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历史自然灾害纪略

浙青光平

<p class="ql-block">  浙江 青田县是个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有些年份重,有些年份轻,1500年后趋重频繁,现根据气象,方志,水文,族谱等资料收集纪略如下:</p> <p class="ql-block">  公元656年水灾。</p><p class="ql-block">669年,六月海溢,漂没官民舍,溺死人无数。</p><p class="ql-block">697年,大水,冲坏民居七百余家。</p><p class="ql-block">937年,饥。</p><p class="ql-block">1071年七月,水灾。</p> <p class="ql-block">  1135年秋饥,大水。</p><p class="ql-block">1143年五月十五日,海水泛滥,溺死者无数。八月丽水,青田大水,溺死三千余人。</p><p class="ql-block">1166年八月十七日,大风雨,海溢,溺死甚众,潮退浮尸蔽川 温州受害更深 平阳成泽国 有的地方十留二三 九月旱。</p><p class="ql-block">1173年久旱,无麦苗。174年,水灾,旱相继,饥。</p><p class="ql-block">1252年六月,大水,死无数。</p><p class="ql-block">1305年六月,大水。1356大旱。1335年五月,山水大发。1385年大水。</p> <p class="ql-block">  1402年,旱,蝗虫。</p><p class="ql-block">1420年,大水1464年 地震。</p><p class="ql-block">1483年,大水。1485年,民艰食,饥。</p><p class="ql-block">1510年大旱,溪水绝流。</p><p class="ql-block">1516年七月二十八日,溪水涨十余丈洪水暴涨十余丈漂流数百家。1526年旱,溪流几绝。</p><p class="ql-block">1532年七月十八日,溪水暴涨十余丈。</p><p class="ql-block">1545年大饥,无麦,饿死者甚众。1563年大水,蜃出,十一都,十二都山裂水涨,溺死三百十三人。</p><p class="ql-block">1572年六月十八日,七月初四日,龙风大作,暴雨水涨,城中水深丈余,</p><p class="ql-block">1574年六月初三大雨,溪水暴涨。</p> <p class="ql-block">  1609年八月大水,洪水暴涨二十余丈。1623年七月大水,城坏。1636年七月大水。1637年大饥,民入山挖草根,以白善泥和米粉一半冲饥。1650年饥。夏无麦,秋无禾,民流亡。1666年旱,蝗虫食稻,田无收。1668年八月大风七日,粮食减半。1671年五月二十七日至七月十三日旱,蝗虫食稻,田无收。1675年八月十六日,大雨七日,溺死者无数,田成石坑,不能复垦。1681年五月大水,城坏。1686年四月二十六日大雨四昼夜,上流男女连屋浮下,灯未灭,死亡无数,户口漂没流亡不计数。</p> <p class="ql-block">  1737年六月淫雨弥旬,山陵崩塌,八月稻将熟大风,刮落殆尽,十一月天雨雪高积丈余,各处饥民互肆劫掠。1743年乾隆八年四月,天雨雹,饥民复肆劫掠。1750年春夏少雨,五月大水,七月大水,八月九日猛风连发二日,民饥。1751年大雪,延及二月中旬方霁,饥民复续。1758年群虎横行,白天食人各处伤害数百,1775年大水,1785年正月十五日有大鱼至石郭汇大如山,男女观者如市,数日后仁滩而死,肉臭不堪食,然多油可以点灯。1796正月初八大雪,酒冻瓮裂,八月初一大风,瓦片尽飞。</p> <p class="ql-block">  1800年六月下旬,大水连日大雨水涨入城,官民避后山西门外,店屋漂没,十二,十六两都田地被冲,凡在江边都受其害。府县以及民居庙宇墙垣无不冲坍,然栝苍可惨者青林一地数百家荡洗无存,下河地方半数水冲。1812年大水西门外庐舍被淹没,饥。1820年六月大旱,饥。1822年五月大水,饥。1829年八月二十七日大水。1831年大水,饥。1832年八月大水。1833年,饥。1834年大旱,大饥荒,吃草根,人相食,死人十之二三,户籍骤减。1835年大旱三月,人口减。1845年六月大旱。1846年四月雨雹,麦无收,六月旱,七月大水。1850年六月大水。1853六月大雨十昼夜,死人无数,屿头山崩,样心水暴涨,人多溺死。1854年三月大雨雹,无麦六月中旬 雨前数日地震 声如雷鸣 一个多月鸡犬不鸣,1866年九月十四日 地震,1871年二月大雨雹。1872三月初一,大风,雨雹大如碗。1876年六月十二日,大水。</p> <p class="ql-block">  1911年七月水灾。1912年八月二十九日,大水龙风暴雨大作,水位高23.46米,(鹤城警戒水位是13.5米)鹤城三四千间房屋漂没殆尽,14000多人,仅存5000多人,九月十七日,连日大雨,水位高21.87米,三百余所临时棚一扫而光,两次受灾16133户,75604人。1913年九月十六日,大风雨。1921年八月十五日,大水水位高21.2米,1922年七月大水,水稻无收,灾民衣食无措。1929年水灾。1931年八月初九水灾。1934年大旱,夏旱继秋旱,民食草根。1935年八月初三日大水。1937年六月二十五日,大水。1948年大水,水位17.78米。</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1949年大水,水位17.78米。1952年七月二十日大水,水位20.52米。1955年大水,水位19.94米,九月秋大旱80天。1957年6月26日起大旱57天,1958年五月水位17.04米。1959年七月十六日,水位17.5米。</p><p class="ql-block"> 1961年夏旱,6月4日台风暴雨。1962年大水位18.15米。10月21日至次年5月4日连早196天。1967,68,69年均大早,溪流几绝,塘库干涸,山上岩旁树木枯死。</p><p class="ql-block"> 1974年8月台风暴雨,降雨457,7毫米,1975年5月17日暴雨,8月12日台风暴雨,毁垻冲堤断路。1976年3至4月低温阳雨致烂秧。1977年4月5日两次冰雹大如鹅蛋。1979年5至7月大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2年7月28日大水,1983年4月大冰雹,4月9日小溪飑风线大风,7至8月大旱。1985年8月25日台风暴雨县城水位15米4。1986年4至9月大旱。1987年3至4月倒春寒,1987年7月27-28日,受7号台风暴雨袭击,全县平均降雨达265.8mm。全县死亡4人,9月9-11日,受12号台风和冷空气影响,我县普降特大暴雨,鹤城降雨达453.8mm,瓯江鹤城段水位超过警戒线1.62m,全县死亡10人。</p><p class="ql-block"> 1992年8月31日大水.,降雨量393mm,水位超过水文站记录柱无法测量。陈诚静者居淹1米8,大部分淹二层,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p><p class="ql-block"> 1996年8号台风暴雨造成经济损失达6.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1.2亿元。县城过程降雨量达352.4mm。局部过程降雨达440.5mm。死亡72人,失踪8人。</p> <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17日至22日受5号台风“海棠”影响,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死亡2人,倒塌房屋380余间,造成经济损失1.954亿元。</p><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13号台风“泰利”影响,死亡4人,房屋倒塌650间,直接经济损失3.65亿元。</p><p class="ql-block"> 2009年8月7日至10日受第8号热带风暴“莫拉克”影响,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降雨量295.6mm,台风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破坏水利道路工程,倒塌房屋63间。</p> <p class="ql-block">  2003年非典 人传人病毒 从广东顺德开始 2002年11月16日患病者黄杏初首例非典 春节期间有人发热 到5月27号结束 共有27个国家传染 共计8422人染上非典这种病 死亡916人全国戒备 有发病的地方居家隔离 青田也有出现多例。</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暴发非洲猪瘟,猪场大面积扑杀,农村防污染拆猪牛栏不准养猪,拆灰寮不准烧灰,次年猪肉价涨至每斤35至40元。</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8日 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当时没有重视隐满 到2020年1月20日确认人传人病毒 到1月23日已确认传染400多人 疑似病人上千 武汉开始封城 23日浙江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国家最高级 青田2月1日正月初七开始封城 已传柒4人 全国封城半月以上。后出现感染者就封,无感染者就开。后采取核酸检测,出入查验。于2022年11月放开众人全感染,老人多人感染致死,三月后病毒消亡。</p> <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8月29日青田发生大洪水纪实</p> <p class="ql-block">立在鹤城东岳庙的義冢碑:</p><p class="ql-block"> 壬子秋温处大水,青田受灾最甚,人物漂散全城为墟,本会特备杂币药物组织放赈救疫,掩埋三队来青,俾饥者得食,病者以苏,而死获安于九泉。查东门外浮厝数百具,棺败骨露行道,伤嗟!爰为移瘗于此,并立石以垂不杇云。沈希记。</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元年十一月中国红十字会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民国元年水灾的最大洪峰出现在青田县前仓乡的瓯江圩仁段,洪峰流量30400立方米/秒,比建国后实测的最大洪峰23000立方米/秒(1952年7月20日)高出7400立方米/秒。</p> <p class="ql-block">  地学杂志第11一12期记载伽青田城内洪水暴发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洪水暴涨时值夜晚,大多数人根据以往洪水的经验,认为洪水很快就会退去,所以都选择在家中等待,洪水进屋后又爬至阁楼和楼顶,没有及时向高处转移,至 29日晚8时,青田“水量独在城脚,嗣后速度顿增,每十余分钟增高数,至十一点钟,陡高十四五丈,南门城楼占全城最高点,统捐局所在地,亦高过楼头数丈。大雨顷注,雨点打头如雹,弱者喊呼求救,健者双手交胸,瞑目待死,如登法场。呼救之声甚烈,而声即旋息,全屋已入水,人已死矣。</p><p class="ql-block"> 还有些攀援于树者,又随大木以拔,漂泊不知死所,前后三点钟青邑一隅已死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青田大洪水查灾日记</p><p class="ql-block"> 青田县知事叶正度</p><p class="ql-block">  元年(1912)八月二十九号,风雨大作,至晚八句钟,山水陡发,至十一句钟时,前后约三小时之久,水已涨高约二十丈之谱,全城漂没。知事与各科长员,幸有法警大力者,打破后围墙,奔至后山顶试剑石地方,得全性命。其时,但闻风声、雨声、喊救声、哭泣声、房屋坍塌声,声声相应,惨不忍闻。</p><p class="ql-block">  三十号黎明,在后山顶一望,全城皆成泽国,人民庐舍无片瓦可睹。当即拟电省,雇人赴温发出,无应命者。彼时适有新授宣平知事王君石庚,亦孑然逃至后山,衣履全无,晤及托代为电省。</p><p class="ql-block">  三十一号,水势渐落,城垣始见。县署大堂以前尽成平地,淤泥堆积上房。房屋虽未全坍,已皆柱折磉出,不可栖止,器具漂流无存,城内死尸遍地。且分文俱无,实为半策莫筹,再四思维,不得不至温设法借款,筹办掩埋并急赈事宜。</p><p class="ql-block">  九月一号,乘舟赴温。沿溪村庄,全皆冲毁,不堪寓目。到温晤永嘉知事并绅林式音、吴访溪,青绅杜左园、陈益轩、刘仁甫诸君,暨青田统捐局长梁君等,商筹借款急赈,并发起“驻温灾赈事务所”,以作转运机关。幸蒙诸君热心,当日在钱庄及统捐局先行垫借洋一千元,购办棉胎草席,又米一百有七袋,由知事自行携还青田。</p><p class="ql-block">  四号,乘舟返青,逆流而上。沿途见尸,即行收殓掩埋。至青属之平堰地方,灾民环求赈米。当查人数,每人以一升计,共给发三袋,钱仓又散给一袋。至青邑,委托城厢绅耆十二人调查人口,尚存五千余丁。当交米五十袋,交给绅耆令其散发。至于小溪一带,被灾尤甚,委托该地绅董陈碧崖携米五十袋,至该处查实核放。续又专人至缙云,电省请款。一面雇人修葺公署已坍房屋三四间,以作办公之地。</p><p class="ql-block">  十号,奉到省宪庚电,悉知由温州公一庄拨款三千元。彼时由“驻温灾赈事务所”各绅先期代收,集议备办棉衣等物,以作刻下急赈。</p><p class="ql-block">  十五号,知事又至温州,商议续赈之法。适遇省委吕君文起,挈米二千石到温,公议先拨米三百石解青续放。知事先期返署,米装另船十五只,请梅统领每船派勇丁一名,以资保护,交青田统捐局梁西仲并本署科员龚雪澄二君督解来青。讵料风逆水涨,舟不得行。</p><p class="ql-block">  十七号,大风雨,二次水灾又至。城内水量较前次只低数尺,所有人民搭盖草房又被水冲洗一空。且各乡有前次未受水灾者,亦被冲毁无存。</p><p class="ql-block">  十九号,奉到省电,又由永嘉小南门捐局拨款三千元,查放急赈。</p><p class="ql-block">  二十号,所运三百袋米船已到青,即请城厢绅者商议办法,并拟组织“筹赈事务所”。</p><p class="ql-block">  二十二号,雇工清理通城街道,便交通而资卫生。下午陈越午、夏次岩二君至,议决事务所地点于夫子庙,当即饬工扫除。晚间夏次岩君由温携来小洋三万三千角,乃“驻温筹赈事务所”诸君议决,每人续发米一升、小洋一角,核实查放。当交夏次岩君一百六十袋,小洋一万七千六百角,运付小溪一带赈放,当取收条为证。</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号,委托廖子琼等十七人,分携洋、米赴各处赈济,并令代为续行分查户口册。</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号,四乡灾区耆老闻米洋到青,扶杖来请领者踵相接,预算各区灾黎之数,尚缺小洋一千四百角。因派本署书记尹莘持函至瓯事务所补领。晚间县议会副议长章君同偕该乡议员数人来,云及水灾,该乡灾象尤甚,田亩坍毁,无术再耕。灾民成饿殍,现有数千人,拟请护照就食邻疆。知事深以为不可,力劝再三,并托其代为阻止。</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号,城厢各灾民,洋、米散齐。午间副议长章君续来,面呈禀笺,力言,一十都及十一、十二都等处灾民欲出境就食请照等情,其言甚为固执。婉劝无济,当言此事须电省请示,方能决定。</p><p class="ql-block">  二十六号早间,调查景宁、云和等灾区委员胡君自省过青,接谈片时。去后即至夫子庙事务所,晤夏、陈、詹、李诸君集议,知事预拟调查灾区总分表各一纸,交由事务所责成各调查员照填,藉资一律。</p><p class="ql-block">  二十七号,吕君逢樵自处来青谈片刻。午间至事务所,提议清道卫生,先由陆路,后及水道,并多修厕屋便桶,以消疫疠。</p><p class="ql-block">  二十八号,接财政司电,知又由温州盐局拨洋七千元。当即至事务所相议,拟办平粜。</p><p class="ql-block">  二十九号,本署书记尹莘甫由瓯回青,又运米四百袋并药品百余种,酌量施送。</p><p class="ql-block"> 三十号,吕君逢樵派二员至青调查灾区。连日以来,四乡请豁免钱粮之禀牍,几盈尺许,然非先请省委会勘明确,未能达到目的也。</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多灾难,然我祖先挺脊梁勇担当,几千年长城不倒,赵州桥稳固,废墟重建。而今日有人建桥不过三载,堤坝豆腐碴尤如图财害命。作者少时被水冲几十米失知觉获救,几丈悬崖滚落遇潭少伤。遇熊熊山火奋勇扑灭,见村屋起火奋力抢救,洪水来临扛沙包,指挥防汛抗旱整四年,灾害面前不退缩勇担当。虽然人在大自然面前渺小,稍不留意倾刻荡然无存。但人多力量大,团结奋斗定胜天。编制本篇意在居安思危,掌握规律,未雨绸缪,提升我们驾驭自然的本领,规避灾害和将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造福人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