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困惑与迷茫(三、四)

廣胜

困惑与迷茫(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困惑与迷茫时期,我常回顾我们曾经经历非常短暂的文革期。不知大家记否,一九六六年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当初北京西城域学生,最先举起造反派大旗成立红卫兵组织的时候,毛主席适时地接见了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代表他们在天安门城楼上给身穿草绿军装的毛主席,佩戴上红卫兵袖章的青年女学生,正是时任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的女儿~宋彬彬,当时主席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宋彬彬”,主席说:“要武吗”。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头一次给初次相逢这位英姿飒爽红卫兵小将赐名。这份荣耀终生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就是此女,因其不谙世事造反过头被打入囚牢,后虽获释,心灰意冷,看淡人生,不提不闹,嫁人为母,一生平安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在她还是愤青之时,遇难的第七十五天留下了一首悲伤歌曲,在我们知青中长久地传唱;“离别了自由,来到这间牢房已经有七十五天,望了又望,眼前只是这扇铁门和铁窗;回想起往事,我碌碌无为,泪水就流成了河……亲爱的妈妈,请你告我爸,千万别把女儿忘,这就是我唯一的希望,牢里来把歌儿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看一个人曾经在人前人后多么光鲜,也有落难的时候,也有许多说不出道不明的苦闷与忧伤。每每想到这些,当我面对许多艰辛与无奈时,便释然了许多。</span></p> 困惑与迷茫(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百般困惑与迷茫时,自然而然的我又想起了书,到书中去排郁解闷,寻找答案。但那时我们在乡下能够找到的书,除了毛主席语录与毛选四卷外,只可以找到些研究文史哲的书藉。这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唯一准许发行的书,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被披上了难懂,枯燥,无味的外衣。因此在新华书店大量堆积,无人问津,少数单位和个人买了也大多是用作装璜门面而己,有心者还翻看几页,多数人往往一页未掀就将其存入书架,打入冷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对于我这个日不见字食之无味,上茅房也要看点什么的人来说饥不择食。我读书如吃杂粮,不分好赖,是书就行,通吃通读,慢慢消化理解。因为我那时实在是无书可读,此时这类书便成了我的宝贝。(此类书源广阔,就连大队部,小学校的书架上都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着,看着,随着理解的深入,我的兴趣来了。不仅仅是对其中举例的典故感兴趣,对其中枯燥的名词我也极其认可。什么问题的片面性,多样性,什么逻辑思维,逻辑推理的法则,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两分法,什么是唯心论,什么是唯物论,他们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的大门一旦打开,进去遨游一番,出来总有收获与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以往的岁月里毛选四卷我早就通读,但这番阅读又别有滋味。读懂政论文首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出内函和实质。联想到我们目前的境遇与苦恼,我重温四卷,没有答案。但却从中发现了我们以前许多观点的不完整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怎么认识和看待贫下中农的问题。毛主席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各阶级分析里就己阐述明白的东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他有新的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贫下中农的觉悟高吗?那时大家不用思考会统一口径地回答“高”!唯有我说;“不”!举例说明,东北农民的“忆苦思甜会”,为什么开着,开着,就开成“忆甜思苦会",你能把此类简单的问题归结到觉悟的高低上来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珍宝岛战斗打响了,在公社三级干部传达会议上,一位贫协的代表发言了:“这次中苏打仗不就是为了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吗?把这个小岛给人家不就没事了吗?不要成天嚷嚷着打仗,那是会死人的”。此言一出,全场无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能说他卖国吗?不能!他那是无知。你能接受他的无知吗?不能!不能怎么办?再学四卷,毛主席说:“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用两分法看问题,忠心,朴实,可以向贫下中农学习,新思想的理解,正确思想的灌输还要靠我们,我们才是新农村改天换地的先锋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翻开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的历史,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哪个不是知识青年,那个不是知识分子。现实不要忘记,在这个国家里,他们还有土地,而我们却是真真正正的无产者。重新阅读,重新理解文章的含义,让我的思想开朗了许多,过去我们一遇到困难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去积极地面对解决,而心灵深处,老想依赖贫下中农,一旦依赖不上索性破罐子破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哲理的学习,我明白了“依赖”和“依靠”这两个词之间一字之差的微妙差别关系。依赖、是婴儿偎在母亲怀里天经地义地吸吮着母亲的乳汁。而我们和贫下中农的关系达不到这种程度。通过毛选四卷的再学习,知道了我们和贫下中农的关系是站在同一立场,有同样的诉求,为同一个阶级服务的命运共同体罢了,可以放心依靠而无权依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看书学习,多了些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剖析理解,摆脱依赖。增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与理念、增强了相信自己的信心与能力。这对今后生活中遇到问题应当怎么处理减少了许多的徬徨,也为今后的出路与发展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一切希望得到的东西必须靠自己的奋斗努力,在自我奋斗努力的过程中,如遇困难和问题,可与贫下中农彼此沟通,获得理解与帮助。你万万不可完全依赖,他们也断断没有被你依赖的义务,“靠山山倒,靠水断流”人生奋斗努力靠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不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是不会真正懂得这些道理的。当年明白这些道理的人不多,就是其中有“明白”人,他也不肯、不敢讲出来,一旦讲出,被不“明白”的投机者误解,那将是跳进黄河也难洗清白。祸从口出、祸从天降,到头来岂不被冤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读书学习,思想得到了解放,渡过了困惑与迷茫,我们不再徬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摆正位置,不仅与贫下中农和谐相处,战天斗地共建新农村美好家园。同时也依靠贫下中农的支持帮助,主要靠自身努力奋斗,进行青年点建设。以至后来青年点丰衣足食,物资基础雄厚,成了知青温馨惬意的家,我们提前迈进了小康。</span></p> 谢谢欣赏 <p class="ql-block"><b>本文插图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