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25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与韩国韩医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1中韩传统医学国际合作研讨会”以视频形式召开。这一由中韩政府层面联合发起和推动的医学研讨会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余年,隔年分别轮流在中韩不同的城市或高校举行,在医学界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影响,线上视频会议成为了主流,但反而让更多的国内外同行和感兴趣的相关人士有了参与的机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次会议的主旨报告环节,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的张启明教授作了主题为“可穿戴设备——中医五藏功能态势测评”的报告。张启明教授的这一主旨演讲的中心思想是:中医要让世界真正看懂,不能只在自我认知的传统理论体系中打转,必须要勇于与世界对话,而且还要用别人能听懂的方式对话。中医理论的数理化表达是目前可见可行而且已经看到曙光的方法,基于这一理论设计的真正具有中医理论特色的未病监测设备的初步应用已经提供了非常令人乐观的信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传统中医人士来说,这个报告和认识是有点“挑战权威”的,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有点挑战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和思维的报告却引发了参会人员巨大的兴趣。从会议当天开始,张启明教授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众多海内外同仁的邮件和电话问询与探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疫情后的今天,张启明教授在中韩中医国际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中医器械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张启明</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张启明教授负责的“穿戴式五藏功能态势监测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在2019年底才正式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立项。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相关的专著、特色设备纷纷面世;截至到2021年11月底,基于中医五藏功能态势的可穿戴手表已获得了28万份真实的用户健康数据;在该次中韩研讨会举办之前,仅2021年张启明教授及其团队就已经在国内(包括香港地区)的近20所医学类高校举办了同一主题的巡回讲座。而每次演讲后与听众的研讨甚至争论越激烈,张教授就感到越兴奋,越受鼓舞。在张教授看来,中医领域未来要真正做到与新技术新科学的融合,必须要有更多的思维领域的“创新与突破”,敢于质疑不断证伪才是真正健康的科研思路。张教授和其团队这两年不到的时间,可谓硕果累累,精彩纷呈。但背后却是30余年的艰辛探索和苦苦坚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中医器械的前生:少人关注、先天不足、技术含量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虽然有悠久的临床历史和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但中医器械领域的发展却一直非常缓慢。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的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国产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相关行业也涌现了众多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但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中医器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基本进步不大。比如以2017年数据为例。截止到2017年,我国发放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有77000多张,医疗器械备案证有38000多张,加起来有11万多张,但中医类器械总共只有301张。在我国15000多家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中,中医器械的生产企业只有185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仅数量少,而且劣势明显:一是临床应用不高,有些中医器械,如脉诊仪,已有60多年的研发历史,然而除了科研和教学之外,在临床上基本没有被广泛采用;二是技术含量不高。有些中医器械,如针灸针、拔罐器、刮痧板等,更多是在材质、形状上的改进,缺乏技术含量。三是中医器械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张启明指出,日本、韩国等国家研发的中医器械如舌象仪、脉象仪等都申报了国际专利。德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华学习中医,在中医学的经络理论启发下研发了系列的人体检测设备,这些检测设备在西欧已普遍使用,但却没有中国人的知识产权。</p><p class="ql-block">正是看到了中医器械领域存在的这些巨大问题,张启明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在山东中医药大学执教时候就开始寻求中医器械的真正突破之道。从“最早的中医历代临床医案的数据化整理和搭建”到“中医临床症状和证候的数据化研究”,从《中医统计诊断学》、《数理中医学导论》到《中医症状学研究》、《未病测评学原理》以及人卫出版社刚刚出版的《中医形态学》等专著的不断问世,从山东中医药大学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这些都默默记载了张启明教授及其团队在这个“冷门领域和冷门赛道”的孤独探索和默默坚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厚积薄发 30年的探索与研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导弹工程师墨菲老师对张启明教授31年中医数据采集和未病测评学研究所有书籍的搜索和求证</p> <p class="ql-block">中医统计诊断 张启明著</p><p class="ql-block">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p><p class="ql-block">2004年出版 </p> <p class="ql-block">张启明教授 著《数理医学导论》2011年出版</p> <p class="ql-block">张启明教授著《中医诊断学研究》</p> <p class="ql-block">张启明教授的未病测评学原理,主审王永炎</p> <p class="ql-block">导弹工程师墨菲老师分享这个五脏功能测评腕表和它关联的未病测评系统是如何拯救自己生命的</p> <h3>应了那句老话:苦心人天不负。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医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器械也真正得到上下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张启明教授及其团队在中医器械领域多年的积淀和付出也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以及其他众多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张启明教授与其科研团队日益走向了前台,走向了“中医器械”研发的主舞台。2017年,张启明教授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药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中医器械专业组组长。</h3></br><h3>“造成中医器械发展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在现代生物医学的管理体制下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中医理论的发展现状可能更是影响中医器械创新的关键因素。”张启明对中医器械的未来发展方向有自己清晰的认知。</h3></br><h3>首先,要改变中医理论的表达方式。目前的中医理论常用中医学特有的名词术语进行表达,难以与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此外,这些基本概念常常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即使是不同的中医专家对它们的理解也常不一样。“中医行业内部都形不成共识,就更没法让中医器械得到普遍认同和应用。所以,要实现中医器械的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医核心概念的内涵界定,用生物医学或工程技术的名词术语来进行理论或学术观点的翻译和表达。”张启明指出。</h3></br><h3>第二,要明确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我们要搞自主创新,不体现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不行。”张启明介绍,中医的第一个优势和特色是注重关系,关注人体自身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关系,和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h3></br><h3>“以心源性猝死为例,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心脏检测已经很完善了,为什么还会出现心源性猝死呢?因为我们太多关注心脏的结构,基于心脏结构改变给出诊断。”张启明指出,然而心脏和其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没有设备予以检测,而中医对整体性、关系性的把握,是一个应该好好发挥的优势。</h3></br><h3>第二个优势和特色是注重态势。中医诊断的各种证候,实际上是对人体目前的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评定,关注的是功能态势。它需要的是一套全新的检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需要在自然状态下实时动态检测。中医检测的目的,不是病因筛查,也不是机理揭示,而是对人体功能调节能力的评价。</h3></br><h3>以血压为例,我们常通过松静状态下的一次或数次血压测量来诊断是否患有高血压。但事实上,当受试者站起身走动时,血压就已经发生变化了。如果我们创新一种可穿戴式检测设备,能在常态下24小时连续检测1440次血压,借助血压的变化趋势判断人体血压的调节能力,就可在高血压发生之前发现血压调节能力的降低,尽早干预,将疾病消灭在未发生之前,这就是中医的治未病。也许,这才是破解医改难题的钥匙,是大健康产业的着力点。</h3></br><h3>而这一切其实正暗含了中医最推崇的“治未病理念。”《黄帝内经》有云: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后来也被人总结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而谈到”治未病”,我们就不能不先聊一聊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据《史记》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三兄弟都是医生,那么谁水平最高呢?”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说:“能否详细说明一下?”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只及于乡里。而我大多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才施治,所以人们都以为我能治疗危重之症,以为我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这便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扁鹊三兄弟故事。</h3></br><h3>可以说,两千年来,治未病一直是中医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如何发现未病、如何“判断”未病、如何真正实现”未病”状态下的有效干预却一直未有有效的公认标准。而由张启明主编2019年正式出版的《未病测评学原理》一书给出了初步的答案。</h3></br><h3><strong>香山科学会议:让中医未病测评正式走上主舞台</strong></h3></br><h3>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发起,在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的资助与支持。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会议以基础研究的科学前沿问题与我国重大工程技术领域中的科学问题为会议主题。目前香山会议一直成为科学领域最具权威和风向标的学术会议。</h3></br><h3>临床疗效是中医学存在发展的根本,但是中医学没有形成体现自身特点的、规范的现代疗效评价理论和方法学体系。目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基本上是照搬西医学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临床流行病学的理论与方法。然而,在中医学临床实际中,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设计临床试验方案,经常得到中医诊治无效的结论,原因何在?2010年3月,主题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科技问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368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王永炎院士、王吉耀教授和刘保延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张启明教授作为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主任在本次会议上谈了“中医应如何建立体现自身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的报告。这也是张启明团队首次亮相香山会议。</h3></br><h3>2015年初,香山科学会议第521次会议召开,由张伯礼院士、俞梦孙院士、李振吉研究员和刘保延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本次会议围绕“中医长期以来缺少能体现自己特点的功能状态客观测评手段,而借用西医的实体结构检测结果来评价注重功能状态的中医有失公平”的现实问题进行重点研讨。张启明教授作为主发言人在本次会议上围绕“中医核心概念对应的客观实体、中医功能状态的测评方法和意义”进行了系统阐释。本次会议与会专家经过深入交流与讨论,一致认为“功能状态测评”是本次会议提出的创新概念,也是当代中医创新发展的关键。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的功能状态测评,完全不同于现在流行的西医实体结构测评,具有独特的中医优势和重大现实意义。做好中医功能状态测评工作,加快中医健康工程的建设,事关十三亿国民的健康,事关新时期国家小康社会建设。将中医功能状态测评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的重要途径。这次会议之后,张启明教授及其未病测评原理正式走上主舞台。 </h3></br><h3>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而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是:(1)医疗卫生费用在2008~2017的10年间平均增长率为17.1%,远远超过GDP的增长率;(2)我国投入医疗保险领域的费用每年约为4万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却仍不能满足群众需求;(3)我国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越治越多”,呈井喷态势,如冠心病的发病率从2001年的6.6%升至2011年的12.3%。严峻的事实面前,我们不但要有面对的勇气,更要有解决的智慧。着力在预防端下功夫,治“未病”,无疑是一条胜途。</h3></br><h3>正是在这样背景下,2019年4月24-25日,主题为“未病状态测量与辨识的科学问题、前沿技术和核心装备”的第650次香山科学会议在深圳举行。本次会议由张伯礼院士、张启明教授、陈东义教授和王磊研究员担任执行主席。张启明教授做了“未病状态测量与辨识的科学问题、前沿技术和核心装备”的主题评述报告,详细系统阐述了“未病测评的理论体系、未病测评的技术发展趋势”。本次会议达成了几大会议共识:1.未病测评能拓宽医学的发展空间;2.未病测评将改变未来的疾病谱系;3.未病测评能完善医学模式;4.未病测评能为破解医改难题提供新的选择和方向;5.未病测评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6.未病测评将把全球的科学中心引向中国。</h3></br><h3> <br></br>会议执行主席陈东义教授、王磊研究员、张伯礼院士和张启明教授主持会议(从左到右)</h3></br><h3>2019年12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官网发布新闻公告“祝贺张启明同志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新闻原文如下: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正式公布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立项通知,我单位张启明同志负责的“穿戴式五藏功能态势监测设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资助。该项目旨在研发高集成度多模态柔性传感器和家庭或个人用心电贴、呼吸贴、脉搏波记录手表、体温汗出记录仪、胸微振动记录带、多参数记录内裤、步态记录鞋;体现可穿戴设备的随身贴服使用场景等特点,构建家庭或个人用可穿戴设备性能检验检测平台;构建人体健康数据采集系统,在生活和工作场景下长时程实时无创监视正常人群和失眠、慢阻肺、动脉硬化、神经衰弱、肺结核、便秘、慢性肾病、痛经、肌无力、眩晕患者的生物信号和主诉症状建立病例库;对生物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并提取动力学特征,对比正常人群和患病人群,发现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标准,形成中医五藏功能态势远程测评平台,并对平台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科教处)。</h3></br><h3><strong>让人人可测未病 可治未病</strong></h3></br><h3>2019年4月20日,张启明主编的《未病测评学原理》首发;2020年,张启明团队研发的首款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预测表正式上市,由湖南云医链科技公司作为合作方负责“真实世界下”的临床数据收集和售后服务工作;2021年11月,张启明主编的《中医形态学》首发。经过30年的默默耕耘,张启明与他的科研团队终于迎来了收获期和爆发期。但对张启明来说,未病测评的事业目前仅仅只是起步,最多就是萌芽期而已。对于后续中可能碰到的瓶颈张启明教授仍然保持足够的清醒和预判,毕竟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成长都绝不会是一帆风顺。</h3></br><h3> <br></br>张启明教授在演讲中</h3></br><h3>张启明认为,未病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人体功能状态变化的过程。“在疾病没发生之前,如何判断功能状态的高低,从而进行监测、评价、调理和管理。”把中医经验变成人人可掌握的共识,把疾病消灭在未发生之前。这是编写《未病测评学原理》的初衷和意义。因此,未病测评学是研究人体各种功能性质的执行结构,功能实现的参与结构,功能协同的调节结构,功能态势的表达结构和关系结构,调节能力的弱化因素和测评原理的一门应用性医学学科。</h3></br><h3>通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张启明将国际疾病分类目录收录的10265种疾病归纳总结为53个异常功能(亚健康)状态,最终确定了人体的15种功能,这成为未病测评的理论基础。</h3></br><h3>“这是一个化繁为简、改变中医理论表达的过程。”张启明指出,中医曾被认为是不具备理论结构的经验医学,而且各个学派自成一家,语言表达晦涩难懂,难以与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这些都制约着中医的传承、发展和应用。未病测评学就是要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医的基本概念的内涵界定,用生物医学或工程技术的名词术语来进行理论或学术观点的翻译和表达,进而借用工程技术的手段,实现未病的测评,以实际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h3></br><h3>“我们国家发布的疾病分类目录包括22542种疾病,国际疾病分类目录有10265种疾病。其中,92%的疾病在新陈代谢或者人的生命停止前后,诊断指标不发生改变。换句话说,92%的疾病不关心新陈代谢的改变。”张启明指出,当今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器质性疾病,但疾病还包括大量医疗设备检查无法发现器官组织有异常变化的功能性疾病。</h3></br><h3>慢性病的产生都是经历了一个从功能性病变到器质性病变的过程,那么,及时了解人体的功能状态,提前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就显得尤为关键。张启明以高血压病举例指出,血压过低时,注射去甲肾上腺素(α受体激动剂),血管(效应器)收缩,后负荷增大,使血压升高;血压过高时,注射酚妥拉明(α受体阻滞剂),血管(效应器)舒张,后负荷减小,使血压降低。但未病测评学的研究目的是在高血压或低血压发生之前,通过对人体血压的常态下、长时程、实时、无创检测,借以判断血压调节能力的高低,并通过适当干预提高人体血压调节的能力,达到不发生高血压或低血压的目的。</h3></br><h3>在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上,张启明认为未病测评学有三大优势。首先,中医诊断的各种证候,实际上是对人体目前的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评定,而未病测评学关注的正是人体的功能态势,并且给予量化。其次,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关系”的特点一样,未病测评学也是关注在各种“关系下,人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而未病测评学就是把这种“关系”找到并表达出来。第三,可以通过传感器、技术设备采集反应人体功能的生物信号,找出评价指标判断某种功能的强弱和调节能力。从而实现在疾病没发生之前,发现功能状态的异常,及时进行调理。</h3></br><h3>“我们想做的事情不是针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监护和康复,而是针对人体所处的某种异常、非健康状态进行一个客观定量的监测和评价,从而进行恰当的干预、调理,使人体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张启明强调。</h3></br><h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让健康产业迎来重大利好,中国健康产业在未来五年将扩大10倍,全民健康意识空前高涨,对疾病的认识也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向主动预防、追求健康上来。但是由于中医理论的表达方式与生物医学或工程技术存在屏障,导致中医理论在产业应用上存在不足,尤其是中医器械。</h3></br><h3>北京正气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中国北斗卫星系统副总指挥、空间站航天技术试验项目总指挥韩治刚认为“《未病测评学原理》是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解开人体复杂系统生命规律的钥匙。基于《未病测评学原理》开发的技术与应用,将真正帮助老百姓主动健康,百岁天年。”韩治刚非常坚定地说到:“有了客观定量的基础,我相信它会成为点亮整个大健康产业的一把火。”</h3></br><h3><strong>中医现代化助力中医药“走出去”</strong></h3></br><h3>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的背景下,中医药正在借力“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但由于文化背景及习惯差异,像“气”、“脉搏”等中医药的专业术语难以被外国人们理解。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医药要“走出去”,首先要攻克的是<strong>“语言关”</strong>。</h3></br><h3>张启明介绍,《未病测评学原理》是用现代生物医学的语言来对中医理论进行“翻译”,是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的创新,让中医能够与生物医学现有的成果进行直接对接,这样才能让中医走出原来那种主观、抽象的状态,而走向客观、定量。</h3></br><h3> “中医治未病理论实现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治未病产业的发展,也助推中医走向国际化。”张启明指出,在中医药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下,中医语言的现代化更加有利于中医被全世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h3></br><h3>作为将未病测评学理论应用于健康产业的实践派,韩治刚认为,看得见摸的着的高科技产品,不仅承载着中医的理论和智慧,而且能够让全世界人们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这更加有利于中医药“走出去”。</h3></br><h3> <h3>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祝福张启明教授和他的团队未来捷报频传!<br></br></h3></br><h3><strong>张启明教授简介</strong></h3></br><h3><strong>张启明,男,汉族,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后任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中医器械专业组组长。人民网“人民健康大讲堂”特约专家。</strong></h3></br><h3><strong>运用数理方法开展中医理论的定量和实证研究。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课题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strong></h3></br><h3><strong>临床30余年,尤其擅长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常取得减少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的效果。在小儿癫痫、干燥综合征、过敏性鼻炎、不孕、痛风、湿疹、红斑狼疮、白塞氏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患者遍及国内外。</strong></h3></br><h3>【关联阅读】</h3></br><h3><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Tg0MDgyOQ==&mid=2247491344&idx=1&sn=d1e11e5750c5acfc7da7e377109374db&chksm=e90438c2de73b1d40c050d3db47e2afeda3248f948077aef2d6bb30c91b59ac9ad1bf318b751&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让世界真正看懂中医:央视《经济半小时》对话中医科学院张启明教授">让世界真正看懂中医:央视《经济半小时》对话中医科学院张启明教授</a><br></br></h3></br><h3><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Tg0MDgyOQ==&mid=2247486360&idx=1&sn=22541d7bcfe477a722813ec2cc8a8b26&chksm=e9042c4ade73a55c8f4343562a50ddf27f948efe47f8b98ff3ae3021ea68d50a5b13dc912c94&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科普】一块手表也能预测未来?张启明:治未病更需常态测评!">【科普】一块手表也能预测未来?张启明:治未病更需常态测评!</a><br></br></h3></br><h3><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Tg0MDgyOQ==&mid=2247497368&idx=2&sn=d68b8782d33f93f0e41b953a8b390f8a&chksm=e907d14ade70585c0da80081d4aa6077437d331aeb8e81349d3be7a77a43a125d2e941abd2ec&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科普】关于痛经:看看中医和西医领域的大咖分别都是怎么说的!">【科普】关于痛经:看看中医和西医领域的大咖分别都是怎么说的!</a><br></br></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