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之报国寺——峨眉第一寺

德华

<p class="ql-block">  报国寺,位于四川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海拔533米,属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是峨眉山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后经修葺扩建,成为布局典雅、五重殿宇、亭台楼阁俱全,均为木质结构的宏大庙宇,也是登峨眉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报国寺,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原为峨眉山中第一大寺。原址在伏虎寺对岸的瑜伽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名为会宗堂,寺庙内供奉儒、释、道,取三教会宗合祀之意。顺治时期,会宗堂迁至今天的凤凰坪下,并予以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赐额“报国寺”,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据史料记载,寺庙香火渐旺,游客如织,逐渐成为峨眉山入山的第一大寺。</p> <p class="ql-block">  1935年,陆军军官训练团在报国寺开办,一时之间,各界名流汇集于此,遂成为政治、军事、外交中心,风光无限,名声远播。</p> <p class="ql-block">  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其维修、扩建的次数最多。1993年,又新建了钟楼、鼓楼、茶园、法物流通处,使报国寺更加显得庄严凝重。</p> <p class="ql-block">  报国寺,地处峨眉山脚,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每位到访峨眉山的游人都忍不住前往寺院一览。</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天下名山”大牌坊上行二里路,便是报国寺。山门上的"报国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玉藩手书。正殿悬有“宝相庄严”匾,山门两边柱上那副对联“凤凰展翅朝金阙,钟磬频闻落玉阶”就是对报国寺这只"金凤凰"周围景物的生动描写。</p> <p class="ql-block">  报国寺,坐北朝南,系典型的庭院建筑,占地百亩。殿宇雄伟,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楼上为藏经楼)等组成,重重屋宇,依山而建,一重比一重高,显得雄伟自然,一院一景,层层深入,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寺内豁然开朗,很多信徒不远千里前来朝觐,络绎不绝,肃穆的诵唱声在空中缭绕。殿宇自前至后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周围有花影亭、七香轩、吟翠楼、待月山房等建筑,排列有序,布局井然。</p> <p class="ql-block">  横匾“普照禅林”和“普放光明”意思相同,佛教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昼有神奇佛光出现,夜有万盏圣灯来朝,整个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边“鹤驻云归”,意为鹤停下了,云归山岫,喻指清凉静地,含有道家韵味。大门上的联语:“独思喻道,敷坐说经”,前者是说靠自己的思维明白佛经的道理,即佛学讲的“独觉”境界;后句是说高僧大德铺设好法座向弟子讲经说法。</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宝藏如来经典甚多,存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王右军兰亭序》大条幅及郑板桥、康有为、张大千、徐悲鸿等名家墨迹。</p> <p class="ql-block">  报国寺还设有峨嵋山文物管理所,收藏各种陶瓷、玉石、文献、字画、金属器皿和战国时代出土的兵器、工器等。</p> <p class="ql-block">  报国寺山门对面的凤凰堡上有“圣积晚钟”亭,亭内悬挂一大钟,名叫“圣积寺铜钟”,系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慧宗别传禅师铸造。钟高2.8米,钟唇直径2.4米,重12.5吨,有“巴蜀钟王”之称。</p> <p class="ql-block">  钟体上铸造了晋、唐以后历代帝王和与峨眉山有关的文武官员及高僧名讳,有捐赠铸造铜钟的信众姓名,并刻有《阿含经》经文和佛偈以及《洪钟疏》铭文,共6万多字。该钟原挂在圣积寺,圣积寺毁后,此钟移至报国寺。</p> <p class="ql-block">  圣积铜钟钟声清越,远播数里,回荡于山林旷野之间,使人顿忘俗念,有诗云:“晚钟何处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纵说仙凡殊品格,也应入耳觉心清”。</p> <p class="ql-block">  纵观全寺,宛若一只凤凰栖息于苍翠掩映的山脚,展翅欲飞。寺周楠树蔽空,红墙围绕,伟殿崇宏,金碧生辉,香烟袅袅,磬声频传。沿着寺内一侧漫步,环绕着花影亭、七香轩、吟翠楼、待月山房等每座都拥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好听名字的建筑,让你会不禁想起描写的山中古寺所见情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1年12月24月于峨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