来到了磨豆浆的地方。每个同学都体验了磨豆浆,大家都喝到了纯手工的豆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学习跳兔子舞</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上午还体验了打糍粑,糍粑作为一种民俗小吃深受大家的喜爱。糍粑香糯,沾起白糖吃更是美味,同学们吃的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草鞋 </p><p class="ql-block">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的臣子发明了一种叫“扉”的鞋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叫这种鞋子为“草鞋”。在古代,草鞋十分普遍,侠客、隐士都喜欢穿草鞋。慢慢的,我国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草鞋文化,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草鞋的编织材料种类多样,有麦秸、玉米秸、稻草等。</p><p class="ql-block"> 在山区,草鞋是古人一直以来劳动的用鞋。不管是下地、狩猎,还是上山砍柴、采药等,人们都穿着草鞋。它既轻便透气,又能防滑,软硬适中,穿上它比较舒服。尤其是夏天的时候,穿上它走路非常凉快。在二三十年代,编草鞋成了红军的必备技能。</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红军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食物、没有枪支弹药,也没有好鞋可以穿。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一边行军打仗与敌人作斗争,一边就地取材自己想办法编草鞋。久而久之,编草鞋成了红军必备的技能,草鞋也成了红军的标配。</p><p class="ql-block">当时,我军主要活跃于南方地区,草鞋良好的吸水、防滑、廉价等性能恰好合适。根据地时常组织当地军民一起编织草鞋,据了解,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我军主力在于都10天发动群众,总共制出了10万多双草鞋,供战士们穿。随后,战士们穿着新草鞋踏上了长征之路。战士们还编了一些有关草鞋的歌曲,例如“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重走红军路,来到排头兵广场,体会红军精神,宣扬红军文化,永不退缩勇争先,争当排头兵,在学习上也同样要努力上进,争当学习的排头兵!</p> <p class="ql-block"> 感恩教育会,黑狼教官生动讲述父母养育的辛苦,老师默默的付出,学会感恩,理解,爱父母。</p> <p class="ql-block">校长点燃篝火开启篝火晚会</p> <p class="ql-block"> 篝火晚会,多才多艺的同学们尽显才艺,各显神通,展现出七二班的风采,同学们尖叫一浪高过一浪,气氛热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一天——第六站 井冈山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党史,感党恩,学习先烈们的英雄壮举,感受前辈们的顽强不屈。跟着讲解员领略红军抗战的英姿。向革命先烈学习,回望历史的峰峦,寻找记忆的踪迹,赞扬英雄的壮举,领略井冈的真谛。学习井冈山精神 ,红军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七站—烈士陵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瞻仰立功放光辉,结识先烈撒血汗,感叹长征路漫漫,赞扬英雄皆好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先烈赠送花圈,聆听朱德司令的伤痛历史,低头为先烈默哀,参观所有为革命奋斗过的英雄以及他们的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一站——毛主席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这幢房屋和这个小水塘,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那段历史。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着一支革命武装上了井冈山,就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在校长的结束语之后,研学缓缓落幕。同学们收获满满,相信在研学回来之后,同学们都能在心里有一份责任,有一份义务,好好学习,不要辜负红军战士们用血肉为我们铺起的幸福之路。</p><p class="ql-block"> 感恩先烈,为国争光!</p> <p class="ql-block"> 图/刘鑫</p><p class="ql-block"> 文/饶子峥</p><p class="ql-block"> 编辑排版/饶子峥</p><p class="ql-block"> 审/张家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