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氏家训十则

雍振军

<p class="ql-block"> 老谱家训十则</p><p class="ql-block">1.敬祖先</p><p class="ql-block">2.孝父母</p><p class="ql-block">3.友兄弟</p><p class="ql-block">4.教子弟</p><p class="ql-block">5.肃闺门</p><p class="ql-block">6.笃宗族</p><p class="ql-block">7.睦乡邻</p><p class="ql-block">8.正名分</p><p class="ql-block">9.慎亲丧</p><p class="ql-block">10.崇勤俭</p><p class="ql-block"> ( 一)</p><p class="ql-block"> 敬祖先</p><p class="ql-block">古者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弥。皆所以妥先灵而敦一本之谊也。</p><p class="ql-block">夫人各有祖。木本水源,尽人知之。未必人尽能行之也。诚能随时薦新,家长率俱子弟照常而祭。祭毕而燕饮,福受胙坐必以齿。则仁孝之心自油然生矣!</p><p class="ql-block">至若魂体归藏须加培护。清明挂扫尤当维持!此皆不失其本源之义。倘窵远而任低塌,日久必至遗亡。冷落先灵,能无憾乎?故懈怠由于疎忽。祭固不欲其疎也。总之曲礼曰:毋不敬!</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孝父母</p><p class="ql-block">夫为人子者,于父母之前问安视膳,使令必行。疾病医药,亲身服侍。行将率其妻子,导以奉养。寒暖相宜,以承欢于膝下,于理然也。</p><p class="ql-block">尤当以得亲顺亲为念。若徒恃其供奉,全无与于亲心,此所谓养口体者也。孰若养志之为愈乎?</p><p class="ql-block">若夫好货财而私妻子,慕少艾而薄庭帏,酗酒博弈,拳勇斗恨。此等子弟任情自恣不顾天理。付之五刑,罪莫大焉。</p><p class="ql-block">以视夫养口体者,正相悬万万也。何不孝一至此?故大圣曰:弟子入则孝!</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友兄弟</p><p class="ql-block">古人以手足喻兄弟,无非痛痒攸关。诗所以有凡今之咏也。吾见少时瞻依膝下,则骨肉情殷。及长乐尔妻孥,则恩谊浅薄。或始起于阋墙之衅,终中乎妇人之言。以致手足分离,另居各爨。患难不相顾,有无不相通。甚至机智互倾、阴谋取胜,而天伦之乐事丶同胞之至情不复讲矣!</p><p class="ql-block">抑思同气连枝、情关一体,直使堂堂父母忍令落落孤踪。午夜思量能无愧乎?</p><p class="ql-block">夫伯叔兄弟以祖视之;支又分支,犹当友爱。况其远者乎?故书曰:惟孝友于兄弟,然则孝以外厥惟友。</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教子弟</p><p class="ql-block">夫勿劳固不足以成其爱,而能训斯足以全其才。使内无贤父兄,外无贤师友,其不至自弃其才者,鲜矣!</p><p class="ql-block">夫天壤间居四民之首者,惟士聪明。子弟赋性不群,不善引导势必卑污。农商工贾岂无聪慧?不加讲劝,业必不精推之。至于百技虽属末艺,不勤启迪,术亦难工。甚至不慎交游、不敦品行,甘与宵小相狎,惯与匪人相此。姑息养骄,任情飘荡。司马相如谓:父兄之教不先,斯子弟之率不谨。倪文节公谓:子弟不授以常业,必流为非类。</p><p class="ql-block">事至此,将置子弟为何许人哉?经曰:父过!又曰:师惰!是不可以无教。</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肃闺门</p><p class="ql-block">易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节也。</p><p class="ql-block">闺门之内胡为,而有不正者。始由于不谨,谨则内外必分。终由于不勤,勤则志意不惰。共所谓不勤不谨者,乃下等轻贱之流,而非中馈修严之辈。异日辱门败户必此类也!又安望夫存而言语顺从,夫死而操作贞洁?</p><p class="ql-block">小则抚孤保产,大则仗义守节,为巾帼中奇女子哉!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王凝公曰:闺门之内,若国家人能勤谨则闺门自肃。</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笃宗族</p><p class="ql-block">从来宗族之蕃衍也,自非明明德者。谁克仗亲亲之义哉!</p><p class="ql-block">夫喜相庆、患相恤,死丧相吊,衣食相解。推似也斯在恒情。犹有悯孤卹寡、济苦怜贫,捐财以成人美。</p><p class="ql-block">况乎亲联一本,倘遇族内之贫,不能嫁娶、死不能葬埋。坟塚掘而未能控官,产业侵而未能鸣上。以及营生无本、读书窘财、哀哀无告。诸要端族中有力之家,自当酌量帮扶。以敦亲睦九族之谊。甚毋相视秦越,刻薄寡恩。</p><p class="ql-block">昔陶靖节诗云:同源枝分,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又范文正公有云:当其分支别派,固有亲疏。然自祖宗视之,则均属子孙。</p><p class="ql-block">由是观之,宗族称孝必求诸笃。</p><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睦乡邻</p><p class="ql-block">里有美俗,择居者处之。邻有贤人,买宅者求之。人之有赖于乡邻也,自古然矣!</p><p class="ql-block">成以望衡对宇、比户而居,非父兄宗族之所在。即旧好新姻之相称,有不大相和好者哉。夫族谊与戚谊相联,世谊与友谊一致。虽云贫富不同,通塞各异,卒之权其缓急,济其有无。统出入守望疾病诸大节胥,扩以相友相助相扶持之本。怀此君子所以有周急之意也。</p><p class="ql-block">顾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持身涉世,惟利是从。夫利己必至损人。若人不受其损,此乡邻之鬬(斗)所由来也。以今考之道在睦。</p><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家训十则</p><p class="ql-block">▲敬祖先</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冬至时祭祀始祖,立春祭祀其他祖先,秋末祭祀亡父,这些都是慰问祖先魂灵而牢记自己的根源。人都有祖先,就好像木有根、水有源。人人都知道,未必人人都能做到。如果能做到及时传承后代,家长带着孩子们经常祭祀,祭祀以后聚会吃饭,敬酒分肉都按照年龄顺序,那么大家的仁义孝顺的心思就能自然的产生了。至于人死后埋葬到坟地,要好好守护。清明时来祭扫更要好好维持。这都是不忘本的关键。如果因为离得远,让坟地低矮塌陷,时间长了一定会遗忘、冷落了祖先的魂灵。这能不让人遗憾吗?因此说懈怠是因为疏忽,而祭祀是为了不疏忽。总而言之,曲礼说(祭祀祖先千万不能不恭敬)。</p><p class="ql-block">▲孝父母</p><p class="ql-block"> 当儿子的,给父母请安、问候饮食,让你做什么就去做,父母生病你亲自照顾、喂汤药,出门就安排妻子儿女孝敬、赡养父母,让老人冷暖适宜,儿子能在他们跟前看着他们高兴,这才是正道。尤其是儿子要把亲近、顺从父母作为宗旨。如果只是赡养却一点不亲近父母,这只是赡养父母的身体。怎么能和赡养他们的心灵比呢?如果为了钱财物品而偏爱妻子、儿女,爱慕少女而慢待妻子,酗酒赌博,争强斗狠。这样的子孙任性放肆,不在乎天理。他们罪过很大,即使处罚五刑也不过分。这些人和只赡养父母身体的人比,有差了千万倍。怎么能不孝到这种地步呢?!所以孔子强调学生们在家中要孝顺父母。</p><p class="ql-block">▲友兄弟</p><p class="ql-block"> 古人把兄弟比喻成手脚,可见关系密不可分。诗经中有“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样的歌咏。年少时,在我们身边互相依靠的,也就是兄弟情深。等到长大了,因为有妻子和子女带来一片欢乐祥和,导致兄弟情义变得淡薄。有的因为不和闹矛盾,最终因为妇女挑唆的话而导致兄弟分家,另起炉灶。有了困难互相不关照,有东西也不互相分享。甚至有的靠治理互相算计,赢了就不再去讲究亲情友谊了。想到兄弟间本来是一脉相承,怎么忍心让父母孤零零的生活,半夜里想起来不会觉得愧疚吗?堂兄弟之间从祖先那里来看,属于分支再分支了,尚且要互相友爱,更何况关系近到是兄弟呢?所以尚书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而孝顺父母以外就是友爱兄弟了。</p><p class="ql-block">▲教子弟</p><p class="ql-block"> 不锻炼没法成就他喜爱的人,能对喜爱的人进行教育就能让他成才。假如他家里没有贤德的父亲哥哥,外面没有贤德的老师、朋友,他如果能做到不自暴自弃,是很难的!天地间的士农工商四种人,士是最聪慧的。孩子如果不合群,再不好好引导,他一定会感到自卑、不如人。农民、工人和商人就不聪慧吗?其实是说如果他们不能互相劝勉,他们的业务就不能够精湛。推广到各项技能,虽然是微不足道的技能,但不频繁的启发,也难以做到熟练。甚至是不谨慎交朋友,不培养德行,乐意和奸邪小人混在一起,和匪徒较量,娇纵任性放荡。司马相如说,父亲哥哥不先教育儿子弟弟,那么儿子弟弟的行为就会不谨慎。倪思大人说,孩子们如果不让他从事正经事业,他就会成为不善的败类。这样做将把孩子们放在什么位置呢?经书上说孩子得不到教育,既是父亲的过错,也是老师的懈怠,因此不能不对孩子进行教育。</p><p class="ql-block">▲肃闺门</p><p class="ql-block"> 易经说女主内、男主外。男人和女人确立了天地间最根本的纲领(男人和女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因素)。闺门中怎么还有不正直的女子呢?最初是因为不谨慎。谨慎的话就会内外分工明确。最终因为不勤劳。勤劳就不会意志懈怠。所说的不勤劳不谨慎,是那些随便而又卑贱的女子,而不是那些严格约束行为的妻子。今后败坏门风的一定是这样的女子。她哪里会关心丈夫的死活。而那些言语顺从丈夫,丈夫死后还能保守贞洁,小了说能抚养孩子、维持产业,大了说能够凭借大义、守持气节,这不是一位不输男儿的奇女子吗?诗经说女子顺从不出格,只负责安排酒食,不让父母担心。王凝公说闺门就像国家一样,只要能做到勤劳谨慎,那么闺门女子自然可以管教好。</p><p class="ql-block">▲笃宗族</p><p class="ql-block"> 一个家族的繁衍,如果不是发扬高尚的品德,又怎么能依仗友爱亲人的大义呢?有喜事共同庆祝、有困难互相支持,人死互相慰问,衣食互相救济,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还有怜悯孤儿、抚恤寡居老人,周济贫穷困苦,捐钱来成全他人的好事,更不用说源自于同一个祖先的同族人。如果遇到家族中有贫困无法嫁娶,死了不能埋葬,坟墓被挖而不能告官,产业被侵吞也不能报告,以及没有本钱谋生,没钱读书,可怜却没处求人等各种情形,家族里有条件的人家要根据自身能力帮助他们,这样就达到团结亲人族属的效果。千万不要像秦越两个国家一样不来往,刻薄无情。陶渊明有一首诗说,我们本是同一个祖先,不同的分支,随着后代的繁衍逐渐疏远。这样的情形令人感叹,也让我反复牢记我们原本属于同一祖先这件事。范仲淹有一句话说,自从后代分出不同的支脉,自然会有亲近和疏远的不同。但是从祖宗的角度来看,都属于一样的子孙。从这点来看,要想宗族夸他孝顺,一定要做到尊敬、团结族人。</p><p class="ql-block">注:秦越,春秋时两个国家,一南一北相距很远,不大往来。后比喻两方疏远。</p><p class="ql-block">▲睦乡邻</p><p class="ql-block">巷子里有淳朴的风俗,这是选择住宅的人愿意靠近的。邻居有贤德的人,买房子的人愿意找这样的地方。人们要依赖乡亲邻里,这是古时候就有的道理。相互靠近居住的人,不是父亲哥哥或者同族人,就是好友亲家之类的。会有互相不友好的情形吗?家族情谊和亲戚情谊连接在一起,交情和友情是一直延续的。虽然说贫富情况不同,境遇顺逆也不一样。但终究要权衡事情的缓急、接济邻里的困难,在他生病时到他家中问候照顾。我们的胸怀格局要打开,与邻里友善扶持,这是一个君子周济他人困难的本意。怎么会做言语不忠诚、行为不恭敬,唯利是图的事呢?追求自己的利益就会损害别人的利益。别人要是不愿意他的利益被损害,那么邻里之间就会争斗起来。从这点来看,乡邻相处的原则在于和睦。</p><p class="ql-block">▲正名分</p><p class="ql-block"> 想到古时候的君子,按照自己的身份安心做事,还会根据名称想到含义,对于宗族乡邻更应该重视名称身份。所以当尊敬的长辈,要给晚辈做榜样。晚辈年轻人,要尽力尊重长辈。晚辈不触犯长辈,长辈不欺凌晚辈。互相的称呼是不能冒犯的,这是因为身份确定不变。如果长辈欺凌晚辈,就像大山压鸡蛋。晚辈怠慢长辈,就好比衣服裤子穿错了。随便称呼名字,明显地越过辈分,甚至不顾德行往人脸上吐唾沫,大声训斥人。像刘四骂人、脚踢人屁股那样轻视人。这些都超过了违背礼仪、冒犯辈分,超过了指名道姓。要知道爷爷要称呼王父,父亲要称呼严君。再扩展到亲戚朋友,不管年龄大小,身份高低,都应该谦虚恭敬。大家要努力做到年轻的不轻视长辈,长辈也不能敲打晚辈。这样尊卑长幼有序而不越界,还能做到互相关爱,也不会拉帮结伙或是偏爱某些人。古话说,要想说话顺利让人接受,那么说话的名义和身份要适当,这样做没有不正当的。</p><p class="ql-block">▲慎亲丧</p><p class="ql-block"> 当子女的,父母去世了,三年中不允许娶妻嫁人,而且不能够隐瞒丧事去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是违背禁令的。他从小到大,从成人到结婚,要为他举行加冠成人礼还要举行婚礼。虽然做这些不仅是为了活着的人给去世的人送终,但又怎么能不为这事考虑呢?毕竟活人给死人送终是一件人生大事。当他捶胸顿足、跪地嚎哭,为死者装好衣服和被子,装进棺椁,他必定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他为死者找好墓地,不会受风水影响,也不会被虫蚁侵扰,崩塌碰不到,挖掘毁不了。父母活着时,他顺从他们。父母去世时,他安心地为他们安置墓地。这样就足够了。如果因为某件事,停止发丧,时间长了让人心中不安。父母的遗体魂魄没有安定,阴森凄惨,他还妄想着寻求一个吉利的坟地,这是多么的无知麻木。最终也没找到吉利的坟地,父母长期没有安葬。与其让父母尸骨暴露在外,不如让他们入土为安。古话说,父母的丧事只要做到尽心尽力就好。远祖要追忆,丧事要谨慎而且要尽快举行。</p><p class="ql-block">▲崇勤俭</p><p class="ql-block">勤劳则不会缺乏衣食,俭朴就能够培养清廉的品德,这个道理很明显。但是人们都有好胜之心,却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不过是因为没有做到勤劳俭朴却不去思考。只有勤劳才能创造财富,节俭才能保留财富,这是繁衍生息的道理。推广到士农工商以及各项工艺,全都是这样的道理。如果人们畏惧艰难,得过且过,追求浮华而忽略实际,怠慢对父亲哥哥的尊重,只奢侈款待宾客,忘记休养身心却想着大家的夸奖,对子女亲人无情而和朋友友善,放弃谋生的工作而只想饮酒享乐。礼物堆满了门口,问候信在路上往外发出,私事比公家的事还多,私人信函比公文还要频繁,这样就会耽误时间精力,勤奋恭敬的心思就没有了。他就会过分追求奢靡的生活,节俭的意愿就抛下了。等到他精力懈怠、荒废,他只求腐化的生活,自然会伤风败俗,事情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短缺了。古时候人们为子孙谋划就是告诫他勤劳与俭朴。要按照古时的要求去做,而不要过分追求铺张浪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前一次发言至此刻,才翻看各宗亲的发言,觉得信息量大,谈论的话题池多,很是受益,声宇家门关于勤劳与财富的分享值得思考。 我觉得无论农耕文明还是工业文明,个人还是家族要快速积累财富,要悲财富积累后能经久不散,勤劳肯定不能丢,要注重学习(知识、科技、理论),要循时代大势行进,前提尊章守法,诚信守德。声宇家门的经历说明学习是个人事业不断辉煌变强的典型。 还有都对“祟勤俭“(家训十则之一)这段驿话也特息兴趣,可全部:友出,我想细读细读。 除了我提及这几个,其它话题也有不少令我耳目一新之感,只是一时还不曾消化透,消化透再谈个人浅见</p> <p class="ql-block">雍氏家谱/家规/家训(摘自79-114页)(译成白话文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家谱和家规是用来警戒败坏德行的恶徒,劝勉大家行善积德。可是警戒恶徒自有国家的法律条令严格要求,好像不需要多说什么。劝勉大家行善就要依赖父亲警戒儿子,哥哥勉励弟弟,以及家族里实行家政制度来管理全体族人,这是负责监督劝勉的族长的职责。如今整个家族刊印修订家谱怎么能不讲求警戒恶徒、劝勉善行呢?于是公开二十则家规、家训附在家谱的开端。话语虽然很浅显,但是道理却值得我们学习吸取。做父亲和做哥哥的如果能再三用心,勤加告诫,一定可以见到子孙们严格遵守家规并反复牢记,将祖先的教诲作为座右铭,十分恳切地学习遵守,并且一代代守护传承,永远不会懈怠。那怎么会担心后代没有贤德的人光大家族的名声荣耀呢?!</p><p class="ql-block">●宗祠</p><p class="ql-block">是安放祖宗牌位的场所,维护管理要做到每年清洗修整。公用经费如果不够用,修整不能因为族里人的贫富情形不一样就有不同议论,从而耽误了修整大事。而且宗祠宽广,收拾比较困难。所以不要在宗祠里寄放杂物,也不暂时充当房舍,也不借给外人教书。即使是族里人来宗祠读书,也不能在寝室里摆放书案。守护宗祠的人尤其必须要谨慎守卫门户。要打扫干净整洁,不能让流窜的乱民进来,也不能让妇女勾结奸夫在宗祠里喧哗吵闹。如果有违反,由户首带着族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罚,决不能放纵姑息。</p><p class="ql-block">●入主 神主入祠</p><p class="ql-block">死者牌位进入宗祠。凡是忠臣、仗义的男子、贞洁的妇女、举人、进士、翰林、优贡、拔贡,官职在七品以上的人以及儒生、老年人,在宗族里有德行、对宗祠有功劳的人,进驻宗祠不收入主费用。如果他生前做过盗贼、娼妓或者衙役,那么一律不允许他的牌位进入宗祠。应该进入宗祠享受祭祀的,要等户首全面展示进入宗祠的年月日才允许他带着入主费入主宗祠。断绝子孙的人,由他一脉的亲属准备钱供他入主宗祠。如果到时间不入主,允许户首责罚当事人,绝对不姑息从宽。</p><p class="ql-block">●立继 </p><p class="ql-block">如果族中有人没有儿子要选继承人时要先从长房的儿子中选,长房没有儿子可以继承就从二三房中选定儿子继承。如果本房和亲房(自己这一支和兄弟这一支)都没有合适的儿子可以选,那就任由他选择喜爱的或者贤明的人继承。如果发生越界立继承人、争夺继承人、阻止选定继承人等情况,由户首根据家规裁断,不能听任他们这样做。如果已经过继给别支而本支没有儿子继承,那么过继的儿子再回到本支也是理所当然。至于让父亲抚养、寄养或者非婚生子等各种冒认自己儿子的情形都不准进入祠堂祭祀祖先,这样才能杜绝今后修订家谱时产生争议。儿子跟着被遗弃的母亲不算在以上的情形里。</p><p class="ql-block">●埋葬 </p><p class="ql-block">儿子给父母去世选择安葬地,都希望今后不在这里修城墙、建道路、动犁锄。千万不要听信风水先生煽动或者胡乱寻找吉利墓地。他夺取这块墓地却拿父母的尸骨来犯险,想要侥幸达成,到后来将会酿成祸事。如果偷着将父母葬在别的山头,或者强行葬在祖坟所在山头,挡在前边或者跟在后边也不分个辈分。一旦报告给房长并和户首一起查明属实,假如有妨碍,那么由户首责令他迁走、改葬别处,还要向祖坟谢罪。胡乱阻挡的人要给予惩罚。</p><p class="ql-block">●坟茔 </p><p class="ql-block">坟茔是安置祖宗的地方,也是子孙的根本。既然大家共同修订族谱,无论公共的坟地还是私家的坟地,也不论远祖近祖,所有族人都要一起守护防卫。尤其要禁止践踏毁伤坟地。。不能乱砍乱伐山丘、竹林,更不能贪财盗卖。如果违背,户首让践踏者祭奠谢罪,毁伤者培植修整,乱砍者受处罚,盗卖者退回契约,而且对这些人按照不遵守家规治罪。至于坟地被外人铲平,本家族的子孙不能够报仇雪恨时,由户首派那人的亲属告发,族人一同支持。如果这座坟地找不到亲属,户首就作为本族的带领人,允许户首出头上告,替祖宗伸张冤屈。经费如果不够,由户首向各房收取公用钱或者按户依照贫富情况捐钱。如果负责管理公用钱的人不愿意拿钱,各个散户也不愿意交钱,他们都甘心祖宗被淹没,自己做一个不肖子孙。这样冥顽不灵的人,由户首带领族人严加惩治这样的歪风邪气,一点也不能宽恕。如果惩罚后还坚持错误不悔改的人,就报官捉拿治理他,以彰显国家的法令。</p><p class="ql-block">●词讼 </p><p class="ql-block"> 族里有关于族中事情的讨论,要先报告本房房长和户首,接着报告外房的房长。如果没经过宗祠讨论,强行侵占土地、抢人家牲口,压价买粮、限制别人卖粮,自己快速倒粮卖,伪造字据挖人家田埂,跟人家发狠打斗,捏造事实告官,这些行为由户首向上呈报来整肃家规。如果他耍无赖寻死,已经死了的就让家里收殓他,没有死的还要重罚,以阻止乐于诉讼而助长邪僻的风气。还有的男子自己本来行为不端正,一旦被邻里发觉,如果有爱诉讼的人胡乱为他辩护来欺骗官府,结果让家族蒙受羞辱,一定要严惩这样的事。还有女子家人、男子外出谋生,有的发生上吊、投水,有的发生喝药、抹脖子等情况,都要查清楚有没有缘故。如果查出是大意而死,家属还强行拉着族人瞎闹,因为人命而引发诉讼案,也要按照家法惩治。如果死者确实是遭到他人迫害,无法伸冤,那么就让他的家属出头,户首随同上告,不能认定一个结论不放。</p><p class="ql-block">●体统 </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哥哥提前教育儿子、弟弟,儿子弟弟的行为就谨慎。儿子哥哥遵循父亲哥哥的教育,这是一个家庭的规矩。孩子犯了过错,由房长带着他到宗祠,听从户首给予处罚。父亲和哥哥不能纵容他,房长不能帮他遮掩错误。而且要以别支的户首和房长的教训为主,本支的户首、房长因为要避嫌,只能坐在角落里不出声,由别支的户首和房长分析、裁断。这些晚辈有什么意见,只能在一旁参加,不可以拥挤吵闹,这是一个家族的规矩。如果父亲、哥哥纵容孩子,房长受贿或是护短,让孩子躲避惩罚,召唤不来的,将违背家规,无法振作,这时户首要责备、惩戒父亲哥哥等人,斥责房长,绝对不能稍微有一点宽容。</p><p class="ql-block">●正供 </p><p class="ql-block"> 边境以内都是皇家的领土,吃一根草也是受国家的恩泽。国家施行仁爱给普通老百姓,发生水灾旱灾都会减免租税。军用物资很急需,也没有向我们百姓增加一陇天地的租税。只要受到祖宗对我们的庇护、家里有田地产业的人,上缴国家的租税要早点完成,不能等待催收。这样我们对于国家做一个守法的人民,对家庭做一个遵守本分的儿子。如果有人隐瞒拖欠租税,要烦劳县官派人催缴讨要,不仅让你多交钱,而且很丢脸面。这种太平盛世的顽劣分子、家族罪人,国法不能宽恕,家规也不能容许。户首和族人要对他共同责备惩罚,不要给本族抹黑。再或者有人想帮别人代缴税粮,自己从中扣留一些,他十分熟悉斛面堆高的收粮方式,可以得到淋尖时多出的粮食,暗地里得到分给差役的羡余银子和称量时的小额银子,能够分到损耗钱,却导致纳粮户收到极大的牵连拖累,不得不重新缴纳税粮。这样的恶毒行为,让户首把他带到祠堂,责备、惩罚,不能饶恕。</p><p class="ql-block">注:斛面、淋尖、羡余、兑头、加耗都是官吏收租时多收粮食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竞争己然过去,只能放在当时历史年代去分析,时势造英雄。但是历史经验总结也很有必要,我们应以历史发展观看问题,美国信奉有用便是真理,充当世界警察,到处搞霸权,就连自己的总统都是幕后财阀在操控。中国现在信奉的独善潜修是韬光养晦,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手。国与国是这样,家族也是一样,竞争激烈无处不在,适者生存,发展教育多出人才好人才,我们干个体也是在原始资本积累,按三代成富人总要有一代吃苦,甚至是几代人都吃苦完成通向上升空间发展。纵观上述,要顺利发展,少走弯路,这样自然需要一点精神,一些毅力,需要定方向定目标定计划,诸如家族纲领服务宗旨历史使命等书刊作指导!个体出色完成个人使命同时也会带动一个家庭繁荣,召唤一个家族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