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大院》:真实的“闯关东”一个贯穿抚顺现代城市百年历史的非虚构小说

有锐度的媒体人张国勇

<p class="ql-block">作者/张国勇</p><p class="ql-block">一直想给抚顺这座城市写一部百年历史的小说。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因为我所在的报社,让我在抚顺煤矿开掘百年之际,写一个系列长篇《“煤都”百年祭》纪念那个特殊的年份。有了抚顺煤矿,才有了现代的城市抚顺。我用很短的时间连读写了10篇文章,大概有两三万字。当年抚顺晚报年度总结称:“我凭一人之力,写出了年度的扛鼎之作”。在这次翻阅大量历史资料耗费心血的写作过程中,我知道并了解到这个城市有一个显赫家族“邵氏家族”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缘于当时的文章体例,我在《“煤都”百年祭》当中,并没有对这个家族进行展开和过度渲染。</p><p class="ql-block">此后数年中,我收集了许多与这个家族相关的历史资料,草创了这部跨越抚顺一百多年历史的长篇小说《邵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问题也随之来了,我用虚构的方式,以第一人称讲述这个城市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写到第六章,邵家的子孙通过博客找到我,我问了问,应该是老五邵静之的后代。她问我是邵家什么人,属于邵家那一脉?并传来一张民国时的人物照片与我认亲。那张照片大概是邵让之的弟弟邵静之,历史上他曾在热河省做过官。</p><p class="ql-block">邵家在抚顺的七世祖叫邵永年,娶妻林氏、霍氏,育有四子三女。我这部小说开篇就是从邵永年这一代开始写,当中的主人公、抚顺现代城市史上商业奇才邵让之是其长子,14岁独自创业入市经商,抚顺千金寨和新市街人称四爷;次子邵葆清,字静之;三子邵葆明,字俊之,豪爽有侠士之风,邵家葆字辈儿大排行人称七爷;四子邵葆哲,字敏之。</p><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不排斥历史,但忌讳对历史完全的死板描摹,会限制小说脉络发展及文学的感染力,文学是基于现实的想象艺术,作家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要有穿越数百年历史,扎进百年前各种人物身体和灵魂的能力,这种能力基于历史大背景却又不完全依附于历史,从而实现文学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其实就是作家超越一般写作者的特殊艺术能力,说“超能力”也行。</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现代工业化革命的标志性城市,说到抚顺就不能提到抚顺邵家大院,“一座城市半城邵”,指的不是邵家人多势众,而是这个城市最初的城市规模都与邵家的房产有关,解放前邵家名下的房产在全市有1100多处。</p><p class="ql-block">这个家族的后代邵文纯曾与我党革命的先驱周恩来、朱德等同时期留学德国;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代表人物邵嘉陵,原名邵文绅是邵家大院邵七爷的后代,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合作时期,曾亲历和采访过国共两党的主要领导人……邵家大院的历史不仅贯穿中国工业化革命的历史进程,也是一曲悲壮的民族工商业历史,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涉及邵氏家族,以及王承尧、翁寿、孙铭武、孙铭宸、杨靖宇、李春润、李香兰等众多真实历史人物,也可以当成抚顺百年历史来读,更要从文学艺术创作上去看,当然最好!文学创作的非虚构不等于原封不动地照搬历史,而是要在历史细密的纹理中,寻找蛛丝马迹,发现和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和人物脉动,并力争与抚顺一百年历史方向相一致。</p><p class="ql-block">小说写作过程中我曾与留在抚顺的后人邵彤先生见过面,他当时正主抓邵氏家族的家史《邵氏春秋》的编撰,邵先生及家人支持我写好这部历史小说,并称我的文学直觉和感觉都很好。</p><p class="ql-block">小说我以第一人称走进这个东北抚顺著名家族,走进一个城市的历史,能感觉到一个个人物的情感变化,更能感觉到一个城市百年的伤痛、悲伤与欢欣。</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p><p class="ql-block">东北抚顺百多年现代城市史,说到城市经济发展,就不能不提我的爷爷。爷爷在抚顺人称“四爷”邵让之,让之是他的字,大名葆廉,虽然在我们邵家大院自家房头属长子,但在叔伯兄弟葆字辈儿大排行中行四,所以千金寨和抚顺新市街都叫他“四爷”。</p><p class="ql-block">我姓张不姓邵,爷爷确是我亲爷爷,但我和父亲随母姓,除了邵家几位知根知底的爷,为了兼顾家族复杂的关系和脸面,奶奶并不承认我们属于邵家大院的人。</p><p class="ql-block">奶奶活着的时候,父亲很少提起他亲爹我爷爷是谁,奶奶临终前,曾经隐约跟我们说过她与爷爷的爱情,她与爷爷之所以不能在一起,我们为什么姓张不姓邵,种种原因,让爷爷记住了不计名分红颜知己的好以及种种恩情。</p> <p class="ql-block">奶奶最终也没进入邵家祖坟,但她的确是“四爷”一生忘不了的红颜知己,这个千金寨出名的美人,一生没跟爷爷要过任何名分,只是1954年,爷爷在北京弥留之际,奶奶才告诉他,自己在那个凄风苦雨的雨夜,留下了爷爷的骨血,留下了父亲这个响当当的汉子。</p><p class="ql-block">爷爷在北京的家位于北京前门外西河沿石猴街1号,他与儿子邵文纯住在一起,记得有个孙子小名千佛保,大号邵裕琮,抗美援朝时牺牲在朝鲜战场。爷爷对这个孙子的离去很是丧痛,不久卧床不起。奶奶得知,从抚顺带着我的父亲去探望,并揭开了父亲的身世之谜。</p><p class="ql-block">“他是我的儿?”爷爷有些不信。</p><p class="ql-block">奶奶点点头说:“你的儿,是你的儿!”</p><p class="ql-block">爷爷拉着奶奶的手问:“是我们邵家的种,是我们老邵家的种!?”爷爷听说父亲是他亲生儿子,脸上泛出了光彩:“那年我在葛布亥月牙山家庙修行,要不是他,早死在日本人刀下了,儿子救老子一命……天经地义啊!他叫啥名?”</p><p class="ql-block">“文伍,张文伍。”奶奶告诉爷爷。</p><p class="ql-block">“犯文?文伍、文纯、文绅……好好,好好,邵家文字辈儿有了文伍这血性汉子,我的心意也就算是被老天成全了,全了,圆了,满了,身后也就没啥好遗憾的了!我这一辈子,老千金寨的人都说我聪明,却在你们娘儿俩身上糊涂的不行。现在我身上也没啥值钱的东西,没什么好的留给你们的了。别人管我叫让之,让之,因为我总谦让,才会在让中有所得,我在让中得到千金寨父老的尊重,我在让中得到千间房产,我在让中得到了万亩良田。如今邵家大院没了,我在让中得到了你们……让孩子就随你姓张吧!”</p><p class="ql-block">这是爷爷留给奶奶、父亲最后的一句话,说完老泪纵横,长吁短叹,一命呜呼,得到善终。</p><p class="ql-block">奶奶与爷爷的故事,由奶奶告诉了父亲,父亲后来又告诉了我。我这个不姓邵的,其实比抚顺许多姓邵的,还了解邵氏家族的历史及爷爷传奇的一生,这都是奶奶生前告诉我的。</p> <p class="ql-block">我家里还现存一个古旧的横幅匾额,匾额由奶奶亲自保管,传给父亲,再传给我。隐藏在房梁上几十年的匾额,经过我的精心擦拭,悬挂在朝向阳光的一面墙上。掸去尘土,镌刻在岁月和木头中的文字清晰可见,我一直试图弄懂匾额上面文中意思。奶奶也不清楚。</p><p class="ql-block">抚顺人都知道过去的河夹信子,今天的月牙岛,却并不知道月牙岛北面的月牙山与我们邵家的关系。那里有我们邵家的家庙,里面供奉着一尊一米多高的关帝爷铜像。</p><p class="ql-block">伪满时期,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争打仗没了钱,到处收刮中国商人的财产,其中让我爷爷花一万银元,在名义上购买葛布桥。这种类似冠名的敲诈行为,经常在邵家一族身上发生,甚至让邵家大院丢失了几条人命。</p><p class="ql-block">为躲避祸乱,爷爷削发为僧,法号:本能,躲在月牙山家庙中修行。</p><p class="ql-block">爷爷出家那年,奶奶带着父亲悄悄来到月牙山大悲寺附近租下三间草房,暗中照看爷爷,而这一切爷爷并不知道。爷爷临出家时,从祖堂上拆下一方匾额让奶奶保存,邵家堂号“安乐堂”,两边有两块笔力遒劲的木刻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疏许立身,一饭心常悬北阙</p><p class="ql-block">下联:功臣讲学,半躬地己辟东林</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匾额与楹联就是我床铺的垫板,这几块匾额引起了我对本家氏族的向往。等我知道,堂号和匾额的来历,真把我吓到了。</p>