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篇将我国历史上各地的木版年画之类的传统古老年画,统称为传统年画或老年画。这些传统年画,我等孤陋寡闻大多没见过。</p><p class="ql-block">在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之际,了解一下望能迎春助兴,籍此祝福辟邪纳福保平安。</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我国发明的印刷术和造纸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木版年画脱胎于版画,是用刀在木版上雕刻(即雕版)后,用宣纸等手工印刷出来,在过年时节张贴的图画。</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我国最早的版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p> <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木版画,唐以前未发现有文献记载,宋代开始流行独幅版画,当时叫“纸画”,明朝改称“画贴”,清初有的地方叫做“卫画”,还有的地方称做“画张”。“年画”一词出现于清道光二十九年。</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明代木刻版画——呼保义宋江。)</p> <p class="ql-block">木版年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一千多年历史。清代中晚期,民间木版年画达到鼎盛阶段。<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末民初,木版年画风行覆盖了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含台湾)。</span></p><p class="ql-block">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吧,家家户户都有挂春联贴年画的习俗,不贴年画不算过年。年画是节日的装饰品,更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在欣赏中国木版老年画之前,先看两幅古画。</p> <p class="ql-block">一是《四美图》,即《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见下图。随朝即隋朝(581-618年)。画面左起班姬(45-117年)、赵飞燕(?-前11年)、王昭君(前52-前19年)和绿珠(?-300年)],用墨版印在一张高二尺五寸、横一尺有余的黄纸上,是目前发现最早、堪称中国木版画史上的稀世珍品(从这一意义说,开创了中国木板年画的先河)。图为复描,原作现藏俄罗斯东方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四美图》的艺术特色,古朴典雅,装饰性强,繁而不杂,别具风韵。其体裁、布局、格式,与主题融洽和谐,富有当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气息。线条舒展自如,流畅劲健,笔势园转,服饰飘逸;褶纹稠叠不乱,衣带紧窄潇洒。人物丰肌厚体,优柔健美,造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姿态咄咄逼人,个性鲜明,显示了作者传神写照的杰出本领。</p> <p class="ql-block">二是明宪宗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见下图),现藏故宫博物院。仿此画的木板年画,一直流传到清末民初。</p><p class="ql-block">朱见深(1448-1487年),明朝第九代皇帝,年号成化,庙号宪宗,擅长画神像。《一团和气图》画于他即位的第一年。此画借用东晋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来表明自己对新的一年的期望。</p><p class="ql-block">画上的人物仔细看,是三个人拥抱在一起,三个人脸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为一张脸。左首着道冠的老者,右首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头,一手轻捻佛珠,是佛教中人。</p><p class="ql-block">此画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画家的匠心巧思与高超技艺。宪宗在图上方到图赞中写道:“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宪宗是想藉此图、藉此寄语以期对世俗风气加以激励,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p> <p class="ql-block">我国木版年画有大小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河北武强、四川绵竹、重庆梁平、河南朱仙镇等地。</p><p class="ql-block">其中前二地具有代表性,被称为南桃北杨。而前三者则合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前五者并称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五大生产基地……</p><p class="ql-block">20060520国务院批准12地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国务院公布的(国发2006-18号)文,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在20080614,国务院又批准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木版年画有——</p><p class="ql-block">山西平阳木版年画、</p><p class="ql-block">山东聊城市的东昌府木版年画、</p><p class="ql-block">山东阳谷县的张秋木版年画、</p><p class="ql-block">四川夹江年画、</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的滑县木版年画。</p><p class="ql-block">下图上为年画《桂折五枝香》之木雕版(山东潍坊杨家埠东大顺藏版,又称五子夺魁图),下为同名年画。</p> <p class="ql-block">下面就看中国木板老年画,从南桃北杨说起。同时把中国邮政自2003年到2011年发行的9套木版年画邮票分列在各段中。</p> <p class="ql-block">本篇木版老年画目录</p><p class="ql-block">一、端庄雅致桃花坞</p><p class="ql-block">二、细柔俊俏杨柳青</p><p class="ql-block">三、淳厚明快杨家埠</p><p class="ql-block">四、挺拔劲健武强画</p><p class="ql-block">五、生动流畅绵竹画</p><p class="ql-block">六、朴实粗壮朱仙镇</p><p class="ql-block">七、夸张秀逸漳州画</p><p class="ql-block">八、粗犷野俗梁平画</p><p class="ql-block">九、形神兼备凤翔画</p><p class="ql-block">十、山东多地老年画</p><p class="ql-block">十一、艳丽古拙摊头画</p><p class="ql-block">十二、生机勃勃佛山画</p><p class="ql-block">十三、构图饱满平阳画</p><p class="ql-block">十四、丰富多彩夹江画</p><p class="ql-block">十五、寓意深刻滑县画</p><p class="ql-block">十六、分类各地老年画</p><p class="ql-block">十七、别开生面小校场</p><p class="ql-block">(注:地名代表该地年画,省略引号。)</p> 一、端庄雅致桃花坞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2004年发行桃花坞木版年画邮票。图案分别是琵琶有情、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十美踢球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发展轨迹——源于宋、始于明、盛于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国的民间木版年画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发展起来的。自宋以后,苏州的雕版印刷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至明代苏州刻印戏曲、小说、插图盛行,加上宋、元、明画派的影响,桃花坞木刻年画经绣像图演变,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年画作坊多达五十多家,主要分布在苏州城外山塘街和城内桃花坞一带。</span></p><p class="ql-block">以下三幅为桃花坞百子图等。</p> <p class="ql-block"><b>艺术特色</b>——</p><p class="ql-block">第一,<b>刻工精美</b>,题材多样,接近传统绘画形式,是摄影技术发明以前苏州市民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记录。其技法继承宋代雕版印刷工艺,形式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题材多样,有岁朝吉庆、戏剧、风俗时事等,画面精细和谐,装饰意味浓郁。早期年画甚至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痕迹,在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第二,既融合了文人画法,又大胆借鉴西方“泰西笔法",是中西艺术融合的典范和中西艺术交流发展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如清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刻印的《姑苏阊门图》(下图一)、《三百六十行》和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印制的《姑苏万年桥》,以及《山塘普济桥》、《百子图》等作品,吸收了西洋绘画的焦点透视,又不失传统中国画技法,刻绘精丽,“<b>中西合璧</b>”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第三,出现许多<b>宏构巨作</b>,都是三至四尺,甚至整张纸精印。如《西湖胜景图》、《西湖行宫图》等,幅面高达一米左右,宽度为半米多。在如此大的尺幅上,纯以手工雕版套印,技术难度大,操作精细度高,是“南桃”繁荣发达的重要表现。</p> <p class="ql-block"><b>表现风格</b>——</p><p class="ql-block">早期表现的是江南城市文化,后期则为近代乡村文化。作品兼用着色和彩色套版,经画稿、刻版和套印三道主要工序,有的还需人工着色、敷粉、扫金、扫银和装裱等。</p><p class="ql-block">如早期的雍正、乾隆年间的制作,以填彩为主,套版印色较少。填彩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平涂,一种是晕彩;也有先用浓淡两种墨套印,然后數色的。前者如《牛郎织女》、《美人对弈》和《五子夺魁》等,后者如《百子图》、《西湖十景图》和《戏猫图》等。</p><p class="ql-block">到了后期,主要面向农村销售,部分采用晕染的方法,如门神的脸部及一些细部;雕版转为简率粗狂的风格,出现了优美的装饰变形,和夸张的色彩。其色彩除三原色外,多用紫、红、桃红、深紫和朱红等鲜艳明快的颜色配色,充满了热情的活力,<b>明快简朴,雅俗共赏</b>。</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三百六十行等四幅桃花坞木版老年画。</p> <p class="ql-block"><b>主要题材</b>——</p><p class="ql-block">1、祈福迎祥,如《和气致祥》、《天官赐福》、《万宝祥瑞》、《花开富贵》、《福寿双全》、《八仙庆寿》、《金鸡报晓》等。</p><p class="ql-block">2、驱凶避邪,如《门神》、《灶君》、《关公》、《钟馗》、《姜太公》、《张天师》、《张仙》等。</p><p class="ql-block">3、时事风俗,如《法人求和》、《苏州火车开往吴淞》、《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春牛图》、《十美踢球图》、《姑苏报恩寺进香图》、《洋灯美人》、《合家欢》、《黄猫衔鼠》等。</p><p class="ql-block">4、戏曲故事,如《杨家将》、《忠义堂》、《西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笑烟缘》、《定军山》、《苦肉记》、《战北原》等。</p><p class="ql-block">5、致富吉利,如《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戏金钱》、《岁朝图》等。</p><p class="ql-block">6、五谷丰登,如《春牛图》、《丰收图》、《鱼樵耕读》、《大庆丰收》等。</p><p class="ql-block">7、山水风景,如《姑苏万年桥》、《姑苏阊门图》等。</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六幅桃花坞门神中堂老年画。</p> <p class="ql-block">桃花坞木版老年画,是苏州人民精神信仰、文化心理和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内涵隽永,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七幅桃花坞屏条老年画门童等。</p> 二、细柔俊俏杨柳青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2003年发行杨柳青木版年画邮票。图案分别是五子夺莲、钟馗、盗仙草、玉堂富贵。</p> <p class="ql-block">源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流传四百余年。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刷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曾一度衰落,抗日战争时期全部停业。其遗存丰富,有“民间大百科全书"之称。</p><p class="ql-block">其题材中的一大种类是娃娃。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如下图)。他们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都象征吉祥美好,惹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其造型方式和艺术风格,汲取了中国工笔重彩画和民间版画艺术的精华,保留着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技术,刻工精美,绘制细腻,人物生动,色彩典雅。</p><p class="ql-block">它以生动有趣的题材,优美真实的形象,富于装饰趣味的构图和艳丽的色彩,把农耕社会的文明审美观和生存体验表达得淋漓尽致,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向往,成为迎接新岁、纳福履吉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有些年画是帖在大门上的,因此又称门画。画的内容包括:门神、财神、门童。</p><p class="ql-block">门神又有几种,有捉鬼驱邪的钟馗,有挂在门背后有手持兵器的古代武将。在两扇门上,一边是关公,一边是张飞;或是秦叔宝、尉迟慕;或是程咬金、罗成。</p><p class="ql-block">财神也分文财神、武财神。一边是手展“招财进宝”条幅的比干,一边是手展“双喜临门”条幅的赵公明。</p><p class="ql-block">门童有胖娃娃或鲤鱼跳龙门等。</p><p class="ql-block">下面五幅是杨柳青门神老年画。</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四幅杨柳青木版屏条老年画。</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五幅杨柳青老年画。</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三幅杨柳青老年画。</p> 三、淳厚明快杨家埠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2005年发行杨家埠木版年画邮票。图案分别是门神、连年有余、喜报三元、天女散花。</p> <p class="ql-block">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p><p class="ql-block">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匀称明快,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种类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p><p class="ql-block">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而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构成了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杨家埠木版老年画乡土气息浓厚,制作工艺别具特色;</span>间接地记下了中国民居和民间社会生活情況。</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五幅杨家埠老年画。</p> <p class="ql-block">《杨家埠年画选》封面及目录图。</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杨家埠年画选》中的老年画九幅(之一)。</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杨家埠年画选》中的老年画九幅(之二)。</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杨家埠年画选》中的老年画九幅(之三)。</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杨家埠年画选》中的老年画九幅(之四)。</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杨家埠年画选》中的老年画九幅(之五)。</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杨家埠年画选》中的老年画最后四幅。</p> 四、挺拔劲健武强画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2006年发行武强木版年画邮票。图案分别为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富贵花开和狮子滚绣球。</p> <p class="ql-block">河北武强县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地处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衡水市管辖。</p><p class="ql-block">武强木版年画具有浓都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人生的美好期望。</p> <p class="ql-block">下为二幅武强老年画:三阳开泰、中堂画富贵花开。</p> 五、生动流畅绵竹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川绵竹年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构图对称简练完整,人物形象夸张变形,线条古拙流畅,色彩艳丽明快,以手工彩绘见长,工艺手法独特,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内容广泛,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当时,四川泸州及陕西蒲城地区已贴过内容喜庆的绵竹年画。”</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锦竹木版老年画二幅。</p>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2007年发行绵竹木版年画邮票。图案分别是做坐提刀、穆桂英、双喜童子、张仙射狗。</p> 六、朴实粗壮朱仙镇 <p class="ql-block">河南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它经历代艺人之手而融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崇神意识,反映了农民希冀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兴旺等美好的生活愿望,以及扶正驱邪、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朱仙镇木版老年画。</p>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2008年发行朱仙镇木版年画邮票。图案分别是步下鞭、三娘教子、满载而归、凤香兰。</p> 七、夸张秀逸漳州画 <p class="ql-block">福建的漳州木版老年画,艺术源远流长,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有史料称"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至今已五百余年。</p><p class="ql-block">它造型夸张,主题突出,强调图案性,纯朴古雅,色块雄浑,好用大红大録,对比强烈,黑线条继承了北方木版年画的粗犷简洁,又流露出漳州人的纤巧细腻,长短结合,曲直相掺,圆转、曲动柔和,透出一种拙朴和秀逸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下面九幅是福建漳州木版老年画。</p>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2009年发行漳州木版年画邮票。图案分别是狮头衔剑、日日进财、天仙送子、老鼠嫁女。</p> 八、粗犷野俗梁平画 <p class="ql-block">重庆市梁平区境内的梁平木版年画,是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ー。</p><p class="ql-block">其艺术特点表现了粗犷野俗、浑厚凝重的原朴之美,具有重庆山民纯朴敦厚的气质,在中国民间年画文化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特征。如“吉祥富贵”、“扶正祛邪、“多子多福”、“风调雨顺"、"加官晋爵“等,满足了人们祈雨、祈子、祈盼丰收、金榜题名等心理需求。</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梁平老年画。</p>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2010年发行的梁平木版年画邮票。图案分别是门神、盗仙草、和气致祥、盗令出关。</p> 九、形神兼备凤翔画 <p class="ql-block">凤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其年画是西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始创于明正德初年,题材广泛;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绘染填,套上金银二色,色彩对比强,造型饱满夸张,保留了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它数百年间流行于陕、甘、宁、青、川广大地区,以风格优美独特的面貌在中国木版年画中独树一帜,与其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凤翔四幅老年画。</p>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2011年发行凤翔木版年画邮票。图案分别是执鞭敬德、纳祥童子、佳人爱菊、富贵花瓶。</p> 十、山东多地老年画 <p class="ql-block">山东除潍坊杨家埠外,还有多地老年画:</p><p class="ql-block">一是高密扑灰年画,简称“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p><p class="ql-block">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p> <p class="ql-block">高密扑灰老年画亦称“民间写意画”,作画时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笔勾描,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扑多张,“扑灰”由此得名。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加以手绘,经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山东高密老年画二幅。</p> <p class="ql-block">二是山东胶县木版年画。下图为山东胶县的《人物故事》年画。</p><p class="ql-block">胶县现在已改名胶州市,是山东省青岛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胶州湾畔,东临即墨市,青岛市城阳区,北接平度市,西靠高密市,西南临诸城市,南与胶南市接壤。1987年2月胶州市在青岛地区率先撤县建市。其木版画是高密画的同类。</p> <p class="ql-block">三是山东聊城市的东昌府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它取材广泛,既有现实生活、历史人物、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内容,又围绕福、禄、寿、喜等祥瑞主题。种类以神像为主,各类武将门神、灶爷财社、观音八仙、娃娃寿星、戏曲人物、耕织劳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风光景色等一应俱全。作品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色彩鲜艳强烈。</p> <p class="ql-block">四是张秋木版老年画,自元代由山西晋南地区传入山东阳谷县张秋镇,至今约有600年。题材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品种数量多达300多个。构图丰满、匀称古朴,人物造型夸张朴实,色彩明快沉着,刻版精细,线条流畅,简洁有力,印刷独特,做工考究。</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张秋木版老年画五幅。</p> <p class="ql-block">五是山东平度的年画。下图为山东平度年画《春夏秋冬四季平安》和戏曲故事《秋江》。</p> 十一、艳丽古拙摊头画 <p class="ql-block">摊头木版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现存二十余种,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年间被称为"五色纸",列入贡品送往宫廷;同治年间行销全国;20世纪初其年画生产达到全盛。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形成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从题材内容和品种来看,可分为神像(门神、财神和灶神)、吉祥如意、故事(戏文、仕女娃娃)三大类。</p><p class="ql-block">图为《老鼠娶亲》。</p><p class="ql-block">下面2张是民国时期的《秦叔宝》、《尉迟恭》。</p> 十二、生机勃勃佛山画 <p class="ql-block">广东佛山木版老年画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历经700年风雨兴衰。全盛时期,当年称为“细巷”的佛山普君南路曾云集几十间作坊,从业人员达四千余人。</p><p class="ql-block">粗犷刚劲的线条,生动饱满的造型,浓郁的底色,描金的技法,饱含着勃勃生机。其种类大致分为“门神画”“神像画”“岁时风俗画”等三大类。惯用丹红为底色(见下图),称为“万年红”,色彩艳丽且长时间不褪色。喜用金线勾描,装饰风格富丽堂皇,形成独特的制作方法。</p> <p class="ql-block">下面三幅佛山年画,分别是门神、和合二仙、双吉图。</p> 十三、构图饱满平阳画 <p class="ql-block">山西平阳木版老年画的造型特点——</p><p class="ql-block">1.造型夸张,文图结合,直接点明主题,富有装饰趣味。2.构图饱满,虚实变化。3.线条流畅,刀法古朴。4.设色既热烈又单调,仅用红、黄、兰、紫、黑几色,便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平阳木版老年画《福字图》中堂。</p> <p class="ql-block">平阳木版年画三大特征:</p><p class="ql-block">一是宗教神画多。作用是驱邪镇宅、降祥纳福(见下图)。</p><p class="ql-block">二是戏剧人物画多。晋南是中国元代戏曲(元杂剧)的发祥地,商家迎合当地人民群众喜爱戏曲的口味,把戏曲和美术融合为一体。</p><p class="ql-block">三是民俗画多:年年有余(鱼),“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以及中堂“四季美人图”、“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p> 十四、丰富多彩夹江画 <p class="ql-block">四川乐山的夹江年画(见下图)作为川西南地道的农民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吸收壁画、木版画的传统造型技法,构图丰满虚实相间,人物聚散匀称合理,造型夸张表情生动,具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p> 十五、寓意深刻滑县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河南安阳的滑县木版年画(见下图),产生于明武宗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它</span>线条流畅,大胆夸张,构图饱满,形象鲜明。其特点是寓意深刻,色彩分明,做工原始,画面淳朴。</p> 十六、分类各地老年画 <p class="ql-block">归结起来,各地的其它木版年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p> 1、祈福迎祥类 <p class="ql-block">祈福迎祥类之一老年画九幅。</p> <p class="ql-block">祈福迎祥类之二老年画四幅。</p> 2、驱凶辟邪类 <p class="ql-block">驱凶辟邪类之一老年画九幅。</p> <p class="ql-block">驱凶辟邪类之二老年画九幅。</p> <p class="ql-block">驱凶辟邪类之三老年画五幅。</p> 3、五谷丰登类 <p class="ql-block">五谷丰登类老年画八幅。</p> 4、风俗礼仪类 <p class="ql-block">风俗礼仪类之一老年画九幅。</p> <p class="ql-block">风俗礼仪类之二老年画六幅。</p> 5、山水风景类 <p class="ql-block">山水风景类老年画四幅。</p> 6、戏曲故事类 <p class="ql-block">戏曲故事类之一老年画九幅。</p> <p class="ql-block">戏曲故事类之二老年画九幅。</p> <p class="ql-block">戏曲故事类之三老年画二幅。</p> 7、时事新风类 <p class="ql-block">时事新风类老年画六幅。</p> 十七、别开生面小校场 <p class="ql-block">最后请看上海小校场老年画。</p><p class="ql-block">上海城隍庙附近原有小校场,本是驻兵演武之处,后成为民俗用品生产销售场所。清嘉庆年间,有画商设摊专售年画,因获利丰厚,有些店就直接聘请苏州的画师、工匠,自行刻印年画,行销颇畅,甚至还返销苏州。</p><p class="ql-block">1860年太平天国期间,不少桃花坞业主和工匠来到上海,在小校场重操旧业,促使上海“年画一条街”迅速繁荣起来,短短200余米的街面上聚集了几十家画铺,小校场老年画盛极一时。</p><p class="ql-block">因此而言,小校场年画艺术源于苏州桃花坞年画。上海近代著名画家周慕桥、吴友如、钱慧安等也参与年画创作,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风格。</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小校场老年画《百子图龙灯胜会》。</p> <p class="ql-block">受海派文化影响,其人物造型和构图特点突破了传统年画程式,别开生面。绘图设色浅淡优雅,一反大红大绿,体现了近代都市审美意趣;融汇了中西绘画技巧,多视点构图,写实和寓意结合。</p><p class="ql-block">选题除了民间传说、风俗时事、岁朝吉祥外,注重反映新事物、新风尚,富有时代气息。</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小校场老年画《上海铁路火轮车公司开往吴淞》、《闹新房》。</p> <p class="ql-block">周慕桥作的小校场老年画《视远惟明》。</p> <p class="ql-block">吴友如作的小校场老年画《艳竞榴红》。</p> <p class="ql-block">小校场老年画《秀女刺绣闺门画》。</p> <p class="ql-block">小校场老年画《豫园把戏图》。</p> <p class="ql-block">小校场老年画《西国车利尼大马戏空中悬绳大战》。</p> <p class="ql-block">《新出改良西洋老鼠嫁亲女》。</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西方印刷技术传入我国,石印、胶印逐步代替手工木刻印刷。小校场的木版年画渐趋萧条,月份牌年画异军突起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当时很多外国公司在上海开厂设店,他们为了推销商品,找一些中国画师,在传统的年画上,添加月历、节令、礼拜等内容,制成月份牌年画,作为随商品赠送的广告画。于是月份牌年画开始在上海兴起。</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早期的月份牌年画(1905年)。</p> <p class="ql-block">自此始,作为产业的木版年画逐步衰落。而如今,作为遗产的木版年画有待传承。老年画被月份牌以致新年画更新换代,这种无论是年画数量还是质量上的辞旧迎新,是工业化替代手工业的必然。</p><p class="ql-block">请欣赏一组图片:从月份牌到新年画。</p> <p class="ql-block">就此打住。</p><p class="ql-block">本篇图片采编自网络。侵删。</p><p class="ql-block">谢谢各位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