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一直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包括不乏美好的风景。之所以熟视无睹,或许就是因为我们的脑子缺少发现美好事物的意识,眼睛缺少发现美好风景的观察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观景不必非得把目光锁定在远离城市的高山大河,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美景,不能因为它就在身边的缘故,而去漠视,甚至是无视它。应该想到,有不少外地来沪的旅游者,就是奔着我们漠视或无视的地方而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下疫情吃紧,可能无法很好完成你远足的梦想,这就需要我们不妨多留意一下自己身边的景致。这是完全可以免去舟车劳顿,不需要跋山涉水、远赴那些陌生地方去感受的。远足,能去当然更好。不能去的话,就请放平心态,多关注一下,更不要轻易放过你身边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退休后尚在发挥余热的我,每天下午离开单位,踩上共享单车骑行约半小时去接孙女的路上,是活动手脚放松心情的极好时刻。每天所走的那段路,是非常熟悉的,大都是几十年前上学时就每天一直在走的。行走在那些路上,时不时会有几十年前的场景会闪现,也会有新的惊喜在出现。走了一段时间,猛然发现,原来一路下来有许多精彩之处。倘若串联起来,完全可以成为一条景观线路,一些城市的旅游观光线路不就是那样来的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就是我的每日骑行线路,我把它记录下来展现于此,看看我说的是否有点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 初冬,南浦大桥下的银杏一片金黄。</p> <p class="ql-block"> 阳光下,弧形引桥和绿树后面的建筑分外亮丽。</p> <p class="ql-block"> 东江阴街旁的旧屋留存着老城厢市井生活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这里能看到董家渡的地标性建筑——双子星座在日日爬高</p>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填筑榆木泾而成的江阴街,成了漂亮的林荫大道。</p> <p class="ql-block"> 江阴街电影《无名》的片场,一度成了众多市民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江阴街河南南路口,黄浦区文化中心的在建工地,项目建成后,将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黄浦添彩。</p> <p class="ql-block"> 大林路上,2003年建成的黄浦区“四位一体”工程项目,包括黄浦学校、黄浦区少年体育运动学校、黄浦区轮滑馆和沪南体育活动中心,此为体育活动中心、轮滑馆、射击馆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早期的沪南体育场</p> <p class="ql-block"> 大林路、方斜路上的黄浦学校,是一所全新的现代化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历史悠久,前身是美国圣公会教士裨治文夫人于1850年(清道光十三年)创办的裨文女塾,为上海市第一所女子教会学校,解放后先后更名为裨文女中、上海市第九中学等。该校校址为原沪南体育场所在地,其前身是始建于1917年的上海公共体育场,是全国最早的由国人自建的公共体育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早年的红房子医院</p> <p class="ql-block"> 方斜路、大林路口的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前身称西门妇孺医院,成立于1884年,由美籍女医师罗夫施耐德氏创办。因墙砖为红色,居民习称红房子医院。1952年由前西门妇孺医院、红十字会妇产科及中山医院妇产科合并成立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该院是全国闻名的妇产科医院,现在杨浦区建有东院。</p> <p class="ql-block"> 填筑通往肇嘉浜的周泾而成的肇周路上,西侧近百年的旧房将“功成身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肇周路东西两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近吉安路、复兴中路南侧的老房,是这条道路上二级以下旧里的最后守护者,已时日无多(已被开始实施征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原位于济南路景安里地块内的三幢历史保护建筑,被平移于复兴中路济南路口,形成海派历史建筑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它们的名称具有《诗经》的内涵,分别被称为复兴风、复兴雅和复兴颂。</span></p> <p class="ql-block"> 原济南路207弄2号“沈家大宅”,现为复兴风。</p> <p class="ql-block"> 原济南路185弄7号“上海化工厂老板住宅”,现为复兴雅。</p> <p class="ql-block"> 原济南路185弄17号“逸庐”,现为复兴颂。</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吉安路口的“口袋”公园</p> <p class="ql-block"> 东段的复兴中路,除了法国梧桐,再也不是记忆中的那个印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复兴中路上的高档住宅翠湖天地</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黄陂南路口,为陈独秀于1920年7月设立的又新印刷所,寓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址为复兴中路221弄(原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是一幢砖木结构的旧式里弄建筑。2020年10月15日,该建筑平移128.9米后,设于现址。《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就在这里出版,由此遍及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初版1000册面世,封面上印有马克思半身坐像,水红底色。因排字工的疏忽,封面标题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9月再版加印1000册,改正了印刷错误。</p> <p class="ql-block"> 金融博物馆暨银行博物馆,位于复兴中路301号原上海律师公会原址,展览面积近4000平方米,展出各类珍贵金融历史文物5000余件,是国内馆藏最丰富、珍稀文物最多的金融行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早年的辣斐大戏院</p> <p class="ql-block"> 这地铁站的原址是长城电影院,那里曾有我们许多的美好记忆。长城电影院位于复兴中路323号,旧名辣斐大戏院,建于1933年,系外商美康公司所经营。大股东匈牙利人邬达克,也是上海著名的外籍建筑设计师,该院由其自行设计。1951年改名长城大戏院。1954年改为地方国营长城电影院。后改为地铁新天地站二号口,建筑外立面保留了原戏院模样。</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马当路、淡水路口的“口袋”公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诸圣堂与SOHO复兴广场</p> <p class="ql-block"> 诸圣堂位于复兴中路425号(原辣斐德路萨陂赛路口)。创建于1925年,是美国圣公会教派建造的基督教堂。在复兴中路423号有附设圣德小学及幼儿园各一所。该堂原为纪念彼得·约翰等耶稣的12个门徒以及所有教会有功德的圣人而命名的“诸圣堂”是英文 The all sints churc的译名。教堂式样为长方形钟楼砖木结构。内有钟楼、大堂,附设小堂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等。做礼拜的大堂可容600人,小堂可容300人左右。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花园公寓位于复兴中路455号(曾称派克公寓),建于1926年。有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层新式公寓花园住宅1幢,占地面积8亩,建筑面积12728平方米。原屋加层面积816平方米,扩建五层混合结构新工房1幢,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合计建筑面积17004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重庆公寓 ,位于重庆南路185号(曾称吕班公寓)。建于1931年,有独幢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层公寓大楼1幢,占地面积8.9亩,建筑面积1374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国梧桐庇荫下的复兴中路</p> <p class="ql-block"> 思南公馆是中国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以成片花园洋房的保留保护为宗旨的项目,坐拥51栋历史悠久的花园洋房,同时汇聚了独立式花园洋房、联立式花园洋房、带内院独立式花园洋房、联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现代公寓等多种建筑样式 ,是上海近代居住类建筑的集中地。思南公馆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内设有精品酒店、酒店式公寓、企业公馆和商业区,是上海市中心集人文、历史和时尚底蕴于一身,最具特色的一个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冬日的思南路</p> <p class="ql-block"> 上海市文史馆,位于 思南路41号。是一幢西式混合结构,淡黄色三层楼花园洋房。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记得文革前,有姓袁(曾被讹传为袁世凯后人)的小学同学,曾居于此内。</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故居,位于香山路7号(原莫利哀路29号)。系两层花园住宅,楼前是一片正方形草坪,三面有冬青、香樟、玉兰等树环绕,环境幽静,布局紧凑。占地面积1.55亩,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左侧附属建筑占地2亩,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底层为会客室、餐厅等,楼上是办公室、卧室、会客室,各室挂有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照片,并陈列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及中外文图书。此房原是1918年加拿大华侨集资代为购置送给孙先生的。1918年7月至1924年11月孙先生和夫人宋庆龄就居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向明初级中学,思南路37号。此前为启秀中学,即创办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私立启秀女中。原校址在闸北宝兴路。1937年校舍被毁,遂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634号)继续开办。1956年私立正行女子中学并入,改名为“上海市第十二女子中学”1966年又改称“上海市第十二中学”,男、女生兼收。1981年二十二中学撤销,该校迁入现址。前些年,改为向明初级中学。</p> <p class="ql-block"> 圣尼古拉丝教堂位于皋兰路16号。地形方正,占地面积1.65亩。该堂建于1932年,专为“白俄”建造。水泥混合结构,水、电、暖气设备俱全。教堂设有钟楼,屋顶圆形,一统到顶。在西首还有西式住房一幢。该堂屋顶上用“下”的符号,以代表他们信仰的东正教。宗教性质虽属天主教,但不受罗马教皇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白俄”相继离开,宗教活动停止。后一度为街道工厂所用,现为思南书局诗歌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思南书局诗歌店的咖啡座</p> <p class="ql-block"> 教堂东侧的住宅,曾是三位老同学的家。</p> <p class="ql-block"> 每个街口或许就是一个景,就有一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魔都上海如今有非常值得注视的景致,关键是需要发现它、认识它、喜欢它。生活中经常路过的地方,不经意的话,许多美好的东西就会轻易错过。多一份心,多一份情的话,就会发现许多东西是美好的,是灵动的,哪怕是一幢很普通的建筑,一个很平常的街景,都是会有故事的,都是值得记录或留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但凡走出家门,就会有新的东西进入你的眼帘。倘若你能放慢自己的脚步,认真观察、细细品味,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写于2021年12月24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